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檔ETF-元大50(0050)於2003年6月發行,當年底ETF資產規模35億元,日成交值僅占市場交值0.28%;然而,到了2023年7月底為止,已有239檔ETF、16家投信參與發行,總受益人數高達654萬人,幾乎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參與ETF投資,資產規模則總計約3.1兆元,日成交值占市場成交值更高達22.1%。
ETF能大行其道並風起雲湧,主因除了存股盛行、長期投資帶動定期定額持續不間斷外,盤中零股交易的推出,大幅降低年輕小資族的進場門檻,也是原因之一;另外,近幾年COVID疫情肆虐,在家工作普及也使得適合網路交易的ETF大量受惠。在ETF蓬勃發展之際,國內ETF市場投資人的一些迷思,則值得探討並加以導正。
迷思之一:年輕人適合以高股息ETF來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嗎?根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台灣前十大台股ETF中,有五檔中就屬高股息類型ETF,其中前兩名資產規模都超過2,000億元。究其原因,除了高股息ETF原本就有為數不少的退休族群購買,及以追求穩定配息的法人機構大量持有之外,近期竟也成為年輕小資族的追捧對象。然而,從投資學角度觀之,長期累積財富所仰賴的利器為「複利」的效果,撇開每期投資金額大小,決定「複利」威力的因子之一為投資時間長短,而另一則為投資報酬率高低。年輕小資族最強大的本錢就是時間及較高的風險承度,所以在一定的投資區間內,年輕人若要以ETF為投資標的,應選擇市值型或成長型ETF,才會有較大的「複利」的效果,也方可在一定投資間內,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並為未來退休金奠定厚實的基礎。
迷思之二:高股息ETF配息頻率是否愈頻繁愈好?如上所述,高股息類型ETF深受投資人青睞,投信業者也抓住投資人愛配息的心態,紛紛推出「季配息」甚至於「月配息」等ETF產品;然而ETF就與股票一般,一旦沒有順利填息,領的股息就像是右手進左手出,並沒有真正入口袋,且亦會面臨貼息風險。另外,若ETF配息頻率增加,為了達成目標配息金額,必須執行停利的次數也會增加,對於以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為目標的投資人而言,高配息頻率反而不利。此外,對於不需要定期性現金流入者而言,領息後再將配息再投資,反而增加交易成本。
迷思之三:ETF屬被動性投資商品,不會有過高的槓桿風險?一般投資人對ETF的刻板印象即是:它屬於一種追蹤指數的被動型金融商品,因此其槓桿風險不會太高,惟現在台灣ETF市場的商品琳瑯滿目,例如目前就有33檔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槓桿型(如元大台灣50正2)及反向型(如國泰中國A50反1)ETF,基本上不論是槓桿型和反向型ETF,都必須以相關的期貨合約來複製報酬率,以每日追蹤報酬的正向倍數或反向倍數,方能達到產品本身設計之槓桿倍數。
再者,投資人買賣槓桿型和反向型ETF,除了必須承受一般投資風險之外,尚必須承受期貨正、逆差可能導致追蹤誤差過大的風險,同時也存在每日因必須動態調整複製投資標的指數倍數,尤其須轉倉時所產生的額外交易成本。總之,買賣槓桿型和反向型ETF,如同間接投資如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一樣,必須承擔比一般傳統型ETF相對更高的風險,尤其是高倍數的桿型和反向型ETF,其存在相當程度的槓桿風險,投資時不能不慎。
總而言之,在選定ETF投資時必須了解本身的投資目標,尤其是年輕小資族在人生投資的初階段,必須以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為首要目標,切勿為了追求短期配息的小確幸,而盲目一窩蜂追逐高股息暨高配息頻率的ETF,而應正確選擇市值型或成長型ETF,方能享有較高「複利」的效果,也才可以在一定投資間內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並為將來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另外,也冀望有遠見的投信業者,應多多效法國外,增加發行累積型(將每年資本利得自動滾入再投資)ETF,來讓國內投資人有更多元的選擇,以利其享有更大複利效果,進而更有效率地累積財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