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文字假借了我們的臉
我們為自己造了臉。也就重新造了字。
) : -。本來該是符號用來對程式下指示,卻成了象形。:-)
於是,會意從此成了形聲,聽得到聲音的。
(‾▽‾)/是呵呵。(;□□□Д□□`) 哭哭。(/ˋДˊ)/~ □□翻桌了。
顏文字轉注我們的情緒,假借了我們的臉。
說起來,我第一次知道笑的力量,恰好是在不需要笑的時候。
那是參與網路筆戰,文字寫得落落長,論理怎麼精確,都不及句尾加上一個顏文字:
「如果不想要別人知道,就不要自己寫出來啊。^_^」
「有你這樣的朋友,哪需要敵人?_( ^ω_^ ).」
若再加上一些可愛的動詞助威,例如滾動、拍拍、菸。那更是效果拔群,成效加倍。
哪壺不開偏提哪壺,見縫就要插針。你說城門樓,我偏說火車頭。和人筆戰捉對廝殺久了終究明白,網路生態唯一傳達給我們的是,人類就是無法傳達的生物。但也正因為網路用久了,我更知道,人類終究是無法傳達的生物,卻對刺激有所反應。無所謂溝通,真正重點在於情緒。激怒之,諷刺之,引起悲情之,打的都不是點,才真正到點。而引起對手情緒最有立即性效果的,卻是刻意加上的顏文字,語意內藏,情緒外露,所占字元空間不大,侮辱性極強。符號組成的笑有多甜,立刻能讓整個句子變得酸。
臉在網路上是這麼用的,把符號變成臉,才能讓別人變臉。
罵得再狠,笑臉相迎。多有恨,親個嘴。用和句子語意相反的臉,才能露出真正的意圖。我是在虛擬網路裡第一次感受到人是如何為人的。
貼臉開大,吃我一記大絕招:魔貫光殺砲 (°Д°)σ□0000000□●
偉哉顏文字。自1982年史考特·法爾曼在電子布告欄上組合出:-)及:-(開始,人類在虛擬網路上生出了臉。顏文字隨著網路長大,從橫拉直,也從孤詞積累成單字庫,在文字字型和建構上變得更精細而複雜。甚至單一張臉也生出不同的表情。你瞧瞧,一眼掃去都是震驚:(°々。) (°Θ°) (((°Д°;))) 這三張臉哪張臉比哪張臉更驚恐呢?學者內田樹提出「增廣見聞,就是提升區辨率」,亦即掌握更細緻的詞彙,越能區別事物的微細差異,也就是提升了對這個世界的解析率和辨識度。那說的可不正是顏文字的演變,隨著它越發細緻,我們在網路的臉變得更表情豐富了,也就能表現更多的自我。到頭來,靜態的顏文字甚至可以動起來:(°д°≡°д°)
小小的喜悅。小小的充滿。不為人知又想昭告天下的衝動。已知用火。網路時代的奮發全寫在螢幕裡的臉上,還要用臉寫出來。
找到臉,就拚命長。後來emoji能見度和使用頻率超越顏文字。如果顏文字還要自己key入,emoji是別人幫你做好了臉,客製化,誰沒在MSN或ICQ上丟出過幾個黃色笑臉。如今這些即時通訊軟體都已經消失,那些笑或哭卻比什麼都還長久。
再接著,貼圖和表情包鋪天蓋地而來。顏脫離了文字,表情包自個兒就頭頭是道。
▋貼圖和表情包比任何文字都能保持距離
有意思是,如果你考察,你會發現,貼圖和表情包文化和「微表情」一詞剛好在台灣差不多時間流行。
《銀座媽媽桑教你讀心術》,《FBI教你讀心術》。兩千年第一個十年暢銷的書籍都暗示大眾對微表情心理學有多在意。微表情是無意識下的瞬間反應,學者以為那只閃現在0.05秒內,甚至沒有完成整副表情,面部肌束便被大腦皮質重新接掌,像是國慶日總統府前排大字刷刷刷倏然全變,我們學會調度五官表達適切的情感,那就是社會化的開始。我們對鏡練習再三,如今鏡子變成螢幕,新的臉用顏文字組成,甚至,成了貼圖,成了表情包,網路線速度多快,所抵達卻是人類最後的臉。我們終於戰勝了爬蟲類腦引起的自然生理反應,道成肉身,現在,我們可以於網路上隨意貼出自己想要的臉,再無懈可擊。
但也因此停留在那張臉裡。
熊大哭哭。兔兔笑笑。詹姆士撥頭髮。你阿公都懂LINE貼圖。
還有馬景濤猙獰臉對天吶喊。
八點檔葉美琪甘阿捏。
迷因圖舉起大拇指微笑的我就爛。
《甄嬛傳》皇后歪嘴臣妾做不到。
比起顏文字的演化越來越細緻,貼圖和表情包卻大而化之,極其戲劇化,怎麼誇張怎麼來。貼圖畫質和表現是越發精細了,情緒卻越發粗了。
貼臉開大,怎麼現在我們就愛大?
與其說是不知道怎麼用文字表示當下複雜的心情(哭之笑之?怒極反笑?「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不如說,貼一個表情包更省事。似乎什麼都包含在裡頭了,只是需要你自己解讀。
甚至,貼圖和表情包比任何文字都能保持一種距離。有一種表現力豐富,色彩繽紛,聲色俱厲,其實只是基於禮貌。好像什麼都對你說了。其實什麼都沒說。
也就是意思到了。其實只是意思意思。
沒有什麼意思。
貼圖和表情包是最新的「我去洗澡了」,「先睡了」。
網路上,我們表情豐富。有無數張臉,但現實中使用貼圖的我們面無表情。
終究,文字是費勁的,多少字,很難抵達奧黛麗.赫本的笑。於是我們在網路世界用表情取代文字,我們用貼圖和表情包生出一張又一張臉,用那張臉陳述一個模糊而籠統的感受,摒除微表情,務求完美,甚至規格化、統一化,說起來,那不就是所謂「人設」一詞的開端?
人設需要有一張臉,那顏文字在單單只有符號和文字的網路語言中提供最初的表情。後來的我們能調度無數的臉了,社群軟體的聊天程式上甚至能用自己的臉來建模,螢幕裡外都是自己的臉。但人設卻不是網際網路交流的起點,一旦我們習於使用人設這個詞彙,從此看誰都覺得只是偽裝,到底裡外不是人。
網路上完整的臉又變成了面具。
忽然很懷念顏文字。因為它是一個鍵一個鍵用手打出來的。不如說,顏文字是臉,但它更像文字,那麼努力想要表達。我懷念所有不能抵達的。還有那些正因不能抵達是以那麼努力所抵達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