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紐約時報新視界:臺灣原住民獵人,力求維持傳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幸福講義 過年
世界講義 紐約時報新視界:臺灣原住民獵人,力求維持傳統
2021/12/20 第1457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過年
文/楊紫英

媽媽,希望你和爸爸在天上無憂無慮的,過一個好年

最近在超市�堣w見一批批年貨上架,眼看著農曆春節快到了,不禁又喚起我從小到大的過年回憶。

小時候一到臘月,媽媽要忙的事情就多了,首先是從醃臘肉、灌香腸拉開序幕。剛吃完甜美的臘八粥,媽媽便跟肉販訂好四塊上好的後腿肉及一副豬小腸,回家先把粗鹽用小火略炒再加入適量花椒炒香,待涼便遍抹於肉上,稍醃一會兒,就栓個紅繩吊在屋簷下曬個一星期,便可風乾保存。

蒜苗炒臘肉是媽媽的拿手菜,我怕吃肥肉,不喜歡臘肉,就轉而注意媽媽灌香腸的絕活兒。媽媽教我們先用竹筷子有稜角的一頭,刮去腸肉,剩下薄薄的一層腸衣,用口吹氣撐起一節節的濕腸衣,待它乾了,就可把切成塊狀、有肥有瘦的肉,拌好佐料再塞入腸衣內。灌好後還有一個不可少的小動作,便是要拿根針,把香腸內肉塊間的空隙刺破,讓空氣排出,這樣才不會發霉。媽媽提醒我拌肉的佐料,一定要放金門高粱酒才夠味。我長大後,嘗過許多香腸,發現此言不虛,真的少了它,香腸的風味遜色了許多。

接著就是準備炒什錦菜,媽媽準備好十樣素食,一一切細絲,各別炒好,最後炒風乾過後的紅蘿蔔絲並加入其他九樣一起炒,媽媽圖個吉利叫做「滿堂紅」。她說:吃豆腐乾表示有福又有官,吃芹菜子孫都勤快,吃髮菜會發財,吃菜頭(蘿蔔)是好彩頭,吃生菜會生財,吃年糕步步高。黃豆芽叫如意菜,蛋餃、餃子和棗子大饅頭是元寶,還有年夜飯桌上的紅燒鰱魚是不准動的,留到大年初一以後再吃,表示年年有餘。

媽媽是三○年代出生的孤兒,身世淒涼,但她沒有被命運擊倒,她以小學五年級中輟生的學歷,考上南京市警局的接線生,與警察爸爸結婚,來臺灣陸續生下七個女兒。雖然家計難為,但因為自幼由一位二娘帶大,要養豬、養雞過了許多苦日子,從未享受過天倫樂。所以當她自己成家了,就非常重視年節的氣氛,喜歡全家在一起享受團圓的日子。每次新年到時,雖然沒有辦法讓家中每一個人都能穿新衣、戴新帽,但她一定竭盡所能,幫一家老小準備一點新的行頭。有時在過年前三個月,便開始給每個人打一件不同花樣的毛衣,有時經濟較寬裕時,就一人買一套新衣服。因為媽媽說:「過新年那一天,一定要穿新衣,這樣在接下來的一年便會常有新衣穿,這是好彩頭。」家中經濟也有拮据的時候,但媽媽都會為我們準備新裝,哪怕是套新的內衣褲或是一雙新襪子搭新鞋子,媽媽總是讓家�堥C個人都會興奮地期盼新年的到來。

沒想到我婚後,把這個規矩也帶到新的家庭�堙C每年一到過年,我總是先替婆婆看好幾家店,選了適合的衣服、鞋子,才帶婆婆去試穿。婆婆面貌慈祥,身材也保持得很好,當她在買衣服無法決定時,常常叫我試穿給她看,再決定。所以她都打扮得很年輕,而且她常看中我穿的衣服,我就幫她也買一套,我倆經常是「婆媳裝」出現。當我把婆婆的新衣打點好,我再為先生、兒女準備好一切,這才開始決定我自己的穿著打扮。琢磨一下,如果初一天冷該穿什麼衣服,初二回娘家要穿的和初三上班的時候該穿什麼?當然還要買新鞋子等等,大費周章,一點也不馬虎。總之,說也奇怪,我這幾十年來,每年都有穿不完的新衣,一生衣食無缺。

二○一四年因為太忙了,人又在美國,除夕那晚才忽然想起,今年沒準備新衣過年,心�埵n生懊惱,因為犯了我的忌諱,到了要睡覺了還在難過。沒想到從不介意我穿著的先生,看我悶悶不樂,自己走進了我的衣櫃,忽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叫著:「老婆,老婆,有了。」他興沖沖的拿了兩件黑長褲出來。啊,我這才想起來,這是仲男妹妹聽我說腿冷膝蓋痛,特地趁上個月回臺探望老母時,貼心為我選購當時最流行的繡金珠花緊身長褲。我內心充滿了溫暖,不但感覺姊妹的情深意重,而且也保持了我這輩子過新年穿新衣的好彩頭。

過年時媽媽愛花,喜歡把家�堨爰m得花團錦簇,一定有一盆橘色的劍蘭和一盆桃花或櫻花,有時還會有水仙花,家中一片生意盎然。媽媽說,她希望她的女兒們也能像花一樣,個個婀娜多姿,像花朵一樣有好風采。後來我們長大了,家中環境好些,媽媽也常買虎頭蘭、素心蘭……等,家中滿室生香,與媽媽的紫紅絲緞夾襖旗袍和綉花鞋的打扮搭配起來,更顯出女主人的高雅脫俗。也讓我永遠記得媽媽說:「女人的氣質是靠自己培養的。」

除夕夜的活兒,對媽媽更是重頭戲,除了準備九道菜加一道湯,再擺上花、果還有插滿紅棗的大饅頭是元寶。媽媽認為爸爸是男的,才可以主導祭祖儀式,所以我們只能盛好飯遞給爸爸,等爸爸帶著我們祭拜。忙完了年夜飯,我們跟媽媽還不能歇著。媽媽把早已準備好的一毛、五毛等大小銅板,叫我去把它們洗刷乾淨,再用水煮過,準備包在明天早上大家要吃的水餃�堙C媽媽總是把包了銅板的餃子集中放在一旁,準備初一早上,爸爸能夠連連吃到包有銅板的元寶,象徵我們家唯一掙錢的人,來年財運亨通,元寶源源不絕地滾進來。除夕晚上臨睡前,還要準備兩個帶葉子的蘿蔔,用紅絲帶綁在一起,掛在大門一側,待初三早上再拆下來,用叉曬衣竹竿的叉子叉著,高舉著蘿蔔走進家門來,口�媮棜n說著吉祥話::「好彩頭進門了。」開春討個大吉。

媽媽說初一不能動刀剪,否則家中會一年爭吵不斷,所以我們也就銘記在心,盡力不要違背。誰知道這道禁忌居然在我結婚後才發現它的威力。記得那是在我結婚後第二年,初一一大早婆婆家都要吃蒸紅豆年糕,哪想到我前晚睡前忘了準備,一大早就只有動刀了,當時心�媟Q,希望這「不動刀剪」只是個迷信。沒想到,接著這一年全家爭吵不休,是非口舌不停,全家鬧得不得安寧。等到第二年過年到了,連不迷信的婆婆,在除夕夜守歲時,特別提醒我把初一要吃的年糕、香腸、滷牛肉都切好再去休息。這個禁忌像撒旦的魔咒一樣,嚇得我們後來連初一穿新襪時,因雙腳被棉線縫住了,都不敢拿剪刀去剪,寧可穿舊的。

媽媽的招式還真多,初一掃地要從外面(把財)掃進來,早上也絕不掏錢出去。因為我們小時候苦日子過多了,媽媽總愛貼「出門見喜」、「對我生財」、「招財進寶」的春聯,那時代還有陶做的米缸,媽媽也不忘記要貼一個「滿」字。還有一個最特別的記憶是,每當祭祖燒紙錢時,媽媽除了喃喃的念著:「請楊家、湯家的祖先來拿錢。」(媽媽姓湯),還說:「請保佑楊家的子孫,都長得狗頭狗腦。」對於這句話,我一直不知道它的典故,如今媽媽於二○一九年仙逝,現在已經無法告訴我這個問題的答案,而且我這個自小就被她練就會做一手好菜的小幫手,再也無法用她傳授的手藝為她做愛吃的菜及一起過團圓夜了。媽媽,希望你和爸爸在天上無憂無慮的,過一個好年。

 
紐約時報新視界:臺灣原住民獵人,力求維持傳統
圖說:布農族獵人用自製獵槍射擊獵物(照片/紐約時報提供)
文/Amy Qin and Amy Chang Chien;呂玉嬋節譯、紐約時報

古老的狩獵文化

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空氣中彌漫著潮濕泥土的氣味,部落獵人扛著自製獵槍,只靠著微弱頭燈的指引,在茂密山林中穿梭。

不過布農族獵人Vilian Istasipal(漢名:林水源)很有信心,他在臺灣東部卓溪鄉中正部落長大,從小就跟著父親進深山打獵,學習布農族男人必不可少的技能,比如設陷阱、打飛鼠、給山豬剝皮。在山林中走了六十多年,他對這一帶的地勢瞭若指掌。

Vilian說,他們殺獵物,但他們也對獵物的生命表達敬意。在他的家中架上,陳列著鹿角、飛鼠皮、野山羊頭骨,甚至還有一頭完整的猴子標本,那是他數十年狩獵生涯的最佳證明。

幾千年來,臺灣原住民的狩獵捕魚活動極少受到干擾,直到大約四百年前,殖民定居者開始一波又一波從中國大陸、歐洲與日本帝國到來,引發了頻繁的暴力衝突。最後,原住民被迫減少狩獵活動,固有文化也遭到同化。

今日,臺灣有近五十八萬的原住民,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左右。近幾十年來,面對長期以來的經濟和社會邊緣化,原住民與其支持者發起權利運動。這場運動已經看到了成果,在二○一六年,臺灣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為原住民在過去不同政權下所經歷的種種不公平,向原住民族道歉。

狩獵始終是臺灣原住民文化核心,一九三○年代,布農族就遭到日本殖民政府逐出傳統的山區家園,但他們世世代代仍在青翠的臺東裂谷維持狩獵習俗。許多布農族人在卓溪鄉等山城定居,家園四周是精心照料的小米田和稻田,木瓜樹和九重葛點綴其中。

與過去一樣,今日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有許多必須嚴加遵守的禁忌和儀式。傳統上,只有男性才能狩獵,在布農族中,脹氣、打噴嚏和做惡夢都是壞兆頭,許多獵人會因而取消狩獵之行。

布農族文化禁止春天獵鹿,因為母鹿很可能懷孕了。被視為朋友的黑熊,同樣禁止獵殺。在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等部落中,狩獵文化一樣受到歷史悠久的習俗限制,這些文化都相信,人類與自然之間維持著基本的平衡。

二十八歲的布農族獵人Alang Takisvilianan說:「當我發現獵物時,我覺得自己命中註定要遇到牠。」人類與動物能在一場公平的戰鬥中正面交鋒,他認為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雖然原住民能夠用槍狩獵,但禁止捕殺保育類動物,比如石虎和臺灣黑熊,也只能使用某些類型的陷阱、刀具或老式自製獵槍。此外,他們也必須事先申請許可。

為了避免「違法」被捕,六十二歲的Bayan Tanapima按照規定申請了持槍許可。不過,他覺得這件事格外荒謬,畢竟他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狩獵,申請許可的規定顯示原住民生活方式並沒有受到認可。

在另一方面,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認為,放寬這類的限制,對環境和野生動物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也有一些動物權利倡導者表示,狩獵是殘忍的行徑。但是,捍衛狩獵傳統的人指出,數千年來原住民守護著臺灣的環境,這種專業技能應該受到尊重。

在玉里鎮負責原住民問題的警官Ciang Isbabanal表示,對於遏制部分極端行為,法律的確有其必要,不過原住民狩獵的文化禁忌已經根深蒂固,其實沒有必要進行嚴密的外部監督。他希望國家能夠尊重原住民的文化,給他們自由生活的空間。身為布農族的一分子,在脫下警察制服後,他也會拿起獵槍,走入山林。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