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_李智凱/旅讀、旅讀編輯室 圖_123RF
朝聖之路,一條人們在宗教或性靈生活中尋覓意義過程的路徑,它既是概念又可成具體,既是神聖又與世俗緊緊相繫。傳統上,朝聖之路通常是指前往一處聖地,或者是對某人信仰有重要意義的路徑,如基督徒到耶路撒冷、伊斯蘭教徒前往麥加、印度教徒浸浴恆河、佛教徒匯聚菩提迦耶等,又或如唐朝時玄奘幾經顛沛流離、到天竺取經的路徑。不過,現今所謂「朝聖」的概念本身,已經有所淡化、轉化並重新定義。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范伯倫(Dean MacCannell)在他的著作《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Class) 中指出:「 旅遊是一種現代朝聖,因為旅遊就像是在進行一種儀式,在這種儀式中人們從日常生活中擺脫出來,到一個與平時生活不一樣的地方去經歷某種變化,以便回來後能更好的工作。」特納V和特納E(Turner,V. and Turner,E)在針對朝聖者研究後也提出:「一名旅遊者,有一半是朝聖者,或者說一名朝聖者有一半是旅遊者。」在當代,旅遊與朝聖已成一家,兩者界線已然模糊。有鑑於此,不論是去探訪小說場景、電影拍攝地甚至是名人的故居,只要該行程成為特定的一條路徑、並為世人公認,都能被稱作廣義的「朝聖之路」。 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旅讀》No.118【世界朝聖路10+】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