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書評•劇本】鴻鴻/生命在每個人身上的實驗

聯副電子報
【udn股市快遞】提供股市政策面、基本面及技術面相關新聞,做完整深入的報導,助您縱橫股海無往不利。 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客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3/05 第733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劇本】鴻鴻/生命在每個人身上的實驗
【書評•散文】翁禎翊/謝謝你陪我說話
【書評•新詩】孫梓評/劍與字
【書評•文化史】馬翊航/有機會解毒的

  今日文選

【書評•劇本】鴻鴻/生命在每個人身上的實驗
鴻鴻/聯合報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書影。 (圖/大辣提供)

推薦書:金士傑《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大辣出版)

我18歲那年,同時報考蘭陵劇坊與剛成立的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結果蘭陵落榜,藝術學院高分錄取。所以我一直覺得蘭陵高不可及。幸而往後,蘭陵的成員一一變成了我的老師、朋友,甚至工作夥伴。那是八○年代之初。回首台灣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狂飆,七○年代雲門成立,帶給表演藝術全新視野;而劇場,則到1980年蘭陵初次公演時,方露出曙光。而新電影還要晚一點,1982年《光陰的故事》才拍出來。

這當然跟不同創作媒介的生產條件有關。劇場是集體創作,電影更不能缺少資金和產業資源,這些都需要更多天時地利,與集體覺醒。過往台灣不是沒有具備自覺意識的劇作家(如姚一葦、張曉風、馬森),但劇場美學與表演觀念尚未全盤跟進,也就無法直接感染觀眾──畢竟,劇場是「現場」的藝術,需要現場的魅力(charisma)。蘭陵從演員訓練出發,喚醒每一個體的創作意識,而這些個體也以各自的方式,找到自我的表達方式。難怪蘭陵是個百花齊放的團隊,但在創作上可以彼此支援;蘭陵解散後,還各自結出奇花異果,不可思議地燦爛。他們不但擺脫了傳統話劇那種電視劇的講話和表演模式,更把每個演員從身體到內心次第展開,把真實的狀態揭露出來。最佳的例子,就是《演員實驗教室》。

《演員實驗教室》首演於國立藝術館(現南海劇場),那時我才大一,非常驚訝平常表演課挖掘記憶的練習,可以這麼生動地組織為一齣迷人的戲。當然蘭陵的戲往往從訓練出發,比如《包袱》就是肢體練習的結晶。這些練習猶如語言字彙,經由創作意識的編排,像堆樂高一樣組成一篇小說、一首詩。但不同於其他的戲是在創造角色,《演員實驗教室》根本就在呈現自己──而隨著配合每個人的生命故事,演員們也必須在別人的故事裡扮演不同角色。看一齣好戲,觀眾會被角色迷住,而《演員實驗教室》卻是讓觀眾認識這些演員自身,那份真實感、親切度,都大為提升。

當時賴聲川還沒從柏克萊返台,這種集體即興創作的手法,已經在台灣劇場萌芽。《演員實驗教室》成為蘭陵早期的傳奇逸品──因為其魅力源自演員自身,別人無可取代,所以時移事往,根本難以想像可以重製。這也是為什麼,四十年後,當《演員實驗教室》登上國家戲劇院大舞台,是那麼的恍如夢幻。

四十年後,許多演員成了台灣劇場或影視的要角,比如趙自強、劉若瑀、馬汀尼、楊麗音、鄧安寧、游安順;也有些人離開舞台,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比如黃哲斌、王耿瑜、賀四英……;當然,有些逝去的,無法重來,像李國修已不在人間。但是重演的舞台上,更迷人的,卻是一面重演過往段落,一面展現這四十年的軌跡。那些更為熟練的身體,素樸地重尋過往的生澀質感;而那些久違表演的身體,反而從容帶進生活的況味。隨著歲月遷移,當年的叛逆青春(愛表演的哪個不是家庭革命出來的?),如今已到了劇中父母的年歲,經歷過結婚、離婚、車禍、開刀、各種憂鬱症幽閉症恐慌症,渾然有了不同的體會。到了這時候,不「後設」也不行了。但這後設卻是十足地真實。每個人既是孩子,也是父母,又是旁觀者。《演員實驗教室》這個題目,到如今才真正切題──生命在每個人身上的實驗,透過演員這門技藝,神奇地呈現出來了。

裡面的關鍵人物,自然是金士傑。他是團長、導演,也是一雙專注的眼睛。一齣戲四十年了,還在磨;演到巡迴大江南北了,還在磨。這本書光看他對每個夥伴、每個環節的鍥而不捨,就是最棒的一堂藝術課。金寶的一句話:「最大的舞台在哪裡?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說的是這個戲,也是每個人最大的可能。蘭陵幸而有他,比演員還更信任他們自己,可以把這最大的舞台表現出來。他也是永不會放棄的那個人。

讀最後整理的劇本,又可以讀到金寶深情而慧黠的觀點,那是一種不疾不徐、和讀者之間你知我知的敘事藝術。他不像要說服讀者、引導讀者,反而像是準備和你促膝長談。然而就像電影《與安德烈晚餐》,這一談就是幾十寒暑。正如馬汀尼說的:「這版的《演員實驗教室》,堪稱金寶在舞台上寫的一首散文詩,大夥則是不經意合力完成了一部台灣斷代史。」

書中我很喜歡游安順的自白。他是個演員,這齣戲卻都是自身記憶,還需要「演」嗎?──「如果說我沒有這些回憶,沒有過去那些情景的畫面,只用想像的,那是一種表演;但我已經有那些畫面了,我覺得我已經不是在表演,而是在敘述,只是這個敘述有表演的成分在。……當下,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去作這樣一個演出,不會跟自己心裡打架的那種情境,我是覺得很舒服的。如果我是一個演員,如果每次演出都能有這樣的情境,那就會像這個舞台上所呈現出來的『真』吧!」

然而這種「真」,別人看來反而非常「演」!這中間如何調整,和導演如何反覆琢磨,就非常有意思。讀了,不見得能學會怎麼表演,但是看一個好演員如何思索表演,已經很有啟發。如果說《演員實驗教室》是源自生活的戲劇性呈現,這本書就是戲劇如何回歸到生活。一如鄧安寧在書中說的:「戲劇讓我們逃逸日常,戲劇也讓我們回歸現實。」讀者不見得看過這齣戲,但是卻能夠從書裡,回顧自己在生活中作為一個演員的本質。

我想,也許18歲那年我沒考上蘭陵,讓我現在可以坐在觀眾席享受他們的表演,就是最好的報償。


【書評•散文】翁禎翊/謝謝你陪我說話
翁禎翊/聯合報
《在霧中和你說話》書影。(圖/大田提供)

推薦書:陳繁齊《在霧中和你說話》(大田出版)

以為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結果對方卻說出了讓人傷心的真相的大學同學L,我想為他選讀〈過期〉。

工作穩定了,打算要結婚卻被戀人說出其實你不了解我吧的同事H,我想為他選讀〈變少〉。

畢業後放不下夢想,於是半工半讀重考藝術學校,努力讓自己看上去和大學生一樣沒有憂慮的學姊C,我想為她選讀〈更好的段落〉。

《在霧中和你說話》是這樣一本有魔力的書。明明是一封封有著明確訴說對象的書信,卻會在閱讀的過程裡不自覺代入所遇見的好多人,他們的人生。那時他們鼓起勇氣和你說出心事,你會想要回應他們些什麼,但感覺自己終究說得不夠好,因此感到虧欠或自責。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或短或長,才發現自己真正想說的話,陳繁齊其實已經為你、或為他們說了。

《在霧中和你說話》全書分成兩個部分,其中後半部「在霧外為你說話」占了大半的篇幅,總共五十篇千字左右的書信,全部是讀者自由投稿、匿名留下想要傳達的事情與對象,最後由繁齊寫下委託信。既然帶有委託的性質,就不免要和蕭詒徽的《一千七百種靠近》相比較,而我會很肯定地說:這是兩本完全不同的書,並且誰都沒有辦法取代另一者。

對我來說,《一千七百種靠近》是非常精緻而厲害的角色扮演,能夠從詒徽的字裡行間大致掌握委託人的身分、性別,甚至是各種瑣碎的日常習慣,顯見詒徽對於人際相處或說話語境的掌握已經達到和一般人完全不同的檔次。相對的,《在霧中和你說話》從頭到尾採取了一致平緩、穩定的敘事語氣,讀起來並不像是觀看一名名委託人的人生,反而近似受託者真心誠意地提取自己有限的生活片段,訴說自己曾經是怎麼面對,或者未來如果遇到了,又會打算怎麼面對那一個個到來的難題。

我覺得這也就是《在霧中和你說話》非常打動我的地方。一封封書信裡,許多段落給出了完整而美麗的意象,讓人具體地靠近並且「看見」曖昧、猶豫、告別,或者死亡……;另一方面,受託者即繁齊本人,也在某些部分不避諱地承認了自己的局限性,誠懇說出我們這個年紀會有的絕望、逃避,還有無能為力。

我特別喜歡〈退伍倒數〉的結尾,繁齊代替失戀的男生寫下:沒關係的,其實你就是我看見的熄滅的星而已。星星熄滅了,我明天還是要站崗。

原本在視線中央的星星,會隨著日子轉動而變得靠近邊邊。哪天再睡一覺,它可能就不見了。謝謝繁齊提醒我這件事。我要選讀這一篇給被分手了,但隔天還是要早起上班的我自己。


【書評•新詩】孫梓評/劍與字
孫梓評/聯合報
《無言歌》書影。(圖/寶瓶文化提供)

推薦書:崔舜華《無言歌》(寶瓶文化出版)

一日忽然意識到,塔羅牌我常抽到寶劍六(Six of Swords)。

一艘刺著六隻劍的小船,船上三人:一名撐長篙的船夫,乘客是披裹長袍的女性背影,她身旁偎靠著一個小孩。長袍,舢舨,小孩後腦勺,船夫衣與靴,俱是深淺不同的黃。船右側水紋波湧,船左側卻攤平如鏡。被劍們插入的船,如果能順利航行,或許,可以抵達有樹的岸。

讀《無言歌》,使我想起寶劍六。

這張牌不似寶劍三,一顆穿洞的心被血淋淋地張掛;也不似寶劍九,牌卡中女子無眠坐起,顯然被銳利的夢魘糾纏。屬於寶劍六的,是結束與出發。放棄與重獲。克服與改善。通過與更新。船右側,餘事仍持續湧動著波紋;船左側,願意許諾者,和平的未來是可及的。

一如崔舜華《無言歌》中,那懷擁各色物質與形容與哀愁的敘事者,我們隨她穿越房間如同穿越愛情,抵達季節與愛人與經典的陰影,鍛鍊說法,以為獻祭。

種種精緻的痛與快。

她既是牌卡上長袍的背影,還未對我們展露正面的傷痕;也是需索保護的小孩,未識得水的兇惡,忻然信仰著可能。她當然亦是配有啟動能力的船夫,擺渡我們由此至彼──不消說,她還是那一條身體刻有小記號的舢舨,液狀情事,冷暖自知。

我不確定,船身上六把直立寶劍,是歷來種種傷害之隱喻,又或者其實是固定船的破洞之器?劍(Swords)包藏著字(words),我將它放在舌間輕舐。


【書評•文化史】馬翊航/有機會解毒的
馬翊航/聯合報
《有毒的男子氣概》書影。(圖/網路與書提供)

推薦書:盧省言《有毒的男子氣概》(網路與書出版)

中國政府的「限娘令」,在健康社會、正當審美、強大國家的穹頂下,男性本來可有的面目被封印、折損。在讀到盧省言《有毒的男子氣概》之前,我們有沒有中過男子氣概的毒?張愛玲的〈茉莉香片〉裡,言丹朱的父親言子夜最恨人哭,他恨女人弱者要挾的哭泣,更恨男人淌眼抹淚。他對課堂上落淚的聶傳慶拋出一句:「你也不怕難為情,中國的青年都像了你,中國早該亡了!」家國憂患、知識殿堂、私我情仇、男子氣概的交織與拒斥,莫此為甚;《花樣少年少女》、《咖啡王子一號店》等等具有女扮男裝元素的影視作品,以「類BL」的配對情境製造粉紅泡泡,卻又必須在「這樣太危險」的同性戀焦慮下,現出女主角真身,讓搖搖欲墜的男子氣概重拾自信。我們可不可以不勇敢?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法蘭西斯.麥坎伯幸福而短暫的一生〉裡,前往非洲狩獵的法蘭西斯,在面對獅子時緊張地逃跑了。導領他的陽剛、富含性魅力的獵人,以及法蘭西斯美麗、被描繪成帶著不貞氣質的妻子,可能都為他在小說中(男性地位)的死亡出了一份力。揭露男子氣概的傷害力不是這篇小說的唯一效果,但並不阻礙我們留心此問題的溢流與遺留。

重新審視男性氣概養成、男性社群文化內部問題、父權體制的書,在台灣可尋得的至少還有《性別打結:拆除性別違建》、《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種族主義、暴力犯罪、人際關係崩壞源自男子氣概?陰柔氣質更適合現代男性?從歷史及社會文化看男子氣概如何戕害男性及性別平權》等。盧省言的《有毒的男子氣概》,從古希臘的男子關係,到「騎士」、「紳士」的形象生產,除了告訴你男子氣概「毒」在哪裡,也從歷史學的角度揭露男子氣概焦慮的流變。性支配、軍事權力、政治支配是三個重要的男子氣概元素,但與膨脹、擴張相應的,則是反覆地壓制與自我控制。守貞的神職人員,為了填補「去性」後的認同危機,將與慾望抗衡的行動視為內在的戰鬥;北歐傳奇中,以「山怪女性」隱喻婚前情婦,作為年輕男性冒險里程中的性啟蒙者,移轉了男性「被支配/教導」的弱勢地位……盧省言穿梭在這些近乎離奇地,顯現、轉移男性焦慮的西方文化史個案中,卻未有片面地指摘與獵奇,反而在懇切扎實的敘述裡,謹慎地為當代與未來的性別觀騰出空間。「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焦慮原因,對男人女性化的恐懼,也不斷為男性帶來新的壓力以及挑戰。」舊的男子氣概去了,還有新的男子氣概要來,期待盧省言的解讀帶來解毒的機會,自由的愉悅,「而沒有什麼是比開心更重要的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