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不容易安居樂業的一年。出口衰退影響經濟成長、物價持續上漲同時造成生活成本增及實質薪資下跌、房價居高不下、行人地獄凸顯生活品質不佳,人均所得超越日韓但未反映在人民食衣住行的基本滿足提升之上。這種經濟成就與人民幸福感脫節的情形,顯示了台灣經濟結構的缺失與困境,然而,身陷困境正是可以好好思索如何脫困,端看我們是否願意嚴肅面對。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驅動、貿易依存度名列世界前茅,卻也必然深受國際景氣影響。台灣的出口以中上游中間產品為主,其特色一是完全仰賴下游需求,只要訂單萎縮,難有動彈空間,二是價格高不了,畢竟這是下游廠商的成本。因此,只要國際景氣衰退,量價齊跌、動彈不得,台灣受傷的程度也必是名列前茅,2008年金融海嘯時正是顯例。這是高度依賴中間產品出口的宿命。
也因此,加大內需比重以紓解出口風險是重要解方,只是往往都只在出口甚糟時才會引起較多的關注,拿來救急,2009年的消費券正是典型的例子。一旦出口回溫,內需又回到聊備一格的地位。
這樣的經濟結構與思維正是經濟成長果實很難反饋到人民真實生活的原因。今年以來的國內經濟有幾個重要事件,包含稅收超徵用來普發現金及補貼房貸學貸、勞保虧損、台電虧損,蛋荒呈現了蛋雞飼養設備與雞蛋供輸結構的脆弱,行人地獄凸顯了全國性極不友善的行走環境等。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其實可匯聚成具脈絡性的思維:若我們想要的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內需,則還有很多必須做的事;這些事都須有充裕的政府預算支應。如果政府有錢,該做的事還真不少,試想,如果行人地獄的檢討浪潮發生在年初,將超徵稅收用於改善全國人行環境就很可能是用途選項之一。
改善人行環境是一種具永續性、「以人為本」的內需投資,極有助益於生活品質改善,亦即不是花錢打水漂的財政政策。這種支出當然應該是政府預算安排的首要考量,只可惜實務上往往並非如此。蔡政府已是歷任政府中較為重視內需者,近年來藉由大力推動長照與都更來強化內需,這也是一種永續性的內需,值得被肯定。
但我們也常看到發券或發現金刺激消費、補貼房貸電價這些短期應急的刺激內需作為,既是救急,就不具永續性。以維持景氣的總體經濟觀點而言,也許難以否定,但這種干預市場價格式的作為常常會扭曲了市場引導資源合理運用的基本機能,也會導致過度消費這類違反永續發展原則的經濟活動。這種不具永續性、易造成資源錯置、又會排擠預算更佳用途的政策,事實上是寧可少也不宜多的。
近年來國人常稱頌日本的Society 5.0政策,這是一個善用最新數位科技以解決人民生活痛點、投資有利未來發展項目的政策,也正是典型具永續性、以人為本的政策。以經濟學理來說,這樣的政策提供良好的公共財,並可帶來很大的正向外部性,是單靠市場經濟無法完成的,而這些正是政府可介入經濟運作以提升社會福利。
面對出口連月衰退、經濟成長力道薄弱的此刻,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將「加強內需與公建,拚GDP成長保2」,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面對外需驅動力的薄弱,又有機會再追尋能享受經濟成長果實的內需;憂的是所謂欲加強的內需,又是來自於普發現金這類不具永續性的措施。想想行人地獄的改善或日本的Society 5.0,打造永續型內需才是崇實務本的政府最該努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