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蔣介石如何失去中國大陸?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走遍世界是為了解除自己的旅行癮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8/31 第129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蔣介石如何失去中國大陸?不再重彈捧蔣老調!評說蔣介石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
游牧十年!許多人走遍世界是為了解除自己的旅行癮,把清單上項目一個個劃掉

新書鮮讀
蔣介石如何失去中國大陸?不再重彈捧蔣老調!評說蔣介石
圖/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評說蔣介石》

內容簡介:蔣介石在民國史上,與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並稱四大政治人物,四人身後評價不一。以蔣而言,長期以來在中國大陸被視為「人民公敵」,而在台灣則被捧為「偉大的民族救星」。1995年,蔣於逝世二十年後,汪榮祖與李敖在台北出版了第一本完整的《蔣介石評傳》,不再重彈捧蔣老調,令許多台灣讀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然而,近年隨著蔣介石手寫日記的公開,大陸學者發現蔣介石跟他們從前認識的形象很不一樣,形成另一波的捧蔣之風;在美國則由於右派勢力的興起,一反既往貶蔣之論,出了不少捧蔣批毛的著作。捧蔣的根據是蔣的手寫日記,但有意留給後人看的日記,必有個人的主觀,不能不分辨「真實的蔣」(person)與蔣「要我們知道的蔣」(persona)。寫歷史的人,豈能被日記牽著鼻子走?《評說蔣介石》針對蔣介石與重要的史事及人物,以一系列的主題,提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既有駁斥、也作翻案。

作者介紹:汪榮祖,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1971),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執教31年,獲榮退教授銜。曾獲美國維吉尼亞州社會科學院傑出學者榮譽(1993),全美研究型圖書館2001年年度傑出學術著作獎。2003年之後的16年間,先後在海峽兩岸任教。

搶先試閱:〈蔣介石如何失去中國大陸〉

蔣介石失去中國大陸,是既成的歷史結果,由果推因,雖有後見之明的優勢,但所見不一。英國史家卡爾(Edward Carr, 1892-1982)曾說:史事的發生有偶然,然偶然也有原因,原因又有「層次」(multiplicity)與「階層」(the hierarchy of causes), 先後、輕重、主次不一,由繁而約,於萬緒之中,排除非必然之因,確定最主要之因,若非此因,不會有此結果,定論出焉。

蔣失江山絕非偶然,其故誠多,諸如政治的腐敗、軍事的失利、經濟的崩潰、社會的動蕩、雖然都可以排序定其輕重主次,但是莫不與蔣相干。皇親國戚的貪污、官僚之瘋狂劫受,蔣不能止;蔣又堅持用軍事手段解決內部矛盾,使抗戰瘡痍未愈而內戰驟起,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又濫發金圓券,竭澤而漁,民不聊生,豈不就是經濟崩潰與社會動亂的原因?戰事既起,蔣以元帥的身分,包攬自上而下的指揮,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居然兵敗如山倒,一敗塗地,捨蔣誰能擔此重責?史家陳寅恪謂蔣:「自我失之終可惜,使公至此早皆知」; 更可惜的是,使公雖自知,也雅不願承認由其失之,故而雖敗退海島之後,仍然嚴於責人,寬以責己,嫁禍於知識分子之批評,學生之鬧事,甚而甩鍋美國援助之不力,馬帥議和之干攪,皆可以休矣!

取蔣介石而代之的是毛澤東,自北洋政府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便是國共爭奪天下的時代。國共原屬一家,來自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然而蔣介石奪權成功之後,不僅分共而且視若仇讎。蔣之南京政府成立後即開始江西「剿匪」,以十倍之眾剿而無功,屢敗者四,最後博古、李德誤判情勢,而蔣的德國顧問圍堵之策奏效,使第五次圍剿得逞; 然而朱毛殘部竟能將「流竄」變為「長征」,敗而不潰、退而不亂,卒能敗部復活,重建革命根據地於陝北,促成逼蔣抗日,因抗日使國共再度合作。

國民黨寫八年抗戰史,往往說共產黨不打日本人而打國軍,因搶奪地盤而乘機坐大。乘機坐大沒錯、搶地盤也沒錯,地盤被日本人侵占甚多,只要在敵後繼續打遊擊,就可搶到很多地盤、贏得更多的人心,是以愈抗戰愈有機會坐大。國共兩黨曾各自詮釋抗戰,但以抗戰決心而言,國實不如共。據英文《劍橋中國史》估計,抗戰期間中央軍投敵部隊多達五十萬之多,再就1943年投靠敵人的降將就有42人之多, 而共產黨領導以及紅軍中沒有一個在抗戰期間降敵者,也無與日本人暗通款曲者,更沒有當漢奸者。

國民黨說共軍打國軍,其實是國軍常打紅軍。蔣介石於戰前沒能消滅共產黨,已感到十分遺憾;眼見共黨坐大更是痛心疾首,一心一意想溶共、剿共、滅共。蔣介石原以「紅色將軍」起家,深知共產黨的利害,深感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怕中共會奪取他的政權,故非除之而不快。他對付政敵不是公平競爭而是用強制手段,用強就有反彈,而反彈的最後結果是自己被打倒。

蔣介石溶不了共產黨,然而國共在抗戰中並沒有決裂,主要有二個原因:其一、在舉國一致抗日的大環境裡,蔣不敢公然大舉剿共,只能暗中搞。其二、毛澤東對蔣介石的挑戰有時針鋒相對、有時退讓,儘量不導致決裂,也就是毛氏所謂既團結又鬥爭的策略:一方面維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央政府之下,奉蔣介石為最高統帥;另一方面則維持紅軍及共區的獨立與自主性,不惜先斬後奏或斬而不奏。因此衝突與矛盾固然不斷,共產黨仍繼續奉行國共合作的既定政治策略。毛澤東不肯決裂、蔣介石不敢決裂,只好走既團結又鬥爭之路。毛擺好棋譜請蔣來下,蔣自非對手。蔣雖在軍事上占優勢,卻在政治上處處被動,愈來愈退居劣勢,難怪蔣在1940年3月9日記道:「唯共產黨作祟為可恨耳」。 蔣以共為死敵,毛豈有不知之理?曾說「過去十年的蔣介石是反革命的。為了反革命,他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中央軍。有軍則有權,戰爭解決一切。這個基點,他是抓得很緊的。對於這個點,我們應向他學習」。

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合作已如弦上之箭,但蔣介石始終不喜歡國共合作的提法,因這種提法把國共對等起來平起平坐,豈其所願?因他不承認共產黨是合法的政黨;他不要聯共而要溶共,想把共產黨合併於國民黨內猶如軍隊之收編,化掉以後實現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理想。所以周恩來雖一再向蔣表示國共合作的誠意,蔣總是大剌剌地回答說:「不要提國共合作,只要提與我合作就行了」。 蔣介石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棄守,忙於應付兇猛的日軍進攻,尚無餘力來對付共產黨,國共之間因而暫無摩擦。值得注意的是,蔣毛對付日軍進攻的戰略已見其異。蔣打的是正規的陣地戰,兵力不易集中,面對敵人強大優勢的火力時,常陷於被動挨打,付出慘痛的代價,往往導致一瀉千里的大潰退。毛打的則是運動戰,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打遊擊。朱德、彭德懷等共軍將領掌握機會深入敵後,建立越來越多的抗日根據地,包圍敵人占據的都市與交通要道,易於擾敵而不易被敵所殲。蔣之正面作戰與毛之遊擊戰,可謂國共兩黨抗日的戰略配合。國共於抗戰初期在戰役上的配合,贏得平型關之戰的勝利。日軍第五師團長板垣征四郎在1939年的9月裡,決定突破長城防線進兵山西,全力向平型關一帶進攻。經過9月22、23兩日血戰後,國軍傅作義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之命增援,同時共軍第115師由林彪率領拊平型關敵軍側背,林彪的機動靈活戰術與傅作義正面主力防禦相互配合,利用有利地形設置埋伏以待進犯之敵。日軍輜眾部隊於25日早晨進入伏擊圈立遭痛擊,日軍被截斷首尾,至翌日中午已殲敵千餘,並切斷了日軍的交通,有力支持了傅作義的正面反攻,使日軍第21旅團陷入重圍,遂因板垣大舉增援,各部才於9月30日撤離戰鬥。這一仗可謂國共聯合抗擊日軍的第一仗,但也是最後一仗。

中國軍民從平津、淞滬到南京失陷雖然犧牲慘重,但抗敵的英勇確實可歌可泣。毛澤東在1938年9月29日,值武漢保衛戰期間,特別托周恩來給蔣介石一封親筆函,向蔣「領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革命戰爭」表示崇仰,同時鼓勵蔣「團結全民,鞏固與擴大抗日戰線,堅持持久戰線,動員新生力量克服困難,準備反攻」。毛澤東在信中一再強調團結,並提醒敵人會刻意破壞團結。他相信「國共兩黨之長期團結,必能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凶頑終必失敗」, 表達兩黨長期合作的願望,十分明顯。武漢失守後抗戰進入膠滯狀態,蔣介石的注意力遂轉移到共產黨問題上來。同時蔣日和談仍在繼續秘密進行,共同防共一直是日方必要的條件之一,對付共產黨成為蔣介石的一石雙鳥之策,既可去心腹之患又可展示對日和談的誠意。國民黨五屆中全會於1939年元月在重慶召開,內政的主要議題便是整理黨務。蔣介石在會場上講話,呼籲要喚醒黨魂,目的是要國民黨警惕各地共黨以強化國民黨,並於會中通過決議案確定「防共、限共、溶共方針」,且專門設置了防共委員會。大會為了強化黨又決議設置國防最高委員會,以蔣為委員長獨裁黨政軍大權。會議開過之後為落實會議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對付共產黨的辦法,諸如〈共黨問題處置辦法〉、〈淪陷區防範共產黨活動辦法草案〉、〈第八路軍在華北、陝北之自由行動應如何處置〉、〈異黨問題處理辦法〉等等。 蔣介石於抗戰十五個月之後再度確定了反共方針,雖不似1927年清黨之劇烈,但毛澤東所希望的長期團結與國共合作只剩虛有其表了。

  

▶▶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公司 汪榮祖 《評說蔣介石》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
圖/寶瓶文化
書名:《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

內容簡介:「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

兒心科醫師想說:一個孩子破碎,是傷痕疊加,壓力積累;修復之路也需要伴著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無論前進或後退,每一小步的鬆動都是進步。

  /

謝依婷醫師:「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 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

◆ 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小女孩左右為難──才六歲的她,只能以沉默守護她的家。

◆ 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

◆ 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 媽媽內疚帶孩子看診,害他被貼上過動標籤──但標籤從來不是診斷本身,而是光看到診斷,就對孩子下意識地負面評斷。

愛是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的傷,孩子亦默默地盡數承接、吸收了。

在診間,叛逆少女無力地說:「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了?」家長指責拒學小孩:「廢物!不努力!」自殘的憂鬱女孩,媽媽生她時難產死亡,她被整個家視為罪人……謝醫師以行醫十年所見,描寫二十餘種親子困境的典型。但這些孩子不只出現在診間。這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最心愛的寶貝。

兒心科往往是門診大樓最後亮著的燈,這本書也彷彿一盞燈,為所有不安而無助的迷茫家庭,點亮修復及重建之光。

作者介紹:謝依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人與人相遇是一種機緣巧合,能夠傾聽和幫助孩子,是身為兒心科醫師的使命和幸運,雖然不一定能幫上每一個孩子,但總是要盡力去做。」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曾任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服務於安平心寬診所。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僅有三百位左右。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後,需再接受額外一年的次專科訓練,通過考核,方能成為兒少精神科專科醫師。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跟不同年齡層的病人對話。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國小孩子聊寶可夢機台,與青少年討論手遊和YouTuber。除此之外,也時常得扮演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翻譯」,安撫焦慮,疏通與重建親子溝通的小徑。

以兒心醫師身分執業近十年,終於走出醫院,開始成為小鎮醫師。渴望兒心的專業和價值能得到重視,有更多人力和資源願意投入,最終為我們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守護的力量。

搶先試閱:〈「為什麼都是我的錯?」──面對性騷擾,別造成二度傷害〉

一個燠熱的下午,高二的螢螢隨著媽媽進到診間,窗外的豔陽照不亮她灰暗的表情。

「請問螢螢今天是什麼原因過來就診呢?」我問。

螢螢低著頭不說話,而媽媽看上去很焦慮,卻又吞吞吐吐。

「呃,她在學校遇到了一點事,我很擔心她在心理上是不是有受影響。」媽媽隱晦地說著。

經過努力地澄清後,媽媽才終於說出所謂「學校的事」,原來螢螢交了一個男朋友,是大她一屆的學長。

「這個年紀的孩子會對感情產生興趣也是挺正常的。所以是什麼狀況讓媽媽你這麼擔心呢?」我進一步詢問。

「我已經跟我女兒說過很多次,不要在上大學前交男朋友,會影響課業。結果她不只給我交學長,他們的LINE裡面,那個男生還傳那些不三不四的照片!我絕對會告死他,這個變態性騷擾我女兒!」媽媽聽到我的問題,突然像被戳破的氣球般整個爆發出來。

「醫師,有些事我想單獨說……」螢螢的眼睛開始朦朧一片水氣,聲音小到幾乎聽不見。我好說歹說地勸媽媽先在外面休息,她才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

///

原來,螢螢跟這位學長是在熱音社認識,兩個人對彼此都有好感,最近在學長告白後,螢螢也答應當他的女友。然而,在螢螢承諾交往後,學長便開始對螢螢有一些親密的試探行為。

「學長一開始是想牽我的手,我讓他牽了。後來在社辦沒人的時候,他開始會抱我,想要親我,我們也接吻了。」螢螢回想著交往經過,臉上卻寫滿迷惘,不見一絲甜蜜的表情。

我詢問螢螢跟學長有這些親密行為時,她是什麼心情。螢螢迷惑地說,她也不知道。

「學長說,既然我是他女朋友,這些行為都很正常啊。我覺得到這邊我都不討厭,但是後來……」螢螢的表情開始起了變化,眼睛驚恐地睜大,露出十分不適的表情。「上禮拜學長要我摸他……我覺得很害怕,說我不想。學長說女朋友本來就應該要可以接受這些,不過他倒是也沒強迫我,只說我這樣讓他很失望,我們吵架了,我心裡很難過。回到家,就收到學長傳訊息向我道歉,說是他不好。」

螢螢和男友吵架本來很傷心,男友道歉的訊息讓她瞬間像吃下一顆定心丸。兩人和好後,又開始說些甜甜蜜蜜的情話,男友告訴她這世上他最愛的人就是螢螢,為了她,他什麼都不怕、都可以給。

正當螢螢覺得一陣窩心時,手機突然傳來一張他一絲不掛的裸照。「寶貝你看,我和你之間沒有任何祕密。這是我最私密的照片,你存下來,想我的時候就可以看。」螢螢頓時傻了,不知該如何回應。「我都這麼毫無保留了,寶貝是不是也該展現一下誠意啊?」

看到手機又跳出學長的訊息提示,嚇壞的螢螢腦袋一片空白,只能隨便回些「我媽叫我了掰掰」,就趕快關閉手機螢幕。

「其實我本來就知道我媽有時候會偷看我的手機,所以定期會把聊天訊息刪除。但是那天真的太驚嚇了,加上我媽突然叫我下樓吃水果,一時沒有刪訊息。誰知道好死不死,我媽那天晚上就看了我的手機。」

媽媽看見訊息和照片,勃然大怒,劈頭就把螢螢罵了一頓,說她不知檢點、行為放蕩,還說對方是性騷擾,她一定要給他好看。

螢螢怕媽媽真的去找男友麻煩,把事情鬧大,聲淚俱下地對媽媽道歉,保證自己沒有和對方發生進一步的親密行為,並發誓再也不會跟學長來往。

媽媽雖然沒有去找學長,但是從上週到現在,每天都提起這件事,接著就不停碎念螢螢是不是自己跟男生走太近,又問她反省了沒有。

螢螢每夜以淚洗面,都不敢讓媽媽知道,直到今天再也壓抑不住,在上課時突然暴哭不止,導師告知媽媽帶她回家休息。

我聽到這裡,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明明是學長對你做了這些事,你也覺得很受傷,結果卻是你向媽媽道歉嗎?」我問。

「對啊,好像從小都是這樣。」螢螢苦笑。「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幫忙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一只。媽媽聽到聲音後過來,劈頭就罵我『怎麼這麼不小心!』她完全不關心我有沒有受傷,只在乎她的碗。」

還有一次,螢螢在學校打躲避球時跌倒,膝蓋都流血了,媽媽邊幫她擦藥邊罵,碎念「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去做這麼粗魯的運動」。

「反正一切都是我的錯。就算我受傷了,也是我的錯。」螢螢邊啜泣,邊說道:「今天上數學課的時候,我突然越想越難過……為什麼都是我的錯?結果就哭出來了。」

///

螢螢離開診間後,換媽媽進來。

「今天老師打給我的時候,我真的嚇壞了。我沒想到這件事到現在還讓螢螢覺得這麼受傷,但她又一直叫我不要去找那個男生麻煩。可是看到螢螢這樣暴哭,我實在很想直接去學校,把事情都講出來……」媽媽恨恨地說。

「媽媽,你看到螢螢收到那些訊息時,是什麼感覺?」察覺到母女間的想法有著落差,我思考著該怎麼讓媽媽明白,女兒除了對男友的行為感到不適,也同時因著媽媽的指責而更加委屈。

「還能有什麼感覺?!當然是氣炸了啊!這個男生對我的寶貝女兒做了什麼事啊!萬一我那個天真的女兒真的傻傻被他騙了,把私密照傳給對方,結果流出去,那她以後還要不要做人?」

媽媽滔滔不絕地說著她的擔心,什麼「看新聞就是有小女生被網友騙,結果私密照外流,在網路上傳來傳去,結果女生得了憂鬱症,想自殺」,「鄰居的女兒十八歲就被搞大肚子,結果休學,人生都毀了」之類的。故事一個接一個,洋洋灑灑的都是為人母的擔憂。

「媽媽,聽得出來你當時非常焦慮和擔心。那你有想過,螢螢那時候是什麼感覺嗎?」我問。

「她是什麼感覺……?」螢螢媽媽突然語塞,只是遲疑地重複著我的話。「我怎麼知道她有什麼感覺?她從來都不說啊。我這個女兒從小就很傻、很好騙,別人跟她說什麼都『好好好』,從來不反駁,所以我才會這麼擔心她。現在果然發生事情,我明明跟她說過……」

「媽媽,其實在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是螢螢的感受,對吧?」見媽媽又開始迴圈她的焦慮,我單刀直入。「你有想過為什麼螢螢都不說她的感覺嗎?」

她錯愕地望著我,似乎沒想過會有人這樣質問她。

「我的經驗中,很多孩子都是因為怕被罵,所以不說。」我自問自答。

「怎麼會呢?我都是擔心她才念她呀。她發生這種事,我心疼都來不及了,怎麼會罵她。」媽媽理直氣壯地表示。

我聽到了一個關鍵詞,連忙抓住。

「你為什麼會覺得心疼她呢?」我問。

「因為……因為……她收到這種照片,應該也很害怕吧。我是她的媽媽,卻讓她獨自面對這種事,當然會心疼呀!」媽媽努力思考著。

螢螢的媽媽其實感受到了女兒的害怕,而她一方面驚慌,一方面又自責沒有保護好女兒……種種情緒化成對自己的生氣,接著這些混雜的情緒統統投射到女兒身上,變成怪罪她為什麼那麼不小心。

「你明明是自責和心疼女兒,但你跳過了『關心』這個步驟,直接檢討她。螢螢感受到的就只是自己一直被念、被罵。」我試著把母女溝通的問題點出來,媽媽聞言沉默。

「那……我該怎麼做?」安靜一陣後,媽媽小心翼翼地詢問。

這樣以責備取代支持的互動模式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使得她連最單純的關心也需要人提點。

「如果螢螢現在還是個小小孩,地上有顆石頭,讓她走路時跌倒了,你會怎麼做呢?」我問。

「當然是把她扶起來,看看她有沒有受傷,」見我不住點頭,媽媽總算放心地說下去,「然後抱抱她、哄哄她呀。」

「媽媽,其實你會嘛!」我鼓勵著頓悟的媽媽,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回家就是這樣,先關心螢螢有沒有受傷,然後帶她去吃點好吃的、逛逛街,或是做任何你們喜歡一起做的事都可以。」

「她小時候最喜歡吃冰淇淋。不管哭得多傷心,只要買冰淇淋給她吃,她就會笑得好可愛。我全世界最可愛的寶貝呀,怎麼會遇到這種事……」媽媽露出苦甜參半的表情,那是為人母才會有的心情。

看著她們母女倆離開診間,我心知互動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然而,我期待這次看診對她們母女之間的溝通,是如同嬰兒學步般的一個開始。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謝依婷《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游牧十年!許多人走遍世界是為了解除自己的旅行癮,把清單上項目一個個劃掉
圖/馬可孛羅
書名:《游牧十年》

內容簡介:" 我是一個遊牧旅人。十年來,我在旅途上過著長路漫漫的巡遊生活。三千多個夜晚。在九十多個國家。在一千個不同城市。在數以百計的青年旅館。與無以數計的人相伴。飛航距離高達五十萬英里,另外還靠火車、巴士、嘟嘟車 、汽車和腳踏車旅行了五十萬英里。旅途是我的家。 ──馬修.凱普尼斯(Matthew Kepnes)"

作者馬修.凱普尼斯年輕氣盛但卻日復一日的工作,讓他逐漸失去熱忱並質疑人生。偶然一次哥斯大黎加之旅,開啟了作者的第二人生。旅途重新點燃了心中對於世界的嚮往,幾經家人阻撓與自我懷疑的波折,作者仍毅然決然辭去了工作,開始了為期十年的游牧之旅。

期間創立旅遊網站「游牧馬哥」(NomadicMatt.com),足跡遍及東南亞、歐洲與亞洲,親臨威尼斯美泉宮、捷克聖尼古拉大教堂,徜徉於希臘伊奧斯島的異國邂逅,步步體現人生的價值。然而,在歷經十年的旅途,馬修開始反思,出走的理由與家鄉的意義……

此書紀錄作者十年間遊歷各地的心路歷程與人生啟發,跟著「遊牧馬哥」,在廣闊無邊的世界找尋內心曾經晃蕩的自己。

作者介紹:馬修•凱普尼斯,《紐約時報》暢銷書《一天五十美元環遊世界》的作者,經營平價旅遊網站「遊牧馬哥」,榮獲旅遊大獎肯定。二十三歲才首度出國旅行,至今足跡已遍布全球百餘國。他的旅行書寫及旅遊相關建議曾登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雅虎(Yahoo!),並獲《紐約時報》、《衛報》、《時代週刊》(Time)、《富比世》(Forb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及其他眾多媒體刊物刊載。凱普尼斯也經常獲邀於各大旅展演講。目前他若不在旅行的路上,通常生活在德州奧斯汀。

搶先試閱:〈旅行就是我感到舒適的地方,在人生艱難困頓時,旅途是我渴望的所在。 〉

許多人走遍世界是為了解除自己的旅行癮,把清單上的項目一個一個劃掉,藉此顯示他們已經到過那裡、做過那件事。可是我在自己和其他像我這樣的游牧旅人身上發現一個現象:我們旅行得越多,就越想要繼續旅行。我們不可能解除自身的那種癮;旅行只會使它持續增長。這種成癮沒有藥方可以治療。

回到了家鄉,我卻明白還有更多世界要看,更多人生要過。回到家鄉令我感覺自己彷彿瀕臨死亡——好像被關進鳥籠,得設法用爪子扳開它,重新飛出去。

我必須承認,我這種人在面對困境時,比較傾向退縮到舒適圈裡去。在我還是個笨拙書呆子的青春歲月中,這的確是事實,而儘管現在我成了游牧旅人,情況依然如此。唯一改變的部分——畢竟一切都會改變——是我的舒適圈。現在,旅行就是我感到舒適的地方,在人生艱難困頓時,旅途是我渴望的所在。

就在我計畫再度出發的同時,我又一次次聽到大家的老話:我在逃走。我父母就是這樣說的:我在逃離我的家鄉、我的根源。

我的同事們也是這樣說的:我不肯安定下來,找份傳統型態的工作,我在試圖逃離我的種種問題。

這種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我什麼時候才要「安定下來」?我什麼時候才要「參與真正的世界」?我什麼時候才會「認真過生活」?

連我的部落格上都出現這樣的評論。某個人告訴我別再逃避,要面對真正的世界。假如讀者你認真嚴肅地旅行一大段時間,我敢保證你也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我不太知道為什麼,不過似乎有某種約定俗成的智慧認為,如果一個人長期旅行,沒興趣定下來或找個傳統工作做,那麼他一定是因為某種原因而逃走。這些人只是企圖「逃避人生」。旅行沒關係,但要有個限度——短暫的假期,甚至在上大學前中斷學業一年,或大學畢業後去當一陣子背包客、買張歐鐵周遊券暢遊歐洲,這些都不成問題。可是一旦你嚴肅地談論游牧旅人的生活方式,或者出外遊歷得稍微太久一些,你肯定會聽到那種話:你在逃避什麼?大家想傳達的訊息是,你可以旅行,但不能旅行太久,不能太認真。

我們這些游牧旅人在家鄉肯定過得很糟糕、很可憐。不然就是我們太古怪,無法跟別人建立長久的關係。再不然就說我們是拒絕長大的小孩,一心一意想要離真實世界遠遠的。

由於這種話反反覆覆不斷進到我的耳朵裡,我最後終於體悟到我必須停止對抗它。我不再否定它。我真的告訴所有懷疑我的人說:你是對的。我的確是在逃走。從二○○六年第一次把大背包扛上肩的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在逃。可是我並不是在設法迴避人生——我內心會這樣告訴那些懷疑者。我是在設法迴避你們的人生。我不是從真實世界逃走——我是從你們認為的真實世界逃走。

逃離坐辦公桌的生活、日復一日的通勤、每個周末的採購,逃向世界可以提供的一切。逃離單調乏味、朝九晚五、猖狂的消費主義、約定俗成的人生道路。

我在逃向廣大的世界,逃向奇鄉異國、全新面孔、不同文化,逃向我自己心目中的自由和生活。我要體驗每一個文化、觀覽每一座山峰、品嘗詭異的美食、參加瘋狂的慶典、邂逅不一樣的人、享受世界各地的不同節日。  

我逐漸明白,把刻意流浪的人或游牧旅行者貶為一群瘋狂、適應不良、反社會的彼得潘 只是另一種讓恐懼延續的方式。那好像是在說,「我們的生活是唯一可行的生活,任何不要過這種生活的人都是瘋子」。當你把不想過你那種生活的人定義成瘋子,你就永遠不需要去應付你那種生活方式的缺點。

事實是,幾乎所有人都需要把某個人當成自我定義的反例。也許你聽過法國著名詩人韓波 (Arthur Rimbaud)的一句名言——「我是另一個人。」對我而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都會藉由推開某個其他人,設法編造出一個自己版本的「我」。我們需要建立這樣一個概念,才能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作為人,我們的身分是什麼?是什麼讓我們獨特?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是什麼?假如我們不把自己定義成另一個人不是的名堂,我們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我」。其他人的存在有助於我們明瞭自己的身分。倘若你終其一生單獨一個人在一間屋子裡過活,你不會很清楚——甚至不可能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

不過我們並不是自己呆坐在一間屋子裡。我們會觀察身邊的人——兄弟姊妹、父母、朋友、敵人、隨機碰到的陌生人——然後摸索出我們的「我」是怎麼構成的。「運動方面我沒他那麼行」,你可能會說。「我畫畫比另外那個同學厲害。」或是:「大部分同學說他們喜歡巧克力冰淇淋,可是我喜歡草莓口味。」或是:「我的數學跟不上其他同學——那大概不是我拿手的部分。」

每天,透過數以百計這種小小的比較,我們慢慢拼湊出我們到底是什麼人。隨著年齡漸長,比較內容會更加廣泛而多元,而且會變得更嚴苛。全美各地那些自認為有責任感、開轎車代步的成年人很可能告訴自己:「我不像那些背包一背就遠走天涯的神經病。我已經安定下來,在這裡打拚人生。雖然這種生活不怎麼炫,不過至少我知道我是誰——而且我不是那種人。」當然,像我這樣的游牧旅人會從相反方向做完全一樣的事。我知道自己的確這麼做過。我曾告訴自己:「我不像那些開轎車代步的人那樣,一輩子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我探索過全世界。這種生活不見得容易,不過至少我知道我是誰——而且我不是那種人。」

▶▶ 閱讀更多 馬可孛羅 馬修•凱普尼斯(Matthew Kepnes) 《游牧十年》

 
與企業老闆面試時,該注意什麼重點?
在他超過36 由經營者擔任面試官的話,你要注意的重點有下列幾項。對方是身經百戰的經營者,應該能一眼看穿你的本質。因此你沒必要矯飾,請放輕鬆地以真實面貌前往面試吧。

白內障手術避免不滿意,換人工水晶體前該懂的8關鍵
眼睛因白內障要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前要告訴醫師哪些用眼習慣?「超音波晶體乳化手術」和「傳統白內障手術」有何差異?何謂飛秒雷射?單焦、多焦水晶體差在哪?白內障手術後乾眼症會加劇嗎?讓醫師解答你的疑惑!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