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聚焦顏文字】謝承諭/顏文字的前世今生:從簡單的符號組合到複雜的人際交流(╯°□°)╯

聯副電子報
【財經快遞】內容來自最具權威財經新聞報「經濟日報」,詳細報導國內外財經、產業新聞,及專題報導。 細細品味【每日一詩】,悠活一整日∼輕薄短小的如珠詩句,讓你咀嚼再三、餘韻無窮,也歡迎創作投稿!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06 第843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聚焦顏文字】謝承諭/顏文字的前世今生:從簡單的符號組合到複雜的人際交流(╯°□°)╯
【聚焦顏文字】陳□青/貼臉開大
Qini/「字顏繪」創作概念

  人文薈萃

【聚焦顏文字】謝承諭/顏文字的前世今生:從簡單的符號組合到複雜的人際交流(╯°□°)╯
謝承諭/聯合報
聚焦顏文字。(圖/Qini)

▋以符碼工具模擬人類互動

在心理和傳播學界有個著名的「7%法則」,指的是人類在進行口語溝通時,只有7%的意義是藉由語言表達,剩下的93%則是透過語調和肢體動作。這個法則非常有名,連很多不是心理或傳播學界的人也都知道。

儘管這個法則聽起來十分「誘人」,也很具有「黏性」,目前已經有非常多人指出,這其實是個大迷思,超譯了當初的研究結果。簡單來說,如果人際溝通真的只有百分之七是靠語言的話,那麼我們也許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學習外語了。

不過,這個迷思雖不精確,但也並非毫無意義。這個7%法則其實凸顯了我們多數人共有的經驗,也就是我們溝通時從口中說出的話,不見得能充分傳達我們的想法,很多時候必須仰賴許多其他的「信號」,例如語調和表情,來表現與理解某些細微的資訊與感受。

今天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真的好優秀喔」,對方的語調和表情,可能都會形塑你對這句話的詮釋,甚至影響你和這個人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用打字的方式互動時,同樣的一句話,就更無法用這些資源來釐清言外之意,這也是為什麼在網路上很容易誤解彼此的語氣和意圖,因為那些語言文字以外的資訊,都要靠我們自己「腦補」。

為了要彌補這一點,不同時代與文化的人們都不斷嘗試用傳播媒介賦予我們的資源或支應性(affordance),發展出新的符碼工具,以模擬或逼近人類實際面對面互動時的經驗,其中「顏文字」或是「表情符號」(emoticon)就是一套很有趣也很重要的系統。

顏文字這個詞來自日文「□文字」(kaomoji),顧名思義就是「臉」的「(文)字」,最經典常見的例子像是^_^、T_T,分別表示「微笑」和「哭泣」的表情。

這套系統起源自1980年代中葉的日本,如果有用過早期BBS或其他古老系統的讀者就知道,當時的電腦與網路技術,無法支援現代人常用的emoji(□文字)和貼圖,只能用現有的字母和標點符號來組成人臉表情。由於人類天生能在萬事萬物中,看到長得像人臉的成分(例如烤焦吐司上的耶穌像),儘管顏文字長得並不完全像人臉,使用的人大致也就望文生義,約定成俗了。

大約在同一個時期,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電腦科學家也在其校內線上系統的訊息中,開始使用字母與標點符號組成像是人臉表情的圖案,稱作emoticon,由emotion(情緒)的前半emot-和icon(圖示)所組成,中文翻譯為「表情符號」,例如:-)和:-(,或是沒有鼻子的:P和XD。

▋不同國家的顏文字也因地制宜

讀者可能不難發現,美式表情符號和日式顏文字不只角度不一樣──前者的臉大多是倒下的,後者則是正的──主要表達情緒的部分也不一樣。美式表情符號的差別通常在嘴巴,而日式顏文字的重點則是在眼睛,這樣的差異與文化心理學的發現恰恰吻合。曾有研究找了西方白人和日本人參與實驗,看一系列人物的照片,判斷其表情所表達的情緒。結果顯示,西方白人通常是靠圖中人物的嘴巴來分辨照片裡的情緒,而日本人則往往是看眼睛,雖然都是判別表情,卻有文化上的差異。

隨著顏文字的發展與傳播,其面貌也有越來越多的變化,從單純的臉部表情,越變越複雜,逐漸擴展成包含其他身體部位或元素的表意圖像,例如攤手□\_(ツ)_/□、土下座<(_ _)>,或是更複雜的灑花 。:.°ˋ(*ˊ□ˋ)ノ°.: 。。

不同國家使用不同書寫系統的人也因地制宜,利用自身文字具有的可能性,變化出其他變體。例如韓國網友就把他們諺文的字母,用來組成像□□□和□□□這樣的顏文字。台灣也曾流行過用生冷字「囧」作為表情符號,呈現無奈窘迫的樣子,這個字甚至被用到如《囧男孩》、《人在囧途》等等華語影視作品的標題裡,重新以新的意義,回到中文當中。

雖然顏文字和表情符號乍看之下是很具體的圖像,但在網路溝通當中,卻鮮少像一般的名詞、動詞那樣,可以指涉具體實質的人事物。相反地,許多網路語言學和電腦中介溝通的研究都指出,顏文字和表情符號通常是用來表達較為抽象與功能性的意義,例如可以緩和語氣、營造一種戲謔(playful)、友善的氣氛,或是傳達文字語句中不明講或講不清的意圖。

以前面提到的句子為例,「你真的好優秀喔:)」、「你真的好優秀喔:P」、「你真的好優秀喔T_T」和「你真的好優秀喔^ ^」,上述四句話的文字訊息都一模一樣,四句在結尾皆使用了顏文字或表情符號,所以讀起來感覺都沒有那麼正式和嚴肅,但同時卻又各自傳達出不同的意涵,可能是善意稱讚、開玩笑、表達羨慕或是若有似無的嘲諷。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emoji的崛起與流行,讓顏文字的使用開始或多或少帶有一點區分世代的味道,許多內容農場的新聞都反覆提到有年輕人認為使用「XD」是過時、中年人的象徵。但身為重度使用XD的大叔網民,總還是覺得某些顏文字仍然難以取代,比起五花八門的emoji多了一點彈性與留白的空間,還帶著些許懷舊的親切感。

無論如何,儘管語言文字在我們溝通中所占的重要性,絕對遠遠超過7%,但仍有不少「弦外之音」無法精準傳達。顏文字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無法看見、聽見彼此的數位平台上,人類也能夠發揮創意,利用媒介與科技提供給我們的支應性,建構與協商出更細微完整的意涵,甚至創造出新的概念。


【聚焦顏文字】陳□青/貼臉開大
陳□青/聯合報

▋顏文字假借了我們的臉

我們為自己造了臉。也就重新造了字。

) : -。本來該是符號用來對程式下指示,卻成了象形。:-)

於是,會意從此成了形聲,聽得到聲音的。

(‾▽‾)/是呵呵。(;□□□Д□□`) 哭哭。(/ˋДˊ)/~ □□翻桌了。

顏文字轉注我們的情緒,假借了我們的臉。

說起來,我第一次知道笑的力量,恰好是在不需要笑的時候。

那是參與網路筆戰,文字寫得落落長,論理怎麼精確,都不及句尾加上一個顏文字:

「如果不想要別人知道,就不要自己寫出來啊。^_^」

「有你這樣的朋友,哪需要敵人?_( ^ω_^ ).」

若再加上一些可愛的動詞助威,例如滾動、拍拍、菸。那更是效果拔群,成效加倍。

哪壺不開偏提哪壺,見縫就要插針。你說城門樓,我偏說火車頭。和人筆戰捉對廝殺久了終究明白,網路生態唯一傳達給我們的是,人類就是無法傳達的生物。但也正因為網路用久了,我更知道,人類終究是無法傳達的生物,卻對刺激有所反應。無所謂溝通,真正重點在於情緒。激怒之,諷刺之,引起悲情之,打的都不是點,才真正到點。而引起對手情緒最有立即性效果的,卻是刻意加上的顏文字,語意內藏,情緒外露,所占字元空間不大,侮辱性極強。符號組成的笑有多甜,立刻能讓整個句子變得酸。

臉在網路上是這麼用的,把符號變成臉,才能讓別人變臉。

罵得再狠,笑臉相迎。多有恨,親個嘴。用和句子語意相反的臉,才能露出真正的意圖。我是在虛擬網路裡第一次感受到人是如何為人的。

貼臉開大,吃我一記大絕招:魔貫光殺砲 (°Д°)σ□0000000□●

偉哉顏文字。自1982年史考特·法爾曼在電子布告欄上組合出:-)及:-(開始,人類在虛擬網路上生出了臉。顏文字隨著網路長大,從橫拉直,也從孤詞積累成單字庫,在文字字型和建構上變得更精細而複雜。甚至單一張臉也生出不同的表情。你瞧瞧,一眼掃去都是震驚:(°々。) (°Θ°) (((°Д°;))) 這三張臉哪張臉比哪張臉更驚恐呢?學者內田樹提出「增廣見聞,就是提升區辨率」,亦即掌握更細緻的詞彙,越能區別事物的微細差異,也就是提升了對這個世界的解析率和辨識度。那說的可不正是顏文字的演變,隨著它越發細緻,我們在網路的臉變得更表情豐富了,也就能表現更多的自我。到頭來,靜態的顏文字甚至可以動起來:(°д°≡°д°)

小小的喜悅。小小的充滿。不為人知又想昭告天下的衝動。已知用火。網路時代的奮發全寫在螢幕裡的臉上,還要用臉寫出來。

找到臉,就拚命長。後來emoji能見度和使用頻率超越顏文字。如果顏文字還要自己key入,emoji是別人幫你做好了臉,客製化,誰沒在MSN或ICQ上丟出過幾個黃色笑臉。如今這些即時通訊軟體都已經消失,那些笑或哭卻比什麼都還長久。

再接著,貼圖和表情包鋪天蓋地而來。顏脫離了文字,表情包自個兒就頭頭是道。

▋貼圖和表情包比任何文字都能保持距離

有意思是,如果你考察,你會發現,貼圖和表情包文化和「微表情」一詞剛好在台灣差不多時間流行。

《銀座媽媽桑教你讀心術》,《FBI教你讀心術》。兩千年第一個十年暢銷的書籍都暗示大眾對微表情心理學有多在意。微表情是無意識下的瞬間反應,學者以為那只閃現在0.05秒內,甚至沒有完成整副表情,面部肌束便被大腦皮質重新接掌,像是國慶日總統府前排大字刷刷刷倏然全變,我們學會調度五官表達適切的情感,那就是社會化的開始。我們對鏡練習再三,如今鏡子變成螢幕,新的臉用顏文字組成,甚至,成了貼圖,成了表情包,網路線速度多快,所抵達卻是人類最後的臉。我們終於戰勝了爬蟲類腦引起的自然生理反應,道成肉身,現在,我們可以於網路上隨意貼出自己想要的臉,再無懈可擊。

但也因此停留在那張臉裡。

熊大哭哭。兔兔笑笑。詹姆士撥頭髮。你阿公都懂LINE貼圖。

還有馬景濤猙獰臉對天吶喊。

八點檔葉美琪甘阿捏。

迷因圖舉起大拇指微笑的我就爛。

《甄嬛傳》皇后歪嘴臣妾做不到。

比起顏文字的演化越來越細緻,貼圖和表情包卻大而化之,極其戲劇化,怎麼誇張怎麼來。貼圖畫質和表現是越發精細了,情緒卻越發粗了。

貼臉開大,怎麼現在我們就愛大?

與其說是不知道怎麼用文字表示當下複雜的心情(哭之笑之?怒極反笑?「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不如說,貼一個表情包更省事。似乎什麼都包含在裡頭了,只是需要你自己解讀。

甚至,貼圖和表情包比任何文字都能保持一種距離。有一種表現力豐富,色彩繽紛,聲色俱厲,其實只是基於禮貌。好像什麼都對你說了。其實什麼都沒說。

也就是意思到了。其實只是意思意思。

沒有什麼意思。

貼圖和表情包是最新的「我去洗澡了」,「先睡了」。

網路上,我們表情豐富。有無數張臉,但現實中使用貼圖的我們面無表情。

終究,文字是費勁的,多少字,很難抵達奧黛麗.赫本的笑。於是我們在網路世界用表情取代文字,我們用貼圖和表情包生出一張又一張臉,用那張臉陳述一個模糊而籠統的感受,摒除微表情,務求完美,甚至規格化、統一化,說起來,那不就是所謂「人設」一詞的開端?

人設需要有一張臉,那顏文字在單單只有符號和文字的網路語言中提供最初的表情。後來的我們能調度無數的臉了,社群軟體的聊天程式上甚至能用自己的臉來建模,螢幕裡外都是自己的臉。但人設卻不是網際網路交流的起點,一旦我們習於使用人設這個詞彙,從此看誰都覺得只是偽裝,到底裡外不是人。

網路上完整的臉又變成了面具。

忽然很懷念顏文字。因為它是一個鍵一個鍵用手打出來的。不如說,顏文字是臉,但它更像文字,那麼努力想要表達。我懷念所有不能抵達的。還有那些正因不能抵達是以那麼努力所抵達的。


Qini/「字顏繪」創作概念
Qini/聯合報
聚焦顏文字。(圖/Qini)
文字傳遞訊息,訊息傳遞情緒。我們不管是在電腦前面,或是在路上拿著手機,都能隨時隨地將自己的話語發送給對方。表情符號則讓訊息有了口氣,有時甚至不用太多的文字,單純用表情符號也能進行對話,是個很有趣的默契。

我用了不同的字母跟標點符號拼湊創作,就像看不到彼此,也能從訊息中的小地方組合起對方的畫面;不用知道這對男孩跟女孩聊天的內容,也能透過畫面中間對話框的表情符號感受到愉悅的氛圍。從其中的蛛絲馬跡,我們甚至可以分析出當下的交流狀態,就像是畫面中的兩人,你覺得他們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