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


2021農曆春節期間原則上電子報暫停出刊,不便之處,敬請見諒。下列電子報將在春節期間持續熱力放送。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2/04 第37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2 成大申請專利之終極目標:不是技轉就是成立新創公司讓專利商品化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3 政大產創總中心以「鏈結產學、創新育成」為己任 僅成立3年已成功培育數十家公司
   
深入報導 2021美國經濟新局:疫情下的緩步復甦
   
研發創新 台灣應發展分析服務產業,協助中小企業數位轉型
【智慧車專題】從專利看Apple Car的神秘樣貌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2 成大申請專利之終極目標:不是技轉就是成立新創公司讓專利商品化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可以想像一個國立大學的教授自費申請專利,能申請到100多個國內外專利嗎?成大助理副校長暨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莊偉哲就做得到。莊偉哲不是什麼大企業研發部門的工程師,他只是成大醫學院的一位教授,相信很多人心裡面至少會產生兩個疑問:(1) 一位公立大學的教授為什麼會有龐大的經費來申請及維護專利?特別是利用PCT模式申請的多國專利要價不斐;(2) 一位老師申請那麼多專利有什麼用?都能商品化嗎?身為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莊偉哲的專利策略就是成大的專利策略,只要了解成大的專利策略,以上兩個疑問即可得到解答。繼277期《專利授權量比獲證量重要 成大打破數大就是美的迷思》一文後,這一期請莊偉哲來解密產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的成功因素及新創加速中心的運作模式。

成大助理副校長暨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莊偉哲;攝影:李淑蓮

圖1是成大的研發創新運作模式,拆解起來就是簡單的五步曲:

研究經費投入→研發成果→專利產出→廠商詢問→技轉(另一種型態就是成立新創公司,2020年共計有11家新創公司成立)。

在技轉或成立新創公司取得收益後,再將收益投入成為研發經費。為有源頭活水來,才如此生生不息的不斷循環,讓成大的產學創新總中心不斷壯大。

成大2020年的專利技轉率為18%,且每年逐步攀升中;其中美國的專利技轉率為5%,而台灣專利的技轉率不僅是獨步全國,甚至稱霸是世界。但是,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與國外相比,台灣平均技轉金額很低。所以成大是專利數量多、技轉率高、可是技轉收益不高;因為技轉台灣技術的都是台灣的小公司,本身經費不多。莊偉哲認為成大可往前走一步,目標是未來有更多專利可技轉給國外廠商,因此現在有請兩位美國律師協助,希望能讓成大技術國際化。

圖1. 成大的研發創新運作模式及2020年實際績效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產學創新總中心;2020年12月

專利商品化兩大策略:技轉 vs. 成立新創公司

這種運作模式看起來很簡單,但運作起來卻不容易,主要困難來自研發經費的取得。雖然成大號稱一年至少有3千萬的預算用在專利申請及維護上,但成大總共有1300多名老師,一年3千萬的專利申請維護預算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莊偉哲表示,成大的老師如果要申請專利,可以向學校請求支援,有不同的系統及方式供老師選擇。首先,成大有專利優化的過程,在老師提出專利申請的需求後,會先找校內及校外老師來審核。在審核通過後,便要考量申請過程的階段性。由於身處台灣,因此大部分會先申請台灣專利,接下來就是要決定市場在那裡,如果是著眼全球市場的話,即要考慮申請PCT,在申請PCT之後,便要選擇接下來的市場,最大可能就是5大國家專利, 這些都是要一一評估的。所以,如果校內老師要申請專利,均要經過2階段式的評估。

莊偉哲指出,假設老師希望申請專利,但在優化過程第一部分的審核沒有通過,還是可以以自費的方式申請專利,待未來如果有技轉金產生,老師即可多分一點利潤,至少可以cover當初申請專利的費用。而尋找技轉機會則是中心必須協助推廣的。

但是,問題來啦,即便老師的專利最終能順利技轉拿到技轉金,但剛開始的專利申請維護經費也不是每一位老師都有能力墊支的,特別是以PCT方式申請多國專利時,費用有時候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這個問題又該如何解套呢?針對這個問題,莊偉哲用他自身的例子來說明。

在過去5年,成大的國外專利比率平均為40%,2020年為48%,其目標為國內外專利各占一半(非台灣專利即歸類為國外專利)。其本策略是一定要有台灣專利,而國外專利必定首選美國,接下來就看市場在那裡,通常會跟著企業走。重點是,在專利申請公開之前 (申請後18個月內),便要開始尋找廠商,徵詢廠商技轉或授權的意願。如果藉由PCT途徑申請國外專利,自申請後30個月內便要進入國家階段,這時候需要花最多的錢。因此成大在PCT專利進入國家階段之前,便會要求廠商技轉,雖然此時專利尚未獲證,但不少廠商會從專利的潛力著眼選擇技轉。

圖2. 成大連續12年每年技轉金額超過1億新台幣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產學創新總中心;2020年12月

莊偉哲本身有100多件專利,其中40幾件獲證,60幾件在pending狀態。他表示:「一個老師很難cover 100多個幾專利,我們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種方式就是在遞出申請後30個月內技轉給廠商,這時候Patent Assignee (專利權人) 還是成大,只是將專利exclusive技轉給廠商而已,但廠商就要負責後續領證及維持的費用;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如果老師覺得自己的專利很有市場潛力,可以找國外創投 (VC) 來投資,然後成立公司,再利用公司來將專利商品化。所以成大雖然號稱每年有3000萬申請專利的預算,但其實很多專利經費都是由廠商或VC負擔的。」【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278期:《產學合作專題報導》-2 成大申請專利之終極目標:不是技轉就是成立新創公司讓專利商品化


《北美智權報》第278期更多精采文章:

盤點2020大陸手機市場三大重點

《IP小辭典》 一案兩請

從商標淡化看著名商標的保護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3 政大產創總中心以「鏈結產學、創新育成」為己任 僅成立3年已成功培育數十家公司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現在的應屆畢業生,比起「找到工作了沒?」,也許更常被問及「創業了沒?」國立政治大學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營運長顏玉明坦言:「現在和過往真的不一樣!」當年的大學畢業生挾持人口紅利的優勢,找到滿意的工作並非難事;然而隨著科技不斷突破,產學落差逐漸加大,現在的畢業生求職競爭加劇,起薪卻未隨之成長。因此,善用大學提供的創育資源,達到「畢業即創業」,未嘗不是一個嶄新的選擇。

國立政治大學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營運長顏玉明

政大的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產創總中心)成立於2017年10月,於年2018年2月1日即升格為學校一級單位,負責學校跨院系的產學合作計畫、智財管理及技術移轉業務,並提供培訓課程、創投媒合等創新育成服務。

產創總中心也下轄另三個子單位,分別是:

  1. 產業聯絡中心:
    主推國際產學聯盟,負責政府大型計畫案、企業產學合作案、FinTech研發等。
  2. 創新育成中心:
    培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孵化新創團隊。主責辦理培力工作坊、創業競賽、資金媒合等服務。
  3. 研創中心:
    負責創育場館之營運,包括各型辦公空間、活動會展空間,以及各項硬體設備租賃。政大校級的研發中心及新創團隊,都能夠進駐研創中心,享用中心提供的資源與服務。

政大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外觀

產創總中心營運長顏玉明指出,研創中心及創新育成中心過去原是在研發處轄下,因應全民創業時代來臨,學校希望學界與產業能有更緊密的連繫,因此成立產創總中心,並將這2個中心及產業聯絡中心一併納入,以便綜理產業端的相關業務。

此外,因應「後疫情時代」來臨,產創總中心於2021年正式成立「政大BIG企業創新國際聯盟(NCCU Business Innovation Global League)」,希望鏈結分佈在各行各業的政大校友,提供校內各院研究團隊新知能量,以資源整合的方式,協助企業創新、轉型升級,進而增進全方位競爭力、接軌國際經濟脈動。

目標導向的專利策略

在政大智財專利的部分,產創總中心將全校的智財業務統合辦理,一改過往發散各單位造成的管理困難。產創總中心並設有研發成果評議委員會(研評會),以專利市場性、產業可利用性來評議政大老師所提出的專利申請案,通過評鑑的申請案即可獲得學校補助90%的申請經費,老師只需負擔10%,因此對老師來說是相當大的誘因,藉此鼓勵老師們積極投入學術研究。

顏玉明補充,產創總中心也提供諸多政府專案經費的對接媒合,即使老師的申請案未通過研評會,或是想要快一點獲得專利,都可以利用多元管道獲得政大的協助,而當研發成果回歸到委託單位,便能產生具循環性的實質效益。

談及學校產出的專利利用率與活化程度,顏玉明指出,政大的專利策略以「目標導向」居多,很多研發都是一開始便受到政府或企業委託,且委託單位也多會參與後續的專利申請,所以獲得專利後要技轉給誰或是出售給誰,都已經有明確標的,完全不存在專利利用率的問題。

顏玉明審視了目前在研評會已通過的專利申請案子,發現有不少老師的專利是因為業界有此需求,因此找上政大老師合作的。有一些在開始的時候本來是以產學合作的方式進行,後來進行到一個程度便進行技術專利化,讓業者可以使用。

顏玉明特別舉了以「作業價值管理(AVM)」獲得發明專利的會計系教授吳安妮為例。吳安妮專長的智慧製造是目前國家發展的重要項目,藉由與產創總中心合作遞案,吳安妮獲得科技部3年期 「產學研發中心計畫(Academia-Industry Research Center,簡稱AIR Center計畫)」,並與校友町洋企業共同建置「政大町洋聯合研發中心」,聯合斥資7,000萬培育高階科研人才。這件案子為政大少有的工業領域大型產學合作,更是首次在校內打造研發基地實驗場域,提供師生累積實務經驗的寶貴機會,也為企業輸出難得的智慧製造人才。

產創總中心在此類計畫案中,一方面負責相關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另一方面也參與產學合作及配套的教育訓練。日前產創總中心已獲得勞動部「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評核通過,可據此協助公私部門利用政府補助進行員工訓練,成為企業轉型升級、人才精進成長的一大助力。

顏玉明不諱言的說,政大產創總中心的特色是很會找通路把專利推銷出去,而這也是政大可以和其他學校產創中心合作的地方。政大另一個特點是和校友關係很緊密,產創總中心也會定期和學校的校友服務中心一起去拜訪校友。由於政大的校友分佈在各行各業,因此每次去拜訪的時候都可以發現一些媒合的機會。

著重軟實力 帶領廠商走向國際

相較於其他科學園區或是大學的育成中心多是以科技及解決問題方案的硬科技為主,政大的創育中心以文化、傳播、多媒體類的軟實力居多。其中進駐的新創公司也與新世代應用比較相關,例如AR/VR技術應用、沉浸式體驗、教育遊戲等等。例如近期產創總中心便協助進駐廠商投標臺北市立動物園的AR遊戲製作計畫,若獲得標,將介接創業團隊與相關科系師資、學弟妹一同協作,促進校內師生接軌產業實務。

政大創新育成中心公共辦公空間,進駐的廠商均可使用。

產創總中心成立迄今滿3週年,每年培養的團隊多達50組,當中也有多達50家公司拿到政府各單位的補助。談到未來發展,顏玉明表示,總中心將加快腳步,提供更加多元的課程資源,包括地方創生、台北茶路等大學企業責任,近期也積極爭取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之技術授權,即將開辦「茶葉感官品評課程」,除能品茶、愛茶、分辨茶色茶味外,結訓通過測驗者還能取得「茶葉感官品評專業人才能力鑑定合格證書(初級)」。此外,總中心也預計推出新型態的創育活動,包括表演藝術、流行音樂與文化內容產業人才培育,以及表演儀態、秀展經紀等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帶領新創公司進軍國際市場方面,產創總中心也有很大的優勢。因為政大有全國唯一的外交系,在全球很多駐外單位都有政大校友蹲點,他們對大部分國家的市場及經營資料,像是財稅、法律等都很熟悉;在語文方面,政大外語學院也是全國語種最多的學校;此外,位於金華街的政大公企中心也即將於2021下半年啟用,將作為政大於臺北市中心提供產學合作、企業服務等全球資源整合的服務據點。這些優勢的加總,顯示政大產創總中心始於政大、鏈結臺灣、放眼世界的目標藍圖。


《北美智權報》第278期更多精采文章:

【智慧車專題】2021智慧車發展趨勢

日本Pocky巧克力棒立體商標,可以禁止韓國Lotte賣巧克力棒嗎?2020年第三巡迴法院Ezaki Glico v. Lotte International America案

原告專利權人遲不回覆書面詢問時的訴訟律師責任:Rates Technology, Inc. v. Mediatrix Telecom, Inc.案

 
2021美國經濟新局:疫情下的緩步復甦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美國前任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在1月25日通過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正式就任拜登政府的第一任財政部長,主導規模高達1.9兆美元的經濟紓困案。雖然有這位經濟老將坐鎮,再加上民主黨的全面執政優勢,紓困案可望順利上路,但由於肺炎疫情還未有減緩跡象,美國的經濟復甦速度恐怕會相當緩慢。

進入2021年,美國新任總統拜登(Joe Biden)所領導的美國,勢必會進入一個中國武漢肺炎長期壟罩的時空背景,就算醫學上出現疫苗,但是中國武漢肺炎的變化性極強,醫學和生技界若要研發出高度成熟且極低副作用的疫苗,加上普及給民眾施打,在拜登任內是高度困難的,所以在下一次期中選舉以前,拜登政府很高機率會需要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配合,加上適時的財政政策輔助,才能應付疫情的突發狀況。

圖1:1940~2030年美國聯邦政府淨負債對GDP比率(2020年後為預估值)
資料來源:https://www.cbo.gov/

圖2:美國債券殖利率曲線(日期:2020/12/31)
資料來源:https://www.cbo.gov/

就算財政負債大幅攀升,舉債建設仍有正面效益

雖然因為FED的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加上美國政府的連續紓困案,大幅向未來舉債,使得美國聯邦政府最近一年來,整體負債大幅攀升,但往民間注入資金活水,這其實對美國更為有利,因為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也不過1%上下,超低的舉債成本,只要美國的GDP能超過1.5%,那麼舉債建設的效益將會是正面的。

圖3:1980年至今美國家戶債務對收入比率
資料來源:https://www.cbo.gov/

從統計數據來看,美國雖然變窮了,但是美國「人」變得更富有了,家庭負債大幅下降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位,整體家庭財富創歷史新高,許多債務的違約率甚至不增反降,疫情肆虐的逆勢下,美國的民間消費卻是持續在復甦。

圖4:2019~2020年美國零售業銷售額年增率/月增率變化

首先,美國零售業銷售額連續7個月維持年增率正成長,即使近期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又全面擴大,但零售消費的月衰退平均不到1%。等到冬季結束,加上疫苗擴大產能和施打,疫情有較高機率會緩和下去,新上任的拜登政府若能和參眾議院通過第三輪紓困案,美國民間消費有極高機率可以持續正向成長。

圖5:近半年來美國每周初次請領/續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單位:千人)

美國零售、就業都在好轉,實體經濟將愈來愈好

再者,截至2021年1月中,美國的就業市場仍然顯示,美國經濟持續在增溫,續領失業救濟金的總人數維持相對低檔,代表美國整體就業環境沒有惡化的跡象。短期的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攀升,很可能是暫時性因素,因為疫情是一波一波蔓延,不是呈線性上升,所以疫情波峰造成就業成長趨緩,但疫情波谷又會讓就業回溫成長,重點是紓困案改善了美國社會底層群眾的財務狀況,他們願意擴大消費,美國的就業就會慢慢復甦,最顯著的證明就是美國的新增就業職缺數量,在2020年下半年已經逐漸回穩,顯示美國社會面對疫情的衝擊,最糟的情況已經過去,未來面對的就是長期的緩慢復甦時期。

圖6:2019年7月至今美國每月新增職缺數量(單位:千萬)

不過,2020年下半年的紓困預算案卡關,直到選後美國的第二波紓困案才得到通過,使得景氣好轉的動能會延遲出現,但也會持續下去。較大的風險是第二季末以後,美國還需要另一波紓困案,美國第二季的經濟數據會相對高成長,股市和房價等資產泡沫風險會增加,FED屆時可能會被迫將貨幣政策慢慢轉為偏鷹派,若寬鬆貨幣政策進入尾聲,就需要財政紓困適時加入緩衝,只要聯邦政府協助地方政府,加上民主黨完全執政下,對紓困可能會較為大方,如此一來,可以確保美國經濟在2021年,持續維持優於市場預期的經濟成長。

圖7:2018年至今美國ISM非製造業新訂單與商業活動指數

美國實體經濟的好轉,從ISM非製造業指數也可以看得出來。新訂單在12月仍維持熱度,商業活動也是,在疫情壟罩下,指數可以維持在中美貿易戰時的相對高峰。

圖8:2016年至今美國ISM製造業新訂單與生產指數

製造業的訂單也沒有減少,生產指數勢必會繼續增溫,消費大於生產的經濟循環,原則上就是正向循環,這也是2021年前後,股市持續維持高檔的主因之一,2020年第二季衰退以後,第四季的強勁復甦,往往會伴隨的股市的噴出行情,民間消費也會相對穩定成長。

在疫情肆虐的時期,紓困立場較為大方的民主黨,在完全執政的優勢下,若能整合出較為全面的紓困和財政政策,那對美國經濟仍然是利大於弊,但不幸的是,不管誰來執政,美國社會都必須經歷這段重大疫情的襲擊,短期內傷亡仍然不容易減緩,想看到較為顯著的經濟復甦,恐怕也得再等等。


《北美智權報》第278期更多精采文章:

【反壟斷專題】美國篇:正式起訴Google後,問題才要開始

【智慧車專題】2021智慧車發展趨勢

日本Pocky巧克力棒立體商標,可以禁止韓國Lotte賣巧克力棒嗎?2020年第三巡迴法院Ezaki Glico v. Lotte International America案

 
台灣應發展分析服務產業,協助中小企業數位轉型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喊了多年的產業數位轉型,在2020年當中突然成為每家企業的迫切危機。台灣的科技製造業,固然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促成的遠距商機而受惠,但這波在家工作的風潮,也考驗了企業使用數位工具來因應疫情的能力。

進入2021年,肺炎疫情未見緩解,但企業經營環境卻愈來愈複雜。美國新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大力鼓吹美國人民「買美國貨(Buy American)」,間接加強了製造業回到美國本土生產的力道;涵蓋整片東亞地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CP)將逐步落實,台灣製造業的海外佈局勢必得重新安排。

「未來供應鏈的移轉,還有對智慧工廠的建置需求會持續增加,」勤業眾信資深會計師顏曉芳指出,受到總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台灣製造業已經由從前的集中製造,逐漸轉為「分散製造」或「短鏈生產」,也就是生產基地將更貼近市場、人力需求更低、生產彈性也必須更大。「在這個趨勢下,企業的庫存、採購思維都必須改變,也要加速進行供應鏈的數位化,」顏曉芳說。

供應鏈持續重組,製造業必須加速數位化

不過,根據勤業眾信與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發中心共同進行的《台灣智慧製造關鍵能力調查》,在製造業當中,對於數位轉型的重視與投入程度,以及至今的成果,在業態間還是有著明顯落差。

首先,台灣的製造業對於數位轉型都準備好了嗎?這份調查分別從策略、組織、流程三個面向評估台灣製造業的數位轉型準備程度,分成領先者、追隨者、新進者三個類型。結果發現,在139家接受調查的製造業中,三個面向都能拿到高分的領先者只有27%,而三個面向皆為低分的新進者卻有33%。

產業別的差距更為明顯。半導體、資訊硬體相關製造業的準備程度最佳,分別有33%、32%屬於領先者,但在ICT領域之外的傳統製造業,像是金屬、機械設備、化學等,領先者的佔比就分別只剩下22%、19%以及14%。其中,機械設備製造業的新進者佔比,更是高達50%(圖1)。

圖1:製造業中各產業數位轉型進程分佈
資料來源:《台灣智慧製造關鍵能力調查》,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若改從供應鏈上所處的位置來觀察,又會呈現另一番面貌:自有品牌製造商的領先者比例最高(30%),新進者最多的則是材料/零組件供應商(53%)。換句話說,最為貼近終端市場的品牌廠,也是對數位轉型準備最充分的;反而離市場最遠、產業變化速度相對較慢的上游材料/零組件廠商,數位轉型的壓力就相對較小(圖2)。

圖2:各類營運類型業者數位轉型進程分布
資料來源:《台灣智慧製造關鍵能力調查》,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中小型傳統製造業對數位轉型準備程度明顯不足

細究領先者/新進者的數位轉型驅動力,可以發現主要差異也是外在環境。以領先者來說,競爭者的壓力已經大過客戶要求,也就是同業已經紛紛投入數位轉型,逼得自己不得不跟進,以免被市場淘汰。但新進者的情況卻截然不同,來自客戶的要求大於競爭者的壓力:因為產業競爭壓力沒那麼大,除非長期配合的客戶提出要求,否則新進者對數位轉型的態度往往趨於被動。

很明顯地,台灣製造業在數位轉型上呈現兩個極端:面臨激烈國際競爭、規模也較大的科技製造業,對於數位轉型也較為積極,但經營向來比較保守、規模多屬中小企業的傳統製造業,數位轉型的程度就明顯不足,必須及早因應。

對此,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發中心主任簡禎富指出,中小企業有限的規模與資源,不應該成為數位轉型的阻礙。台灣應該借鏡半導體產業的經驗,發展出「分析服務產業(Analytics-as-a-Service)」。「例如半導體業中的IC設計業,他們的工作就是替有實際需求、但沒有晶片設計能力的企業提供設計服務,」他解釋,「在數位轉型上,台灣也應該有分析服務公司,替有轉型需求卻無法投入高預算的中小型製造業,設計客製化的轉型解決方案,加快轉型升級的速度。」

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起點,就算資源比不上大型的科技製造業,至少也乘載了相當大量的就業人口與經濟規模。面臨愈來愈嚴峻的經營環境,廣大的中小企業主,也必須對數位轉型認真看待了。


《北美智權報》第278期更多精采文章:

從商標淡化看著名商標的保護

「N」標誌的另一場勝仗(下):New Balance v. New Bunren之損害賠償認定

《IP小辭典》 一案兩請

 
【智慧車專題】從專利看Apple Car的神秘樣貌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從2014年開始,蘋果公司開始從事一項名為「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的電動車項目,超過千名員工在蘋果總部附近的秘密地點從事電動汽車研發。雖然外界對於Apple Car的真面目很期待,但「泰坦計劃」一直都是很神秘,蘋果至今也尚未公開討論任何自駕車的研究。在過去的幾年中,曾有傳言蘋果已將重點轉移到自動駕駛軟體上,2016年甚至傳出蘋果擱置了造車計劃,但2018年8月,蘋果重新聘請了特斯拉的工程師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直到2020年12月,蘋果研發造車的情況逐漸明朗,計劃在三到六年內,或許就能發布一款Apple Car。近期蘋果公司剛獲得幾項相關專利,可以看出蘋果對於Apple Car的想法……

圖片來源:patently-apple

車用抬頭顯示器專利:擋風玻璃上的全息圖像

汽車通常會配備顯示車輛狀態訊息的平視顯示器,典型的平視顯示器會將圖像投影到車輛的擋風玻璃上,駕駛可以在開車時觀看投影圖像,無需駕駛員將視線從前方的道路移開。不過,這種類型的傳統平視顯示器會在車輛中對其自身的位置施加限制。例如抬頭顯示器可能與車輛的側窗不兼容,由於反射定律,從側窗反射出的光可能不會到達用戶的眼睛。因此蘋果希望進一步改進抬頭顯示器(Head-Up Display),在更寬的位置範圍內顯示功能給車輛駕駛。

2020年12月15日,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授予蘋果一項與車輛的抬頭顯示器有關的專利,可結合全息(holographic)光學元件,將影像投影於駕駛側的擋風玻璃及車輛側窗。根據蘋果獲得專利的內容,該系統可以將全息圖像射到擋風玻璃或其他車窗上,然後反射給駕駛員和乘客,這些圖像可能包括速度、方向和位置等關於車輛的訊息,或是收音機裡播放的是什麼歌曲。

從專利示意圖來看,車輛中具有兩個抬頭顯示系統,由全息元件形成的光學組合器,可將圖像投影到側窗。光學組合器中的每個反射器都可以成一定角度,以使光根據反射定律從每個單獨的反射器反射而出,到達觀看者的眼睛上。

圖一、具有平視顯示器的示例性車輛的側視圖
圖片來源:System with holographic head-up display(US 10,866,414)

氣候控制系統專利

蘋果早在2017年8月就向歐洲專利局申請車輛氣候控制系統專利,2018年該專利在美國公開,去年12月中在美國獲得專利。

在蘋果的專利摘要中指出,蘋果設計了一種車輛氣候控制系統,用於控制車廂各個車廂區域的氣候條件。由氣候控制系統控制一個或多個車輛元件,以改變車內氣流、濕度、溫度等,達到讓駕駛員和乘客感覺到最舒適的條件。這項系統可以解決駕駛和乘客之間調整溫度的問題,透過傳感器和視覺鏡頭組合來收集乘客的溫度數據,並傳輸到系統進行智能調整,即使坐在車內不同的座艙區域,也能保證駕駛與乘客在路途中都能獲得最佳的舒適度和體驗。

為了控制和調節車輛內的氣候,蘋果將採用多個傳感器,包括在特定窗戶和天窗上測量太陽輻射的輻射傳感器;測量外部環境的相對濕度的濕度傳感器;另外還有測量車輛外部風速、氣流量的風傳感器等。

圖二、蘋果的氣候控制系統專利可調節車輛內部各個區域的溫度和氣候。
圖片來源:Climate control(US 10,875,380)

蘋果希望藉由傳感器的數據訊息控制氣候系統,為乘客創造一個舒適的車內環境,同時結合用戶的無線用戶設備,進一步獲取諸如用戶健康數據、用戶活動數據、用戶偏好數據等訊息,告知車內的理想氣候,並自動調整車內的氣候條件。

增強型車輛態勢感知警報系統

除了氣候控制專利外,蘋果還獲得另一項專利名為「增強態勢感知的無線車輛系統」Wireless vehicle system for enhancing situational awareness),該專利主要涉及移動車輛的電子設備,以電子設備發送和接收與車輛位置相關的無線訊息。除了獲得駕駛本身車輛的相關資訊,也可以經由發送器獲得附近其他車輛的狀態訊息,透過無線傳輸獲取附近車輛的情報,並為駕駛員提供警告訊息,例如有救護車通過立應即靠邊停車,或是提醒右側車輛通過。

該專利圖2中展示車輛在行駛時,其多個設備如何無線互動;專利圖8展示了車輛的顯示屏正在向駕駛展示增強型態勢感知警報訊息,提供駕駛車輛與同一道路附近的車輛顯示。

圖三、車輛增強態勢感知系統
圖片來源:Wireless vehicle system for enhancing situational awareness(US 10,878,699)

車輛定位方法

在外面停好車之後常常找不到車嗎?蘋果有一項專利就是在協助車主找不到愛車的困擾,車上和停車場的感測器能協助定位,駕駛利用iPhone或其他可攜式智慧裝置,透過藍牙進行無線連結就能找到車子。

這項專利申請名為「定位車輛的方法」,描述通過藍牙將流動設備與車輛配對,進而確定車輛是否處於停車狀態。若狀態符合條件,手機就能與停車場的無線系統進行通信,確定停車位置並加以記錄。 當車主返回停車場時,利用手機或其他可攜式智慧裝置,可以連上停車場的停車位訊息系統,查詢車輛現在的位置訊息,幫助車主迅速找到返回車輛的路線。在某些情況下,除了位置數據之外,該專利技術還可以提供其他資訊,包括停車收費標準、如何繳納停車費,甚至可以根據特定的停車位置和停車時間,協助計算停車費金額。

圖四、利用無線連接計算車輛定位的方法。
圖片來源:Method for locating a vehicle (US 10,748,422)

無需人工的自動充電站

蘋果認為,駕駛電動車需要下車連接到充電站,可能會給操作人員帶來不便,或是需要手動充電的汽車,在沒有人員協助在場操作的情況下無法充電,在天黑或下雨氣候不佳時尤其感到麻煩。蘋果公司希望通過這項發明實現「不用下車就能為車子充電」,有了這種充電站後,電動汽車只要在停在充電器旁邊,由駕駛本人或開啟自動駕駛功能,在車內就可以連接到充電器,無需人工幫助。充電站有自動調整高度的機制,確保充電器順利接上汽車充電插孔。

這項專利標榜電動車駕駛毋須下車就能充電,解決了萬一下雨、天寒或夜色太黑時的難題。不論電動車是真人駕駛或自動駕駛,當電動車停靠充電站,這項技術將協助其自動連接充電。充電站有自動調整高度的機制,確保充電器順利接上汽車充電插孔。

圖五、自動連接的充電站。
圖片來源: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monitoring(US 10,832,426)

路透社認為,蘋果的目標是在2024年開始生產汽車;彭博社則認為Apple Car的研發工作尚處於初期階段,要等到2026年至2028年才能推出。儘管離Apple Car正式問世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相信有「專利狂魔」稱號的蘋果公司,未來還是會繼續申請與Apple Car相關的各種專利。


《北美智權報》第278期更多精采文章:

「N」標誌的另一場勝仗(下):New Balance v. New Bunren之損害賠償認定

簡介台灣與美國對中小企業之IP輔導資源

盤點2020大陸手機市場三大重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