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投資保單 提防二風險


【樂高雄電子報】提供讀者掌握高雄最「夯」的訊息,感受維持不變的人情味與不斷改變的新高雄。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0/04 第102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保險要聞 退休有「保」障 年輕族怎麼選
檢視車險保障 安心出遊
投保教戰 投資保單 提防二風險
專家教你保/挑優質美元保單 兩招必學
保險小百科/規劃醫療險 洋蔥式搭配

今日財經頭條
退休有「保」障 年輕族怎麼選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聯合報
幾歲開始準備退休規畫才來得及?答案是愈早愈好,藉由時間的複利效果,累積長期目標所需費用。根據壽險公司調查顯示,約有四成國人選擇以保險金融商品,做為支應退休生活開銷,且其中已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年輕世代(二十五∼三十四歲)開始進行財務規畫,略高於百分之三十二的中年族群(三十五∼四十九歲),顯見退休準備已有年輕化趨勢。

政府為協助民眾妥善規畫退休及保險保障,日前在推出的「好好退休準備平台」上,還設置「保障型保險商品平台」,有九家保險公司響應參與。由於有政策誘因,該平台保費比市面同類型保單便宜,隨著退休準備的年齡層降低,也適合事業剛起步的年輕族群,輕鬆買到基本保障。

民眾透過好好退休的「保障型保險商品平台」,可選擇符合保障需求的商品共有三類型,分別是重大疾病險、定期壽險、小額終身壽險等,由於採自主投保制,採用較低的附加費用率,等於省掉保險公司的營銷、行銷作業、通路佣金,保費相對划算,若年輕世代趁早規畫,保費還能越低。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表示,退休對於年輕世代絕非遙不可及,不同年齡階段準備退休的方法不盡相同,民眾的退休準備須留意風險轉嫁的完備度,以此作為規畫。

若從年輕族群退休保障需求出發,可分三大型態。風險意識較強的族群,建議規畫「重大疾病險」,可因應重大疾病罹病初期的醫療開支及收入中斷風險,若是事業正在衝刺階段的年輕人,可保障家庭經濟免於重擊。

若想配合生涯規畫,逐步提高保障,則可透過「定期壽險」依人生與家庭責任彈性規畫。至於經濟能力有限,又想擁有基本保障,則可透過「小額終身壽險」,可享有身故、完全失能和祝壽保險金,還可附加一年期傷害保險附約,增加因意外傷害事故所致死亡或失能的保障。

陳俊伴指出,小額終身壽險是政策型保單,保費比傳統終身壽險便宜,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是最適合的入門保單。今年七月起,每個人能購買保單數由兩張增為三張,對於希望留愛給家人的民眾,更是一項利基。

基富通也提醒,買保險要注意三大重點,一是先求保障再投資,建議優先投保保障型保險,若有閒錢再做投資規畫。二是先求基本保障,之後經濟能力可負擔,再補強自己最在意的風險保障。第三則是建議趁健康時盡早買保障,否則體況不佳後,投保審核難度也會增加。

 
檢視車險保障 安心出遊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聯合報
疫情避免群聚,民眾駕車意願提高,秋高氣爽也適合駕車出遊,國泰產險車險部協理陳信志提醒,開車上路前除要檢查車輛狀態、確認國道疏運交通管制外,也要檢視車險保障是否完整足夠,尤其是國道道路救援處理成本相對較高,建議要事先規畫轉嫁行車風險。和泰產險也表示,道路救援眉角多,最怕遇到不肖業者,當了冤大頭,建議車主投保道路救援險,讓產險公司來協助。

以投保國泰產險甲、乙、丙式車體險為例,可享免費道路救援服務,贈送公里數高達一百公里且保險期間不限使用次數;投保和泰產險道路救援費用甲型,依車齡保費為二八八至五一一元不等,保障範圍為保期內拖吊費用上限三萬元,全載拖吊上限一百公里及五項急修服務,花少少的錢可獲得更充足的保障。

和泰產險表示,當車輛發生故障或交通事故時,車主要撥打保險公司免付費道路救援專線,確認保險所涵蓋的道路救援服務內容,並委派拖吊業者服務。若在國道上被其他拖吊車拖吊,先通知保險公司並留存相關單據,產險公司將於承保範圍內賠付車主代墊的拖吊費用。

道路救援自費項目多,例如車輛翻覆、傾斜或拖吊形式如全載、半載(輔助輪)等,都會影響收費,費用標準可參考公路總局頒布的小型車拖救收費基準,先確定拖吊收費金額以免爭議。和泰產險提醒,切勿聽從拖車司機話術至其配合的私人修車廠維修,應拖往車主本身認識的修車廠或到原廠維修,比較有保障。

另外,為避免車子故障又苦苦等待道路救援,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推出業界首創「彈性時間道路救援服務」 ,保戶用手機掃描靜電貼紙上的QR Code,就可免費預約「廿四小時後–七十二小時內」的道路救援,可省去枯等道路救援的時間,保戶在時間安排上更有效率。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發言人呂文泉表示,客服統計顯示,不少保戶因當日有緊急要事無法立即處理車輛問題,希望預約隔日或再次一日的道路救援服務,因而規畫這項彈性服務,希望幫客戶解決時間安排的痛點。

 
投保教戰
投資保單 提防二風險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投資型保單前八月狂銷近3,900億元,成為今年最火紅的保險商品。隨著儲蓄險退場,民眾把資金大量轉向投資型保單,「是否明智」成為話題;對此,保發中心董事長桂先農昨(1)日提醒,民眾要留意兩類風險。

台灣保險卓越獎昨日舉行,桂先農在頒獎典禮開始前,與媒體閒聊時談到,儲蓄險保單是依照固定利率設計的商品;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則是必須自負投資盈虧。

民眾購買投資型保單時,雖然可以從一些網站或基金公司網頁了解其選購投資標的的期間績效,但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的績效,這是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重點。

另外,要保人也需考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投資知識及風險意識,確認所選擇的投資標的是否符合自己的條件與需求,同時也應注意保險業者是否確實執行KYC、KYP及商品適合度等投資人保護規定。

桂先農說,過去十年來,台灣的壽險業總資產規模因為龐大保費收入挹注,持續呈現成長趨勢。與2013年相比,2020年的整體壽險業資產成長將近兩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儲蓄型商品在台灣成為民眾理財的重要工具。然而長期低利率已經讓壽險業者愈來愈重視,應發展可產生費差益的商品,例如投資型保單;或發展可產生死差益的商品,像是健康險、傷害險等。

桂先農說,未來利率如果上升,民眾有理財需求,壽險業者是否會再回頭推廣以產生利差益為主的儲蓄型商品,值得觀察。

他致詞時表示,舉辦台灣保險卓越獎,除了鼓勵從業人員把保險作為賴以為生的職業,更希望發揮保險安定社會人心的核心價值。

 
專家教你保/挑優質美元保單 兩招必學
廖學茂/經濟日報
新台幣最近重拾升勢、再現27.5字頭,不少投資人趁波段低點購入美元,也有不少人把手上的美元投入美元保單,除了有機會匯率與利率雙賺,也希望達成資產增值及強化保障的目標。

美國勞工部8月非農就業新增人數遠低於預期,為今年1月以來最差表現,聯準會縮減購債時程增添不確定性,美元失望性走貶,新台幣躍升亞洲最強貨幣。

美元向來是國人偏好的外幣,不少人乘機布局外幣資產,對美元保單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主要是考量到美元保單的三大優勢。

首先是匯差與利差。在新台幣匯率相對低點分批換匯,就能用相對便宜的成本買到美元,如果又把手上的美元投入報酬率比銀行存款利率還高一些的美元保單,就可以再賺到保單與存款之間的利差。

其次為資產穩健增值。當保單生效後,投入的保費隨著時間經過而累積,保單的現金價值也會隨之提高。

目前市場上的美元保單多為利率變動型壽險,內含宣告利率機制,保戶有機會在市場環境好時享有增值回饋分享金,但須留意,增值回饋分享金並非保證給付。

第三個優點為強化人身保障。國人投保的美元保單,本質上屬於壽險,除了有資產增值的優勢,還可以提高國人普遍不足的壽險保障額度,讓家庭經濟無後顧之憂。

市場上的美元保單數量眾多,如何能在眾多的選擇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商品呢?第一招,委託專業的保險經紀人公司,協助篩選出最適合的保險商品。

資訊氾濫的時代,聰明的消費者在花錢之前都會精打細算,但保險商品因為涉及較多專業知識,適合委託可同時代理眾多保險公司的專業保險經紀人公司,代為挑選出市場上最優質的美元保單。

第二招,挑選兼具高槓桿倍數保額,及現金價值增值快速的美元保單。

壽險公會最新統計,國人平均每張壽險保單的死亡給付僅新台幣66萬元,人均壽險保障約160萬元,保障明顯不足。此因國人偏好俗稱「儲蓄險」的壽險商品,其雖具現金價值增值的設計,但保額與保費之間的差距極低,一旦意外發生,保險金額無法充分照顧到保戶的家人。

因此建議,民眾應該選擇同時兼顧高槓桿壽險倍數,及高現金價值增值速率的美元保單。也就是說,保險金額應該要比所繳保費高出一倍以上。

(本文由富士達保經董事長廖學茂提供,記者陳怡慈整理)

 
保險小百科/規劃醫療險 洋蔥式搭配
記者陳芝瑄/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健保制度舉世聞名,1995年開辦至今分攤許多國人醫療負擔,不過根據最新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指出,雖然健保制度能夠支付相當比例的醫療費用,但醫療保健費用占家計消費支出卻逐年攀升,健保開辦至今從家庭消費支出占比第六,一路成長到支出占比第二 ,顯見醫療花費已成為民眾的一大重擔。

全球人壽建議,規劃醫療險可採用洋蔥式穿搭,以健保為內搭,配合定額給付、實支實付,填補健保不給付項目。

全球人壽表示,實支實付醫療險在限定額度內實報實銷,分擔健保不給付項目、自費項目,在醫療方式上能有更好選擇。定額給付醫療險有住院日額、手術費用、住院照護等保障,可作為非醫療支出的彈性運用,填補住院期間的隱形開銷,如看護費、營養品、無法上班的損失等。

 
SLACK敏捷布局疫情商機!執行長暢談如何因應這場全球危機
身為一家從2014年成立,到2019年股票上市公司的執行長,他經歷了許多急劇加速的時期,整個Slack團隊也是如此。且隨著新冠肺炎危機的嚴重性變得明顯,團隊都知道必須面對雙重挑戰:大幅增加的顧客需求,以及驟然轉向遠距工作。

What's your take on this? 不是叫你拿東西
外籍同事找Ethan討論年度的產品計劃,討論時同事問Ethan:"What's your take on this?" Take? 拿了什麼東西嗎?Ethan回答:"I didn't take anything."兩人講半天,似乎雞同鴨講。原來"What's your take on this?"問的是……。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