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廳農業生態展示區一角有個影片放映教室,除了輪流播放「回顧臺灣農業」與「謝天-臺灣人的米食文化」兩部影片外,還有幾個展示櫃,結合漢人歲時節令與臺灣米食文化,用模型訴說關於臺灣人的故事。再過幾天就是農曆五月五日,我們就從端午節開始來介紹臺灣人的米食文化。 端午節展示櫃最上方可以看見一幅描繪掛青與綁粽子習俗的風俗畫,櫃子裡展示了肉粽、鹼粽、香包、掛青(艾草、芙蓉、榕葉)、雞蛋等5項與節慶習俗相關的物件,其中的肉粽與鹼粽都是以米為原料製作。 「粽」這個字以米為部首,說明它是一種以米為主的食物。臺灣粽分成北部粽、中部粽跟南部粽。北部粽被認為是真正在臺灣發展出來的粽子,是將泡過水的米與香料與餡用油炒到半熟後再包起來蒸熟,與南部粽直接包好後水煮不同,做好的粽子比較油,味道比較鹹,口感接近油飯,但香味濃郁,深受許多人喜愛,但因為比較費工,現在比較少見了。鹼粽是用糯米和鹼劑製作,通常不包餡,成品黃色,吃起來有彈性,食用時沾糖粉或糖漿。 「粽」與「中」發音相近,加上端午節與臺灣學生的考期相近,所以有很多地方都會讓學生包粽子,祈願他們考試包中,這是近些年才有的習俗,也許將來會跟中秋烤肉一樣,成為臺灣文化中特殊的一環。 私家檔案 臺灣人的米食文化-端午節 展示區域:農業生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