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控告華碩的ACQIS公司來歷為何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4/11 第54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深入報導 2024年全球電動車產業發展:新興市場成為新戰場
2024 TAIPEI AMPA汽配展即將登場  潛在合作商機等你來挖掘
氫能於淨零碳排占重要地位: 全球氫能發展預估及我國發展策略簡介
   
研發創新 從電動車到AI,看馬斯克開放原始碼背後的商業盤算
   
智財管理 控告華碩的ACQIS公司來歷為何? 專利蟑螂與合法NPE的界線?
   
 
2024年全球電動車產業發展:新興市場成為新戰場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於日前主辦「工具機應用產業趨勢與商機分享會」,MIH EV研發院執行長鄭顯聰分析全球新能源車產業市場,亞太市場是最具有潛力的地區,台灣工具機廠商可以思考如何切入汽車領域的相關應用,趁勢而起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生態系統的關鍵角色。

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售成長35%

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為1,420 萬輛,較2022年成長35%,其中1000 萬輛是純電動車(BEV),420 萬輛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和增程電動車(EREV)。

2023年全球多數的電動車市場仍持續成長,純電動車(11.1% 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4.7%)佔全球輕型車銷量的15.8%,較2022年的占比13%略為上升。2023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在全球BEV-PHEV 組合中的佔比近三成(29.6%)、銷量成長133萬輛,其中120萬輛來自中國。比亞迪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高銷量和增程電動車(EREV)的熱賣是主要原因。EREV比PHEV擁有更大的電池和更長的全電動續航里程,並搭載小型汽油引擎作為「備用」發電機,2023年EREV總銷量為70.5萬輛,其中98%都是在中國銷售。目前EREV的領先者是中國理想汽車,2023年銷售37.6萬輛。

根據EV-Volumes統計,比亞迪銷量300萬輛(年增62%),在全球電動車銷量排名中保持第一,其中PHEV銷量為144萬輛。而特斯拉在純電動車中仍處於領先地位,2023年銷售181萬輛、比2022年成長38%。2023年底共計4000萬輛電動車上路,預估2024年電動車銷售將達到1,780萬輛,比2023年成長25%,其中純電動車銷量將達到1,280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500萬輛。

圖一、2014~2023年全球純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


圖片來源:EV-Volumes

中國電動車銷售及生產穩坐冠軍

經過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機以及2021年和2022年的供應限制之後,2023年全球汽車銷售強勁復甦,而全球電動車的表現更是大幅優於市場,2023年銷量成長35%。中國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2023年中國的電動車銷量將達到841萬輛,佔全球電動車銷量的59%;而中國全年電動車的產量達到930萬輛,穩坐全球最大電動車生產基地的寶座;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的65%來自中國,電動車出口達90萬輛。


與2022年相比,歐洲電動車銷量僅成長17%、中國電動車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 36%,美國和加拿大的電動車交車量比2022年成長了46%,和2022的成長率50%比較相差不大。儘管美國為了制衡中國,從2023年1月起頒布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簡稱IRA),電動車電池零件須有50%在北美生產或組裝,才能獲得每輛車3,750美元的減稅優惠;其中,電池關鍵金屬礦物須有40%來自美國或美國FTA夥伴國,才能獲得合計最高總額7500美元的電動車補助。從實際銷售量來看,補助金對於電動車採用影響的有限,但因電池要求在北美生產或組裝,2023年美國整車廠電池供應緊張的情況屢見不鮮。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54期:控告華碩的ACQIS公司來歷為何?

專利蟑螂與合法NPE的界線?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2024 TAIPEI AMPA汽配展即將登場  潛在合作商機等你來挖掘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全球指標性的汽機車零配件重點展會之一的「台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TAIPEI AMPA)」、「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AUTOTRONICS TAIPEI)」及「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2035 E-Mobility Taiwan)」將於2024年4月17至20日假台北南港展覽1館展出。此三合一展會由外貿協會主辦,完整呈現出全方位的車輛產業生態系,每年皆吸引數萬名國內外專業人士進場參觀採購,更是亞洲地區鏈結國際汽機車及電動車供應鏈的最佳平台。外質協會指出,今年將有近千家企業,逾2,600個攤位盛大展出,預計將吸引近30,000名國際和國內觀眾。呈現參展商數與攤位數雙成長的強勁佳績。展會即日起已開放國內外業者預約登記參觀。


2023 TAIPEI AMPA展盛況,照片來源:外質協會

TAIPEI AMPA整合跨產業優勢,攜手台廠爭國際話語權

隨著淨零碳排的永續浪潮,傳統車輛產業也加速進入典範轉移的創新趨勢。面對供應鏈重組、車輛電動化及智慧化的發展,TAIPEI AMPA展會配合國際趨勢,以「RE:DUCE減碳永續、RE:THINK創新思維、RE:SECURE安全出行、RE:CONNECT生態鏈結」四大展覽主軸,呈現車輛零配件、車用電子、ICT、半導體以及面板等跨產業整合優勢,攜手台灣企業爭取在未來移動時代的供應鏈關鍵角色。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54期:控告華碩的ACQIS公司來歷為何?

專利蟑螂與合法NPE的界線?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氫能於淨零碳排占重要地位: 全球氫能發展預估及我國發展策略簡介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指出若於2050 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氫能需至少占整體能源使用13%;2022 年3月台灣國發會發佈「2050 年淨零碳排路徑圖」亦提及未來我國2050 年電力供給,氫能需佔比9-12%,以達到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由此可見,氫能,尤其是綠氫,是一種淨零排放的能源形式,可以應用於各種領域,包含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工業製造和許多其他領域,為各國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要素。

勤業眾信(Deloitte)近期發布了《綠氫如何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全球氫能源市場展望》報告 (下稱《報告》),根據Hydrogen Pathway Explorer(HyPE)模型,對清潔氫能未來發展進行全面量化與分析,並指出潔淨氫能是實現碳中和與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其中政策的支持至關重要。包括透過策略訂定提高各方利害關係人對潔淨氫能發展前景的可見度和可信度;藉由直接補貼與財政激勵等方式,鼓勵業者投資製氫技術;以及透過國際合作,構建多元化價值鏈,強化能源、氣候和發展政策協同作用,發揮綜效。

潔淨氫能於2050年累計減排二氧化碳量可望達850億噸

據Deloitte對碳中和、包容性潔淨氫經濟的展望分析,如要在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潔淨氫能市場產能須於2030年達到1.7億噸氫氣當量,及2050年達到6億噸氫氣當量。《報告》分析,起初,潔淨氫能將主要用於工業用氫(9,500萬噸氫氣當量)去碳,特別是化肥生產。此後,隨著向淨零排放目標邁進推動需求快速增長,潔淨氫能將成為各行業通用的去碳解決方案。到2050年,工業(如鋼鐵、化工、水泥和高溫加熱)和交通運輸(如航空、航海和重型公路運輸)分別占潔淨氫能總需求的42%和36%。總體來說,潔淨氫能可以顯著減少碳排,到2050年累計減排二氧化碳當量達850億噸,是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倍多。

《報告》預計潔淨氫能市場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市場規模將從2030年的6,420億美元增至2050年的1.4兆美元。早期綠氫項目依靠公共支援實現收支平衡,像是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澳洲清潔能源金融公司(CEFC)計畫、歐盟「綠色減排一攬子計畫(Fit-for-55)」提案以及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PCEI)資助計畫等首批主要計畫。

氫能技術

《報告》指出,目前氫能主要有兩種取得路徑:天然氣重整製氫和煤炭氣化製氫,二者均屬於高碳密集型技術(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10億噸,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5%)。綠氫:利用再生能源電解水製取,是最具前景和真正實現永續發展的製氫技術;藍氫:利用天然氣和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製取,只要符合嚴格的甲烷排放和碳捕捉標準,也可被稱為「潔淨」氫。因此,藍氫或許是一項有用的過渡技術。

綠氫自始便在供應結構中佔據領導地位,並將在2050年占85% 的市場份額(逾5億噸氫氣當量),逐步發展成為最具競爭力的潔淨氫能技術。藍氫作為一項有用的補充和過渡技術,有助於在早期階段建立需求,並推動中東、北非、北美洲、澳洲等天然氣儲量豐富地區的氫經濟發展。藍氫產量將在2040年達到高峰,約為 1.25億噸氫氣當量(占全球氫產量30%),隨著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控日趨嚴謹,這項技術將逐漸被更具競爭力的綠氫所取代。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54期:控告華碩的ACQIS公司來歷為何?

專利蟑螂與合法NPE的界線?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從電動車到AI,看馬斯克開放原始碼背後的商業盤算
林宗輝╱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電動車和AI領域頻頻祭出開放原始碼大旗,無私地推動產業創新。然而,若深入剖析其開放原始碼策略,卻發現馬斯克的慷慨背後,藏著精心設計的商業算盤。這場看似利他的開放原始碼大秀,實則是一齣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好戲。

眾所矚目的馬斯克,向來以特立獨行和言語犀利著稱。他的一舉一動總能引發市場的震盪,他的一言一行也常成為輿論的焦點。而眾所周知,他在電動車或者是AI技術領域都有極佳的技術水準,不僅軟硬體整合技術領先業界,甚至擁有自研半導體與平台的能力。近年來,他把開放原始碼掛在嘴邊,甚至也實際做出開放特斯拉電動車部分硬體技術,以及對其AI大模型Grok進行開放原始碼,吸引了開放原始碼界的共襄盛舉,也順便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對此,支持者讚其無私推動創新;而質疑者則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是博眼球的花招。事實上,馬斯克或許真心信仰開放原始碼,但他最終目的都還是為了自己商業帝國的發展。

電動車技術大放送:擴大市場,鞏固地位

回顧2014年,馬斯克高調宣布開放特斯拉的電動車專利,涵蓋電池、電機等核心技術,美其名曰「為了推動產業進步」。這一舉動,引來不少環保主義者的讚頌。表面上,特斯拉無私地將關鍵技術分享給對手,助其加速電動車研發,最終造福消費者。

藉由開放原始碼,馬斯克在短短數年內迅速引燃了電動車市場,整個電動車市場集中資源迅速擴大產業規模,而且多數都遵照了特斯拉開放的那套規則。特斯拉並沒有因為開放原始碼而損失市佔,反而獲取了市場空間。這看似矛盾的結果,正是馬斯克開放原始碼策略的精髓所在。

事實上,特斯拉對真正的核心技術,如電池配方、自動駕駛算法等,卻絲毫未鬆懈控制。馬斯克深知,這些領域才是決定產業制高點的關鍵所在。透過開放一些相對成熟的專利,特斯拉巧妙地引導了產業的技術走向,使其朝著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這場「捨小利,攬大權」的開放原始碼棋局,也為特斯拉贏得了創新、進步的品牌形象。在環保意識抬頭的當下,馬斯克將自己塑造成引領產業變革的先鋒,吸引了大量追捧。這種無形的品牌溢價,反過來又為特斯拉的市場拓展鋪平了道路。

可以說,馬斯克的開放原始碼策略堪稱商業謀略的典範。它不僅擴大了電動車的市場規模,更將特斯拉推上了產業制高點,鞏固了難以撼動的領先地位。在這個精心設計的商業棋局中,馬斯克可謂是將利益最大化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54期:控告華碩的ACQIS公司來歷為何?

專利蟑螂與合法NPE的界線?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控告華碩的ACQIS公司來歷為何? 專利蟑螂與合法NPE的界線?
林宗輝╱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美國德州聯邦陪審團於3月22日裁定,華碩生產銷售的電腦相關硬體零組件侵犯了ACQIS公司的2項專利,必須支付1800萬美元(約新台幣5.7億元)的賠償金。雖然華碩主張這些專利無效,並強調自己並未刻意侵權,但陪審團仍認定專利有效,駁回了華碩的主張。

這些被ACQIS認定侵權產品涉及華碩的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伺服器和主機板等,其中使用的「中央處理器、記憶體及資料安全科技方法」是華碩被認定敗訴的關鍵。華碩在法庭上辯稱這些專利缺乏充分書面說明,主張專利無效,但最終未被採信。華碩表示將提起上訴,捍衛自身權益。

這起案件再次將ACQIS公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家位於美國德州的科技公司,以其持有大量專利和頻繁發起專利訴訟而聞名。那麼,ACQIS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ACQIS公司簡介

ACQIS LLC是一家成立於1998年的美國科技公司,總部位於德州麥金尼市,由電腦科學家William W.Y. Chu博士創辦並擔任CEO。該公司主要業務是持有和授權電腦相關領域的專利技術。

一般來說專利授權公司可以分為兩類:

  • 非實踐型專利授權公司(NPE): NPE不生產或銷售任何產品或服務,其主要業務是通過專利訴訟或授權來獲取收益。
  • 實踐型專利授權公司(PPE): PPE既生產或銷售產品或服務,也通過專利授權來獲取收益。

很明顯的,ACQIS屬於非實踐型專利授權公司。該公司不生產或銷售任何產品或服務,其主要業務是通過專利訴訟或授權來獲取收益。ACQIS的專利組合主要集中在電腦硬體和軟體、半導體、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高價值的科技領域。ACQIS的訴訟對象往往是知名企業,除了華碩以外,台灣多家電腦設備製造公司都曾被該公司控告過,這些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廣泛的市場影響力。因此,ACQIS對這些企業提起訴訟可以獲得更大的輿論關注,並對其他潛在侵權者起到威懾作用。

ACQIS目前擁有140多項美國及國際專利,涵蓋電腦系統架構、高速互連、模組化設計等多個技術領域。其中包括詳細描述了電腦模組化設計的理念和實現方法的相關關鍵專利。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54期:控告華碩的ACQIS公司來歷為何? 專利蟑螂與合法NPE的界線?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