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總喜歡翻找流金歲月,因陪我迎接晨曦的人,不見得可以伴我共賞夕陽。有著「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長陰」的惆悵。突然瞥見牆角蒙塵的竹火籠,是早年在客家傳統市場覓著,心想,「這是阿嬤在冬季的隨身物,有些眼熟,更多親切」,它也對我眨眨眼,好似在說:「久違了!」於是將它帶回──那段既甜蜜又懽悰的記憶。
火籠是舊時寒冬取暖的器物,是竹篾的編織品,上層扁而寬,織法稀疏,方便散熱;底下用圓形細竹絲,緊實又便於托住放炭的陶碗,避免散熱;再以更粗的竹篾編一股提把,方便手提,是古人就地取材的巧思。
阿嬤疼我,我以取炭火回報,先在竹火籠的陶碗裡放一層灰燼墊底,再夾取幾塊燒紅的木炭擺在中間,上層覆蓋灰燼讓之悶燒,熱能就會均勻散發。若是燙手,再加點灰燼覆蓋;反之,就把灰燼撥開些,以此調控溫度。
阿嬤穿的衣服叫「大襟衫」,衣擺寬鬆,竹火籠剛好藏在裡面,功能像懷爐,可以帶著它到處串門子;身子畏寒的我,晚上總喜歡依偎在她身旁睡覺,擁抱著身軀豐腴的阿嬤,獨享她散發出來的「暖意」。她常說我是她的小火籠,當時不解,明明像根冰棒冷吱吱,現在才明白,她失去爺爺的空缺由我來填補,點燃了她失溫的火苗。
阿嬤天性樂觀,常製造驚奇,趁火籠溫度正夯時,埋下帶殼花生,陣陣清香撲鼻,有時還發出啵啵的響聲,引來一雙雙童騃好奇的眼光,屁顛屁顛地迎向阿嬤,她卻神祕兮兮,誆騙小屁孩說:「火籠跟人一樣,吃飽後就會打屁。」被哄得傻楞楞的,唯獨我賊賊地笑,當炭火成灰燼時,祖孫倆便躲著眾家子吃「屁」。
時光以驚人的速度流逝,偷走了我的阿嬤,順便沒收了我的童年。這只竹火籠的出現,宛若喚回那段甜蜜的光陰,陪著我一起分享當年被視為「小火籠」的往事,共譜一曲深情的冬季戀歌。
●評審短評:陳彥任/題材有趣,互動真摯。火籠阿嬤或許也是一座移動城堡,給作者溫暖,並給作者安全感。移動時發出啵啵的聲響,永遠溫著好吃的食物,好棒的童年。
廿四個地方媽媽/從竹火籠寫祖孫互動,古早時期的生活場景在眼前活靈活現。阿嬤的竹火籠暖身,阿嬤的「小火籠」暖心,生動有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