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李進勇的照妖鏡,陳菊能無痕穿越嗎?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6/24 第476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準備怎麼護釣魚台?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李進勇的照妖鏡,陳菊能無痕穿越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供應鏈變革的風險與機會
民意論壇 薛承泰/亮麗的健保究竟有多少地雷?
民主正在退步 陳菊如何監督陳菊幫們?
疫情期間 合法外籍看護跑哪去了?
去梯言/有請二郎神
國民黨兩岸論述可再精簡
台海穩定 台灣才有競爭力
除筆尖外 台灣其實還有選擇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準備怎麼護釣魚台?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日本石垣市將釣魚台列嶼行政區易名為「登野城尖閣」,主權問題又掀兩岸與日本恩怨情仇。民進黨每遇中日歷史矛盾,就文不對題,蔡總統被高中生問及如何宣示主權,竟回說「把自己準備好」。請問總統,您準備好了嗎?

蔡英文近日與高中生座談。一名清水高中學生有備而來,以南海仲裁案中被降格為「礁」的太平島,質疑我國主權被壓縮,加上釣魚台更名案顯示日方不尊重我國領土,請教蔡總統如何宣示主權。

蔡英文談國家定位,向來拖泥帶水。她先說,歷史和國際現實使台灣地位受限,再提令人驕傲的民主,又扯防疫有成。然後告訴學生:「最重要是堅定的國民意志,知道我們是個國家」,「隨時準備好,當國際想聽我們反應時,就把台灣人的堅持跟價值展現出來。」

問題是,蔡政府可曾像爭取參與世衛般出擊,讓國際聽到台灣堅持釣魚台主權?台灣難得朝野一致保釣,堅定團結;但總統府發言人就此發言,卻責怪大陸公務船頻繁騷擾當地漁民,才導致這場風波。總統府發言人變頻替日本地方政府講話,豈不怪哉?

民進黨被日本「大哥哥」佔便宜悶不吭聲,比起對抗中共時的錙銖必較,真令人納悶。平平都是護主權,怎麼一碰上日本,國家的尊嚴就不見了。看看兩岸外交部的領土宣示,竟然異口同聲,莫非這才是蔡總統不敢大聲的理由:寧可不爭釣魚台,也不願沾上「一個中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李進勇的照妖鏡,陳菊能無痕穿越嗎?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監委提名的紛擾,在黃健庭、陳伸賢宣布退出後,院長提名人陳菊以退黨、辭去所有黨務為承諾,宣示將超越黨派公正行事。這樣的宣示,企圖以退黨來證明自己足以勝任,卻輕巧迴避了外界質疑其被糾彈事例多端的官箴爭議。事實上,有了中選會主委李進勇退黨卻把中選會「附隨化」的殷鑑,陳菊宣布退黨的說服力只怕很低。

陳菊的退黨聲明說得義正辭嚴,說穿了,這只是民進黨《黨員入黨辦法》規定的假動作。該辦法第七條規定,黨員擔任司法人員、監察委員、考試委員等職務,應「暫予辦理註銷黨籍」;未來不再擔任這些職務後,「即予恢復黨籍」。所以,退黨不是真的退黨,只是形式上暫時取銷註記,以取得權位為旨;從某個角度看,這是方便黨員「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巧門。

我國憲法規定,「監察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法律獨立行使職權」。陳菊宣布退黨,表面上符合憲法要求,但論其個人主客觀條件,卻不表示她適合出任監院領導人。不可否認,在台灣民主運動早期,陳菊對抗威權的表現令人敬佩,也曾對人權議題積極付出。但近年來,陳菊的形象卻似乎逐漸濃縮成為綠營「派系領袖」,她更關注的是自己子弟兵的出路,乃至派系利益和前景。在這種情況下,她當年那種令人動容的大無畏形象,已漸次剝落。

五月中陳菊卸下總統府秘書長職務時,她已知自己被內定出任監察院長;她卻公開吐露心聲,稱自己一生所交朋友都在同一個圈子,「一輩子沒有國民黨的朋友」。這樣的表白令人錯愕:作為一個民主運動者,需要用黨派來劃分自己的交友圈嗎?這種「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法,不會顯得狹隘且自我拘限嗎?陳菊在知道要出任監察院長後還發表這種談話,是要凸顯自己對黨的忠誠,或者這就是她個人的信念?當美麗島事件受難同志提醒她「莫忘初衷」時,陳菊的初衷裡,真的仍存在「超越黨派」的價值嗎?

在外界雜音四起時,陳菊沒有直面外界對其官箴之質疑,卻以「退黨」來宣示自己可以中立行事,說服力其實不高。主要原因是,上次用過同一招式的李進勇,已屢屢以具體行動證明「退黨」是個廉價的招數。一年半前,李進勇因雲林縣長選舉落敗,而應蔡政府之召出任中選會主委,當時也是輿論譁然,認為這將導致選務中立的敗壞。李進勇的作法,也是請民進黨「註銷黨籍」以釋猜疑,甚至自詡退黨是「比法律更高的標準」。但檢視中選會一年多來的表現:罷韓期間表現出「罷韓國家隊」的一馬當先姿態,對補選又刻意限縮期程,故意讓在野黨來不及部署,包括對媒體人及市民動輒以「侮辱官署」提告。中選會儼已變成民進黨的「附隨組織」,李進勇的中立承諾則消逝在風裡。

有了李進勇的先例,陳菊能穿越這面照妖鏡嗎?註銷黨籍不過是民進黨中央的紙上作業,但鐫刻在意識形態裡的政治模板,誰知道「中立」的開關在哪裡嗎?這才是社會對他們中立性最大的疑慮。李進勇是法律人出身,但他辦理選務總是偏向綠營,法律反倒成了他箝制言論自由和打壓異議的工具,有無黨籍根本不影響他對民進黨的效忠。蔡總統上屆提名的監委陳師孟,雖屬無黨籍卻一味堅持「辦藍不辦綠」,蔡總統可曾對他有過任何提醒或告誡?蔡英文還好意思說,監察院不該是政黨相互攻訐的戰場,「應該是跨越黨派藩籬、共同實現政府良好治理的地方」?

□民進黨完全執政,已建構了十足的「黨國一體」體制,較之威權年代毫不遜色。在這種情況下,超越黨派已成了空洞的口號。陳菊再怎麼無黨無派,能超越黨國的天花板嗎?她能超越四十年前那個挑戰過黨國體制的自己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供應鏈變革的風險與機會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全球供應鏈的調整與重塑,最近儼然成為企業的顯學。調整過程中,機會與風險並存,但任何變革對既得利益者的衝擊都最大,而台灣正是供應鏈的既得利益者。

自30年前開始打底的全球供應鏈,在1995年世貿組織(WTO)成立後全速發展,逐漸成熟,成為包含台灣在內亞太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事實上,台灣早已是許多分析認定的最大受益者,連帶的也改變了我國的產業結構。1980年代末期,我國出口有超過四成是最終產品,但自2010年開始下降到只剩9%,取而代之的則是接近九成的零組件等中間產品,反映出25年來台灣已經成功轉化,隱身成為供應鏈中的重要成員。

從十年前開始,全球供應鏈其實就開始面對了轉型壓力。從2008年金融海嘯、日本311大地震到南海衝突,以及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加上能降低成本的智慧生產科技應用發展迅速,持續增加全球供應鏈變革的不穩定因素及壓力。

不過若相較於美中貿易戰、科技對抗及新冠疫情三大加速器,前面十年的壓力只能算是供應鏈變革的醞釀期。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一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生產多數已經外包,一個是美國及世界代工廠,供應鏈變革忽然被迫按下快轉按鍵,出現戲劇化加速效果。2019年時,美國自中國進口值巨幅減少16%,一年內從最大進口來源滑落到第三名,被加拿大及墨西哥取代。大家都知道台灣有轉單效應加持,對美出口增長19%,不過越南更誇張,對美出口成長高達36%,歐洲的出海口荷蘭也大增22%。

台商大舉回流固然令人興奮,卻也有隱憂。中國對美出口減少16%,意味著原本在中國的美國供應鏈,等於一夕之間被破壞斷鏈,而且可預見的未來都很難接回去。供應鏈的利害關係不是以國家做衡量單位,因而A國的損失可能也是B國要擔心的問題。於是台灣對美出口成長固然顯著,但對中國出口卻持續疲軟(2019年成長率為負4.2%),而且斷鏈如何連上新網絡,變數重重。

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重創全球供應鏈結構。第一個衝擊來自企業。防疫措施阻斷了病毒,同時也阻斷了供應鏈,迫使仰賴供應鏈的企業,開始認真尋找避免未來再斷鏈的調整方案。第二個衝擊來自政府。從美國到歐洲,各國都在檢討哪些產品不能再外包生產,不能再仰賴進口。

接下來幾年,我們將會看到許多領域的供應鏈出現切割分散,或是連根拔起返鄉落地的新常態。這個過程也有利有衝擊,例如分散供應鏈,對現有供應商其實是一種威脅,因為下單客戶的分散策略,可能包含導入新的供應來源,以及分割現有供應規模。對台商的挑戰亦來自於當美歐政府誘使(或強迫)收回外包時,能否維持供應地位,或是必須到美歐這些陌生的市場投資生產,都是變數。

最後是美中科技對抗。5月美國新禁令,可能意味著台積電無法再接華為的訂單,同時還要到美國設廠生產,被迫「選邊」似乎已是必然。短時間內,台積電或許可以從其他客戶身上補足訂單金額,但這種趨勢對任何代工業者而言都是不樂見的發展,因為代工生產的關鍵,正在於透過不從事下游市場競爭,來促使客戶願意將供應鏈外包。但是長期而言,美中科技對抗將會加速中國「去美化」,發展垂直整合的「中國隊」供應鏈,減少外包給被迫選邊的台廠。同理,美商也可能減少被迫選中國隊的台商。簡言之,科技對抗不利於供應鏈中的生產外包區塊,但這卻是多數台廠的定位所在。

面對這些供應鏈變局,政府及企業都需要瞭解台灣的風險其實遠高於他國,更需要提高警覺,以最嚴肅的態度面對因應。

   
民意論壇
薛承泰/亮麗的健保究竟有多少地雷?
薛承泰/聯合報

如果把勞保財務危機比喻成一顆定時炸彈,那麼世人稱羨的健保,其財務危機就像是埋在地下的眾多地雷。

何以前者是定時炸彈?主因為:一、勞保保險費率與給付率的落差,二、制度存在巧取的空間,三、少子高齡化帶來工作與退休人口的轉變。尤其是第三個原因,今後開始發威,執政者需想辦法將爆炸時間往後撥。

勞保關係到一千萬勞工的退休養老,健保更關係到二千三百六十萬國人的日常生活。確實,健保開辦以來,台灣整體發展升了一級,不但減少了窮人因病更窮的現象,也提升國人壽命與健康水平;更令人羨慕的,保費一般國人尚負擔得起,享有高水準的醫療服務,即使人在境外生活,健保仍是一生懸念!可是,在亮麗的外表下,已暗藏了許多地雷。

君不見,只要是隨收隨付屬性的「保險」,即需仰賴財務的收支平衡;由於台灣快速的人口變遷,近年來健保基金已處於恐怖平衡,並預期未來支出會持續增加而收入會減少。回顧健保開辦時,老人才占總人口的八%,如今已超過十五%,人數更是成長一倍以上;如今慢性病的相關支出,已占了總支出的四成以上。

近年來保險收入不到六千億,可是支出總額於去年就超過七千億了;更不用說歷年累積餘絀也超過了二千億。目前健保費率四.六九%,似乎撐不住,調升已箭在弦上。

此外,不必要的檢查與用藥,導致的浪費也很可觀,存在已久的藥價黑洞與詐領健保,以及最近爆紅的醫材爭議等,都是發展過程中所埋下的地雷。前述這些發生在消費端,在收入端也存在不少地雷。

由於目前的二代健保仍建立在以工作者為基礎的繳費機制,將薪資分四十八個投保等級,最低為基本工資二萬三千八百元,最高為十八萬兩千元。以最大宗有一定受雇者來說,採費率四.六九%以及卅%負擔比率,最低者每月保費三三五元,最高者二五六一元,是前者的七點六倍。當然,這樣設計具有「賺多繳多」的再分配功能。

可是並非每個人都在工作,這些稱之為「眷屬」者,依附在被保險人上,並以一樣的額度繳費,這就產生了「家戶」之間的不公。舉例來說,一家四口包括夫妻與兩孩,A家夫妻只有一人工作(月薪八萬元,屬於第廿八等級)每月健保費為一一二八元,加上三眷口,全家一共繳了四五一二元。B家夫妻兩人皆有工作,一位月薪八萬,另一位為基本工資,全家所繳的費用為二一三三元(一一二八+三三五X3人)。B家總所得較高,繳的健保費不到前者一半。為了減少「吃虧」,A家要想辦法增加就業或當「人頭」?如此連勞保費用都可省下不少!

健保費分擔,被保險人卅%,雇主(投保單位)六十%,政府補貼十%,只是原則。實際上,不論是否有眷屬,雇主與政府不是按口提撥,而是採用平均眷口數,目前是○.五八。對於前例的A家,雇主與政府提撥額度分別為三五六六元與五九四元。至於B家,雇主與政府則須分別多提撥一○五八元與一七六元。總之,A家總收入較低,補貼較少,卻繳得較多;B家總收入較高,補貼較多,卻繳得較少。

健保改革蓄勢待發,但不要一味只調升費率,宜先拆解地雷並調整不同類別被保險者與眷屬的繳費基礎,以節流與公平為依歸。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民主正在退步 陳菊如何監督陳菊幫們?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兼任教授(台北/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推薦陳菊出任監察院長,民進黨可以直接改名「民主退步黨」,而蔡英文和陳菊也直接告訴人民:「我們就是政客」;還有將來投票支持這項任命案的立法委員,全部都是合格的「政客」。

政客關心的是權力擴張,政治家關心的是下一代未來。蔡總統是第二任期,明明有機會認真思考台灣的未來,以「政治家」自我期許;但她最後還是選擇民進黨利益高於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以及人民的利益。

陳菊為什麼不適任監察院長,她自己心知肚明,否則不必宣示退出民進黨以示中立。然而沒有人會相信她註銷民進黨黨籍,就會搖身一變為成色十足的公正客觀人士。民進黨立委身居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殿堂,難道一點民主素養也沒有?不知道民主政治最重要的邏輯是監督制衡?陳菊一旦擔任監察院長,她如何監督政府機關中的「陳菊幫們」?顯然只有政客立委才會投下贊成票,因為同意陳菊擔任監察院長,不是把「民主」踩在腳下,就是昧著良心向權力靠攏,這不是政客,什麼才叫政客?

民主政治的設計基本上就是對「權力」不信任,所以不論三權分立或五權分立,背後的邏輯就是要權力之間彼此制衡,防止權力的腐化。蘇貞昌院長不敢反對陳菊的任命案,只能說民進黨一向支持三權分立,言下之意陳菊反正也當不了多久。但是這種說法反而凸顯蘇院長的民主常識有待加強,陳菊不適格是一回事,廢監察院則是另一回事,把五權分立變成三權分立就比較民主嗎?

嚴格說,英美並不是三權分立的國家,因為她們的「立法權」是兩院制,美國有參議院和眾議院,英國有上議院和下議院。如果再加上媒體獨立於政治之外成為實質的「第四權」,英美的三權分立其實是另類的五權分立。如果將來民進黨主導修憲廢掉考監兩院,立法院權力大增,而一個沒有「兩院制」的立法權,就是少了一個制衡的單位,立法委員的權力將更容易腐化,這是民主進步嗎?

權力獨大的民進黨,權力正在腐化,我們的民主正在退步!

   
疫情期間 合法外籍看護跑哪去了?
張海蒂/大學教授(高雄市)/聯合報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最新統計,累計在台失聯移工四九八五九人,印尼籍最多,越南籍居次,各有二萬三千多人。而新冠疫情期間的一至四月,總計增加失聯移工約一千四百人,不僅每月皆呈正成長,四月更較去年同期多出約七百人。其中家庭看護工今年起失聯人數占每月失聯移工比率,平均達五十五%,也較歷年數據高。

在失聯移工數量不減反增的狀況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資料亦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一至四月每月引進之產業移工、家庭看護工等總數,皆呈下滑趨勢。今年三月起家庭看護工更首次出現連續八個月正成長後的引進人數減少。由於台灣勞動主要輸入國印尼疫情尚未趨緩,可見的未來引進人數將遇到更嚴重的瓶頸,勞動力供需市場落差也只會日益嚴重。

許多批評外籍看護失聯、逃逸,乃因雇主或仲介剝削、照護工作辛苦等,此已不符合現階段外籍移工失聯現象的描述。現今許多仲介及雇主,都已在聘雇對象尚未入境前幾個月即視訊面試了解工作狀況,取得同意後方予聘雇。在新冠肺炎發生前、移工引進尚未遽減時,眾多外勞在入境後(甚至許多在兩個月內)就逃逸,明顯是為了非法市場較高的薪資而來。

目前勞力輸出國如印尼等疫情尚未明朗,引進人數遽減造成供需失衡,以及規定移工失聯三個月以上不得遞補的規定,不啻為合法雇主及仲介的移工管理雪上加霜。試想,雇主三個月內不得遞補外籍看護,面臨突發之照護難題;三個月後合法申請的外籍看護亦無法引進,面臨遙遙無期的等待。而這中間的勞力缺口,不正是孕育非法勞工的溫床?

再者,以非法市場薪資較高吸引合法移工逃逸,亦是非法勞動力市場吸引移工逃跑的手段之一。畢竟當供給小於需求,勞動力價格高升也是必然。但放眼望去,哪個國家非法市場的工資,高於合法就業市場?

最近台灣成功防疫讓許多醫療院所逐漸開放,是否有非法仲介蠢蠢欲動,慫恿合法外籍看護離開合法雇主,前往非法市場工作,以解決照護缺工問題,也是相關單位必須正視的。

畢竟,在法規及福利保障下,按部就班合法聘僱的雇主及仲介尚且無法確保合法看護是否能履行勞動契約,在成為非法聘僱雇主的同時,姑且不論被裁罰的可能很低,至少也需擔心聘用非法看護照護家人,是否還能提出任何照護要求且不怕被丟包。

在對外籍移工、雇主、仲介宣導聘僱、權利及管理辦法的同時,我國政府更應立法解決非法勞動市場的問題。否則,失聯數目不斷增加的移工、受到三個月不得遞補的規範、管理日漸困難的移工問題,再加上非法市場不斷犧牲合法聘僱關係,在家庭照護問題上已見巨大民怨。若再無法透過修法解決制度面問題以有效管理外籍移工,重新建立互信、互重的和諧關係,台灣將有不斷失聯逃逸的家庭看護,以及不能頤養天年的老弱病殘。

   
去梯言/有請二郎神
公孫策/聯合報

端午節到了,可是新冠病毒沒有如早先的某些預言那樣「熱天就會消失」,反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似乎不會有休止的一天。治療的藥物(如克流感之於流行性感冒)幾無進展,疫苗研製雖不斷傳出「好消息」,但仍僅止於消息,間或也有專家對之澆冷水,認為疫苗「沒有追上病毒變異的一天」。

可是人們不能一直這樣下去,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解禁、啟封,也對其他國家漸進開放,但是想要回到瘟疫之前的狀況,仍待治療藥與疫苗成熟。那麼,在此之前該怎麼做?

人類史上發生過不少像這一次的瘟疫,結果都是聽天由命,直到死亡無數之後,產生群體免疫才漸漸平息,但卻付出慘痛代價。也就是說,既然此次瘟疫是前所未有,歷史就不能給我們什麼建議,於是有朋友問:「公孫策沒招了吧?」然而,人類的想像力是不受限制的,歷史裡沒有解方,小說裡有。

請出神怪小說(包括《西遊記》、《封神演義》)裡的二郎神:面對這個世紀超級病毒,一個合格的政府必須具有二郎神的幾樣法寶。

大家對二郎神印象最深的當屬他那隻「天眼」,也就是額頭上第三隻縱目,能讓妖魔鬼怪無所遁形:國家的篩檢能力就是那隻天眼,必須做到快篩快得結果,而且準確性要盡量提高。篩檢能力除了拒病毒於境外,還能提供國人進入他國的驗證,篩檢證明將跟護照功能相提並論—沒有篩檢證明或篩檢公信力不足,都會被拒於海關之外。

照妖鏡:二郎神的照妖鏡能照出神鬼妖精(包括孫悟空)的原形,用在防疫則是一個國家的「確診治癒率/死亡率」。由於每個國家的篩檢政策與能力不一,有些先進國家也採不篩檢策略,但是患者進了醫院且確診是新冠病毒,能夠治癒出院的百分比(或死亡百分比)就是該國醫療品質的「照妖鏡」—任何政府都不能吹牛或推諉。

山河社稷圖:任何人、神、仙、妖進了「山河社稷圖」,就困在裡面,除非二郎神放他出來。當然,這裡指的是居家隔離、禁足令、封鎖社區乃至封城,政府要有這方面的執行能力,包括提供合理且人道的隔離居所。

哮天犬:無須多說明,就是把不遵守居家隔離,四處趴趴走的傢伙「咬住」。

最後是九轉神功:百毒不侵。這是每人自己要練的,增強個人免疫力。

難度很高,但是不這樣就沒辦法回到正常生活。

   
國民黨兩岸論述可再精簡
高孔廉/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聯合報

國民黨兩岸論述可再精簡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提出「四大支柱」來建構和平穩定的台海新關係,雖然內容四平八穩,卻沒有凸顯出與民進黨政策主張的差異性,而且內容太多,不易記得重點,也不利文宣。

兩岸自一九八七年開啟交流序幕,由於雙方都無法在法理上承認對方,必須尋求共同政治基礎,才能擱置爭議,務實協商;兩岸共同發揮政治智慧,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互信基礎,這個共識雖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政治意識形態,但的確是當前兩岸與台灣內部的最大公約數,然而不幸被有心人士汙名化。

其實國民黨自一九四九年播遷來台後,自始至終都主張「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並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定位兩岸關係,目前處於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分治狀態。國統綱領曾表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也就是「台灣+大陸=中國」,這是一個事實,兩岸一國,各自分治,因此我們不如改稱「一中共有,各自表述」。

相較國民黨,民進黨核心價值就是在一九九一年的「台獨黨綱」,主張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共和國;特別是民進黨政府最近因應美方及台獨壓力,將國號變更成為「中華民國台灣」,進一步往「法理台獨」的道路邁進。

目前台灣內部台獨聲浪有高漲的趨勢,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進黨更改教科書,切斷兩岸連結,影響年輕一代的認知。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與在國際上的打壓也是重要原因,武力威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造成台灣人民的反感,在選舉上為民進黨加分。至於在國際場域上的封殺,也給了民進黨子彈,大陸方面應好好思考。特別是運動賽事粉絲拿國旗加油是比賽通例,大陸實無必要阻攔。

北京當局可以做的是區分國際組織層次及活動性質,例如層次上區分為聯合國、聯合國附屬組織、非主權國家參與的組織及NGO等,在性質上區分為文教、體育、經濟、政治等,分類定出指導原則,對於專業性的組織與活動,同意兩岸共同參與,展現泱泱大氣,國際組織兩岸一國兩席,互相支援,增加兩岸在國際的曝光度。

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治以來,各自實施不同的制度,早些年大陸受文化大革命影響,發展較為停頓,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後,進展突飛猛進,台灣則較早一步推動經濟計畫,獲得「經濟奇蹟」美譽。目前兩岸差距逐漸縮小,現階段可以推動「求同化異」,中長期可以從事制度競賽,讓民眾選擇適合兩岸中國人的優良制度。早在一九九○年代「國家統一綱領」就主張「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文化中國化」,相信透過共同努力,不難找到增進人民福祉的良制,兩岸「共存共榮」。

歸納來說,我們認為可以將兩岸關係論述精簡為「一中共有,各自表述,求同化異,共存共榮」,不但精確展現國民黨兩岸論述核心價值,也能讓台灣人民清楚了解國民黨與民進黨核心價值的不同!

   
台海穩定 台灣才有競爭力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聯合報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今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第十一,相較於去年進步了五名,在亞太國家中排名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及香港,算是自二○一六年來最佳的成績。

台灣一直都很注重這份評比報告,也根據這份報告修正施政方針。近年來為了振興經濟,政府積極向外招商,再加上中美貿易戰使得很多台商回流,今年「國際投資」項目進步了十三名,代表台灣在對外投資及外人來台直接投資流量都有提升,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自滿,因為台灣的經濟發展背後有一個巨大的隱憂,那就是我們無法廻避的兩岸關係。一旦處理不慎引發動盪,將會影響國內外的投資意願。

過去我曾在跨國公司的決策單位服務,經常審閱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案,對於案件的各項細節,包括水電、資源、人才、法令、稅制等等都要經過詳細的調查與評估。然而對於所有投資者而言,投資區域的風險度及穩定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對這點有所疑慮,那麼即使其他條件得分再高,公司也不會在該區域投資。

從這次的世界競爭力報告排名也可以獲得印證。過去香港做為亞洲金融中心,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富人及投資者,他的競爭力排名也一向領先台灣。然而二○一九年香港因為反送中條款,長時間有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甚至有警民衝突及暴力破壞等事件,導致外資急撤、富豪出逃,觀光客銳減、經濟重挫。反映在競爭力排名上,就從全球第二滑落至第五名。

香港之例尚在眼前,我們要思考的是台灣經濟是否能承受類似的動盪。台海兩岸向來是高度的地緣政治風險區,原本就已不睦的兩岸關係因為新冠疫情影響,又產生了許多變數。雙方因為防疫而對立,台灣的「抗疫外交」被大陸批為「以疫謀獨」,雙方民粹衝撞,感情嚴重撕裂,彼此「仇中」「仇台」的氣氛愈來愈濃厚。

台灣在情感及政策上一向是親美反中,從中美貿易戰以來,這個路線更加清晰。特別是在香港反送中的衝突後,很多民眾對中國大陸或中共政權的負面感受升高。但是我們必須認清,不管我們多麼「反中抗中」,大陸基於民族主義,是絕對不會放棄一中主張。很多人認為如果兩岸衝突,美國不會坐視不理。但我們也要認清,美國支持台灣是基於其國家利益的戰略考量,屆時是否有意願耗其資源提供保護傘,會是一個需要務實面對的問題。

最近波頓的新書就很明白的揭露中美雙方利益交換的內幕。他並認為「只要川普還是總統,台灣很可能就在背棄清單中名列前茅」。如果我們現在以美中交惡沾沾自喜,甚至進一步認為可以聯美抗中,未來難保在美中對峙與協調的過程當中受到極大的傷害。更可能因為錯判形勢,觸及兩岸紅線,招致戰禍。一旦台海之間無法維持和平,台灣即會被視為不穩定地區,經濟成長及競爭力將會產生極大的衰退。

台灣經濟成果得來不易,必須好好守護。目前國內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工商界一直探討的五缺,並未得到徹底解決,投資環境有待加強。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智慧來處理兩岸關係,不要輕易挑釁,也不要認為有美國的庇護就可以高枕無憂。就像我一再強調的,「不攖中國之鋒,不做美國之卒」,我們要以保障台灣安全為首要,務實的在詭譎多變的世界中尋求生存及發展之道。

   
除筆尖外 台灣其實還有選擇
丁守中/前立法委員、台大政研所前/聯合報

美國白宮前國安顧問波頓在其新書中透露,川普視台灣與大陸如同筆尖對比大桌面,還說台灣在川普的背棄名單中名列前茅,台灣有人碎了一地玻璃心。其實這亳不意外,我在立法院及國民黨長期負責或參與國會及政黨外交,接待接談、拜訪西方國家政壇、軍方、學界、智庫人士無數,其中不乏真心友好支持台灣者,但也感受到太多存心就是把台灣當棋子去鬥中國的。

現在美中強權鬥爭日趨白熱,風雲日緊,台灣朝野應該認清,台獨只是國內選舉政治行銷的工具;國際政治上,則是大國玩弄利用的籌碼。國際強權間多少代理人戰爭,到時強權丟下爛攤子一走了之,搞得自家民族分裂、生靈塗炭的事例太多了。台灣何必犧牲自我安全與經濟,去做他人的馬前卒?

上兩個世紀,帝國主義侵凌中國,百年屈辱,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追求的目標不就是民族復興、民富國強嗎?兩岸同文同種、同血源、同文化,過去卅年大陸開放改革,中國崛起,台商也貢獻了心力。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旅遊來往加深了民間友好互信,雙方分享了利益,也促進了海峽的和平。儘管兩岸政治體制尚有差異,相信時間會帶來改變。畢竟中國大陸每年也有一點五億人出國觀光、經商、留學,在這資訊普及、國際開放、民智大開的時代,民主法治人權及私有財產的保障,就像滾滾向東的長江黃河,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這只是時間問題,台灣有什麼好擔心的?

兩岸現狀原本就是中國內戰分裂的延長,一個中國,現實存在兩個有效統治的政府。這一代兩岸人民早無仇恨,既然大家追求的都是發展經濟及民生福祉,面對日益激化的美中強權鬥爭新形勢,台灣此時更該把握美中矛盾的有利機會,既友美,但更該與大陸加強經貿互利,深化和平發展兩岸關係,讓時間去解決雙方政府在民主法治方面的歧異。在美中霸權鬥爭中,台灣最不該選邊親美抗中,既傷害了中華民族大義,更陷台灣人民於戰爭衝突最前線!且萬一成了別人談判桌上交換的禮物,台灣更將全盤皆輸!

蔡英文政府應該從國際政治代理人戰爭及政治棋子的出賣背棄中學得教訓,當年是最反共的尼克森讓美中關係正常化,蔡英文不必擔心賣台的帽子,行政立法大權在握,最有條件建構兩岸長治久安的關係。此時政府最應做的,是推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及早終止內戰敵對關係,更該加強政府間協商,建構兩岸共同治理機制,朝實現兩岸共和、市場共同、人民均富的永續目標努力,這才能真正確保台灣的安全及兩岸人民永久的福祉!

   
營收突出股 逆流而上
今年以來外資賣超台股逾5800億,大盤還能反彈到11000點水平,這波土洋多空對決顯然內資占上風,在外資沒有認錯大舉回補前,業績亮眼個股仍是市場焦點。

蘋果做麵粉 未來新趨勢?
從麵包到蛋糕和餅乾,每樣東西都用到白麵粉。但在所有東西中,另一種由蘋果製成的麵粉可能很快就會來到你附近的超市。它被稱作蘋果渣麵粉,是由生產蘋果汁的殘渣——種子、莖和果泥製成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