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唯一兌現政見:國人做好準備過難關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5/22 第547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你賣戰爭,我不能恐懼?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唯一兌現政見:國人做好準備過難關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穩定兩岸關係 下任總統最高任務
民意論壇 免費課輔 學生愛來不來…
華府風向變 考驗在野決心
打造終身學習環境 迎接未來挑戰
台傳染病偵測經驗 可貢獻全球公衛
國民黨沒有自由民主DNA?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位政見第一炮:廢除NCC
忘了校訓 第一學府最壞示範
弱勢學業 被遺忘的少年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你賣戰爭,我不能恐懼?
黑白集/聯合報
蔡總統五二○談話強調維持兩岸現狀,聲稱和平是唯一選項,並批在野黨不該為選舉「販賣戰爭恐懼」。這種說法,根本是倒果為因。你自己販賣戰爭,卻不准別人訴說恐懼,難怪被稱為「塔綠班」。

這些年,執政黨不斷製造兩岸爭端,把台灣捲入美中對峙,更把國家推向戰爭邊緣。回顧一下蔡政府的所作所為:它不斷邀請國際鷹派政客來訪,故意挑激兩岸關係;它甘願在自己的土地上部署地雷,甘願讓美國把台灣當成其東亞的軍火庫。上述,哪一點是珍惜國家、珍惜和平?

蔡總統宣布恢復徵兵,要年輕人準備上戰場,讓時光逆流。她同意把保安警察擴編為「第二陸軍」,讓警察變成軍人,並準備恢復軍事審判。不僅如此,面對美方一再放出「炸毀台積電」的狂言,蔡政府從未抵抗或駁斥,彷彿「護國神山」是美國的工具。如此,不斷把時局推向戰爭,蔡英文還說「和平是唯一選項」,這是說給誰聽?

三年前,蔡英文在大選中販賣「亡國感」,結果大發利市,狠撈八一七萬票,自此不可一世。她食髓知味,進而販賣「戰爭」,一步步將國家的和平前景分裝拆解出售;但美方拖欠我國之軍售高達近兩百億美元,政府卻無力追討。蔡英文自己出賣和平,卻不准別人談論戰爭恐懼,這款總統真是吃人夠夠。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唯一兌現政見:國人做好準備過難關
社論/聯合報
二○一六年,人民選擇了蔡英文。蔡英文對這些選票唯一的解讀是,人民所期待的只有四個字:解決問題;她承諾,要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不過,七年來,蔡英文沒有解決問題,因為蔡政府本身就是最大問題;蔡英文也沒有打造出一個更好的國家,她讓台灣成為世界最危險的地方,並為年輕人留下一個茫然不知未來的國家。

七年逆浪顛簸,蔡總統道歉了,為的是她政見之外的缺蛋問題;至於政治承諾成堆成堆跳票,人民期待一項一項破滅,她絲毫無愧。經濟民生、社會安全、公平正義、維持現狀、擴展外交,許多政見成了空頭支票,她面不改色地說,「未來的政府可以持續地做」;即使年輕人關注的住宅問題從未解決、社宅嚴重落後,彷彿也無關跳票,她只提醒未來政府:「下一階段仍需持續解決」。

或許不必懷疑蔡總統曾想為年輕人打造更好國家的熱情,因為二○一六年正是造浪的覺青把她推上浪頭;二○二○年大幅提高的青年投票率,更把她推上歷史得票高峰。但如今青年選票卻可能成為民進黨的最大破口。因為蔡總統的青年政策,除延長學貸和撒幣補貼外,居住、就業和創業全都跳票。尤其是居住正義,人民給了蔡總統七年時間解決問題,但她用房市三箭射垮青年世代後,現在才告訴年輕人「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而大小姐準備下車了。

問題是,蔡政府不但卸責,還落井下石,把青年失業、低薪、住房難都怪罪青年。副總統賴清德蒙眼以「房價在降」安慰買不起房的青年,主管住宅政策的內政部長林右昌,則檢討年輕人沒規畫,想買好地點的高價房子;掌管青年低薪、失業率的勞動部政次李俊俋,除教北部工作青年到嘉義買房外,更指責高達七成青年從事服務業,才造成薪資高不起來。蔡政府把青年困境連同產業失衡與住房問題的沉痾,全部甩鍋青年;而年輕人被蔡總統用後即丟,還必須延役上戰場!

其實豈止青年政策與住宅政策跳票,蔡總統說要解決低薪過勞的所有勞動政見,不是跳票就是沒落實,勞保年金改革更是擺爛;她要解決產業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才),則已擴大成為影響基層民生的七缺(加上缺蛋、缺藥)。此外,蔡總統說要發展資安產業,結果讓全台民眾個資在網路裸奔;她說要發展生醫科技產業,原來是擋疫苗、扶高端;她更宣揚綠電成果,人民卻只看到毀環境、養黑金和擴大缺電危機。

蔡總統誓言實現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解,其實是顛倒歷史、撕裂社會、追殺在野,成為大小東廠的濫觴。她也說要打造團結、效率、務實的民主,結果打造了箝制新聞自由的NCC。她總是說歡迎兩岸交流,但陸委會仍以兩岸協商卡著兩岸觀光;她也答應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結果是共機常態擾台,台灣成為軍火庫和刺蝟島。她更說要讓台灣走向世界、世界走進台灣,結果連丟九個邦交國,只讓台灣走向美國抗中前線,而當美國政客走進台灣,也帶來中共軍演。

蔡總統跳票紀錄「罄竹難書」。蔡政府當然不難製造大內宣來掩蓋失能失政,更不難動員網軍側翼來防堵社會批評,但是人民的選票終究會說話。蔡總統想著二○二四以後就不是她的事了,國人卻還須承擔她的失政苦果走很長的路。或許蔡總統唯一兌現的承諾,是她連任時的這段話:請所有的國人同胞做好準備,因為接下來,還有各種考驗和難關在等著我們。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穩定兩岸關係 下任總統最高任務
社論/經濟日報

總統大選的三個主要政黨的候選人均已產生,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三角對陣的戰局形成。對於現階段的台灣而言,如何化解兩岸緊張關係,確保台海和平與台灣安全,無疑是最重大的課題。失去安全,台灣將失去一切;沒有穩定的兩岸關係,就沒有台灣生存發展的穩定環境。因此,如何妥善應對中國大陸當局步步進逼的軍事與經濟壓力,將是下任總統一切施政作為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基本前提。

這一次的選舉是在美中關係以及兩岸關係空前對立的背景下舉行,選舉結果將深刻塑造兩岸和平與戰爭的大局,對地緣政治及強權對抗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受世人關注的程度甚於前七次總統民選。這次選舉不再只是台灣內部的執政黨歸屬及領導人選擇的問題,而是上升到世局發展與台灣安危的層次,選民如何抉擇事關重大。

當前兩岸關係已經走到統獨對決的關鍵性時刻,雖然如賴清德所說,這次大選不是統一與獨立之爭,因為目前台灣主張即刻統一與法理台獨者只是少數極端份子,多數人傾向於維持現狀,但現狀的維持究竟應該加強「和中」抑或激化「抗中」,則是仁智互見,成為爭辯與角力的焦點。主張和中者被對方視為舔共投降;主張強力抗中者,則被對方視為挑釁中共。

大陸當局對於台灣大選雖然避免直接捲入,以免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但是在兩岸關係已被鑲嵌進美中關係中,成為兩強爭議的核心問題之後,中共已經不再只是被動因應台灣選舉結果,而是為選舉做好準備,而且提出暗示,要台灣民眾權衡利害做出抉擇,接受不同選舉結果引來的不同兩岸關係,承受陸方截然不同的對台政策。近年來陸方對於台灣農漁產品與食品的收放舉止,以及近期宣布展開的貿易壁壘調查,無非是為大選結果預作準備,也是要台灣民眾認清後果而知所抉擇。

中共擺出的更大殺傷力備案則是軍事威脅。中共對台灣的軍事壓力持續增強,去年8月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而舉行的圍台軍演,使得海峽中線的默契消失了,軍機繞台與圍台軍演成為常態,幾已將台海滑向兵凶戰危邊緣。中共的用意是為武力犯台做好準備,同時讓台灣民眾知曉,繼續支持「台獨」政府就要付出代價,承受戰禍臨身的風險。許多民眾因而產生一種判斷,認為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將招引戰爭,而換上國民黨執政將有助於避戰。

民進黨連續兩次大選大敗國民黨,主要憑藉就是操弄反中保台訴求,大賣芒果乾(亡國感)。這次大選出現新的狀態。由於戰爭陰霾籠罩台灣,民進黨激進的抗中親美路線讓許多民眾擔憂可能招引戰爭,去年地方公職選舉中國民黨「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訴求引起共鳴,即已顯示民眾對民進黨兩岸政策已引以為憂。

賴清德有鑑於此,已不再公開主張台獨,而是另以其他說詞。他將台灣現狀定性為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需另行宣布獨立;至於與對岸的關係,則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就是兩國主權國家相互獨立,台灣不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他強調兩者不相隸屬,則是創造語意上的政治模糊,如同大西洋兩岸的美國與英國,早就分割為兩個國家,互不隸屬。

這樣的主張是中國大陸完全無法接受的,一再申明為了制止分裂祖國,不惜採取武力手段。這正是台灣面臨戰爭陰霾的一大直接原因。這次大選將是一次如何避戰以及是否引戰的爭鋒,也就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這個關鍵性問題攸關台灣的生存發展,候選人必須所持主張在避戰與引戰上的效應,不容迴避,自己講清楚,讓民眾想明白,然後做出明智抉擇。

   
民意論壇
免費課輔 學生愛來不來…
林政武/國中教師(台南市)/聯合報
這些年來,針對學習落後的學生,透過學習扶助測驗,認定需要接受學習扶助的學生,學校便會發放同意書,調查願意接受服務的學生人數,於寒暑假及學期中共四個時段開班,費用全部由政府埋單。照道理說這樣的免費課輔,家長應該都要勾選同意才是,結果令人意外,卻也不讓人意外。

以筆者任教班為例,大概有三分之一學生不參加,理由不外乎是有事、已在外補習等理由。為防學生偽造家長簽名,針對不同意參加的學生,一一和家長確認真正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孩子不想參加。有些家長和我通完電話才知道那是免費的,也就是說家長根本沒看同意書內容就簽名。

這些成績吊車尾的學生,大部分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學習障礙,而是家庭教育出問題,政府免費開班讓這些學生參加學習扶助,學生愛來不來;反而一些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生,卻要自費繳錢才能參加學校開設的第八節跟寒暑輔。

為何不將這筆經費拿來幫助有心向學卻沒錢補習的學生?這比硬逼根本無心讀書的學生坐在教室放空來得有意義。

   
華府風向變 考驗在野決心
翁履中/山姆休斯頓大學政治系副教/聯合報
面對多變的國際局勢,許多選民都很關心候選人是否具有國際觀;然而,現實上其實是要先了解以美國為首的民主盟國,在地緣政治的複雜變數中,對台灣大選有怎樣的期待?

當前的美中緊張關係,或許會讓許多台灣民眾以為,美國對於抗中立場鮮明的執政黨有所偏好,但是事實恐怕已非如此。對台灣的總統大選,美國雖然不會直接的干涉,但對於選舉結果卻不會完全沒有期待。拜登總統面對美國內部嚴峻的債務危機和國際政治挑戰,雖然表面上持續維持對中強硬,但實質上則積極尋求緩解之道;不久前民主黨政府極力低調處理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的案例,不難看出在氣球風波之後,拜登政府不希望再把衝突對抗的氣氛拉高。

一直以來,華府決策圈拿捏對台灣的支持條件,都是考慮當前的國際局勢,以最符合美國利益的邏輯來與台灣進行互動。川普執政時期開啟美中正面交鋒,當時美國希望台灣能扮演抗中急先鋒,以中國對台灣的強勢回應,凸顯中國崛起對民主世界的威脅。拜登政府制約中國的動作持續,但是烏俄戰爭導致美國的力量分散,必須重新調整與中國交手的策略。想要不改變對台灣的支持,同時又不過分刺激中國,中美雙方對台灣大選可能產生的影響,將是華府和北京未來將持續緊張或趨於和緩的重要關鍵。

從華府看台灣大選,美方希望確保台灣未來不會在兩岸問題上出現任何美國無法掌握的激進挑釁,但也希望台灣不會輕易轉向中國。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執政黨要對外強調在野陣營「疑美」,同時積極擺脫賴清德副總統的務實台獨標籤,因為民進黨的台獨路線不符合美國的整體利益;換句話說,積極向美國示好,證明華府的「疑賴論」絕非空穴來風。

相較之下,代表國民黨的侯友宜在美國華府目前受到高度期待。雖然國民黨長期的和中論述,在美國鷹派眼中被認為不符合美國利益,但侯友宜跟國民黨傳統的中國政策沒有太深的連結;他的台灣本土路線或許在黨內受到質疑,但這樣的質疑反而讓美國政界更加相信,侯友宜是真正可以維持不統不獨的溫和派代表。

在接受提名的演說中,侯友宜提出堅定守護中華民國的民主、強化自我防衛和降低衝突的三原則,跟民進黨的中華民國台灣說法做出區隔,不僅是闡述反對台獨的立場,更是回應華府決策圈的期待。顯然侯團隊與美方確實保持溝通,了解美國希望台灣能堅定守護民主的核心價值,希望台灣能自主自強,更重要的是不輕易挑釁北京。

另外,華府也很清楚,堅持中華民國,代表的是維持憲法一中的現況,而中華民國台灣則是朝向台灣獨立的折衷跳板。坦白說,過去美方掌握優勢,因此不論台灣主張中華民國,或是強調中華民國台灣,美國都有能力控制三方關係;但是當前的美中局勢已經大不相同,美國本身面臨著內憂外患,因此在對台灣的支持上,必須錙銖必較的拿捏分寸。

民主盟國之間,守護民主價值的方向或許不變,但策略卻已開始轉向。在野陣營的路線目前比執政黨,更符合美國利益。不過,外部的順風能否讓選民有感,願意看清局勢,團結迎風而行?考驗在野陣營想贏的決心夠不夠強了!

   
打造終身學習環境 迎接未來挑戰
施振榮/聯合報
教育對一個人來說,一開始先是接觸「家庭教育」,在家庭中教育我們長大;之後則是面對「學校教育」,在學校學習基本知識,在團體中互動並建立人際關係;等到出來社會工作,「社會(組織)教育」則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成長,並藉由組織提供的舞台歷練。

雖然社會上相對較重視「學校教育」,政府的教育預算也投入最多資源在此,但學校教育只占學習成長的三分之一,反倒是「社會教育」扮演相對較學校更為重要的角色,我們一生之中也有更為漫長的時間是在社會或企業/組織中學習成長。

因此,為了讓大家在離開學校教育後還能繼續學習成長,進而為社會創造價值,我也要特別呼籲,政府及企業/組織都有必要一起來重視社會教育的這個環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構一個讓全民可以「終身學習」的環境。

尤其社會教育比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更為重要,教育部雖然設有終身教育司在主管相關業務,但投入的資源相對有限,獲得的關注也少,因此未來在政策上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並投入更多資源。

另一方面,推動終身教育也應該是所有僱主的重要責任,而政府更是所有公務人員的僱主,因此,不論是政府對公務人員或是企業/組織對員工的終身學習也要重視,以建構一個更好的終身學習環境。

而為了鼓勵民眾終身學習,政府在政策上也要提供誘因,例如對學習費用的補貼,以吸引更多人願意投入學習。當然民眾自己也要有學習的意願,願意投資時間來參與學習。

我們正身處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大環境有許多新的挑戰,新的科技不斷出現,AI也快速發展,面對未來,如果我們不想被社會淘汰,終身學習將是因應挑戰的關鍵,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培養面對未來需要的新知識與技能。

我也提出倡議,台灣未來的新願景就是要讓台灣成為「東方矽文明的發祥地」。過去台灣在3C產品的物質文明方面已為全人類做出具體貢獻,未來希望開發出更多的創新應用,讓台灣進一步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對全人類做出具體的貢獻。

因此,在終身學習的項目上,除了培養工作技能的學習項目之外,與文化、藝術相關的領域,也都可以列入學習項目,進而建立起全民的藝文素養;此外,數位賦能也是面對未來的重要能力,面對數位時代來臨,如何善用數位工具進一步為社會創造價值,這些都將會成為未來台灣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終身學習的最終目標,也是希望藉由全民終身學習,進而提升台灣整體的競爭力。

為此,包括政府、企業/組織與現有的教育單位都要攜手合作,才能建構一個讓終身學習更為有效的環境,並讓民眾願意積極參與。

尤其在少子化的大趨勢之下,未來學校的校舍與師資,都有可能因此閒置出來,這時就可以將一部分的資源,挪到推動終身學習的領域,培養全民面對未來的新核心能力;此外,因應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也可進一步規畫成老人活動的空間,讓資源得到最妥適的運用。(作者為宏□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台傳染病偵測經驗 可貢獻全球公衛
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台/聯合報
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將於本月21至30日在日內瓦召開,尤其在解除新冠疫情的全球公共衛生緊急狀態(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後,備受矚目。本屆主題為「挽救生命與驅動全民健康」,台灣須思考有那些成功經驗正可供他國借鏡以貢獻全球衛生?

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進展,由抗生素發明、飲水衛生改善、廢棄污物處理及疫苗預防接種,均受科技發展厚惠。然而,近年氣候變遷、新興傳染病的流行與突發天災,卻為醫療照護體系不足地區的民眾健康增添不確定因素;即使發達國家,在其就醫可近性低、醫療覆蓋率不足而漫長等候診治的地區,若資源配置未能即時有效因應,當新冠疫情爆發而突然湧現大量病患時,在高危險群常發生超額死亡(excess deaths),造成社會恐慌與經濟衰退。

為期使公衛與醫療體系能提早應變新興傳染病的爆發,快速察覺且靈敏度高的偵測系統格外重要。台灣在第71型腸病毒大流行後,公衛界深感必須建立新興傳染病「早期」偵測系統。2003年我國SARS疫情造成民眾及醫護人員慘重傷亡後,馬上汲取美國2001年應對九一一恐怖攻擊後建立的跨醫院「急診症候群偵測系統」之經驗,在台灣創建「急診症候群偵測系統」,每日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共189家醫院急診的資訊系統,自動介接以各病徵的國際疾病診斷碼上傳發燒、呼吸道、消化道、類腸病毒、類流感、出疹、出血熱、神經病癥等十一項症候群資料,至當時的疾病管制局(今疾管署),以快速察覺是否有不知名的新興傳染病在某地散播;即運用我國資訊強項推展「傳染病的主動數位偵測(digital surveillance)」,增益公共衛生效能,革除往昔僅仰賴醫師的「被動通報」。此番努力確實降低兒童的腸病毒重症與死亡病例。

2009年H1N1新型流感病毒全球肆虐,臺北市衛生局與教育局、社會局聯手建立「校園傳染病症候群偵測」系統。雖有效偵測「類流感」病倒數快速上升,但發現班級停課仍擋不住該病毒在校園及社區的持續傳播,直到該年11月中旬實施學童的流感疫苗接種兩週後,流感的校園流行始受到控制;後續更發現此校園偵測系統也比醫院急診的症候群偵測與健保資料庫,可更早發現「類腸病毒」是否在幼兒流行。

2015年台南發生史無前例的登革熱大流行,當跳蚤市場發現病例增多時,病毒已到處擴散,由此始進行「整合偵測」(integrated surveillance),納入相關的風險因子(如病媒蚊指數、雨量等),以誘蚊產卵器(ovitrap)強化蚊媒偵測,可更有效地防杜此蚊媒病毒傳播,自2016年至今台灣南部的登革熱病例數屢創歷史新低。

2019年底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中研院地理資訊研究中心始推動「社區症候群偵測」,發現此較官方病例通報更早覺察那一區里有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7年世衛大會提出「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我國早有經驗,於1995年3月1日開始實施「全民健保」,至今涵蓋超過99.5%民眾;此外,我國亦挺過1998年71型腸病毒大流行、1999年的921集集大地震、2003年的SARS疫情、2004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2015年台南與高雄的登革熱大流行及2021年4至7月Alpha變種病毒導致的雙北嚴重新冠疫情。

綜言之,我國在整合性數位傳染病偵測結合全民健保的就醫可近性、民眾醫療的可負擔性,加上醫療品質既有的紮實基礎與精益求精的實務經驗, 可鼎力協助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政府,增進全球健康福祉。誠摯建議衛生福利部、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科會可以長遠性的規劃多年期國際衛生計畫,以整合我國強項進行跨國合作,務實地推動「Taiwan Can Help」,前景將可拭目以待。

善用專業,更易贏得國際敬佩及協助台灣貢獻全球衛生。

   
國民黨沒有自由民主DNA?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桃園/聯合報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表示,國民黨沒有自由民主的DNA。諷刺的是,這個說法對照他自己的從政作為,反而凸顯出他對自由民主的無知;更糟糕的是,這樣說國民黨,又顯得他缺少良心。

沒有國民黨的辛亥革命,就沒有中華民國;沒有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民國憲法,就沒有現在台灣的自由民主。中華民國憲法在民國卅五年通過,這部憲法是一部自由民主的憲法。雖然經過共產黨叛亂、政府撤退來台、戒嚴,但是解嚴後的中華民國,就是回歸憲法;如果現在的台灣是自由民主的社會,當然歸因於這部憲法。

民國卅五年的憲法精神呈現的是:中華民國的政治體制是一個自由主義的民主政治(liberal democracy)。如果國民黨沒有自由民主的基因,怎麼可能制訂這樣的憲法?這段歷史婦孺皆知,賴清德把過去國民黨人爭取自由民主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和心血全部□煞,把民進黨在台灣爭取自由民主的功勞無限膨脹,完全忘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道理,不知感恩,只有缺少良心的人才會如此大言不慚。

再談賴清德的無知。前總統馬英九二○二一年在聯合報投書,控訴蔡英文執政下的社會離「民主」愈來愈遠,趨近「不自由的民主(liberal democracy)」或「民選的專制(elected autocracy)」。我相信賴清德不懂這篇文章的意義,因為他不懂自由主義;如果他真懂這篇文章,而且重視台灣的民主鞏固,他應該反對陳菊擔任監察院長,反對許宗力以「再任」的文字遊戲,踐踏「大法官不得連任」的法意。

就算他不懂自由主義,也至少應該懂得「民主就是法治」這個概念;可惜一個自稱「擁有自由民主基因」的人,卻視「法治」如無物。二○一五年台南市議會議長李全教涉及賄選,時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因此不進議會長達二三二天,最後遭到監察院的彈劾,他的回應居然是「監察院早該廢了!」

這裡涉及兩項對民主的無知:首先,民主國家重視人權,所以法律上採取「無罪推定」,目的是「寧可放過一百,也不願錯殺一個」,因此一個人在未經司法判決定讞前,必須假定他是無罪的。李全教當時只是涉及賄選,司法程序尚未完成,賴清德就將他定罪,即使他是「神」也不可以這樣,因為民主靠法治,不是靠個人的天縱英明。

其次,賴清德不進議會,是對選民不負責任,然而他對監察院的彈劾不但沒有任何悔意,還以輕蔑的態度轉移焦點(廢除監察院和他犯錯是兩回事);這種藐視制度的心態,不是專制是什麼?監察院該不該廢,見仁見智,但只要還沒廢,它就是全國最高監察機關。賴清德可以不同意監察院的決議,但是不尊重正當程序的結論,就是不尊重自由民主。

現在台南市議會民進黨的議長也涉及賄選,但是我們從沒聽過身為黨主席的賴清德說過什麼!讓一個雙標、良心太少、對自由民主無知的人當總統,我期期以為不可!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數位政見第一炮:廢除NCC
周韻采/聯合報
二○二四各主要政黨的總統參選人終於底定,各政黨可趁選戰前期,端出政見,促未表態選民選邊。可以預見,選戰中一定會出現的假新聞問題將引爆數位治理爭論。

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去年成立後,NCC雖曾推出「數位中介法」,但整體數位平台之監理反成無主物,原因在於機關間權限重疊,故機關整併必成明年新政府的改革項目,否則政府無法平順走進數位治理。

關於權限重疊問題,我主張廢除NCC,以收事權統一之效。原因如下:NCC已移交網路資源之管理權限,電信產業亦整併成三大,業務所剩無幾。NCC現餘廣電事業監理,含頻道評鑑及換照、有線電視費率及定頻等皆強行以行政手段干預市場運作,或者以行政偏好恣意上下架媒體。包括中天撤照(行政法院已撤銷原處分)、鏡電視審照爭議等事件,在在顯示NCC已失去機關公信力,淪為特定業者的護航者,更加速了廣電產業的消亡。廢除NCC,恰可鬆綁廣電產業,解除不必要的箝制,提供廣電與串流影音業者公平的競爭基礎,保障產業存續。同時,頻道換照已成NCC的言論審查,執政黨黨同伐異的工具,應該全面廢止頻道審核制,讓頻道上下架回歸市場機制。

其次,仿效美國FCC而成立的NCC,十餘年來已證明這場獨立機關的實驗徹底失敗。在參與籌備NCC的那段時間,我曾熱情地相信產業的匯流必須要有一匯流的獨立管制機構,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對政治運作的理解實在太天真了!今年三月再回華府交流,FCC官員Dr. Ralph告訴我,除了律師及經濟學家外,他們已開始引進第三種專業:數據工程師,收集及判讀數據,做為決策依據。

換言之,獨立機關的獨立性除了個案不受政治力干擾外,另展現在專業的政策擬定上。當產業A咖已位移至數位平台,規管機構的專業也應隨之擴展至演算法、機器學習甚至到大語言模型,以應付未來管制ChatGPT等AI的需求。很遺憾地,我國文官體制僵化,以致NCC官員的專業性沒有與時俱進,只會抱殘守缺,對日益萎縮的有線電視產業指三道四,形同數位治理的一條盲腸。另《數位部組織法》允許二級機關首長可政務任用,較NCC人事晉用有彈性,去NCC留數位部,應更能達到良善之數理治理。

然唐鳳部長摒棄監管,強調數位部僅負責獎勵扶植,其實是對管制的認知謬誤。獎勵與監理分別為業者面對的正向及負向行政誘因,可謂政府介入產業發展的一體兩面手段,唯有正負並濟,才能正確活絡產業。期待明年新政府能廢除NCC,將監理職能整併於數位部,並任命對管制有正確意識之部長,俾使數位平台及服務產業正向發展。

(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忘了校訓 第一學府最壞示範
陳張培倫/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聯合報
台大校史室裡,傅斯年校長半身塑像基座上刻著「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但近來校園發生的「火冒4.05丈」歧視事件,第一學府為社會做出了最壞示範。身為校友,為母校校訓精神之淪喪備感憂心。

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原民升學保障制度無論其正當性或執行方式,本來就是可以討論的議題;在多元社會中,也無法強求所有人都支持此一制度,甚至若有人表達反對,只要方式適宜,也是其言論自由。但這次惹出爭議的台大學生,恐怕在兩個面向上均有愧於校訓精神。

首先,就「勵學」而言,台大學生接受國內頂尖的學術訓練,當知對於社會議題的討論,無論個人立場為何,表述主張前應瞭解事實、闡述價值原則、理性推理,及反省自身論述可能存在什麼盲點。

論述原民升學保障議題,至少要瞭解該制度沿革、執行方式,及可能預設的道德正當性基礎(歷史補償、經濟與文化劣勢、民族自決需求、校園族群多樣性等)。此外,此類議題若缺乏對歷史上原住民族處境的認識,甚至「把過去的種種不公平視為理所當然…把過去其他族群的苦痛,視為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蔡英文總統二○一六年道歉演說)」,很容易在討論過程中,輕忽自身立場未意識到的盲點或偏見。

爭議事件中的表述方式(單純地掛布條),很明顯缺乏對前述事實、道德正當性基礎及族群歷史「苦痛」的認識與探究,成了單純的偏見性情緒宣洩,其程度還比不上校內原民生後續舉辦活動、澄清事實、尋求理性溝通的精神,看起來原民生比那位惹事的學生更有勵學精神!

其次,就「愛人」而言,對於社會少數群體的關心,向為校風的一部分,台大生常站在第一線替被壓迫者發聲,為社會正義的急先鋒。但在此次事件中,學生誤用言論自由,無意間將自身未經深度思辨卻為所欲為的言論,成了固化或甚至惡化原住民族受宰制地位的幫凶。

在族群關係理論中,偏見與歧視就是一種族群宰制工具,用來正當化與主流族群不相稱的政治、財富、職位占有,以及合理化被宰制者的從屬地位。經過原住民族運動後,在跨原漢各方協力下,我國原住民族權利進展在國際間屬前段班;但無可諱言,原住民族仍處於某程度的被宰制地位。凡追求社會公平正義者,理應時時想到自身言行對社會上的被壓迫者會有什麼影響。

此次未經理性論述,且偏向情緒宣洩的言論,無疑是在複製某種族群階層結構,惡化社會上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渾然忘了校訓中要我們「愛人」,尤其是為被壓迫者發聲。

大前年底政大發生族群歧視事件,校方迅即正式公開表達反歧視立場,但台大事件至目前為止,尚未見校方就此事表述立場。危機就是轉機,呼籲母校師生趁此事件深刻檢討、澄清立場,勿使校訓蒙羞!

   
弱勢學業 被遺忘的少年問題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博幼社/聯合報
最近很多人討論青少年問題,根據統計,青少年犯罪人口激增四十七%。我看了有關這個問題的報導和分析,我要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功課好的小孩會想和黑道聯絡嗎?我之所以要問這個問題,乃是因為我的確認為我們的社會不太知道黑道所吸收的對象是什麼樣的青少年。

假設一個孩子的家境還可以,在學業上沒有什麼很大的困難,他會對自己有一些信心,認為自己將來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因此他不太會和黑道來往。可是有很多孩子來自經濟情況不好的家庭,學業上卻又完全跟不上,上課時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小學畢業時,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全,搞不清楚分數加減,雖然也進入了國中,三年的國中其實是在陪讀,陪那些功課好的孩子上課而已。他們知道自己將來即使念了高中,也不會找得到好的工作,因此就輟學了。輟學以後不可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可是黑道可以使他們有相當不錯的收入,因此他們就會被黑道吸引了。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講究競爭的社會,家庭經濟不好,加上功課不好,孩子知道自己是沒有競爭力的,一旦有了這種想法,他們其實就是高風險群,極有可能被黑道吸引,成為社會邊緣人物。

我看了很多有關青少年問題研究的報告,令我感到非常遺憾的是,這些研究都不提學業成就。要提高弱勢孩子的學業成就,責任應該在政府,可是看起來,不知何故,政府官員始終不能了解孩子應該要有最基本的學業成就。尤其弱勢孩子更加如此,很坦白講,我已經對政府完全失望,不論哪一政黨執政,都不會關心弱勢孩子的學業落後問題。

我在此呼籲我們的社福團體和宗教團體都要知道,提高弱勢孩子的學業成就,一定可以減少犯罪。希望善心人士能盡力幫助弱勢孩子,使他們在功課上都能趕得上學校的進度,使他們對自己有很好的信心。

在過去,我們總認為一定要使弱勢孩子豐衣足食,可以使他們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時代不同了,我們一定要使得弱勢孩子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如果功課太差,實在不可能有什麼信心的。我們也不需要將孩子都教到可以考上建中,但至少要使他們在基本學識上有相當的程度。

希望社福團體和宗教團體都關心弱勢孩子的功課問題。

   
老年人憂鬱症危機高!專家:預防自殺「一問二應三轉介」
台灣知名雕塑家朱銘驚傳久病辭世,享壽85歲。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者占12.4%,包括活得愈久,對生活健康沒信心、環境不佳等,愈顯憂鬱。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可以從語言、行為、睡眠和胃口四大方向觀察是否有憂鬱傾向。

五月升息 殖利率翻身股
美國聯準會五月升息,若如市場預期升息一碼至5.2%,那麼股市應該波動不大,如果超出預期,有可能再次造成資金排擠效應,影響大盤短線走勢。大盤指數如此,個股又如何?除了金融股暫不碰外,當然高現金殖利率股是首選,尤其是今年有機會在業績表現亮麗,來年配息率可望大幅翻身的個股,最值得注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