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疫起挺過去


【聯合文學電子報】提供聯合文學優秀作家群:蔣勳、郝譽翔、成英姝、廖鴻基等的精彩文字,讓你一次展讀!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4/04 第34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共生」的省思
證嚴上人專區 警覺不驚慌 虔誠祈平安
慈濟脈動 讓我「罩」顧你
焦點專欄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共生」的省思
「身處在微生物的世界�堙A無法確切得知它的所在。一定要用敬畏的心才能和平共存,在人與萬物間學會謙卑,才能平安無事。」十七年前SARS危機席捲全球,證嚴上人曾說,這場疫病為人類上了「不可自大傲慢」的一課。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五大洲中僅南極洲未受波及,可謂來勢洶洶。已有人預言,未來有可能像流感一樣,隨著低溫年年侵襲,這真是對人類健康福祉的嚴酷考驗。

然而,凡有人群聚集,就有可能受到傳染,且未必出現症狀,增添了防疫的困難。許多科學家已提出警告,人必須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

自人類開始發展農業、畜養家禽後,人畜接觸成為一大病源。人對環境開發加劇,人與野生動物接觸的機會升高,也導致人畜共通的疾病增加。「疾病」由微生物所引起,然微生物與生命本就有「共生」的密切關係。

此次一度被視為病毒原始宿主的蝙蝠,其實在生態鏈中也有制衡蟲害的功能。以水果、花粉維生的某些種類蝙蝠為植物傳遞授粉,促進了森林的形成,為人類提供眾多天然資源。

史學家麥克尼爾在一九七六年的《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一書中闡述,疾病改變了人類的文明發展,也促進醫藥科技的進步,但人仍須與疾病變貌持續交戰。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若病源的感染力、抗藥性、環境適存力提高,或者宿主的免疫力下降、接觸傳染率提高,身處的環境衛生惡劣,包括生態遭破壞,社會人心動盪,都會導致疫病爆發。

認清這個「共生」的事實,我們才能靜下心來想應變之道。當個人防護得當,如勤洗手、避免群聚活動,也相互提醒關懷,方能織就有效的防護網,亦即人與人之間目前也需要建立「共生」的觀念。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全臺慈濟醫院自疫情開始時即強化防疫。醫療志工在防疫升級、暫停出勤之前值守醫院入口,協助入院民眾做好防疫措施。花蓮慈院為需定期領藥的慢性病人設置「藥來速」預約領藥窗口。臺南志工進入致力於提高產能的口罩工廠,協助包裝。中國大陸志工也持續支援前線醫療機構,運送防疫物資及禦寒衣物。

這些行動,也教吾人對眾生同源、萬物共生息的道理有更深的體會。

警覺不驚慌 虔誠祈平安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林淑女(適意行局部)
提高警覺,但不要驚慌,

疫疾雖然還沒有特效藥,

但有一帖靈方妙藥 ──

做好自我管理,

還要啟動虔誠心,祈禱人人平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已經快速擴散到全球一百六十餘個國家地區、超過十八萬人確診;病毒看不到、摸不著,還沒有對症的良藥,更難以預測會流行多久,所以大家難免擔心,聞疫情而色變。

面對嚴峻的疫情,緊張或憂鬱無濟於事;先把心靜下來,就好像水混濁了,不要再去搖晃波動,污濁的塵沙就會慢慢沈澱。雖然此刻人人自危,與其煩惱與驚懼,不如翻轉一個想法,提升一分愛心、提高一點智慧,思考過去的錯誤,尋找未來的方向,期待這一波疫情能快速過去。

疾疫雖然還沒有特效藥,但有一帖心靈的靈方妙藥── 啟動虔誠的一念心,為人人祈禱,相信這分祝福的力量會很大;還要自我覺醒,提升善念,讓心定住。

眾生生活原本單純,但漸漸地貪求享受,而且是盡情的享受,盡其所能、盡其所得地享受生活,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特別是享受美食成為一種風氣,吃盡各種動物,殘酷貪婪、造就殺業而不自知,宿世因果長期累積成為共業,招致大自然反撲。

社會生態變化得很快,心念的貪婪不知不覺;守舊、守善的觀念淡薄,就如天平的秤,善的淡薄掉了,惡的業力就重,不斷往下沈淪。要把慈悲和喜捨變成天平的兩端,反省過去的生活,朝向正確的方向。

很多病毒的源頭都來自於動物,殺害寶貴的生命來滿足人類的口欲,生命與生命之間不調和,萬百病叢生。我們要護生救人,一方面保護生靈,一方面也希望人人健康,那就是茹素。

清除無明與口欲,五穀雜糧青蔬能夠維持身體營養,享用時也會心安理得;人人身心健康,人間就平安。天地萬物共生息,戒殺、持齋,護生更要互愛,將這樣的呼籲不斷地開擴,有呼籲就會有響應。

茹素可以培養慈悲心。為人間造福祉,讓社會安定又幸福,這就是慈心;看到人間疾苦,聚善付出,不讓苦難再延伸,那就是悲念。懷抱慈心、悲念,以「慈悲為導航」,不讓人心迷失方向,人人做導航者,在茫茫大海中,讓一艘艘慈航點亮了燈光,向著燈塔的方向靠岸。

病毒隨著人們交通移動而四處傳播,此刻減少觀光旅遊,減少接觸感染,不自陷於心靈牢獄的不安。在現代社會,全家相聚的機會很少,趁這段時光,大家珍惜親情的團聚;法親之間即使少少幾人,也能隨時互動與分享,聯繫感情、增長智慧。

三月八日全球慈濟志工精進活動,配合防疫,首次採用線上直播課程,在三十個國家地區的慈濟道場,有兩萬一千多人參與,網路平臺也有超過十八萬次瀏覽。精進日課程教導大家如何防疫,人人要自愛配合,守好規矩,戴口罩、勤洗手。嚴格自我管理的同時,要珍惜水資源,洗手也惜水。

此刻不能大集聚,但可以大呼喚,拿起手機,邀請所認識的人一起茹素,一同祈禱,彼此相互勉勵。提高警覺,但不要驚慌;沈澱心靈,讓愛心再度出發。醫療人員勇敢守在第一線,用愛搶救生命,健康的人們也要以感恩心與虔誠心祈福,祝福人人平安!

讓我「罩」顧你
撰文•李叔芸 攝影•黃筱哲
臺灣元月二十一日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隨之而來的是口罩荒;

為了舒緩這樣的慌張,慈濟志工動起來,

一貫的思維是:「哪�婸搨n,就去那�堙C」

當我來到臺南白河的口罩工廠時,天氣晴朗無雲,周遭荒無人煙。走入工廠,遵守內部規定,我穿上白色的無塵衣帽,進入「空氣浴塵室」,吹除從外部攜帶的塵埃,完成除塵後,就進入無塵的製作區塊。

區域內部十分吵雜,機器不停發出「嗶─嗶─軋─嗶─嗶─軋」的刺耳聲,尖銳的聲響不斷刺激著我的耳膜,眼前的專業人員與慈濟志工卻彷彿不受干擾,動作俐落地檢查口罩、包裝口罩,且長達數小時穿著無塵衣帽,口罩與臉部完全密合。

為因應防疫需要,政府從元月三十一日開始分批徵用全臺共六十六家工廠,全天候提高醫療口罩生產量,國軍更將「防疫視同作戰」,全力以赴支援。位於臺南白河區的這間工廠,也被政府所徵用,擴增生產線日夜產製,慈濟志工也受邀加入生產行列,二月十日起配合國軍與廠方合作,確保日產量。

有幸參加口罩生產線

「這其實沒有什麼困難的地方,能參與到任何的活動就是一種福氣,所以做就對了!」說這句話的人,是來自官田的楊秋絨。今年六十八歲的她,看似十分年輕,笑逐顏開地分享以前從事美髮業,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待在家中照顧孫子;她早在一九九五年即受證為慈濟委員,今年二月上旬一看到需要人力支援口罩工廠生產線的消息,她馬上報名。

但是,要去哪�媕隻ㄐA實際要做哪些事情,當時她也不太清楚,只是知道別人尋求幫助,「我覺得自己可以、我被人家需要,我就過去,就只是懷抱著為社會付出的一念心而已。」

楊秋絨微笑著跟我介紹她手中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檢查口罩的品質,然後包裝口罩;像是操作機臺等專業工作,是工廠自己的員工,比較固定,志工則是排班加入,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人,所以很適合做這種非技術性的事情,一下子就可以熟悉了。

重複的工作做一整天,楊秋絨卻做得非常開心,因為從來沒有進入工廠過,當成全新體驗,也認為比想像中有趣。她停頓了一下,點了頭說:「說真的,如果沒有這因緣的話,現在是沒有辦法踏進來幫忙的,所以能有這緣分很難得,而且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

看到她的這分精神,讓我聯想到在全臺各地、善於縫紉的慈濟巧藝坊團隊和社區志工們,同樣也在為這波疫情盡一分心力;他們為了現在臺灣一罩難求的狀況,與靜思精舍衣坊間德佩法師討論版型與設計後,開始製作布口罩套、布口罩,其中「布口罩套」,中間放入醫療口罩,可以延長使用時間,節省防疫物資,也能換洗重複使用,做到了環保。

把心思用在利益人群

在臺南善化巧藝坊,負責教導做布口罩的老師,是六十歲的蔡月麗;個性爽朗的她,興趣是縫紉,與有心人在十二年前一同成立巧藝坊,也因此算是元老志工。

蔡月麗是鐵捲門公司老闆娘,半退休後,長時間待在巧藝坊�堭郇牷F回想以前,每天下午四點去公司看一下,其他時間要不逛街、要不就是和朋友一起喝下午茶;但現在把時間投入在這邊,階段性地調整自己的心境,「環境會改變人的一切,這輩子真的猜不到自己怎麼會來這�堙A也沒預料成為老師,這是在人生過程想像不到的。」

她認為,在巧藝坊當志工,是很好運用時間的方式,但這其實是一步一步順著因緣走,就像做口罩,雖然不難,但卻要用心,這分教導的責任比想像的重要,如果不夠用心教錯了,其他人就會全部跟著錯。

「不是他們都喊我老師,就以我為主。」蔡月麗拿出了一個口罩樣品解釋,其實每位成員縫紉功夫都很強,「我們是相互幫忙、相互學習,只是把做事方法給一致化,這樣成品才會一致而已。」

蔡月麗認為,來這�堛漣茪u很多已經沒有在從事相關行業,但是手藝功夫還在,就是再複習一下。她笑著說:「這就是上人常說的做中學、學中覺。」「現在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分享和學習。」她說,世間比我們苦的人更多,所以不要想那麼多,人生要活得有價值,到老年時才不會有任何損失。

找事情做然後用心做

在臺北三重巧藝坊,成員之一是來自中國大陸江蘇無錫的賴瑞徵,七十歲的她在農曆年前夕,前往花蓮受證慈濟榮董後,想著未曾與上人一同過年,決定留在靜思精舍十天左右。她想為精舍做點事,於是幫忙常住師父掃地和挑菜;她笑著回想剛開始沒戴手套,整隻手被小黑蚊咬到腫得像饅頭一樣。

「我原本只打算待到二月七日,九日就回大陸,但不幸地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大陸的家人讓我不要回去,於是我就這樣留在臺灣。」賴瑞徵表示,聽到志工邀約做布口罩,雖然她不擅長車縫,但想總還有其他工作可以做,於是就參與了。

二月十日起,她幾乎每天到三重慈濟園區報到,負責拆解瑕疵品。「起初從白天加班到晚上八點才離開,三月後數量穩定了,就可以早『下班』。」

她說明,製作布口罩需要很細心,不僅是負責車縫的人辛苦,拆解的人更要小心一針一線,避免傷害布面;剛開始她也會不耐煩,但一邊做、一邊聆聽現場播放的上人開示,常想著上人說的「多用心」,才可以慢慢地完成工作,而且做得很愉快。

賴瑞徵表示,雖然與大陸親友相隔兩岸,但沒有因此隔離,因為每天晚上八點都會在線上讀書會空中相會。她提到,上人曾說,「做好事不是為求功名,也不是為求功德,要抱持盡本分的心,以至誠無私的心去付出。」這是告訴大家用心做事、用心感受,抱著慈悲喜捨的心態付出、行動。

新冠肺炎還未找到特效藥,民眾為了買到口罩,在藥局前排隊已成街頭常態。全臺慈濟志工齊心協力手工縫製「布口罩」,將醫療口罩留給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及有醫療需求的人使用,更是為了不去跟有需要的人爭搶口罩,造成社會負擔;多一人禮讓口罩,就少一人感染疾病。

★【為什麼要縫製布口罩套、布口罩】

•預防醫療口罩不足,讓第一線醫事人員有安全充裕的防護物資。

•讓有就醫需求或生病的民眾有足夠的醫療口罩使用。

•口罩套置入醫療口罩,延長使用時間;緩解一時的口罩荒,降低恐慌。

•清洗後可重複使用,減少製造醫療垃圾。

★【誰來縫製布口罩套、布口罩】

• 二月初開始,全臺多處慈濟會所志工開始製作,分贈會眾;各區成立多時的「巧藝坊」有現成機具與高手班底,還有許多成衣相關行業慷慨借用機臺、出動專業人力參與。從二月十日統計至三月十五日,全臺投入逾九千一百人次,製作超過八萬七千個。

• 製作流程分成描圖、剪裁、燙褶、車縫、品管、熨燙等關卡,志工接力完成,確保每個成品能長期使用,也期待發揮安定人心的作用。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撰文•李秋月(高雄區慈濟教師聯誼
畫作/鍾庭嘉
問:就讀大學的孩子說要去打工,

我該提醒他人心難測,不要太容易信任別人嗎?

答:當家長的我們,都希望孩子是「正義、善良、樂觀、開朗」的優質公民;然而多元的社會、不同的環境下,養成不同習性的人,我們不可能一直將孩子帶在身邊,更不可能保護他一輩子,所以許多問題無法事先告知!

孩子要去打工,真的該慶幸他願意吃苦耐勞,打工的重點之一在於學習,建議父母只需和孩子一起了解工作內容,職場環境的安全、薪水、保險,不需什麼事都提醒孩子,否則等於剝奪了孩子主動學習與成長的機會;結果會像老師上課喜歡跟學生提醒:「這�堳颩垠n,考試常考,用紅筆畫起來!」一樣,孩子只讀重點,對於內容的整體概念沒有建立起來,這會抑制思辨、統整能力,對學習反而是一種障礙。

魔鬼就藏在細節�堙C當孩子課餘回到家,可以請他分享打工時的趣事、令他不愉快的狀況,鼓勵孩子表達遇到不愉快的事時,他如何面對、如何處理?孩子若不知如何處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更深入的思考,讓他自行整理出如何面對人、事、物的考驗。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生命的緣分,常常是不期而遇的。

親自體驗找答案

一日,學生小玉告訴我,第六節下課要到校門口等人。問她要等什麼人?為了什麼事?小玉說,前幾天在商圈遇到一個年輕女孩,自稱從臺中過來逛街,身上錢花光了,沒錢吃飯、買車票回家,是否可以借她五百元?「當時我身上正好有五百元,看她講得很可憐就全借給她;她說今天會送來校門口還我,而且保證一定會到。為了相互聯絡,她還留了手機號碼給我。」

心中雖知這是一個詐騙手法,但為了讓孩子成長、學會助人也須有智慧,我仍讓她去校門口,告訴她要注意自身安全,若等不到人要早點回教室。

第七節課上到一半了,小玉還是沒回教室,我有點擔心,請班上一位高大的男孩去找她。快下課時,兩人才回到教室。

「哪有這種騙子?穿得那麼好還跟人家騙錢?手機還留空號!騙子!騙子!……」小玉帶著惱怒,絮絮叨叨說著。

雖然我也知道結果會如此,但若不讓孩子親自驗證,她怎會相信社會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如何學會用智慧去判讀孰是孰非?又如何在下一次碰到時,做一個正確的決定?

捨得讓孩子吃苦

「路」必須去走方能到達,人生若都一帆風順,人人都不必成長了!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張昇鵬教授累積多年解答親子教育問題的經驗,給父母忠告:「孩子的命運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上,所以要捨得讓孩子吃苦,給他學習的機會。在孩子的成長經驗中,每件事都是一種學習,可藉由經驗成就面對問題的能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挫折是最好的道場,親愛的家長,我們一起學會放手吧!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41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