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飄香的童年記憶
〝Butter, cheese, ham.〝這三個單字是爺爺從英國人船上學到的英文,也成了我們家族故事的序曲。
爺爺年輕時在英國人的船上當廚工,學會製作麵包和煮咖啡,這些手藝不僅養活了他的餘生,更成為我們家族傳承的起點。後來爺爺選擇在馬來西亞沙巴定居,開了一間小小的咖啡店。爸爸經常回憶起那段日子:「每天清晨不到四點,我就得起來揉麵糰,阿伯負責炒咖啡豆,那時候我才上小學呢……」
店裡飄散香醇咖啡和新鮮麵包的美妙氣味,始終縈繞著我們家族。後來爸爸和阿伯一起開了一間麵包店,爺爺命名為「萬民興」,意即希望萬民都開心,幾年後又新開了「莫之家」。爸爸常在廚房裡研究各式各樣的食譜,讓我從小便生活在充滿麵粉香和奶油香的空間中。
家中有兩個儲藏室,裡面擺滿令人眼花撩亂的烘焙材料,醃漬櫻桃、葡萄乾、堅果、不同筋度的麵粉等,有的材料散發濃郁芬芳,有的放久了則會產生可怕的味道。對當時的我來說,這兩個儲藏室彷彿是專屬的祕密花園,裡面的瓶瓶罐罐有如魔法道具,能變化出無窮的驚喜美食。
每逢過節,廚房總是忙碌無比,爸爸埋頭烤製各種節慶糕點,媽媽負責製作不同風味的餡料,我則像小跟班一樣,最喜歡待在爸爸身邊看他裝飾蛋糕。
一台小烤箱開啟的療癒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研究所,遠離家鄉,開始一段獨立生活的日子。繁重的學業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帶來沉重壓力。那段時間,生活只剩下書本與課業,感覺自己被困在一個狹小的方框裡,毫無自由可言。直到某天,在大賣場購物時看到一台小型烤箱,心血來潮地買回家,是自我療癒的開始。
從那時起,每逢周末我便躲進廚房,翻開一本又一本的食譜開始鑽研。最初只簡單地烤些餅乾或磅蛋糕,漸漸地,熱情愈來愈深,甚至開始嘗試調整食材比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味道。這不僅讓我找回記憶裡的熟悉感,也提供了無形的喘息空間。
成為心理師後,剛開始執業的那些年,我不時陷入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的努力還不夠。每當諮商結束,腦海裡便會響起熟悉的聲音:「是不是還能做得更好?」這份對自我的要求,有時幾乎讓人喘不過氣。
於是,到了周末,我一如既往走進廚房,和起麵粉開始揉捏。這個過程彷彿是種正念練習,讓我從繁雜的外在世界中抽離,搓揉麵糰的觸感、測試食譜的細微變化、調整烤箱溫度的精準,都讓我重新專注於此時此刻,與自身的感受對話,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當我看著麵包在烤箱裡慢慢膨脹,蛋糕慢慢長高,空洞的內心似乎也跟著一點一滴地被填滿。
酸種麵包的簡單與豐盛
除了自我療癒,烘焙也讓我體會到分享的喜悅。當親友品嘗我的手作、露出滿足的笑容時,喜樂便一湧而上。更令人感動的是,當我主動與他們分享這份心意,他們也會以自己的方式回應──無論是自種的農產、特殊食材或小點心等,讓我體悟到,烘焙不僅是與自我的對話,同時是人與人之間有溫度連結的橋梁。
在我所做過的烘焙作品中,個人最著迷的是酸種麵包。這款僅以再簡單不過的食材──麵粉、水和鹽製作的麵包,能變化出極為豐富的滋味。每次飼養酸種,感覺像是在照顧一個生命,觀察它如何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展,既神祕又獨具魅力。一片酸種麵包搭配有鹽奶油,便能帶來多層次的風味,就像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真正的美好往往藏身於最簡單的事物之中。
對我而言,烘焙不僅是一種飲食上的滿足。它教會我如何用最簡單的材料創造無限可能,也提醒我珍惜日常中的平凡。每一次與家人朋友分享手作的過程,提醒著我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多麼珍貴。
烘焙不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種生活美學──在搓揉麵糰中與自己同在,在分享中感受愛與支持,在簡單中品味人生的豐足與美好。
●作者簡介: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專任諮商心理師。生長在烘焙世家,熱愛烘焙,曾幻想辭職轉行。因看重生命對話,珍惜與來訪者的相遇,目前仍擔任心理師。烘焙成為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並藉此重拾力量,回到工作中陪伴他人。
●看更多烘焙故事:【烘焙樂5-1】張源銘〈酵母伴樂趣,窯烤磨心性〉
【烘焙樂5-3】江舟航〈甜點師的魔幻食刻〉(0205上線)
【烘焙樂5-4】走味關係〈烤箱前的理性與感性〉(0206上線)
【烘焙樂5-5】李巧于〈白色少女心〉(0207上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