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為何不論藍綠都不重視老兵這段歷史? 遺書、臨終遺言等同於遺囑嗎?志願單親是一種選擇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10 第136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一生軍旅,為誰而戰?為何不論藍綠都不重視老兵這段歷史?
孤身一人,誰是繼承人?遺書、臨終遺言等同於遺囑嗎?毛小孩可以繼承主人遺產嗎?
志願單親是一種選擇!婚姻,不再是成家的唯一途徑!不需誰來完整我

新書鮮讀
一生軍旅,為誰而戰?為何不論藍綠都不重視老兵這段歷史?
圖/麥田出版
書名:《在東亞跨界流離的人生:老兵的臺灣史》

內容簡介:一生軍旅,為誰而戰?臺灣歷史上重要的一頁,大時代刻骨銘心的動盪與傷痕!如何理解被歷史波瀾翻動的底層;為何不論藍綠都不重視老兵這段歷史?

從1937年的中日戰爭、二戰、國共內戰,到1960年代在東亞的各個戰場……

從臺灣到南洋、從中國到世界;不管是臺籍日本兵,或是來自中國的老兵,都曾在戰爭中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而那些戰爭的殘酷與警剔,引領我們思考——為何人類不斷重蹈覆轍,為何人性一再跌入相同的困境?

本書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省思那一段臺灣與老兵的時代歷史。

2022年2月烏俄戰爭爆發,世界局勢陷入動盪,摧毀無數家園及生命;2025年8月,我們更將迎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年……

戰爭的殘暴,在二十世紀已然上演多次,由血、汗、淚及生命交織的每個戰場,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和悲慘的歷史記憶。本書即在這一背景下,透過四部在臺灣生存或有聯結的老兵故事,讓世人明白,戰爭下沒有贏家,特別是那群在歷史波瀾下主動或被動加入戰場的底層老兵,共同遭遇亂世的愚弄,戰爭對他們及家人所造成的傷害,一生難以抹滅。我們更應記取教訓,永遠唾棄和譴責無端引起的侵略戰爭。

作者介紹: 林玉茹 ,1966年生,臺南市人。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臺北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長、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曾任日本東京大學外國人研究員、日本九州大學訪問學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訪問學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特別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清代臺灣史、海洋史、區域研究。

搶先試閱:〈是國軍也是共軍〉

農村強拉壯丁

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旬,日本宣布投降後,中國對日本的戰事才剛告一段落,隨即又爆發了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以下稱國共內戰)。自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間,國共兩軍自東北開始進行激烈的對戰,原先處於優勢的國軍,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面對兵源缺乏、補給不足等各種不利的條件,只能撤離東北地區。在此期間,國共雙方軍隊為了快速補足兵源,在農村徵兵的情況比以前更加頻繁,甚至因為軍紀散亂,而有不同軍隊先後到農村抓壯丁的情況。原本應該要投入勞動生產的年輕壯丁,卻因強制抓兵而離開農村。

在這當中,有許多年輕人因為軍隊拉伕而不得不離開家鄉,甚至跟隨軍隊輾轉來到臺灣,最後在臺灣度過餘生。他們從軍的原因背後,往往有著許多精采而傳奇的生命故事。就像這位「是國軍也是共軍」的邢寶山,他的人生際遇就非常具有故事性。

一九三一年出生於遼寧省的邢寶山,幼時因為家裡貧窮,才讀了兩年書就開始工作賺錢。一九四七年的某一天,國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一ま一連到他們村莊抓人當兵,當時十六歲的他正好在家門外餵雞,被路過的軍人看到,不久就有幾位軍人帶著槍到家裡找人。其中一名軍人用槍指著他母親,要求把人交出來,儘管他母親不願意,但最終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被軍人們帶走。他們村莊約有四百多戶,那次被抓走的青年總共有二十四人,分別用兩部馬車載到瀋陽的一個小村莊,和原先駐紮在那裡的軍隊會合。在軍隊裡先接受了三個月的訓練,學會如何使用槍枝,隨後就被送到前線的部隊,開始跟著軍隊行軍、打仗。但生平首次開槍的他,卻被槍枝的強大力道震斷了自己兩顆牙齒。當時他所屬的軍隊,對於他們這些被抓來的人都嚴加看守,如果有人試圖想要逃跑,發現後就會立即被槍殺。

國軍共軍分不清

一九四八年下半,國共雙方經歷幾次重大戰役後,國軍漸趨劣勢,華北、華中地區相繼淪陷,此時有大批的軍民往南方避難。在戰事頻繁的情況下,許多軍隊已無法維持既有的嚴謹紀律,更有因戰敗流離失所的士兵,在逃往南方的路上,被共軍俘虜或被國共兩方軍隊強拉從軍,以致逃兵、拉伕亂象叢生。

一九四八年,邢寶山所屬的東北第五十二軍,一路從瀋陽打到華北的山東,他說沿路上常看到水裡漂著許多死人。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華北地區情勢危急,他在山東煙臺那裡親眼所見,鐵路旁到處都是負傷的士兵,有的人中了槍不能動,有的人擠不上火車就卡在月臺旁邊,也有因為逃難被活生生壓死的。儘管國軍已陸續從華北開始撤退,但在一邊作戰一邊撤退的危急情況下,他只能跟著其他的軍人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來到哪個軍隊,畢竟能保住性命逃出來已屬不易。最後他跟隨軍方的安排,從煙臺搭船到上海駐守。原本冬天在東北作戰時很冷,身上都穿著厚重的大衣,但是來到上海後就完全不一樣,大家換穿部隊發的輕便軍服,然後就在上海接受訓練。

一九四九年,時局更加混亂,國共兩方軍隊都在拉壯丁,如果沒有投效其中一方,很快也可能被另一方抓去從軍。甚至也會遊說俘虜加入自己的陣營,可見當時國共雙方軍隊的兵源都非常缺乏,急需補充大量新兵。

一九四九年五月,共產黨軍隊已經越過長江,開始朝上海進攻。當時上海聚集了不少從各地撤退到此的國軍部隊,到了五月中旬,國共雙方即在上海街頭展開了激烈的槍戰。某次作戰時,邢寶山的同鄉有七人不幸喪生,而他也被共軍打中兩槍,帶著傷躲到碉堡裡避難,等到槍戰結束後,共產黨軍隊卻把碉堡包圍住,帶走了裡面約六、七十位國軍士兵。

他們被帶到共軍部隊後,共軍就問他們要不要當人民解放軍,還說如果加入了共軍,他們家裡的人就能得到好處。雖然不知道能有什麼實質的好處,但邢寶山為了生存,決定加入共軍部隊。他跟著部隊行軍,從上海走到江西,期間軍隊還發薪餉,這是他原先在國軍部隊中所沒有享受過的待遇。後來部隊又繼續南下,來到福建省的大秦島,當時正準備要攻打金門,也就是一九四九年十月的「古寧頭戰役」。在國共雙方對峙期間,他在壕溝裡躲避外面的槍林彈雨,等到戰事結束後,他和其他人又被國民黨軍隊俘虜。

這次同樣也有一位國軍的連長出面遊說他們加入,詢問是否願意跟著部隊去臺灣。當他們同意加入後,馬上就有人拿國軍軍服讓他們換上。因此,邢寶山在短短半年的期間內,先由國軍成為共軍後,又從共軍回到國軍陣營,這種身分的快速轉換,也是當時國共內戰下的一種特殊經歷。至於那些被俘的共軍,人數約有一、二千人之多,後來也陸續被押送到臺灣安置。重返國軍的邢寶山則跟隨部隊駐守金門海邊,直到一九五ま年十月,才從金門調回臺灣駐防,從此離開中國數十載。

⏩⏩閱讀更多 麥田出版 林玉茹, 許蕙玟, 許仟慈, 楊雅蓉, 郭立媛《在東亞跨界流離的人生:老兵的臺灣史》

 
孤身一人,誰是繼承人?遺書、臨終遺言等同於遺囑嗎?毛小孩可以繼承主人遺產嗎?
圖/好優文化
書名:《讓愛延續:有效遺囑與遺產繼承全攻略》

內容簡介:你的第一本遺囑指南!專業律師的15堂遺囑課,教你解決財富繼承的疑難雜症,終結家族爭產,將愛與個人意志無限延續。15堂遺囑課,教你搞定財富繼承的疑難雜症!

  無緣社會孤身一人,誰是繼承人?

  先後多份遺囑,哪一份才有效?

  遺書、臨終遺言等同於遺囑嗎?

  大陸地區人民如何繼承台灣財產?

  虛擬財產、數位財產如何繼承?

  毛小孩可以繼承主人遺產嗎?

  電影中皇帝周潤發對太子說:「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訂立有效遺囑,終止家族爭產,大好江山誰繼承,你說的才算!

  為什麼了解遺囑如此重要?因為,寫遺書「不等於」立遺囑。或許有人認為:「不過就是寫寫一篇文章交代身後事,有什麼困難?」其實,遺囑的學問之所以大,是因為遺囑屬於法律上的「要式行為」,意思是說,只能用某種固定的形式寫成,法律才會承認它的效力。一般大家常聽到的「遺書」,內容即便交代了遺願、希望採取的財產配置方式,若是不符合要式規定,就不具備強制的法律效力。因此,具備遺囑的觀念及預立遺囑,是非常重要的。

  遺囑有五種立訂方式,每種注意事項都不同,不能一體適用。例如,在緊急狀況時使用的口授遺囑、錄音遺囑,除了要指定兩人以上的見證人,且口述遺囑意旨全部錄音、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外,還要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且為怕造假,法律規定過了三個月口述錄音遺囑即失效,因此要由利害關係人在三個月內向親屬會議提出認定真偽的請求。但自書遺囑就沒有這樣的規定。

  高齡化下的「無緣社會」裡,孤身一人沒有配偶、子女、親友,不少老人家一人獨居老家獨自生活,當無力料理生活時只好轉往養老院走向人生終點,一生累積的資產因無人繼承最後全數充公,無緣留下遺愛。如能在生前了解並正確應用遺囑信託的觀念,就能無憾地遺愛人間。

  指定遺囑執行人:遺囑一旦生效之後,法律實現遺囑的內容所做的必要行為,就叫做遺囑的執行。某一些遺囑的內容,是必須要透過執行才能夠達到遺囑的目的,例如遺贈、用遺囑來作捐贈設立財團法人、基金會等。所以,基於遺囑執行的公允與確實,法律就設置遺囑執行人的規定。而遺囑執行人產生的方法有以下3種 :

  1. 遺囑指定:遺囑人得以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或委託他人指定之。

  2. 親屬會議選定:遺囑未指定遺囑執行人,並未委託他人指定者,得由親屬會議選定之。

  3、不能由親屬會議選定時,得由利害關係人聲請法院指定。

作者介紹:連世昌 ,學歷,中國北京對外經貿大學法學博士,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房屋委員暨義務律師、全國律師聯合會不動產委員、新北市仲介公會暨代銷公會常年法律顧問、TWNIC(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域名稱委員、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榮譽律師、台北市勞動局、新北市勞工局勞資爭議調解人(委員)、台北捷運公司企業工會常年法律顧問、鐵路工會全國聯合會常年法律顧問、曾任職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搶先試閱:〈細說遺囑〉

為什麼要有遺囑 ?遺囑(will, testament)的概念來自西方而且源遠流長,常見到犯罪推理小說裡遺囑往往是破案的關鍵線索,J. K. 羅琳以筆名所寫的第一部犯罪小說《杜鵑的呼喚》中,知名模特兒露拉從豪宅陽臺上一躍而下,所有的人都認為是自殺,然在私家偵探史崔克調查下,找到死者生前立了遺囑,而且是要把她的所有財產全部留給她真正的哥哥,動機、手法以及機會三者具備下,真相終於水落石出、兇手於焉現形。

什麼是遺囑?

遺囑制度是植基於個人意思自治、所有權自由。既然人的所有權是絕對的、沒有受到限制,因此人不論生前或用遺囑,都可自由處分其資本(即所有權的概念)。西方英美流的遺囑完全符合所有權自由而沒有限制的特性。

但在受近代西方法律影響之前,華人民族並不存在現行《民法》上個人私有財產繼承制度,而只有「家」及「家產」制度。傳統漢人社會中的「家」,背負著經濟生活共同體與宗族上的意義。直到1895年日本領有臺灣後,帶來大量採用近代西方法的日本法律,和華人固有法律觀念有著極大不同。

日本統治臺灣達50年之久,因此日本法對於臺灣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尤其是我國現行《民法》繼受德國法律(《日本民法典》就是依德國、法國的民法典做為立論基礎),屬於所謂的大陸法系(Civil Law) 。當臺灣繼受西方法制時,就把家產的傳承類比做近代西方法的繼承,「(諸房)均分原則」其後在繼承法立法時,也成為當然的理念。

繼承家?還是繼承個人?

在農業社會的傳統下,上一代留下來的是同居共財的家業,就好像是「共業」、「共產」(法律上就是公同共有關係)。表面上是大家的共業,實則私有產權的界定及保障灰黯不明,強把所帶來的財富收入分配弄得平均。

隨著社會家庭結構轉型為小家庭核心,財富的積累是靠個人胼手胝足而來,這樣的財產,正是名符其實的個人「私產」。一旦私有產權界定清楚,決定資源的運用、財富分配的規則,就顯得比較有效率。而這樣的私有產權總值,將是依產權人的喜好、所肯付出的代價表達出來。

如果,同居共財的家業不是一個人能決定怎樣運用分配的時候,最後,只能靠著繼承法規範,來分派給下一代。假使是個人的私有財富資源的話,個人就可以透過指定遺囑,來達到貫徹生前的自由意志。

為什麼需要遺囑

對於這樣的「大哉問」,作者的想法是:確實,有沒有遺囑人的遺囑,按照繼承的法規範也同樣是一得一失之間,只是造成財富分配有所改變(重分配)而已。不論繼承,或是遺囑,也都會衍生出許多的繼承官司、遺囑真偽不明官司等社會成本的付出。不可否認的,從遺囑的法律實務觀察,用遺囑所為的財產處分,如遺贈、應繼分之指定,乃至遺產分割方法的指定,似乎有試圖擺脫牽扯共同繼承人全員、不形成遺產公同共有關係。

然則,遺囑制度更重要的社會價值及表徵意義在於,它某程度跳脫了原有繼承法律框架,可以使立遺囑人自由地運用私有產權的資源,還可以為社會作出更大的收益貢獻,表達了個人於私有產權自由意志的最終延伸(高齡者資產規劃之尊重)。

遺囑,是每個人最後一份人生作業,不僅是遺囑人與生者,也是對於家庭社會情感的深遠聯繫。所以,遺囑的內容可以感性地說出個人的遺願,期許生者為其完成;也可以理性地將遺產依自己的意志加以分配,讓一切的感恩及慈愛都能適切地送到親友手中,遺愛人間。像是某位社會名人曾公布的遺囑內容提及:如果本人超過80足歲,而且一年以上無法自行進食,自理便溺,可將本人送至具醫院背景的養護中心,費用由本人負擔。為什麼?緣由何在?因為你不寫的話,兒女日後不敢送你去,他們擔心會被認為是不孝,寫下來就沒問題了。

遺囑人或許有過大風大浪的一生,或許受過顛沛流離的苦難,或許忍氣吞聲打拚一輩子,或許錦衣玉食孤獨走過數十寒暑,每份遺囑都是一個生命的故事,而遺囑這份最終的人生作業,也考驗著此生與在世親人──不論檯面上的或是地下未曝光的,其間的愛恨情仇是否都做了合理的交代與安排?如果沒有,那真正的紛擾與骨肉鬥爭才正要開始,遺囑人的痛苦終將在世間繼續折磨生者,有不勝枚舉的寫實案例,是看到太多大企業家過世後子孫為錢吵架,縱算身價貴為百億富商,卻因各房爭產以致往生後無法入土為,停棺多年,令人不勝唏噓。

所以現代人面對遺囑,不妨當作此生的審視與救贖,在爬梳交辦遺願事項與遺產分配時,體認到今生未竟的功課與當補修的人生學分,趁來得及補修時,趕緊有所積極作為,切莫懷著深深遺憾頹然結業,這絕非在世親友樂見,不是嗎?

傳承家業,特有分家制度

現行法所謂「繼承」,是指死亡人的遺產,由生存人承接。近代法的繼承制度常被視為私產的另一面,若沒有私產,就沒有私產的「繼承」可言。此一繼承是財產法上的制度,有別於過去的「祭祀繼承」或「身分繼承」 。在繼承近代西方法之前,華人並不存在現行《民法》上的個人私產繼承制度,而是「家」及「家產」制度 。傳統漢人社會中的「家」同時具有經濟生活共同體與宗族上的意義。「同居共財」是家的要素,在此家庭成員勞動所得都會納入單一的家計,各成員的消費也由這個家計供應支出,所餘則是所有成員的共同「家產」。「家」另有血統上的聯繫,家譜、家系之意。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世代相傳祭祀祖先狀態稱為「宗祧」,其後封建制度被廢,宗法消失,但其中蘊含的宗祧觀念仍普遍留存,只是祖先的祠堂墳墓管理及祭祀已非由一人負擔,而是諸子共同或輪流行之 。嗣後於我國《民法》親屬繼承編廢除指定繼承人,完全消除宗祧繼承之餘緒。農業社會以同居共財的家族為社會基石,所以家族成員務農或經商所累積的共同資產,即是「家產」。因此,當一個家庭的家長死亡,只是代表減少了一個同居共財成員,「家」繼續存在。如果家庭成員想要終止同居共財的關係,唯有「分家」一途。分家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就是諸房均分,指有「男性」子孫,且原則上家產必須平均分給各人。不只是價值均等,土地、房屋、家畜、農具、家具、榖物、現金,盡量採現物平均分割。分家產時,為期公平起見,會邀請主要親族及族長與會,先把設立公業或養膳財產、子女婚費或長孫額等從家產中抽出,其餘用抽籤(鬮分)分給兒子,並將結果記錄於「分書」、「分契」、「分約」、「分單」上,留給兄弟每人一份。

不過傳統農業社會家族亟需勞動力,希望多生兒子且都留在家裡一起農耕勞作,養活家族進而有餘積蓄以富裕家族,所以如果有兒子膽敢提出「分家」這種大逆不道、顛覆家族團結的想法,往往會在家族中掀起劇烈的風暴,甚至搞得兄弟反目、家人鬧僵。

七夕傳說「牛郎織女」中的牛郎,就是家中的小兒子,「分家」時兄長欺負他年紀小,只分給他一頭老牛就把他趕出家門。在古裝劇裡也常見兒子們娶了媳婦,或者員外納了二房、三房,表面上大家親親熱熱,檯面下都在慫恿、拉攏、布局想要「分家」。

當紅韓星柳真主演的韓劇《百年遺產》,講的也是百年麵條工廠罹患癌症的老家長,因為孩子都不想繼承辛苦的手工製麵廠家業,想出創意麵條競賽的點子,誰贏得冠軍就能得到百年工廠與祖傳麥田,結果幾輪競賽下來,外孫女脫穎而出,可是宗族大老卻在此時趕到工廠,告誡老家長這塊麥田是宗族產業,只是掛在他的名下,所以他無權將麥田分給孩子或送給誰。

著名的日劇《阿信》,有一段演到年輕的阿信在東京打拚,所賺的錢都寄回山形老家給家裡修建新房屋。雖然當時阿信的弟弟已經娶媳婦算是成家了,照理說該由弟弟來承擔家中修建新厝的大事,但阿信的父親卻認為這是女兒自願付出,反而比較在意女兒為何遲寄錢回家?顯示在農業社會的傳統觀念中,一家人為同居共財的實體,孩子賺的錢拿回家是必須的、應該的、不需要問理由的,但是家業的繼承卻只有兒子有權,顯示農業社會男女不平權,女性所面臨的不公平對待。

家產是家的財產,不因家長的死亡而分裂,而需要仰賴特別的分家行為才可能平分。分家時,最要緊的是兄弟或諸房均分。如果以近代西方法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家產傳承,可類比為「繼承」。

變遷中的社會及家庭結構

繼承制度的立法依然多元,有家族主義下的近親保護,藉由剩餘財產分配加上配偶應繼分來保障生存配偶,有追求男女實質平等,例如承認女兒繼承權,也有個人主義式的遺囑自由。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我們的社會漸趨高齡化:

(一)平均餘命延長、高齡人口增加。因為醫療和生活水準改善,我國平均餘命提高十分顯著,2009年成長到男性76歲,女性82.3歲,和40年前相較,增加了超過10年的老後生活。65歲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上升,2009年為10.6%,預計2017年將來到14%。

(二)家族機能衰退。臺灣目前家戶型態以父母及未婚子女兩代所組成之核心家庭為主,但所占比率與傳統三代家庭之比率近年來均呈現下降趨勢,反之,單人家戶比率向上攀升。 離婚比率升高、人口移動年齡選擇性之故,造成獨居或未與子女同居之高齡者數量日增。

(三)高齡者之經濟安全需求。高齡化的社會背景下,高齡者的需求愈來愈受重視,在許多老年時期問題中最受關切的是健康狀況及經濟來源。

高齡社會衝擊繼承法制

先進各國的繼承法研究顯示, 在家庭結構逐漸流動的社會中,愈來愈多的高齡者正在從事資產利用行為,使用例如遺贈、死因贈與等方式,對財產或遺產作出處分,積極地改變法定應繼分。實務上,還有發展出信託、保險、年金帳戶等各種方式,藉以完成「老年生活保障」、「隔代財產移轉」的目的。 此趨勢意味著法定繼承的規定不再普遍適合每一個被繼承人,法定繼承制度和最低限度的特留分保障,正在受到挑戰。

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

戰後日本多認為遺囑制度乃根基於個人意思自治、所有權自由、處分自由的先進制度,批判特留分制度是限制遺囑的家族主義產物。甚至主張遺囑繼承必然取代法定繼承,「財產繼承的方法中,遺囑繼承比起無遺囑繼承而言毋寧更為原則而根本」,而推崇英國法為現代繼承法的模範,最終應學習英國法以遺囑繼承原則為目標。 然而,也有考察法國繼承法後,認為推崇自由至上的遺囑處分才是造成家父長專制及家產集中的原因,共同、平均的法定繼承及特留分才能防止被繼承人(遺囑人)的恣意及濫權,尤其特留分是維持繼承人間平等的重要意義。

當我們擺盪在法定繼承或者遺囑繼承兩者之間的同時,切莫忽略高齡時代對於繼承及遺囑的衝擊與影響。以德國為例,二次戰後,歷經高度經濟成長、所得增加,德國家庭結構變為複雜,不婚或結婚又離婚的情形增加,被繼承人可能沒有配偶或與配偶子女關係疏離,被繼承人依照自己意志對遺產另做分配的正當性提高。

日本也因為高齡化使得繼承開始時點向後遷移,個人家庭職業基礎均已穩固,因此靠繼承財產保障繼承人生活必要性減低。法定繼承及特留分的形式平等,反而妨礙被繼承人以遺囑實現實質平等。臺灣的社會環境擁有與德、日般類似的變遷傾向,高齡時代給法定繼承制度及特留分帶來新疑問;同時,提高遺囑繼承的正當性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發生於臺灣社會。

司法要充分尊重體現遺囑人心願

遺囑固然要依循法定要式之規定,才能有效。尤其是民法對遺囑的法定要式非常嚴苛,一旦不合規就會依據民法第73條規定遺囑無效,還有隨之而來的代位繼承、特留分紛爭,親族手足之情乃至父母子女血親,未必比身邊實際照顧者來得溫暖有情。因此裁判者須立志不當法匠而須於每個個案中用心細察,體現遺囑人生前真正的遺願,實踐個案正義,否則漠視遺囑人心願,反而造業讓有心人坐享其成。

最近有則判決頗值得省思 ,影劇圈人物裴祥泉遺留上億遺產,代筆遺囑交代分配給「楊○30%,阿○30%,漢○公司員工20%...……」,且「家裡人一毛錢都不給」,遭家屬訴請確認遺囑無效。一審認以遺囑欠缺3名適格見證人,代筆人也不適格,判遺囑無效,案經上訴審另從不能漠視遺囑人心願角度廢棄原判,認定遺囑有效定讞,其中理由略以「不宜無視於裴祥泉立遺囑時之真意,徒以系爭遺囑中因代筆人未詳實記載之文字,即認系爭遺囑無效,完全漠視裴祥泉於系爭遺囑前言所表示「家裡人一毛錢都不給」心願,反使其遺產全歸其法定繼承人取得,應非上述我國民法所採遺囑之嚴格要式要件之旨意」。

另一則案例 ,舒老先生沒有親人,1996年住進臺北縣八里鄉(現新北市八里區)一家天主教會安老院。2007年間安老院接受評鑑,主管機關發現安老院內沒有家屬的老人未預先安排身後事,建議老人們先立遺囑。兩年後舒老先生往生,留下遺產148萬多元。安老院認為依照死者遺願,財產應全數捐給院方,回饋其他需要安養的老人。

退輔會反駁指出,退輔會是單身榮民的遺產管理人,舒老先生的遺囑提到「利用存款處理其善後事宜,若有剩餘,全部損增給該安老院」,他們質疑「損增」的實際字義。因此,退輔會主張這份遺囑無效。

安老院則解釋,2007年他們集合院內11位沒有家屬的老人,由修女說明預立遺囑的計畫;在與每位老人確認遺囑內容後,請老人自書遺囑或由志工代筆遺囑。院方指出,當年舒老先生選擇自書遺囑,也經公證人認證,舒老先生雖把「捐贈」寫成「損增」,但從前後文能讀懂意思。

法院判決認為,舒老先生的自書遺囑既經法院的民間公證人認證,遺囑製作符合法定方式,「損增」僅是錯字,被繼承人舒老先生的真意為「捐贈」,縱有誤繕亦不影響解釋遺囑真正意思,遺囑仍有效。

⏩⏩閱讀更多 好優文化出版 連世昌《讓愛延續:有效遺囑與遺產繼承全攻略》

 
志願單親是一種選擇!婚姻,不再是成家的唯一途徑!不需誰來完整我
圖/寶瓶文化
書名:《志願單親:不需誰來完整我,矽谷科技人的單身生養實踐》

內容簡介:放下生育壓力,拿回人生掌控權。「志願單親故事集」版主最真摯的呼告:婚姻,不再是成家的唯一途徑;一個家,可以有很多樣貌。

  ▍志願單親是一種選擇!

  曾經,我以為志願單親是走頭無路的備案,後來發現,這是對女性最友善、最優質的方案。

  ◆◆◆

  育有兩子、又是一名矽谷科技人,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她,成長於一個「起手式就是反對」的傳統家庭……

  「沒有結婚生子,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

  「你的時間都用在錯的地方!」

  在父母一次次的否定下,她對一個家的想像,就是盡快結婚、生子,但三十五歲的生育年齡壓力與接連的約會失敗,讓她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請戀愛教練指導、滑約會軟體找伴,積極參與社團聚會……所做的每件事,都以「把自己推銷出去」為目標。

  推動「單身生育權」成了我的召喚!

  台灣的單身女性即便凍卵,仍需婚後經伴侶同意才能使用,但美國的單身男女可以透過人工生殖或收養的方式成為父母,多數企業也提供生殖津貼,讓員工能將這項福利使用在凍卵、不孕治療、收養與代理孕母等計畫上。

  最終,她在企業的補助與志願單親男同事的鼓舞下,提起勇氣進行人工生殖療程,選擇以單身之姿自己生養,正式成為志願單親媽媽。

  ▍二○二○年,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用捐贈的精子及人工受孕的方式生下女兒;

  ▍二○二三年,透過美國代理孕母生下兒子,組成一家三口的小家庭。

作者介紹:Cindy ,矽谷科技人,先後在NVIDIA與Google任職。曾與黃仁勳共事開發第一、第二代超級電腦,為NVIDIA轉型;之後加入Google雲端事業部,為專案管理辦公室一員。

  由於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碩士的高學歷,導致在約會市場上吃盡苦頭。和時間賽跑的生育年齡焦慮及傳統的父母給予的婚育期待,更讓她在寧缺勿濫與委曲求全間進退兩難。

  好在「志願單親」這條路,讓她重新找到自我價值與自信。

  2020年,她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使用捐贈的精子,透過人工生殖生下女兒;2023年,藉由美國代理孕母生下兒子,組成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兩個孩子的出生,都受益於Google對多元成家的專款補助。

  志願單親對Cindy而言並非一條容易的路,卻帶來滿滿的收穫。因此,她決定創立粉專寫下自身故事,希望能激勵其他單身男女,同時對「單身生育權」及「代理孕母」的議題,提供科普與釋疑。

搶先試閱:〈直球對決:為什麼讓孩子有不完整的家庭?〉

▶▶「小孩沒有爸爸,怎麼能算完整?」

在選擇志願單親這條路後,常常有人認真地要我同意「一個孩子還是要有爸爸和媽媽才會完整」的觀念。

一開始,我總會很錯愕,因為這個在傳統價值裡理所當然的觀念,是非常傷人的。但說這些話的人,不是可惡、可恨之人,他們誠懇而且用意良善,讓這個討論變得意義重大。

我認為一個孩子需要的,與其說是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那樣表面上的完整家庭,不如說是「完整的愛」。孩子需要整個村莊、整個社區,和整個社會一起來愛他,光有爸爸和媽媽是遠遠不夠的。

只要有能力讓孩子處在被大家愛的環境,就是一個好的家長;反之,如果沒有能力把孩子帶進一個被愛的環境,就算有雙親也處處是缺憾。

在我生命中,幾個我所認識的偉大女性都是單親,有些經濟能力好,有些差一點,但孩子都教養得很好。而我的人生中也有許多貴人,他們不是我的親人,就只是我的村莊裡無條件愛著我的人。

很感恩愛我的村莊人很多,不是只有爸爸和媽媽而已。

▶▶「雙親家庭都忙不過來了,單親一定更弱勢。」

正是因為心中有很多的愛要給孩子,才會即使知道很辛苦,仍要往荊棘路踏去,所以想要承擔的志願單親者,不是更勇敢、也更需要大家支持嗎?

弱勢的定義因人而異,如果只因為單親家長沒有伴侶可以替手,就表示不利於給孩子最好的環境,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不利於孩子的選擇,誰來做最後的仲裁呢?

.沒做過智力測驗的人,是不是不該生孩子?「誰」又能決定一個人夠不夠聰明?

.賺不夠多的家庭想生小孩,是不是一種自私?

.家族的人數比較少,是不是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村莊?

.有遺傳疾病的家庭,是不是該對生小孩感到愧疚?

.意外懷孕而非計畫懷孕的父母,對孩子的到來準備不足,會是好家長嗎?

有些家庭的型態是單親、有些是雙親,還有些孩子是由祖父母或親戚帶大的,家庭的面貌百百種,且型態多元。對我來說,有能力讓孩子處在被大家愛的環境,就是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你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而已。」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懂這個邏輯,也為這個人的回答感到惋惜。以過來人的經驗來看,有能力且已經爬到一定高度的人,不需要向外人證明什麼,但卻會為了自己的夢想奮力一搏,這就是我愛孩子的心情。

有人問我,如果找到對的伴侶,但他不想要小孩,你會因為優質的伴侶可遇不可求,轉而配合伴侶的想法嗎?我天生就是一個喜歡小孩的人,在路上看到不認識的人帶著幼童,就會停下來看他們可愛的模樣,並在心裡感恩老天賜給這個世界的美妙生命。對我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伴侶和我一起生養孩子,但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我會選擇孩子,伴侶可以再等等。

對有些人來說,單身生養孩子,是圓夢而非與人競爭,也不是要給異性帶來威脅。「志願單親」這個選項,能開啟更多存在的意義,如果你會因為他人有能力選擇想要的人生而備感威脅,這時該做的,應該是改變自己心理素質的強度,而非責怪別人。

▶▶「如果是被拋棄或另一半不要小孩,那麼單親的合理性就比較高。」

我對這樣的觀念相當無奈。

難道單親的小孩就一定可憐嗎?

其實單親家庭的小孩不一定身處弱勢,如果必須要是一個悲情故事才能被社會接受,這不就代表我們看事件的角度是「由上往下」的嗎?當心中只能接受「同情」的感受,而沒有「為他人感到驕傲」的雅量時,反映出的是階級意識,而非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包容和尊重。

志願單親的家長大多經濟條件穩定、資源充足,也有村莊的支持,是明知單親有多麼的辛苦,仍願意奮力一搏的人,而這些志願單親家庭的孩子,也都是在滿滿的期待和想望中誕生的,沒有悲情的包袱,只有愛的祝福。

孩子的「身世」,從來就不該是單親是否合理的依據。

▶▶「你有問過孩子,他願意出生在單親家庭嗎?」

曾經有一位很溫暖的網友,在粉專分享了她的擔憂:「你有問過你的孩子,他願意出生在單親的家庭嗎?」

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她和手足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因意外去世,由母親獨力扶養他們長大,年幼喪父的打擊,成為手足間一生的遺憾,即便後來自己成為頭髮灰白的那一代,仍放不下那個傷痛的回憶。她不希望其他孩子也經歷他們所經歷的傷痛,才會為志願單親家庭的孩子擔心。

我很謝謝她對孩子權益的關心,一方面為這個版友感到不捨,一方面也希望她寬心,因為志願單親家庭的小孩並沒有失去過任何人,所以也不會有比較前、比較後的落差,反而不會覺得遺憾,因為他們所見到的單親家庭,是一個完整的家庭。

志願單親的歷史很早,在歐美,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人在走這一條路,而他們的孩子也早已長大成人。有研究指出,在志願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都與雙親家庭沒有差別,甚至有些志願單親的孩子,長大後也選擇走上志願單親的路。

這些經驗也加強了我的信念,讓我知道愛的品質,決定一切。

除此之外,針對「單親」來問這個問題,我認為帶了歧視意味,也是一個假議題。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家庭在生小孩之前,會先詢問自己的小孩願不願意出生在他們的家庭。我的父母也從來沒有問過我,願不願意被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家庭。

如果有選擇權,相信每個人都會選擇一個無條件愛自己、珍惜自己的家庭,而不是只有表面上完整的家庭。

▶▶「這對孩子並不公平,他有可能會被霸凌。」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對同志媽媽的小家庭。她們的小孩在上學之前,旁人也是擔心小孩會被同學比較、霸凌,結果沒想到同學聽到他有兩個媽媽,竟羨慕地說:「哇,好好喔,你有兩個媽媽,那你一定聽了很多床邊故事。」

所以,我相信孩子之間一定會有比較,但不一定會是大人想像的那樣。

台灣的確有不少界線觀念模糊的人,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為了避開他人的指指點點,而放棄去過讓我們感到充實、快樂的人生,某方面來說,我們的人生不就被他們所操控了嗎?

霸凌者的理由百百種,無論是身高、體重、膚色、髮型,還是其他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是他們霸凌人的原因。

單親是霸凌中的假議題,畢竟許多在雙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受的傷也沒少過,因此在談論霸凌這個議題時,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在受傷之後如何療傷、癒合,如此一來,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就沒那麼可怕了。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Cindy《志願單親:不需誰來完整我,矽谷科技人的單身生養實踐》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高速發展的ChatGPT所帶來的美麗與哀愁!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有考古學家帶你進入時光隧道,讓你更認識臺灣豐富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與自然史。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10 第82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科技新知 高速發展的ChatGPT所帶來的美麗與哀愁!
生成式AI輔助翻譯的成長趨勢,並朝向普及化運用
人工智慧應用於偵測乳癌轉移的最新發展
虛擬與現實交織:VR/AR改變保險場景

高速發展的ChatGPT所帶來的美麗與哀愁!
FIND研究員:吳坤達

自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問世以來,這一款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AI,迅速對人類社會各個層面產生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在工作效率、學習方式,還是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上,ChatGPT都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但在其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隱私安全、資訊真實性、就業市場衝擊等一系列問題。

ChatGPT帶來的正面改變

人工智慧的普及化

ChatGPT的出現代表著人工智慧技術從專業領域走向了大眾。過去,AI技術多集中於實驗室或大型科技企業,普通人難以觸及。而ChatGPT以自然語言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地與AI互動,無論是學習新知識、解答疑問,還是完成繁瑣的文書工作,AI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普及化降低了技術使用門檻,推動了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

用戶數量的爆炸性增長

根據《Statista》發布的資料,ChatGPT在推出後短短兩個月內,使用者數量便突破了一億人,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式之一。這種現象顯示了人工智慧對全球用戶的吸引力,也表明人們對高效率資訊工具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AI服務正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觸及各行各業與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

產業格局的變動

ChatGPT的成功引發了全球AI產業的競爭浪潮。科技巨頭如Google、Microsoft、Amazon等公司紛紛加大對AI研發的投資,並推出了類似產品,例如Google的Gemini和Anthropic的Claude。這種競爭不僅加速了技術創新,還擴大了AI在各領域的應用,例如在醫療領域,AI輔助診斷與客製化治療方案逐漸成為可能;而在教育領域,AI能提供量身訂製的學習計畫,縮小教育資源不均的差距,提高學習效率。

ChatGPT帶來的隱憂與挑戰

隱私與資料安全問題

ChatGPT需要大量資料來訓練模型,但這些資料中可能包含個人隱私或機密資訊。一旦資料未被妥善保護,便可能引發隱私洩露風險。用戶在與AI互動時,無意中分享的個人資訊也可能被用於訓練,這使資料安全問題更加複雜。要解決這一問題,AI企業需建立嚴格的資料加密機制,並對資料進行去識別化處理,以保護用戶的隱私權益。

假資訊與內容真實性

ChatGPT生成的內容雖然流暢自然,但有時會出現錯誤或虛假資訊,這在醫療、法律等高度專業化領域尤其危險。例如,AI提供的錯誤健康建議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而不準確的法律資訊可能誤導法律當事人。因此,開發者需加強模型的內容審核機制,並標示資訊的可信度來源,幫助使用者判斷內容真實性。用戶也應提高自身的資訊素養,保持理性判斷。

就業市場的衝擊

AI的自動化能力使許多重複性工作面臨被取代的風險,特別是客服、翻譯、文案寫作等職位。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生成式AI與美國勞動市場》指出,AI技術的普及預計將在2030年取代約20%至30%的現有職位,尤其對低技能工作者影響最大。儘管如此,AI也創造了新的職位機會,如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但這些職位通常需要更高的技術技能,對於傳統勞動者來說,轉型存在較高的難度。政府和企業應提供培訓計畫,幫助員工掌握新技能,適應新興職場需求。

AI模型的偏見與倫理問題

AI模型的訓練依賴於大量現實資料,而這些資料可能包含社會偏見,如性別、種族歧視等。根據《路透社》的一篇研究報告,AI模型在處理招聘資料時,曾出現性別偏見,導致女性候選人被系統低估。此外,AI技術在倫理上的濫用,如生成虛假新聞和Deepfake等,也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開發者加強資料審查,並建立AI倫理標準,以確保AI發展符合公平與公正的原則。

圖 1 AI技術帶來的光明與挑戰並存的未來

圖片來源:ChatGPT生成

結論

ChatGPT的問世無疑為人類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從技術普及到產業創新,都展現了AI技術的巨大潛力。然而,隨之而來的隱私洩露、資訊真實性、就業市場衝擊等問題也不容忽視。未來,政府、企業和學術界應通力合作,完善監管機制,推動技術倫理發展,確保AI技術健康且可持續地造福人類社會。

FIND觀點

ChatGPT的出現與普及,象徵著人工智慧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眾的轉折點,並在短時間內推動產業變革和應用領域的迅速擴張。然而,在我們享受效率與創新的同時,社會也面臨了隱私安全、資訊真實性、就業市場衝擊與AI倫理…等複雜挑戰。未來,各界需要攜手建立嚴謹的監管與治理框架,以確保AI技術能在公平、公正與可持續的環境下繼續成長,才能真正造福人類社會。

封面圖片來源:ChatGPT生成

參考資料來源:

1.ChatGPT Statistics 2024 – 300 Million Active Users (December)

https://www.demandsage.com/chatgpt-statistics/

2.Breaking new ground in healthcare with the next evolution of AI

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3/03/20/breaking-new-ground-in-healthcare-with-the-next-evolution-of-ai/

3.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Generative AI and the future of work in America

https://www.mckinsey.com/mgi/our-research/generative-ai-and-the-future-of-work-in-america

4.Reuters: Amazon scraps secret AI recruiting tool that showed bias against women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mazon-com-jobs-automation-insight/amazon-scraps-secret-ai-recruiting-tool-that-showed-bias-against-women-idUSKCN1MK08G/

 
生成式AI輔助翻譯的成長趨勢,並朝向普及化運用
FIND研究員:李啟榮

自從AI翻譯成為日常生活的得力助手後,人們對AI翻譯的需求也愈來愈高,並刺激生成式AI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在生成式AI研發團隊不斷修正和調校下,AI翻譯的品質、正確性和流暢度也同步提升,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對話水準,讓使用者們比以往更擁抱生成式AI翻譯系統,連帶使AI翻譯系統形成趨勢、日漸普及。

趨勢發展背景

早期發展的線上翻譯系統例如Google、Microsoft Bing,提供了線上文字翻譯系統,後來隨著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光學文字辨識(OCR)等技術的發展,AI自動翻譯衍生出即時口譯、即時文字轉錄、圖片翻譯等功能,讓AI翻譯從傳統文字翻譯,變成更具互動性、即時性的翻譯模式。

有鑑於早期機器翻譯技術不成熟和錯誤百出,AI研究團隊開始導入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並以更先進的演算法和學習機制,不斷改善和精進翻譯的品質、正確性和流暢度,從靜態的逐字逐句翻譯,演變成高度擬真的即時對話式動態翻譯,就像跟精通多國語言的人才一樣,語言之間不但能無縫轉換,更能準確表達原本的意思,同時減少語言隔閡、門檻和痛點。

產業趨勢說明

本專題引述來自兩個不同調查機構,針對兩種不同AI翻譯領域的市場規模預測,並分享如後。

首先是來自「Verified Market Research」機構針對「廣泛性的AI翻譯」領域的全球市場規模預測,從2023年的21.8億美元,預計在2031年達到58.7億美元,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達17.2%。

圖 1 「廣泛性的AI翻譯」領域的全球市場規模預測 (from VMR)

資料來源: 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2024

另外是來自「Market.us」機構針對「生成式AI翻譯」領域的全球市場規模預測,從2023年的7億美元,預計在2033年達到45億美元,CAGR為20.4%。

圖 2 「生成式AI翻譯」領域的全球市場規模預測 (from Market.us)

資料來源:Market.us, 2024

未來展望/挑戰

隨著AI資料量的成長和理解能力的改善,AI自動翻譯比以往更為準確、通順和自然,並進一步整合行動裝置、機器人、智慧家電、AI生成人像,讓AI翻譯的應用更為廣泛、普及。

另外,隨著AI資料集在不同語言、不同場景、不同應用領域的特色化、客製化,並整合,AI翻譯的詞彙量和專業度也能同步提升,讓不同職業和專業領域的人們能夠受惠。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參考資料來源:

1.us. (2024, August). Generative AI in Language Translation Market Size. Retrieved from Market.us: https://market.us/report/generative-ai-in-language-translation-market/

2.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2024, July). Global AI Translation Market Size By Component, By Technology, By Application, By Geographic Scope And Forecast. Retrieved from 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https://www.verifiedmarketresearch.com/product/ai-translation-market/

 
人工智慧應用於偵測乳癌轉移的最新發展
FIND研究員:蕭國英 癌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癌症轉移是造成大多數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眾多癌症中,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其轉移部位包括骨骼、肺、肝臟和腦部 ...
 
虛擬與現實交織:VR/AR改變保險場景
FIND研究員:陶芋安 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的技術日益純熟,從資訊業、娛樂業、旅遊業到醫療保健,慢慢滲透至各大產業,隨著日本VR室內樂園「VR ZONE」、蘋果2023年的「Vision Pro」 ...
 
國泰AI助攻CUBE App 大王子親自領軍收益增8倍
國泰金在2015年發動數位轉型計畫,由董事長蔡宏圖長子蔡宗翰親自領銜,隔年更進一步成立「數位暨數據發展中心」。2020年起,又開金控先河,舉行技術年會,成為金控在數位科技的領頭羊,並在去年9月首度公開國泰金的生成式AI技術發展框架GAIA,整整10年數位轉型的進擊,隨著導入生成式AI,轉進新境地。

環保杯喝完只用水沖?譚敦慈:細菌全下肚!養菌NG動作全公開
一般人認為每天只有把環保杯、保溫瓶拿來喝水、沒有裝飲料,用水好好地沖過應該就很乾淨了,其實你可能沒想到,嘴巴碰過都有細菌產生的可能!「無毒教母」譚敦慈特別強調,保溫瓶不能只用水清洗,正確清洗和使用方式,本篇一次整理公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