大漠之邊,懸崖之上,時光凝結成彩繪的經卷。敦煌石窟默望著千年絲路的風沙,在幽深洞窟的壁畫中,有幅特殊的圖像如流沙中的星光─「老人入墓圖」。畫中白髮老者身著素白長衫坐於墓室入口,面前衣著華麗的親人,有的雙手合十,有的輕掩面容,流露出離別的哀傷。墓前綠樹環繞,花草點綴。老者身居生死之界,從容談笑,彷彿超然於世間的悲喜,直面生命的另一個起點。
鳴沙山下的藝術寶庫,收藏靈動的飛天、莊嚴的佛陀,更將古人對生死的深邃領悟凝結於顏料與岩壁之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的彌勒經變中,「老人入墓圖」成為穿越歲月塵埃的珍貴卷軸。壁畫呈現《彌勒下生經》中描述的彌勒佛國景象。那理想國度「人命將終,自然行詣冢間而死」,人們修為高尚,自知死亡時至,從容前往墓地,安詳辭世,生命的終結是彼此自在的過程。
時光的河流奔湧不息,當視線從古老的壁畫轉向當代,一則消息如落石入水,在學術界激起千層浪花。二○二四年,行為經濟學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在瑞士,以一封電子郵件通知親友,悄然告別這個他觀察和思考了九十年的世界。這位《快思慢想》的作者,用生命的最後一筆,寫就了關於自主選擇的終章,像一道思緒的尾聲,緩緩走入無聲的永恆。
康納曼一生的研究照亮人類決策行為的巧妙心思,在靜謐的瑞士,他選擇在身體和心智仍保持清明時離去,這份選擇如同他筆下的思想實驗,既出人意料又蘊含深意。現代人尋求對生命過程的掌控,希望不僅擁有生的權利,也能選擇離去的方式,非關宗教與道德,而是反映現代社會對個人自主性的崇尚。
有人認為:人生如一場無從選擇起點的旅行,或許該有決定歸途方式的自主;人類對生命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呼吸的長短,而延伸至靈魂的尊嚴與自由。從不同角度觀之,生命的終結可以有不同的意義與方式。然而,也有不同的聲音:生命如珍珠,其價值不因外在光澤的減弱而褪色;人類的關愛如細雨,滋潤著每一個脆弱的生命;社會的互助如織網,每一根線的斷裂都可能導致整體的崩塌。
當歲月的篆刻在人口結構上留下深深的印記,銀髮如霜時代的轉角,生死議題如一朵悄然而至的雲,在我們的思想天空中緩緩擴散。現代醫學延長人類的壽命,卻未能確保生命的品質。敦煌「老人入墓圖」的素衣老者,如一位無聲的詩人,訴說經典與古人對死亡的坦然與理想模式。彌勒佛國的世界中,人們「自然行詣冢間而死」,不依賴外力介入,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保持自主與尊嚴而離去,顯見千年以來人們面對生命終點的共同期盼。
生命如東流江水,終將融入無垠海洋;然而,在奔流的歲月中,江水滋潤了河岸花草,孕育生命,倒映著天空的藍與雲的白。順應自然,不強求延續,不執著形式,是對生命最深沉的致敬。「老人入墓圖」所描繪的景象,老者靜定以終,是人們理想的歸程。從敦煌的沙到阿爾卑斯的雪,從壁畫中的經卷到螢幕上的電郵,在千年思想的更迭間,從容而尊嚴的辭別,是生命終章的一縷優雅。方法或有異,念想卻相同:皆願在靜謐中通往彼岸。(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