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近公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揭示美國正面對兩大挑戰,分別是與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地緣競爭,以及受到新冠肺炎、供應鏈重組、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和通貨膨脹等跨國界議題的衝擊。報告除了揭示需有效約束俄羅斯外,特別強調與中國全方位競爭勝出是最重要關鍵;此報告不但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最高準則,也可視為美國未來產業政策的指導方針。
美國過去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不干預產業競爭;然而在美中長期對抗加劇下,美國開始制定多元的產業政策,政府的角色更為重要。美國認為必須由國家安全角度降低中國大陸威脅,確保產業安全;以出口管制、進口限制、投資嚴審等多項措施,鞏固美國技術優勢;而且技術含量愈高的產業,形成的保護網就愈緊密。
美國傾全力圍堵中國,並將台灣視為合作對象。台灣對美國雖然並非亦步亦趨,但至少是配合美國立場。台灣雖被美國視為重要夥伴,若干關鍵產業甚至還是美國招商引資,積極拉攏的對象;但美國主要是保持本身產業領先,建立自主供應鏈,排除中國只是其中一個手段。美國對於國內能量不足,對外倚賴度高的產業,則全力吸引外國企業在美國境內生產,最終目的則是成功扶植國內企業可以取而代之;反觀美國具有優勢的項目,則不鼓勵他國涉入。
所以在各國競相強化供應鏈下,台灣如何確保本身競爭力才是最重要關鍵。台灣應加速盤點主要產業供應鏈,就如何維持現有優勢的「固本優化」,以及以「擴張補強」方式切入其他生產環節,均應有完整的措施。
台灣也應評估「產業創新條例」。產業創新條例起始於2000年,其間雖也小幅增修,但在國際經貿環境劇變下,實應做進一步調整。現階段產創條例的補強,主要是集中在第10條擴大租稅優惠;然而除此之外,可考慮提供更多元性的措施。例如台灣雖然無法如大國投入巨額補貼而形成競賽,但可針對最關鍵的產業或製程,除了租稅優惠外,提供更多補助措施。
其次,目前美國不但嚴審企業赴中國投資,以及陸資在美國營運,甚至對於任何涉及中國因素的商業行為也強力控管,其他國家也群起效尤。台灣也應審視現行內外投資規範,特別是對赴大陸投資及陸資來台的部分,通盤考量其中對技術規範的限制,以符合目前全球趨勢。
美國帶動全球,形成另一波保護主義。過去是以關稅為主的貿易保護措施,維護貿易利益。但降低貿易障礙方式,已經無法因應目前挑戰,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威脅。所以美國推動新型態的貿易協定,不包括市場自由化,但納入環保、供應鏈、數位貿易、租稅,以及勞工等多項議題;雖不會直接產生貿易效果,但長期的影響卻不容忽視。此與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截然不同,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走向雙軌化。
台灣應正視區域經濟整合雙軌化的影響。目前「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目的是協助台灣企業及勞工因應FTA市場開放的衝擊。未來台灣在參與建構新型態貿易協定時,也應未雨綢繆,比照傳統FTA方式,制定因應衝擊相關輔導配套措施。
台灣過去在國際環境變遷下,均能順適調整而成功轉型。例如由進口替代至出口擴張階段,由獎勵投資條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到產業創新條例,均反應出台灣在面對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因應。而現今台灣正在另一關鍵轉捩點上,除了需應付地緣政治下複雜的政治風險,經貿政策如何改弦易轍,更攸關台灣下階段經濟發展的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