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出版社,影印店請樓下右轉
「我今天交稿,請問下個月可以拿到書嗎?」
從校稿紙堆中抬起頭,盯著螢幕的視線還有點模糊,但不用等視力恢復好好看完這封mail,就知道接下來和作者的交涉大概要費一番心力。因為,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個,以為自己下個月就能出書的作者了。
不了解出版業的人,對「出版社」的想像可能是這樣的:我想出書,拿著稿件或帶著電子檔進入編輯部,向出版社總編大力推銷自己的作品,心想這本書寫得這麼好,出版社應該會馬上答應的吧?如果出版社不答應,我也可以自己拿錢出來「自費出版」。也許兩個禮拜或下個月,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順利出版了呢。這種感覺跟影印店很像,只要把電子檔交給老闆,經過一、兩天,了不起封面設計再多幾天時間,書就會咻咻咻地跑出來……
平心而論,一個月內出版一本書並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一般狀況下,編輯手上通常不會只有一本書,出版社也往往有自己的年度出版規畫。如果「隨到隨印隨出版」就是你認識的「出版業」,那從今天開始,請先停止這種不切實際的妄想──因為「出版」不是刷刷刷的印書而已,對出版社來說,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和出版社之間,面對「讀者」而共同「投資」生產的「商品」,必須經歷可短可長的編輯、討論和設計過程。這件事情,「我們都不能只想到自己」。
誰說編輯只是校對?給我「踹共」!
「你們編輯上班就是看書、校校稿、抓錯字而已吧!這我也會啊!」
繼「一個月出書」之後,第二個讓我哭笑不得,也會讓所有編輯腦溢血的情境,大概就是很多人以為編輯的工作很輕鬆,只是校稿、抓錯字而已。更有用心的讀者留意到近年來出版品有錯字、出版品質下滑的情況,覺得出版社編輯是否失職、不專業。
身為編輯,我們衷心感謝所有仍熱愛閱讀,並對出版社有所期待的讀者。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祕密是:編輯的工作向來就不只是校對,甚至有些時候,「校對」可能只是編輯一周工作內容的一小部分而已,或者得要等到夜深人靜時,才能默默加班處理的事項,逼不得已才有機會外發校稿。
編輯台如戰場,從出版企畫、排版、校對、封面設計、行銷文案撰寫,到落版、印務、通路提報、活動企畫……整條產線無一不包,好幾本書的不同進度縱橫交錯,以及辦公室突如其來的臨場狀況(現場買書、客服電話、各種會議和拜訪),構成了編輯的日常。更別說同時和好幾組作者、設計師的溝通討論,和通路採購的提報、爭取媒體曝光資源,當線上小編和社群讀者互動,各種標案補助、活動通告,有時還有國外出版品的版權競爭,和面對國外出版社的細節討論等等。
借用暢銷作家Peter Su的書名,「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編輯們大概也有類似的吶喊:「如果出版可以簡單,誰不想好好校稿?」
你的編輯不(只)是你的編輯
「出版一本書,作者和編輯的功勞各占幾成?」對編輯而言,這或許就是攸關自己職業生命與職涯規畫的最後一題了。
一本書的起源,當然要有作者的靈光乍現與辛勤筆耕,但如果沒有責任編輯整合美術編輯、封面設計師、印務、裝訂、行銷、媒體,乃至於爭取書店通路的看重和協助,這本書就無法完成。但,也正因為編輯通常要同時面對好幾個作者和出版企畫,手邊各種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雜事,都需要編輯逐一解決。所以,不管有沒有出版經驗,都請接受編輯通常很難全心全意面對單一作者的事實。不過請相信,編輯會特別珍惜每一個能一起好好討論作品的作者,如果作者也願意對編輯和出版有多一些理解的話。
對編輯而言,占多少功勞是假議題,編輯只在意是否把作者和作品最好的狀態表現出來,習慣把榮耀獻給所有的參與者,最後在版權頁後面留下名字,為所有的錯字和失敗負責。把悲傷留給自己,美麗讓作者帶走,這或許是編輯除了校對以外,最有存在感的瞬間了。
A編工事中,某社主編,一級斜槓鄉土文青。出版寒冬中依舊想靠著台灣文學、人文史地取一點暖,談一點時事,說一些編輯大小事,「編輯元素表」無限期推廣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