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生技專題》亞洲最大生技盛會 BIO Asia-Taiwan 7/24 南港登場


【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7/11 第55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深入報導 數位供應鏈借鑑:國際業者都做了什麼?
   
研發創新 《生技專題》亞洲最大生技盛會 BIO Asia-Taiwan 7/24 南港登場,規模再創高峰
《生技專題》AI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趨勢
   
智財管理 「川普太小」商標命運逆轉?美國最高法院2024年Vidal v. Elster案
   
 
數位供應鏈借鑑:國際業者都做了什麼?
蘇翰揚╱產業分析師
當前影響全球每個產業領域的前所未有挑戰凸顯從研發、生產、營運、供應鏈的所有領域對建立企業韌性的迫切需求。最終結果是,公司必須適應並將以彈性為中心的能力嵌入到其營運中,以確保產品的製造成本高效、安全、準時和永續,建立數位供應鏈勢在必行。

數位供應鏈的發展趨勢

從海運封鎖和極端天氣事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到蘇伊士運河堵塞等外部衝擊,全球供應鏈在過去幾年經歷極大的變動,當前供應鏈的脆弱性正迫使傳統類比產業擁抱創新和數位技術,數位供應鏈就是這樣一種解決方案。它整合物聯網、人工智慧、數據分析、大數據和雲端運算等先進技術,以簡化和改善供應鏈營運。

物流4.0又稱智慧物流,是數位供應鏈的關鍵組成部分,物聯網在供應鏈中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即時追蹤材料和產品,借助支援物聯網的感測器,公司可以監控產品在供應鏈中移動時的位置、溫度和狀況,達到即時監控效益。而根據多家機構指出,善用數位供應鏈的優點如下:

(1) 提高透明度: GPS 的即時追蹤等技術可讓公司追蹤整個供應鏈中的貨物移動和狀況,此外,數位儀表板的使用能隨時了解與更新數據。

(2) 提高效率:透過使用自動化和先進的規劃軟體,業者可以簡化供應鏈流程、節省時間並提高生產力。此外,透過更準確的交貨時間以更精準回應客戶需求。

(3) 風險管理: 數位供應鏈可以確保企業保持警惕,並對可能擾亂營運的意外事件迅速做出反應。例如,如果突然出現暴風雨預報,可能會延遲發貨,相關部門能夠快速調整計劃,如重新安排發貨路線或準備替代補給品。

(4) 降低成本:透過數位化,業者甚至可以透過多種方式節省金錢。例如保留足夠的庫存,並找到最有效的貨物運輸方式,或是透過使用數位工具來分析哪些航線最快且最便宜,從而節省運輸成本。

(5) 提升適應性和競爭力:公司可以快速調整以適應市場的變化,例如產品需求的突然增加或從供應商獲取材料的難度,這種適應性不僅可以幫助業者跟上消費端需求,還可以在競爭中保持領先。

預計到 2032 年,全球數位供應鏈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 10.9%,著名的數位供應鏈市場參與者包括 IBM 公司、甲骨文公司、Infosys、SAS Institute、SAP SE、Infor Global Solutions、Blue Yonder、Cloudera Inc.、Tibco Software。

圖1. 數位供應鏈主要提供服務商盤點

資料來源:IoT Analytics

案例:通用磨坊 (General Mills)

近年來,通用磨坊公司一直面臨供應鏈中斷的問題:大宗商品通膨、世界最大糧食產區之一的戰爭、勞動力短缺、貨運和港口混亂,以及疫情帶來的各種影響,但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這家包裝食品巨頭已經在其供應鏈中建立彈性營運策略。通用磨坊的觀點是,供應鏈管理的本質就是公司要應對內外部干擾,無論是來自內部庫存帶來的影響,或是外部環境的衝擊帶來的不確定性;為了達到端到端的可視性和分析,該公司建立了供應鏈的數位孿生,該平台在通用磨坊與軟體公司 Palantir 共同建立的人工智慧平台上運作。

過去五年,通用磨坊對其數據基礎設施的投資已轉化為自 2018 年以來數據科學團隊數量增加了 40 倍,該公司每月運行超過 600 萬個模型,產生超過 5 億個預測,通用磨坊在利用數據和外部監控來預測和管理供應鏈上游中斷方面的改進,這包括部署給生產線操作員的即時效能數據,以提高吞吐量、降低成本並最大化降低整個價值鏈生態系統的浪費。展望未來,通用磨坊將更加重視建構數據驅動的行銷、供應鏈優化、電子商務和策略收入管理能力,鑑於公司的數位基礎建設已經完成,該公司的未來目標是推動提升營運附加價值,以抵消投資成本。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0期:《生技專題》亞洲最大生技盛會 BIO Asia-Taiwan 7/24 南港登場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生技專題》亞洲最大生技盛會 BIO Asia-Taiwan 7/24 南港登場,規模再創高峰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生技業年度焦點2024 BIO Asia-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將於7 月24 日至28 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及2館盛大開幕。包含大會論壇、亞洲生技大展、一對一商機媒合會、公司展望說明會、主題研討會等五大活動,產官學研醫協力積極參與。其中亞洲生技大展之展館以產業上中下游區段劃分21個展區,共計20個參展國家地區、超過900家參展商、2,200個攤位,不僅再度突破去年規模,創造歷屆之最,更是全球三大指標性的生技盛會!

今年展覽共吸引20 個國家及地區參展,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瑞士、比利時、奧地利、波蘭、印度、菲律賓組成10 大國家館,還有英國、中國、韓國、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義大利、荷蘭等多國企業參展。場內包括藥華藥、保瑞,台燿、台康、台新藥、台灣生物醫藥製造、中裕、永昕、國鼎、奎克、基龍米克斯、金萬林、東生華、泰宗、逸達、進階、亞果、拉法醫、安盛生、長聖、長佳智能、訊聯、昱展、普生、伯昂、超基因生技、蘑法、星月基因…等指標性大廠設立攤位;另有經濟部、衛福部、國科會、農業部、國衛院…等近10 大政府主題館,與中國醫、成大、清大、臺大、北醫、中興、北科大…等超過10 大學研機構,共同分享在新藥、創新療法、精準健康、再生醫療等領域創新進展。

圖1. 2024亞洲生技大會展前記者會,與會貴賓及廠商合影。

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自從2023年各國國境解封後,明顯感受到國際展會的參與度大幅提高。回顧2023年亞洲生技大會,以「擁抱亞洲動能」(Embracing Asian Dynamics)為主題,彙集了來自19個國家、800家指標性大廠、共計2000個攤位展出。在一連四天的展期中,共舉辦了共23場國際論壇,聚焦國際投資趨勢、mRNA與基因治療等,創新技術以及市場供應鏈等議題,吸引超過1500人、30多國生技專業人士參與,其中約有35%參與者為國外人士。2023年參展的19個國家中,美國、英國、澳洲、瑞士、比利時、義大利、波蘭、印度、馬來西亞與奧地利均設置國家館,顯示各國對亞洲生技大展的重視。

雖然亞洲生技大展是在台灣舉辦,事實上是以全球化的生技展會為願景,並非僅展出台灣的技術,除了新創公司之外,2023年亞洲生技大會也有不少國際一級廠商登台,加上擴大舉辦的「多國區域合作論壇」,不僅提供各國業者展現特色的機會,同時也協助台灣生技特色站上國際舞台(請見北美智權報338期文章:「2023 Bio-Asia Taiwan亞洲生技大會:規模創新高 產學育成參與活躍」)。

圖2. 2023年亞洲生技大展共有來自18個國家/地區的800家指標性廠商、展出2,000個攤位。

圖片來源:2023亞洲生技大展展後報告

今年超過50家國際創投來台共襄盛舉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亞洲生技大會今年邁入第六年,展覽規模及國內外參與者均再創新高,今年大會論壇更擴大為「創新科技」、「投資高峰」及「區域合作」三大論壇平行舉辦。以「投資高峰」論壇為例,今年共遴選出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瑞士、韓國、立陶宛、斯洛維尼亞、台灣等50隊國內外優秀生技公司上台簡報,領域除新藥開發與數位醫療外,亦有AI應用於臨床試驗、新藥開發、影像等入選,投資界看好生技產業的戰略地位及未來爆發力。

不只生技公司,國際專業投資機構參與也在今年大幅增加,目前已有超過50家來自日本、美國、台灣、新加坡、瑞士、英國、以色列等國際投資機構與會,包含美國傳奇旗艦級機構Flagship Pioneering、創投Prime Ventures、維梧資本(Vivo Capital)、英國創投Syncona、以色列最大醫藥創投基金aMoon、美國矽谷前3大創投之一的飛馬科技風險投資公司(Pegasus Tech Ventures)、日本DCI Partners、Axil Capital Partners等創投參與,生技新創將有望在展會中獲得國際創投的青睞與資金挹注。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0期:《生技專題》亞洲最大生技盛會 BIO Asia-Taiwan 7/24 南港登場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生技專題》AI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趨勢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藥物發現(Drug Discovery)迄今仍是一個困難、耗時、昂貴、且低成效的過程,若要縮短藥物開發時間,可以透過人工智慧(AI)工具加快速度,同時處理並簡化多個複雜的工作流程,使龐大的資料數據能轉化成真正的治療方法。因此,全球製藥和生物技術產業都在設法導入人工智慧技術,以加快市場發展。

藥物發現中的人工智慧

藥物發現中的人工智慧是一種利用機器模擬人類智慧,來解決藥物發現過程中具有挑戰性問題的技術。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有助於發現新化合物,並能夠用來識別治療標靶和開發定製藥物,目前已應用在入了解藥物識別和減輕各種慢性疾病。預計到2030年,全球藥物發現市場對人工智慧的需求將達到近272.5億美元的市場規模,2023年至2030年間的年複合成長率為47.9%[1]。藥物發現市場人工智慧的主要參與者,包括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專門開發用於藥物發現和材料科學的美國軟體公司Schr�丼inger、英國生技新創Exscientia等公司。

從2023年開始,人工智慧就在藥物發現領域有許多新的進展。2023年9月20日,英國Exscientia宣布與德國默克(Merck KGaA)進行高達6.74億美元的新合作,致力於發現腫瘤學、神經發炎和免疫學領域的新型小分子候選藥物。Exscientia 是一家由人工智慧驅動的精準醫療公司,開發出功能性的精準腫瘤學平台,在前瞻性介入臨床研究中成功改善患者預後,並將人工智慧設計的小分子推向臨床。這項為期多年的合作,將利用Exscientia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精準藥物設計和發現能力,結合默克在腫瘤學和神經發炎方面的疾病專業知識、臨床開發能力,解決癌症和免疫學領域中最困難的藥物設計挑戰[2]。默克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資料科學和人工智慧方法,深化現有的人工智慧和高級分析專業技術,加速突破性藥物的發現和交付,更快為患者帶來新藥並提高成功率[3]。

AI模型為製藥及生技公司提供解決方案

2023年3月時,NVIDIA宣布推出生成式人工智慧雲端服務BioNeMo Cloud,透過自訂人工智慧基礎模型,加速新型蛋白質和治療方法,協助製藥公司與新創公司利用人工智慧將工作流程調整至最佳狀態,同時應用在推動基因體學、化學、生物學和分子動力學等研究領域,並獲得美國製藥公司安進(Amgen)採用[4]。今年Nvidia與Amgen進一步攜手,Nvidia協助Amgen建構生成式AI的藥物開發模型Freyja,將用於藥物標靶和發現疾病特異性生物標記,為監測疾病進展和消退提供重要的診斷,有望縮短藥物開並為重病患者提供個人化治療。

尖端AI技術具有改變新藥發現的潛力,將加速製藥公司提供改變患者生活藥物的能力。由Google母公司Alphabet2021年在英國成立的AI藥物開發公司Isomorphic Labs,利用DeepMind的「AlphaFold 2」人工智慧技術,用於預測人體內蛋白質的結構,研究人員可藉此確定新的靶向途徑,以提供藥物來對抗疾病。Isomorphic Labs在2024年1月宣布,與大型製藥公司禮來(Eli Lilly)、諾華(Novartis)展開製藥合作,估計將為Isomorphic Labs 帶來共計近30億美元的價值[5]。

此外,Isomorphic Labs 和Google DeepMind 近期開發出AI模型AlphaFold的第三個版本AlphaFold 3,透過準確預測蛋白質、DNA、RNA的結構以及相互作用,有助於改變科學家對生物世界和藥物發現的理解。新模型建立在AlphaFold 2的基礎上,2020年AlphaFold 2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取得了重大性突破,至今全球數百萬研究人員已將 AlphaFold 2使用在瘧疾疫苗、癌症治療和酵素設計等領域;AlphaFold 3將探索更廣泛的生物分子,從加速藥物設計和基因組學研究,到開發生物可再生材料,預計AlphaFold 3將開啟更多科學性的變革[6]。

生技IPO創新高,市技產業投資熱潮再起

根據KPMG發表的《2024年全球醫療照護與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過去一年全球遭逢地緣政治衝突、通膨及區域利率影響,醫療照護與生技業持續面臨高度不確定性, 2023全年度醫療與生技交易量較前一年減少近兩成(17%),醫療照護領域的交易案件由1,001筆縮減至857筆,生技領域則從1,133筆下降至919筆 (圖1) ,交易活動隨著疫情紅利消退而相對低迷。2023下半年醫療照護領域交易有反彈回升的趨勢,隨著2024年通膨放緩、聯準會可能降息,將為整體交易環境帶來明顯改善。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0期:《生技專題》亞洲最大生技盛會 BIO Asia-Taiwan 7/24 南港登場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川普太小」商標命運逆轉?美國最高法院2024年Vidal v. Elster案
楊智傑/雲科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美國律師Steve Elster在2018年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申請「川普太小」商標,專利商標局認為使用到川普姓名卻沒有得到他同意,而駁回申請。但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卻一度判決,姓名條款違反言論自由保障而違憲。美國最高法院2024年6月作出判決,全體一致同意,商標法中的姓名條款合憲,沒有侵害言論自由。但對商標法與言論自由的關係,大法官們沒有共識。

使用他人姓名不得註冊

2018年1月,Steve Elster向USPTO申請註冊「Trump too small」(川普太小)的文字商標,指定使用於襯衫和帽子上。「Trump too small」這個短句,來自於2016年共和黨總統初選辯論中,候選人川普和參議員馬可·魯比歐之間的對話,魯比歐說川普的手太小。

USPTO審查官基於聯邦商標法中禁止註冊「包含或由特定在世個人的名字組成的標誌,除非有其書面同意」的「姓名條款」[1],認為Elster申請這個商標含有川普的姓名,但沒有經過川普的同意,故駁回此一申請案。

圖1. Steve Elster申請註冊的「Trump too small」文字商標(美國商標申請號87749230)

資料來源:美國專利商標局

聯邦巡迴法院一度判決違憲

Elster先生不服提起救濟,認為姓名條款侵害了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而違憲。美國商標審理上訴委員會(Trademark Trial and Appeal Board)支持USPTO的決定,駁回Elster主張姓名條款違憲的論點。

此案件上訴到聯邦巡迴法院後,2022年2月底,由Dyk法官做出判決[2],認為第1052條(c)禁止註冊含有他人姓名之商標,違反言論自由保障,構成違憲,而推翻USPTO的決定(請見北美智權報305期文章:「川普太小」?可以使用川普姓名作為商標?2022年In re: Steve Elster案)。

因此案件又上訴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於2024年6月13日作出判決[3],9位大法官都認為商標法的姓名條款並不違憲。但對於商標不得註冊事由與言論自由審查的標準,包括此次姓名條款不違憲的理由,各大法官卻各有看法。

商標法違反言論自由三部曲

美國最高法院在2017年的Matal v. Tam 案[4],和2019年的Iancu v. Brunetti案[5],分別認定聯邦商標法的貶損他人條款和可恥條款,違反言論自由保障,而判決違憲。正因為之前有這兩個案件,所以Elster才會認為,姓名條款也可能違憲。

但是,人民申請商標,政府就算不核准申請,也並沒有禁止人民使用這些商標。最高法院是基於什麼理由認為,政府不核准會侵害人民言論自由?大法官們大致認為,商標核准與保護是政府行使公權力,也確實會影響到言論內容,所以是對言論自由的限制。

但對於「政府不核准商標」是哪一種「限制言論自由類型」,大法官們有不同看法。因為美國法院對言論自由的討論,採取類型化的方式,通常會去套用某種限制言論的類型,決定審查的標準。

當時的大法官們對「政府不核准商標」接近哪一種「限制言論類型」,沒有達成共識。他們只對一點有共識,就是政府行為不能對人民有觀點歧視(viewpoint discrimination)。他們認為,不論是因為商標冒犯特定種族,或者商標含有罵人髒話就不准註冊,都顯現政府有偏好特定的觀點,是一種觀點歧視。而言論自由的保護特別禁止觀點歧視,故在前兩案中,大法官認為這二款商標不得註冊事由違反言論自由保障。

姓名條款沒有觀點歧視,但是內容的限制

但此次的姓名條款規定,只要申請商標含有他人姓名,在未取得他人同意時都不得註冊,這並沒有任何歧視。不論是罵這個名人或讚美這個名人的商標,都要得到那位名人的同意。因此,姓名條款本身沒有觀點歧視。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0期:《生技專題》亞洲最大生技盛會 BIO Asia-Taiwan 7/24 南港登場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