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民國38年跟隨國軍來台,那年他十七歲。將近七十歲的某天,他在家附近迷路了,怎麼樣也想不起回家的路,接著因為慢性腎臟疾病要洗腎,又過了幾年因併發症住院,最後不得已必須接受氣管切開手術,長期住在呼吸照護病房。父親因帕金森氏症合併的失智,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但這卻也讓我遇見了彷彿從未謀面過的父親。
在我心中,父親不苟言笑、巍峨如山,可是當他病倒後,從來探病的老鄉伯伯口中,我認識了父親的另一面:在部隊中的書法和作文比賽,只要一出手,便為大家贏得加菜金;同袍在營區外有難,立刻開著吉普車去解難……父親年少輕狂、慷慨仁慈亦文武雙全。
活在大時代洪流下,年少的他,身不由己地倉促告別至親與故土;到了中年,甫新婚三天,便捨下妻子揚帆遠行--父親一生都在渴求家的安定,卻被迫不斷遠離家門,即便是暮年歲月,也因為氣切手術不得不離家住院。然而,換個角度來看,由於重病與失智症,他的生活裡隨時有我們圍繞,就像看顧一個小嬰兒一樣,父親一次滿滿獲得此生失落的愛,是全家人的「心肝老寶貝」。
為什麼我會稱自己的父親湯姆呢?原因是父親自海軍陸戰隊退役後,憑著堅毅性格,努力自修學習相關專業術科與英文,終於登船並由水手慢慢成為遠洋商輪二副。過去,父親常自豪地說:「地球我繞過三圈了!」也因此,甜滋滋的棉花糖、太妃糖組成了我的童年,來自各國的紀念品,是我認識世界的第一步,而父親在餐桌上生動的海外見聞,更開啟了我對世界的想望。
當父親剛生病,還能如常應對時,某天我心血來潮地想到這位酷哥走遍全世界,該有個很炫的英文名字,於是「逼迫」病中的父親說出他的英文名字。但是,任憑我怎麼旁敲側擊、技術性追問,他不說就是不說。我便威脅他:「再不說,我要幫你取一個囉……」老榮民剛強的性子一使出來,誰都沒輒,所以父親馬上獲得一個我取的英文名字——湯姆。
這是用我喜歡的卡通《湯姆歷險記》取名,想來也很適合父親顛沛又冒險的一生。從那天起,我就故意喊老爸「湯姆」,還慫恿媽媽和妹妹一起叫,日子久了,老爸似乎也接受了。結果,直到今天,老爸真正的英文名字依然成謎。
常燈現在想
我們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下的自己,是透過一次次的「相遇」成長而來。可能是與人的相遇,也可能是與一本書、一個煩惱、一場生命景況相遇。每一次的相遇中,有珍惜、感恩與了悟之心,才可稱之為相遇。
家人有時候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每天的相遇裡,每一個人都是新的自己。若不能以嶄新的心情相遇,那麼家人和街上擦身而過的陌生人有何不同呢?
兄弟姊妹雖然在同一個時空裡長大,每一天卻擁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而某些共同交會的記憶,連結的卻是彼此不同的成長體驗,因而建構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履歷。珍惜每一次談話的機會,也找個時間請家人說說生命故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