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行入法華 演繹傳世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9/04 第37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世代傳承
證嚴上人專區 鋪正信之路
慈濟脈動 青銀共創•空間改造 把環保站變年輕
焦點專欄 媽媽跌倒了
世代傳承
當今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和資源耗竭的危機,如何永續發展已成為緊要課題。近年來,慈濟基金會參與「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今年分享的議題是「環保站改造計畫」,招募跨領域的年輕設計師,期望帶動年輕人接棒傳承。

三十餘年來,慈濟環保志業的發展始終帶著濃厚的草根力量。發心投入的志工多半依個人能力,以及能利用的環境條件各自進行,並沒有明確的推展模式,「邊走邊整隊」逐漸整合出大小不一的環保站。

時至今日,分布全臺和離島地區的社區環保點或站,有些仍在克難中運作。例如,有的位在高架橋下,雨天必須避開橋縫的落雨區;也有同樣位在橋下的環保站無法接水電,基於惜水,志工引流橋上的雨水存於水塔中。又如以分類而言,志工也運用巧思,設計工具來克服繁雜的挑戰。

環保志工以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居多,因為做環保,產生社會參與感,也感受到年老的價值。長者每天走出家門,和他人互動,與社會網絡有所連結,也不失為一種隱形的長照。從經濟角度視之,回收在以消費為主的線性經濟中,是避免物品成為環境負擔的最後一道關卡,當回收分類愈精緻、整潔,循環再製的可能就愈高。

多數年長志工習於勞動的生命經驗,以「做環保救地球」為使命,專注於回收分類上,相較於年輕一輩的網路世代投入環保議題的方式有所不同,彼此似乎難有交集。

本期主題報導將呈現,年輕設計師在了解使用者需求的過程中,一方面看見長者令人動容之處,另一方面,也從協助年長志工賦能(empowerment)角度出發,在雙北三個環保站進行調整設計,希望能發揮更大的功能,對年輕一代也能產生吸引力。

「世代傳承」不止於此。今年七月底,《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於花蓮靜思堂彩排驗收,年底將有海外慈濟人共同參與,於高雄巨蛋首場正式演出,透過科技共赴靈山法會。新冠肺炎疫情下,腳本幾經修改、一半以上演繹者為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志工,可在本期特別報導一窺究竟。

慈濟宗門依循《法華經》的精神而立,成佛之道的路徑即是傳承佛陀的悲心願力,真切為人間苦難付出。藉由經藏演繹,我們期望法華精神的義理實踐將代代持續深化。

鋪正信之路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鋪平坎坷路,讓接下來的人安心走路;

也要鋪平心路,不再因為欲望起伏不定;

培養愛心、發揮智慧,不斷為人間帶路!

氣候燠熱,走在外面天煎地逼,熱氣從四方包圍過來;將心比心,對需要在太陽底下工作的人來說,可以想像他們的辛苦。生活能平安分秒過去,總是要對彼此的付出說感恩。

看天下生態,新冠肺炎疫情依舊讓人心不安,異常氣候造成災難,水深火熱已經不是形容詞,地球真實在告急了。人的欲念跑得那麼快,破壞大地、污染空氣,超越了道理,業力不斷增加。人心不調、天地就不調,要用什麼方法滅火止水?唯有人人警覺,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謹慎做人的分寸,如同地球隨著軌道運行,不要有絲毫偏差而造成危機。

心有了欲念,想法就偏差;得寸進尺,貪求的範圍愈來愈大。要呼籲人人正知、正信、正行為,改往修來,自我警惕是否因為脾氣不好傷到人心;或者做了損人利己的事;又是否為了一時口欲殺生,讓殺業永無休止。

民間習俗說農曆七月鬼門開,所以要殺生祭拜、巴結「好兄弟」,這就是一念偏差;宰殺生靈來祭天,並無法求得平安有福,焚燒紙錢更會造成環境污染。福不是求來的,造福才會有福,人人造福,人間就有福;人人行為端正,社會平安,家家就平安了。守戒持齋,最能表達心靈的虔誠。也不只是農曆七月才要祈求平安,心香一柱無染,分分秒秒心正念純,還能引導人心方向正確。

地球是宇宙間最美、最有生機的一顆星球,人類需要它,也唯有人類知道如何保護它、感恩它、愛惜它。把道理鋪在人間,鋪平坎坷不平的道路,讓接下來的人安心走路;也要鋪平心路,大家心平氣和,不再因為欲望起伏不定。少欲知足,以行善為樂,讓人間充滿祥瑞之氣,天地生態均安。

七月底,慈濟人把法華精髓《無量義經》的內涵,用說故事的方式展現在舞臺上;感恩唐美雲歌仔戲團和優人神鼓,真心誠意傳達出經典的真,創造了美。大家很盡心力,我也很讚歎。無論哪一部經,總是說「苦」,苦在無常苦空、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演繹不要把它當成戲看,聽聽就過去,而是要用心感受。

演繹中還原佛陀的足跡,其實現在看來,已經找不到足跡的輝煌。佛陀出生地尼泊爾藍毗尼,雖然是知名的觀光景點,但環境落後衰微,看志工拍攝回來的畫面,比想像中的苦,很無奈;也感覺苦啊,是苦無方法,要從哪�堨i以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在佛陀的故鄉提升生機。心靈一直在那樣的畫面中打轉,有很多感觸。

佛陀出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身為太子,但不貪戀在那樣的生活而出家,覺悟宇宙人間的真諦,而人人本具這分與佛同等的智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我們如何能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

感恩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慈濟人,聽到了師父想要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一梯梯接力前往,步步踏實走入苦難眾生的環境中,看到了殘疾老病的惡性循環,了解有沒有機會建設醫療和教育,輔導改善他們的生活,來翻轉貧病人生。

雖然也會遺憾自己到底還有多少時間和力量去扶正他們,但還是要不斷地說,懇切呼籲更多人有志一同,只要人的力量、心的方向會合起來,不是做不到。大馬連心、星馬合作,也期待全球的慈濟人來關心,貼近師父的心靈、聽到師父的心聲,讓佛法回歸佛陀出生地的心願實現。

生命隨著時間消逝,但今天好好利用、沒有空過,就留住生命的價值;如同蠟燭燃燒,雖然消耗了自己,卻能發出光亮。天下哪�埵釣a難、有困難,只要有心就能到達,人人都是神通廣大的菩薩。請大家點亮心靈的光芒,培養愛心、發揮智慧,不斷為人間帶路!

青銀共創•空間改造 把環保站變年輕
撰文•廖哲民 攝影•蕭耀華
全臺九萬多位環保志工,一半以上超過六十五歲,

每天埋首在人們日常生活所衍生的各種回收物中;

現在有一群年輕人計畫把環保站變美、變舒適,將長輩們愛護地球的行動效益最大化!

小貨車上堆疊得結結實實,滿滿是日常生活中眾人消費後的產物,包括紙餐盒、塑膠瓶罐、書報雜誌等,隨車一批批進到環保站,等待被細細分類、清洗、拆解、曬乾、成袋,進入回收系統,再生為社會大眾還能使用的物品。

這些分布於社區巷弄內、街道馬路邊、慈濟園區內的環保站,吞吐了每個縣市�堣ㄓ眭漲^收物,就如新北市板橋區的忠孝環保站,位處住宅區、附近有傳統市場,回收物中不乏水果套袋和各種塑膠袋。在這棟兩層樓高的舊公寓,空間規模相對小,但每天平均三十到四十位志工前來,環保車每週有四天繞行社區收取回收物,停靠環保站至少四至六趟。

忠孝環保站幹事蘇玲鈺表示,忠孝站麻雀雖小,但發揮的功能可是超乎外人想像,每個人都相當地眼細手巧,能分辨不同紙類、塑膠袋的些微差異,例如塑膠類中還可再分出PP、PE,憑著觸感、搓揉或敲打出的聲音準確被挑揀出來,精緻的分類也提升日後再製物品的良率。

這些高手的一天,是這麼開始的:上午八時許環保站大門開啟,陸陸續續有人熟門熟路走入,各自在位置上彎腰忙碌;做累了就起來活動一番、喝口水再繼續埋首,直到中午才放下工作用餐。志工笑著說:「每天到環保站,就好像上班,準時報到,也有『同事』一起工作,真的很開心,沒想到活到這麼老了還有用!」

環保站中的靈魂人物,就是這群銀髮志工;據慈濟基金會宗教處環保推展組統計,全臺慈濟環保站點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高達五成。以忠孝環保站來說,志工年齡最輕為六十五,最年長高達九十歲;蘇玲鈺提到,許多志工的兒女已經成家,他們大半獨自居住,平日�堥S有「伴」,來到環保站才多了點人際互動與身體活動,「我們都覺得做了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很歡喜!」

不委屈,但吃力

板橋忠孝環保站�堣]處處充滿著志工惜福愛物的精神,就像是進行分類的工作檯面,由回收的角鐵、鐵架、木板、鐵板組成,蘇玲鈺說:「補補貼貼、縫縫補補,用起來很順手。」就連塑膠座椅也是回收物,洗淨後依然好用;若回收到適合的靠墊,還可以固定在椅子上讓自己更舒適。

志工歡喜付出,但畢竟上了年紀,舉手投足不復以往俐落,身體姿勢還時常屈就既有的場域空間或現成桌椅,穿著護腰、鐵衣,坐在矮凳上,一做就幾小時;有時必須花力氣才能站起,一起身就感覺腰痠背痛。他們不曾埋怨,如此擇善固執的目的,清楚地刻畫在環保站的牆上:「愛惜地球資源」、「留給子孫最好的財產,青山綠水」、「清淨在源頭」。

環保站就像是志工們的另一個家,長期使用下來,外觀多少會破舊、生鏽,電路系統也需要維護;具水電專長的志工會改善用電安全、屋舍外牆翻修拉整,但包括工作空間的動線、輔助工具是否有效減輕傷害,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全臺的環保站,確實可以看到提升效率及安全的工具屢屢被發明出來。例如北區的蔡直、中區的柯金築和高雄的陳龍雄等人,在做環保的實務經驗中,看見志工時常為了剪除寶特瓶環、蓋而遭剪刀戳傷手,不約而同設計了輔助器械。蔡直還研發「升降曬袋架」,塑膠袋分層懸掛,只要按下按鈕就能電動升降;「電動滾動晾曬架」除了風乾塑膠袋,也避免塑膠袋被風吹得到處都是。

儘管志工們藉由智慧發明排解工作困難,環保站也有一定的運作秩序,但在減輕年長者身體負擔上仍有改善空間。於是,慈濟二○二○年底和「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臺」合作,舉辦「環保•站出來!環保回收站之創新設計行動」共創工作坊,邀請設計師、環保站志工,一起討論「環保站如何可以更好」,並選定位在雙北地區的板橋忠孝環保站、木柵環保教育站及三重環保教育站試行。

各個設計團隊經由規畫、發想,於二○二一年八月的「環保站出來2.0設計落實啟動會議」後,開始到各環保站蹲點、田野調查、訪談,經過長時間互動、了解,根據志工們的需求做出設計草案和用品,再經由志工回饋使用經驗,而後改善設計;如此循環反覆、磨合彼此的共識,以便完成真正適合志工使用的設計。

免長照,做到最後一口氣

在政府大力推動長照2.0政策,廣布日間照護中心、社區健康促進站的同時,長者在環保站中發揮生命的價值,有很多志工驕傲地說:「我們是免長照,要做到最後一口氣,不論多老,繼續貢獻社會、繼續救地球!」

全臺七千餘個環保站點,其空間、規模、功能、租借方式等條件都不同,從幾坪到百坪,大小不等;有的寬敞設立在慈濟園區內,有的則是「克難」地在路邊騎樓下、鐵皮屋、貨櫃屋、高架車道下的空間運作,各地依著不同的時空因緣而各有特色;但它們都是社區資源回收的好鄰居,也是高齡長者「免長照」的驛站。

環保志工照顧地球,慈濟也希望照顧環保志工的健康,透過接引年輕有為的設計團隊,將環保站打造成更容易親近的環境教育據點,讓志工們繼續實踐奉獻人生的心願!

媽媽跌倒了
撰文•伍卉苓(新加坡營養師)
插畫/林家陞
跌倒容易導致老人家無法自理生活,甚至心情低落、沒有胃口;

陪伴母親再站起來慢慢走,這條不算短的路,

我無法靠自己走完,需要家人和親戚分工接力。

三月時,我的母親在馬來西亞老家不慎跌倒,醫師診斷腿部骨折,動了手術。跌倒後,老年人會出現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改變,多年前,我的舅舅也經歷過這一條路,別無他法之下決定住進護理中心,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那天。

在接到母親跌倒的通知後,我努力安好當下那顆心,逐一安排回去照顧母親、提供支援的事項。回到怡保老家,一踏入家門,各種保健食品佔滿餐桌,我故作輕鬆地笑著對母親說:「看著桌上的瓶瓶罐罐,就知道媽媽的人緣好!」

許多患者在暫時倒下、士氣低落時,難免會落入「我沒有做錯什麼事,為什麼上天卻偏偏挑中我來吃這種苦」的陷阱。身體不適固然苦,但家人與親友一棒接一棒地打氣,這種真心誠意彷彿讓處在黑暗中的我們與光相遇,陪著我們一步一步走出這段不容易的日子。

挑對食材,吃對重點

「營養」是影響骨折病患開刀傷口與骨折處癒合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需要攝取大量熱量與蛋白質,也得重視鈣與維生素D,因為二者是構成骨頭的重要成分。

素食者的鈣質來源,有牛奶與乳酪等乳製品、高鈣豆漿或高鈣植物奶、黃豆製品、草酸含量較低的深綠色蔬菜,如綠花椰菜、青江菜、芥藍等。如果這段關鍵時期沒有辦法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可與營養師討論,是否要服用鈣片。

維生素D讓血液中的鈣能吸收到骨骼中,透過曬太陽,人體就能合成所需的維生素D,這是最直接的攝取方法。此外,素食者也能從添加營養素的強化穀物、植物奶或日曬菇類、營養補充劑等來源攝取維生素D。

這段時期也需要從新鮮蔬果獲得充足的維生素C,幫助身體合成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組成骨骼重要的蛋白質,能讓骨骼癒合。此外,木瓜、柑橘類水果、番茄等富含維生素,能支持免疫系統,可以幫助患者抵抗感染。

一碗濃湯,勾起食欲

跟其他手術後的病人一樣,母親一開始沒胃口,就算是平日愛吃的食物,她咀嚼幾口後全吐出來,搖頭說:「我吃不下……」

許多老人家這時就會要求照顧者煮粥,然而粥水的營養價值,難以滿足手術後的營養需求。我把蘑菇煮軟,將南瓜、綠葉蔬菜或馬鈴薯等蒸軟,再用果汁機打成細滑,加入銀髮配方奶粉,再餵給母親吃。回家的第一個晚上,母親幾分鐘內把蘑菇南瓜濃湯喝完,她竟沒說吃不下,轉而問:「晚點我肚子餓的話,還有湯喝嗎?」

手術後那幾天,母親無法吃下整份餐點,少量多餐是重要策略之一;我早已把蘑菇南瓜濃湯多準備了兩份,母親肚子一餓,只要熱一熱就能吃。

點心時間的酪梨與香蕉,我則像餵剛吃副食品的小寶寶一樣,用湯匙把果肉挖出薄片再讓母親吃。一匙一匙餵著,我生起奇特的想法,當下的我,扮演的是一個能承擔愛的重量的「母親」,而非「女兒」的角色。

這條不算短的路,我無法靠自己走完,除了與家人、親戚輪流分工白天夜�堛熒蚥@責任,讓彼此有喘一口氣的機會外,更把物理治療師加到照顧母親的陣容�堙F靠著充足的飲食與物理治療,母親兩個月就回到站起來慢慢走的日子,這樣就一切足矣。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70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