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亞洲規模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盛大登場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7/25 第55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研發創新 亞洲規模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盛大登場,40場創新技術發表會一次看!
剖析生醫產業導入生成式AI的機會與風險:該如何做好準備?
AI太貴健保給付無法買單?AI可以為醫療產業解決什麼痛點?
東生華與陽明交大啟動產學共創 致力篩選靶點AI精準藥物開發
   
 
亞洲規模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盛大登場,40場創新技術發表會一次看!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受凱米颱風影響,原訂7月25日揭幕之生技產業年度盛事BIO Asia-Taiwan Exhibition亞洲生技大展,已順延至7月26日至7月29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盛大展出。今年展會規模再破紀錄,匯集來自19個國家、900+家指標性大廠、使用超過2,200個攤位,不僅突破去年規模,創造歷屆之最,更是全球三大指標性的生技盛會。

亞洲生技大展於南港展覽館1館4樓展出,2024年主題為「Global View, Asian Touch」,展現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提供生技醫療產業與國際接軌的機會。其中2024展覽亮點專區「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網羅超基因、伯昂、進階、禮文等大廠,展示最新技術與儀器設備,為今年展場內熱門區域。

今年展場活動十分豐富,7/26~7/27兩天共有超過30家廠商、近40場創新技術發表會,主題涵蓋細胞與基因治療、獨家技術分享、檢測技術交流、藥物控釋與製劑、癌症臨床與藥物檢測、政府學研單位發表、創新原料應用與發表、專業配方競賽發表等,展現台灣生技爆發力;國科會也於展場內舉辦大型論壇,4天展期中共有8場主題發表會,聚焦數位科技與智慧醫療的結合。

圖片來源: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

Global View, Asian Touch

今年展會以「Global View, Asian Touch」為主軸,展現了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提供創新生技醫療產業與 國際接軌的機會。展會今年共匯集來自19個國家、逾900家指標大廠、使用超過2,200個攤位,並規劃21大主題專區,完整呈現從研發到成品的生技產業鏈。其中2024展會積極推動四大展區「CDMO」、「醫藥醫材」、 「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與「製藥設備與儀器」,期望能吸引國內外生技指標公司踴躍的交流合作,持續推動台灣生技業的動能及聲量。

今年的「投資高峰論壇」,除了有50家來自台灣、美國、英國、日本、以色列、韓國、新加坡的國內外創投參與,還邀請國內外創投推薦所投資的48家國內外生技公司參加徵選,範圍涵蓋醫材、數位醫療、新藥,其中有七成來自日本、新加玻、澳洲的生技公司共襄盛舉,除了新藥開發與數位醫療外,亦有AI應用於臨床試驗、新藥開發、影像等廠商入選,各重點領域的戰略地位及未來爆發力備受投資界看好。此外,今年與外貿協會共同主辦「區域合作論壇」,邀請6國、40家廠商與會擴大參與,共同討論法規、政策、市場等合作事項。

在今年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中,也將同步舉行「2024 Taiwan BIO Awards傑出生技產業獎」頒獎典禮,比較特別的是,本屆針對成立時間為8年以下且營運及研發具創新性的生技公司,新增「傑出新創獎」獎項。在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初審、複審及決審,最終由專業評審團隊選出共19家機構及產品技術,將於開幕典禮中頒發「傑出生技產業金質獎」、「潛力標竿獎」、「傑出新創獎」及「年度產業創新獎」四大獎項,得獎廠商並將分享其成功經驗、創新技術等,擴大優秀企業在國際的曝光度。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表示,今年得獎名單涵蓋了生技新藥研發、免疫/細胞療法、再生醫療、創新醫材、高階醫材、醫療人工智慧、寵物新藥市場,農業生技、健康食品,展現產業多元發展及研發能量。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1期:亞洲規模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盛大登場,40場創新技術發表會一次看!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剖析生醫產業導入生成式AI的機會與風險:該如何做好準備?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AI + 生醫,1+1是不是一定會大於2?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環球生技於7月初舉辦了「AI浪潮席捲生醫:策略布局實務與指南」論壇,邀集產業領袖與調研機構分享善用AI應對新局之道,並發布《透過AI與GenAI實現生命科技產業的轉型價值》報告[1]。報告指出,生成式AI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協助企業拓展了AI的價值範疇。為確保能成功推動大規模的AI轉型計畫,企業必須於組織內進行「心態、領導型態、投資態度、企業文化及運作模式」5大關鍵改革,以運用AI助攻企業全方位推升價值。論壇講者剖析了生醫產業導入生成式AI的機會與風險,並對企業該做的準備提出建言。

左起:勤業眾信風險諮詢服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陳威棋、賽諾菲香港台灣公共事務企業溝通暨健保事務處長蔡德揚、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熊誦梅、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理事長暨輔大副校長謝邦昌、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張慈映、勤業眾信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

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AI為推動生醫產業轉型的重要關鍵之一

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理事長暨輔大副校長謝邦昌在致詞時表示,近年來,AI技術迅速發展並廣泛應用於新藥開發、診斷、醫療流程管理及保險理賠分析等領域。全球AI生命科學市場規模推估在2023至2032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19.9%;而AI醫療照護市場於2022至2030年的年複合成長率更高達37%,充分顯示出AI在生醫產業中的巨大潛力。此局面不僅激勵了業界對AI技術的信心,更需透過各領域專家間的討論與分享,推動整體產業邁向更為穩健與成功的數位轉型之路。

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則指出,「生醫產業此刻正迎來重要轉捩點,而AI與生成式AI即是關鍵」。虞成全表示,勤業眾信研究發現,平均營收650∼750億美元之全球TOP 10大型國際藥廠/生醫公司,在五年內擴大應用AI,將有機會創造出50至70億美元的最大價值(peak value);其中,近九成價值來自將AI應用在「研發、製造與供應鏈、商業活動」三大功能部門。不只國際大藥廠,科技公司、AI新創、醫療院所等都加入了AI智慧醫療生態系中,因此,組織如何實現AI數位革命帶來的潛在價值,並有效管理相應的風險,顯得格外重要。

「信任」為生成式AI在生醫領域推動成功的關鍵 法律能提供保障?

在AI 、以及生成式AI呈爆發性成長的今天,如何有效規範成為眾業者及使用者最關心的議題。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熊誦梅表示,歐盟理事會於2024年5月21日正式通過AI法案(EU AI Act, AIA),預計是全球的主要經濟體中,第一個具法律拘束力的跨行業、跨地域AI框架,部分規定預計今年即可生效。AIA以採取風險導向的監管設計(Risk-Based Approach),將市面上的AI區分為「不可接受風險、高風險、有限風險、最低風險」,分別課予不同的監管義務;並以AI用途的廣泛程度,畫分單一用途AI與通用用途AI(GPAI),且對於後者有著更嚴格的要求,提醒企業須注意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妥善運用智慧財產管理制度以避免法律風險。

不過,熊誦梅認為,在任何產業發展之初,法規可以慢慢來,讓產業可以先自行摸索、成形,待水到渠成的時候,自然會知道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另一方面,勤業眾信風險諮詢服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陳威棋指出,生成式AI正為生醫產業帶來變革性的創新,從新藥開發、醫學影像分析、診斷輔助、個人化精準診斷和智慧醫院等應用,期望可改善醫療體驗,提高醫療品質並降低醫療成本。然而,「信任」是生成式AI在生醫領域推動成功的關鍵要求。針對生成式AI應用在面臨風險及各國瞬息萬變的監管環境下,企業如何確保在導入生成式AI時兼顧創新與責任至關重要,並提醒應遵循風險為導向的原則,建立全面AI風險治理框架,以打造可信賴的永續發展AI產業生態系。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1期:亞洲規模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盛大登場,40場創新技術發表會一次看!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AI太貴健保給付無法買單?AI可以為醫療產業解決什麼痛點?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勤業眾信攜手環球生技於7月初舉辦的《AI浪潮席捲生醫:策略布局實務與指南》論壇之【專家對談】環節邀請了醫療業、科技業及壽險界的專家,共同探討了「AI智慧醫療的成功關鍵」。結果發現AI用在醫療上是相對昂貴的技術,是目前台灣現有的健保給付制度及醫療體系所無法負擔的,因此AI能否在醫療實務上落地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的問題。不過,如果以廣泛的醫療產業而言(包括護理資料整理、大數據分析),AI是可以解決一些痛點的,但業者認為AI於生醫產業能發揮的作用遠遠不止於此。

左起: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李友專、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佳穎

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AI的利多

【專家對談】環節的主持人,勤業眾信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表示,AI不僅能夠協助處理繁瑣的醫療文件和術前工作,還能簡化保險理賠流程。通過生成式AI,可以利用來自電子健康記錄、感測器和穿戴式裝置等資料,輔助醫療診斷與治療,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精準度。根據Deloitte 2024年生命科學與醫療照護生成式AI展望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5%的醫療照護企業和組織正在嘗試或計劃擴展生成式AI的應用。然而,AI的應用也伴隨著一些挑戰,包括偏見、不準確和資料洩露等風險。因此,儘管AI在生醫產業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和想像空間,企業和組織仍須審慎思考並建立有效的策略和管理機制,以確保成功實現AI所帶來的效益。在這個以資料驅動的時代,生成式AI的廣泛應用將可能徹底改變醫療照護產業的運作模式,為患者和醫療專業人士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改進。

另一專題講者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張慈映則指出,AI為智慧醫療開啟應用契機,扮演驅動醫療創新的關鍵要角。例如智慧醫材可透過AI 輔助,降低智慧醫療器材使用門檻;智慧醫院以AI輔助支援臨床決策,增進醫療服務效能 ;個人化醫療以AI加值數位生物標記,提供最佳個人化治療方案;預防醫學透過使用AI整合裝置監測風險,引領健康生活。

根據Biospace調查之結果顯示,2023年生命科學分析市場中的AI市場規模估計為20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達到約51億美元,2023至2032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則為10.98%,顯見AI在生醫產業應用裡的無限潛能。隨著數位浪潮一波又一波襲來,如何利用AI加速藥物的開發、加速新藥的篩選、研發,以及透過篩檢基因資料庫,找出各類型患者適合的藥物,對於個人化醫療與精準醫療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

以上提到的都是AI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商機,能看到的很多,但真正吃到的有多少?

【專家對談】的3位與談嘉賓,包括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李友專、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及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佳穎,分別代表了醫療、醫材及壽險界,共同分享了AI在醫療產業的應用狀況;了解AI讓各個產業產生怎麼樣的一個調整。

從調研分析、市場報告、專家言論看起來,AI潛力無窮,商機無限;但事實上,真正落地、於實際醫療行為或新藥研發過程產生貢獻的似乎占比不高,至少在台灣是如此。實際問題究竟出現在那?

北醫李友專:把錯誤再降低、把疏漏再降低,提升精準度

李友專指出,現今美國的醫療費用已經達到4.7兆美金,是其國防預算的3、4倍;而美國的國防預算則是中國國防預算的3、4倍,有多重要可想而知。總的來說,全球只有一個領域每年以10%不斷的在成長,連續三四十年,就是醫療照護領域。主要原因是由於現今社會是一個普遍傾向老化的社會,隨著人們年紀越來越大,而醫療又越來越進步、藥越來越多,此一領域的產品也是每年不斷增加。

李友專舉例說,像是餐廳,不會每年菜單都增加10%,然後連續40年成長;但反觀藥單卻可能每年都會增加那麼多;因此需要很大的費用及人力投入。然而,費用及人力因有所限制而被壓縮,壓縮到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Burnout(職業倦怠)。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1期:亞洲規模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盛大登場,40場創新技術發表會一次看!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東生華與陽明交大啟動產學共創 致力篩選靶點AI精準藥物開發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東生華製藥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陽明交大)於7月22日簽署為期5年的產學合作備忘錄(MOU)。此次合作聚焦「人才培育」及「精準藥物開發」兩大重點;期望能透過早期驗證特定靶點新功能及AI篩選藥物,提高新藥開發成功率,縮短上市時程並降低成本。此次MOU整合雙方優勢,將強化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發合作,尤其聚焦於血管病變、器官保護及抗老化等領域。通過早期驗證特定靶點新功能、專利申請及AI篩選藥物,雙方致力於滿足臨床上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同時提高新藥開發效率。

從左至右: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王署君、校長林奇宏、東生華製藥董事長林全、總經理楊思源

圖片提供:東生華製藥

東生華董事長林全強調:「生醫產業特色是研發耗時長,但產品生命週期也長,因此優秀人才培育是推動產業創新的關鍵之一。我們希望藉由陽明交大豐沛的研究底蘊搭配AI精準藥物開發,加上東生華的商品化能力,共同為高齡化社會人民健康福祉盡一份心力,為台灣醫療產學合作樹立新典範。」

東生華製藥林全:產學合作就是把教學研究和社會參與結合

林全表示,能夠與陽明交大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對東生華來說是往前跨出了一步。他表示本身也在學校當過教授,對產學合作的意義非常瞭解。「我在做教授時常常在問:大學的功能是什麼?大概歸納出來,一個就是教學,培養英才;所以教學要做得好。第二個就是研究要做得好,因為很多東西是要不斷往前開拓才能發掘更多的知識。那比這個更重要的是什麼?就是社會參與。在大學這麼多年,我一直覺得社會參與這件事情非常艱難,而且不容易做好。社會參與就是實際的去與社會接觸,要接地氣;去瞭解我們所學的東西跟這個社會上到底有多大差距,要如何改善,這就是產學合作最終的意義。」

林全認為產學合作其實就是把教學研究和社會參與結合在一起,因此他很高興東生華有機會與陽明交大共同來做這件事,希望能夠做到讓社會看得出來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而且這是一個開拓的先驅,希望將來能夠有更多類似的合作產生。雖然產學合作要做出成果不容易,還有很多困難要跨越,但東生華永遠抱著一個跨時代、繼續往前的精神,希望盡一份心力,讓產學合作做得更好。

東生華長期深耕心血管疾病領域,並在腸胃科、眼科及中樞神經用藥等領域擁有優秀的自製國產新藥。公司以利基型藥品深耕台灣市場,同時積極佈局海外。陽明交大則結合生物醫學及電子通訊兩大領域優勢,在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發方面擁有多項專利,並在心血管、糖尿病、腎臟等慢性疾病領域有深入研究。

東生華製藥與陽明交大團隊合照

圖片提供:東生華製藥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1期:亞洲規模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盛大登場,40場創新技術發表會一次看!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