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率領「大九學堂」學員,昨天啟程訪問大陸,除前往深圳、廣州、西安外,還將到訪北京,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晤,舉行各方關注的「馬習二會」。
十年前的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與習近平分別以兩岸最高領導人的身分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會晤,史稱「馬習會」,這是海峽兩岸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歷史上的最大突破。會中雙方雖就兩岸關係交換意見,但沒有簽署協議或發布共同聲明,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毋寧是錯失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回到當時的形勢與氛圍,習近平剛上任未久,胸懷雄圖大略,對內厲行反腐,持續改革開放;對外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以迅雷手段在南中國海吹填造島,一切均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其最高的政治願景、目標與使命。
很明顯,在習近平追求宏偉的願景、目標與使命中,絕不能少了海峽兩岸終極統一的這一部分,相信這也是習願意以對等規格,與馬舉行「習馬會」的動機與理由。
時光匆匆,兩岸關係與形勢與時俱變。中國大陸早已不是當年1981年人大委員長葉劍英針對台灣提出「葉九條」時候的中國大陸了,也不是1993年兩岸在所謂「九二共識」基礎上舉行「辜汪會談」時候的中國大陸了,而是在美國從歐巴馬到川普再到拜登採取各種手段,持續把中國往死裡打,卻顯然無效,甚至反而被中國大陸開始反擊時候的中國大陸了。
1992年兩岸兩會獲致「九二共識」的默契時,台灣GDP相當於大陸GDP的45%;中國大陸GDP在全球的排名為第十名。時至今日,台灣GDP約相當於大陸GDP的4.5%;中國大陸GDP在全球的排序則升至第二。這為「30年風水輪流轉」提供了一個新注腳。
換一個角度,1970年代G7剛成立時,G7成員的門檻是七大工業國,如今若仍以製造業總產值排序的話,原G7中只有四個還能勉強擠入「新的G7」,且「新的G7」的老大早已非美國而是中國了;如果按「購買力平價指數(PPP)」計算的GDP占全球比重, 2023年G7竟然輸給了「金磚組織」。這也為習近平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了一個新注腳。
回到兩岸形勢,在當前美中兩強全球大博弈愈演愈烈的形勢下,愈來愈多的國家,從歐洲、美洲、大洋洲到亞洲,不得不在兩強間十分為難地選邊站,台灣自不例外。令人擔憂且遺憾的是,如今海峽兩岸趨勢甚至可能走向衝突的形勢亦與此有關,英國《經濟學人》甚至指明台灣已是當前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
從北京當局或習近平的角度看,兩岸統一形勢正益趨成熟,差別只在於手段,當然,順序無疑還是以和統為優先,但這並非絕對,如何選擇取決於北京當局對國際局勢與兩岸局勢走向的判斷。
作為台灣前總統,目前馬英九對於美國當局及台灣當局的影響力,坦白說是有限的或甚至說是無關宏旨的,但他卻可以以台灣前領導人的「民間」身分,在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這樣的身分當然也與「純民間」的身分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微妙,盡在不言中。
與2015年的「馬習會」比較,政治性概念或倡議的提出,已無現實意義,但文化性、社會性及經濟性的概念或倡議仍值一試。另外,亦不妨放大格局,跳出兩岸,從包括了香港、澳門在內的「兩岸四地」的框架中去探索一些新的思路亦未嘗不可。
對馬英九而言,台灣執政八年,功過是非自有社會公論及歷史定論,俱往矣。在錯失了2015年的寶貴機遇後,能否抓住2024年的又一個機遇,考驗馬英九的政治能力與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