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老餅鋪的魅力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幸福講義 餵媽媽吃飯
世界講義 老餅鋪的魅力
2020/10/28 第1335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餵媽媽吃飯
(圖/廖麗萍繪圖)
文/王麗娟 臺北聯合報

即使食物的味道全糊在一起,不須經過咀嚼就直接滑進胃�堙A也該讓她知道吃的是什麼,讓她可以在腦海�埵^味,再回味……

每次聽到魚販嚷著:「現釣的帕頭仔,無青免錢。」我都會趨前購買。「帕頭仔」又叫「春姐仔」,是春天送給人間的美味,是媽媽很喜歡吃的魚。她常說,抹一點鹽,煎乎伊赤赤,呷起來鹹香鹹香。我吃著魚,想念著媽媽。

媽媽不良於行後,整天坐在高腳的藤椅打盹,撥佛珠,念「阿彌陀佛」祈福迴向給家人。看護總是一口一口餵媽媽吃飯,這樣子既快又省事,卻讓媽媽漸漸失去自理能力,所以每次回娘家,我親自餵媽媽吃飯。

我先在便當盒�媗u平一層薄薄的飯,挑去魚刺,再把魚撕得碎碎的,和幾樣菜間次鋪在白飯上。舔一下手指,嗯,好香哦。「我去洗手,不要偷吃哦。」我常和我的三個孩子這樣玩,他們通常會偷吃,一下子就玩完了一碗飯。

現在,說這樣的話我感到心酸。媽媽拿著湯匙用抖動的手挖飯,一路抖抖抖,我捧著便當盒緩緩跟著湯匙移動,好接著掉落的飯菜,她前傾著頭,費好大的勁終於把食物送進嘴�堙C

「一口飯配一口魚,一口飯配一口蛋,一口飯配一口菜,哎,現在該吃什麼?」她說:「魚啦。」是她愛吃的「帕頭仔魚」,魚的個頭略小,比黃魚小,被捕時溜不掉卡在網子上,所以有了「卡網仔」這個名字。她還說,「烏仔魚」是小烏魚,只要加個「仔」字,東西就變小了,「店」和「店仔」的規模就是不一樣。小時候,她是這樣告訴我,媽媽緩緩抬頭望著我,已忘記這些事。記不記得這些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媽媽還記得我,雖然老是把我喊成姊姊或妹妹的名字。

媽媽咬不斷青菜的纖維,只能把莧菜或地瓜葉燜得糊糊爛爛的,這樣的菜色,我看了也難以下嚥。記得有一次,我因為肚子不舒服,只好吃燙得爛爛的青菜,真的是薄淡無味,讓我食不知味。

看到菜,一直喊餓的媽媽推說:「我親像未枵。」(註)吃了兩口,她突然說:「順紲幫恁二兄準備一個便當。」我愣住,沒能回答。她自顧自接著說:「做囝仔時陣,恁兄妹規工吵吵鬧鬧,哪會愈來愈袂親,愈來愈無情分。」我不知該怎麼回答。我們五個兄妹分處五個地方,來往並不頻繁,即使在春節,想要全部兜在一起,也是件困難的事。媽媽一直在意這件事,我住得最遠,回家的次數就更少了,她總說我變得很無情。想家的時候,我的心總是痛著,痛著想念媽媽。

沒結婚的二哥住在外面,有一餐沒一餐的吃,最讓媽媽放不下心。回娘家,我買來食材,媽媽在一旁看我包水餃,我把兩百顆水餃一份一份裝好,囑咐瘦巴巴的二哥帶回去吃,不要老讓媽媽擔心。不久,便傳來二哥罹患胃癌末期的消息,我不知二哥是否吃完那些水餃,他過世時,我捧著二哥的遺像回家,媽媽那顫抖的手不斷撫摸二哥的臉,對於二哥的去世,她選擇忘記。

媽媽的臉頰沾著飯粒,我說:「媽媽無呷飽,還帶飯包哪。」小時候,她常常如此笑我,總算幫她找回一點記憶。她突然笑了,笑得如此燦爛。慢慢地,媽媽的記憶全都糊在一起,經常把不同時空的事件拼湊,拼錯。

媽媽插鼻胃管,需靠流質灌食,醫院準備的是罐頭配方,每餐一瓶,嘩啦啦流過透明的管子,幾秒鐘就餵好一餐,媽媽常常嚷著:「敢若呷無飽。」於是,姊姊一早去菜市場採買,蛤蜊和魚清蒸後剝去硬殼、挑去魚刺,加上煮熟的青菜、米飯,連同排骨湯用果汁機攪打成流質,分裝在玻璃瓶�堙A要吃的時候,再放到熱水�堮�泡一下,好讓媽媽「溫」飽。

癱臥在床的媽媽已不需要味覺,視覺雖模糊了,眼瞼倒是肩負著很重要的任務,眨一下代表「是」或「好」。每次要灌食以前,先在媽媽眼前晃一下玻璃瓶,告訴她餐點是什麼。加南瓜的有一抹橙亮,混著菠菜、綠花椰菜是翡翠色,即使食物的味道全糊在一起,不須經過咀嚼就直接滑進胃�堙A也該讓她知道吃的是什麼,讓她可以在腦海�埵^味,再回味……

註:臺語字義:「未枵」,不餓。「順紲」,順便。「恁」,你。「做囝仔時陣」,小時候。「規工」,整天。「袂親」,不親。「敢若呷無飽」,好像沒吃飽。

 
老餅鋪的魅力
圖說:●我最喜歡的家鄉糕餅,久久沒吃,深深想念(照片/莊淑桂提供)
文/莊淑桂

最圓故鄉月,唯獨家鄉那月餅,百吃不厭

當年訂婚,婆家在村�堸艉@的餅鋪訂做喜餅,因緣際會地愛上這家傳承五十幾年老餅鋪。那是一間不起眼的店面,沒有亮麗裝潢,唯一讓人吸睛的是那塊老舊掉漆「囍餅世家」招牌。其濃濃在地人情味及精湛製餅實力,在當地打響名號,尤其在顧客口耳相傳下,每逢中秋節必定吸引遠道而來的饕客,門庭若市熱鬧滾滾的節慶景象,憑添幾分團圓氣息。

早期在民生物資匱乏的年代,喜餅算是喜氣象徵,村�埵酗憍w之喜的人家,必挨家挨戶分送喜餅,預告吾家女兒出嫁的喜訊,紅色紙袋內裝有一甜、一鹹的圓形喜餅,代表著圓滿幸福,尤為珍貴。這習俗不啻成了童年最期待、最難忘的記憶,也融入了地方文化色彩,舉凡結婚喜慶,各種廟會慶典,其糕點正是首選珍饌。或許,中秋佳節少了這月餅的加持,便覺少了過節味道。

俗稱「蜂巢餅」是鎮店之寶,精選上等黑豬肉及冬瓜糖為主餡,現宰新鮮豬肉經高溫逼油後,肉質香酥,一口咬下「烤烤」作響,餅屑瞬間掉落一地,是其特色。老闆本著品質至上原則,雖製作過程繁複,但從不偷工減料,落實每道工的製作流程,直到餅面塗上蛋黃並撒上芝麻粒,方大功告成。老闆堅守祖先傳承的宗旨,其精神令人激賞。

接著,重頭戲是老師傅精準控制烘烤溫度。火候及時間的拿捏,全是竅門,俟出爐後表層呈現色澤光滑及不規則小洞穴,酷似蜂巢。蜂巢餅,又稱「肉餅」或「鹹餅」,是家鄉名產之一,中秋過後,總不忘帶回北部分享,朋友除讚譽有加外,還說這款「節後餅」風味十足,可媲美坊間百年餅店,真正給足了我好客的面子,於是,讓我樂此不疲,每年必自掏腰包請客。

每當中秋腳步逼近,各式各樣月餅廣告,悄悄拉開序幕,斗大字體矗立在捷運站內候車看板上,令人垂涎欲滴,其中不乏國內五星飯店知名月餅也跟進這場月餅廝殺殊死戰。這些知名糕餅業深植人心,在秋節時有著可觀市占率,然而坊間月餅總類繁多,但最圓故鄉月,唯獨家鄉那月餅卻是百吃不厭。

母親生前嗜吃糕餅,唯鍾愛鳳梨酥及綠豆椪。說起這餅鋪的鳳梨酥,麵皮薄,內餡紮實飽滿,甜而不膩,不僅符合她老人家的口感,正因外酥內軟,彌補了她滿口假牙的缺憾。而標榜老少咸宜的綠豆椪,嚴選頂級綠豆餡,內餡中央包入肉鬆,甜中帶鹹,不乾不燥,頗具傳統古早味,不僅征服顧客味蕾,也成了每年中秋節不可或缺的伴手禮。

為了孝敬母親,每逢結婚旺季,我會託付餅鋪老闆多做幾份,讓母親可以不分節慶,平常也能滿足口腹之慾,但她不捨我花錢,屢勸我節撙,老人家難免嘮叨兩句,但從她的笑容,便知她是多麼喜愛這項美食。然而,始終讓我耿耿於懷的是,母親不慎意外身故後,遺留在飯桌上的兩塊鳳梨酥,來不及吃完,竟走完人生……大姊泣不成聲,拿起鳳梨酥直往母親靈堂,喃喃自語後往嘴�媔諢A囫圇吞棗啜泣著:「母親生前最愛的餅,絕不能蹧蹋,我要替她吃完……」那刻,姊妹們壓抑不住悲傷情緒,相擁而泣,那幕是親情最脆弱的一面,我永難忘懷。母親一生節儉,不捨買,不捨吃,這些餅全是我帶給她的,她總是算準我下次回家時間,省著吃,非得等到我回家前夕吃完不可。如今睹物思母,往事歷歷,令人惆悵,倘若母親還健在,鐵定不會再讓她苦苦等候我這不孝女的歸期。造化弄人,回首既往,悲從中來,感慨萬分。

中秋成了每個出外打拚的遊子返鄉團圓日子,每當回家經過那家餅鋪,長長人龍,使得原本狹窄的店面,擠得水泄不通。老師傅忙得團團轉,老闆笑呵呵,當月餅出爐那刻,香氣撲鼻,顧客簇擁而上,幾乎秒殺速度,烤盤瞬間見底,便知其魅力。因此,每逢中秋前夕,必先預購,以免向隅。

或許,在富足的年代,漸漸少了過節的氛圍及送禮的熱情,憶及幼時,總是引頸期盼中秋的到來。據說中秋是出嫁女兒送餅回娘家的日子,姑媽們故意選在孩子們上學或出去遊玩時回家,慣用碎花四角巾包覆著盒裝月餅,以防被我們這些眼尖的「餓鬼囝」撞見,屆時,可輪不到阿嬤吃了。那段童心未泯的幼稚年華,迄今,仍記憶猶新,因此,總覺得沒有月餅哪來的中秋節呢?

去年中秋,利用排隊空檔與老闆娘寒暄,她感歎子女各自有事業,無意傳承,正為下一代子孫未能克紹箕裘而憂心。然而此時,她嘴角一揚地述說,有幾家媒體欲採訪本店,都遭婉拒了,緣於人力不足,無法承接大訂單而作罷。雖然中秋節前一個月已開始接單,但每天幾乎熬夜生產,在身體不堪負荷下,不敢大肆廣告,免得訂單過多造成品質不佳而壞了口碑。由此可見,這家餅鋪堅持品質的風格,並不需任何商業包裝與廣告,依然能在鄉下坐擁無限商機。

時代變遷,傳統食品產業正瀕臨失傳,雖然這餅店保有祖先既有的手藝及客源,以及穩健的在地根基,但仍難逃後繼無人之窘境,因此,趁老闆還沒打算退休之際,好好品嘗這獨一無二的傳統糕餅,才是王道。

這家餅店似乎有特殊魔法,嘗過必成主顧客。每年中秋,友人捨近求遠請託我代購月餅,乃因老闆始終堅持料好實在的信念,從不因原物料波動而大幅漲價,以親民價格及優質食材席捲當地糕餅市場,突顯鄉下人憨厚務實的特質。所謂「俗擱大碗」儼然成了該店成功的重要元素,而能在沉寂的鄉下創造繁榮的一角,實屬不易,足令我引以為榮。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