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日南韓總統尹錫悅以「剷除親北韓勢力,維護自由憲政秩序」為由宣告戒嚴,但國會一致反對下六小時倉促收場。然民進黨立院黨團發文支持南韓戒嚴,指國民黨及民眾黨阻撓預算等行為與親北韓勢力無異。此文可能屬「小編」過失,然使韓日媒以「台灣執政黨支持戒嚴」報導,貽笑國際外,更一葉知秋凸顯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政府治理」挑戰:
一、執政黨偏離憲法框架之憲政挑戰
從賴清德二○一七年擔任行政院長時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上任總統後「互不隸屬說」,再到宣示「放棄反攻大陸」等,皆與憲法增修條文「國家統一前…」相悖,長期無視中華民國憲法「一中框架」,如今諸多作為更影響兩岸交流氛圍。
如近期陸生團訪台,一位陸生以其認知,言「中國台北」一詞,遭到輿論撻伐,更有立委指為「統戰」。
從國民政府「轉進」台灣起,「殺朱拔毛」、「血洗台灣」等語,已經隨解嚴與終止戡亂,為過往雲煙。如今對不同慣用語過度解讀,反映社會包容力與自信退步,何以學生無心之言即可侵蝕我國民主法治?
更遺憾是,陸委會未以寬容止爭,據報導,主委邱垂正反要研議對馬英九基金會祭五年內禁邀訪之處分,顯示其對我國民主法治毫無自信。
而台北市長蔣萬安在民進黨議員要求為陸生團事件道歉時,直言「民進黨要戒嚴嗎?要阻止兩岸交流嗎?」之魄力,正是當前所需!
二、兩岸須借鑑尼克森乒乓外交
日前筆者到訪大陸,見其經濟與科技進步,然民主法治(包括言論及出版自由),大陸仍有改善空間,故兩岸需持續對話與學習。
台海緊張之際,前總統馬英九以行動維繫兩岸對話,尤其本次邀奧運桌球金牌得主馬龍訪問,不禁想起使陸美解凍的一九七一年「乒乓外交」。
陸委會若真祭禁邀令,阻斷奧運桌球金牌樊振東、跳水金牌全紅嬋等未來訪台可能外,更斷送兩岸融冰契機。
三、「大陸即敵人」緊箍咒:民主法治開倒車
北高行在「廿七人赴陸工作案」言「對中共之統戰,最佳回應之道應係更民主、更開放」。筆者多次言,此案體現司法護人權勇氣。然最高行政法院以抽象「國家安全」,廢棄該判決,令筆者扼腕。
去年五月廿四日行政院秘書長《院臺法長字第1121023848號》函,廢止廿五則涉大陸地區人民權益之函釋,持「兩岸互不隸屬」與「大陸人民與中華民國國民明顯有別」違憲立場,不敢苟同。
更甚者,軍校已不教「中國現代史」,試圖切斷與黃埔之歷史聯繫;及退將僅在港聽大陸「國歌」而遭停退俸。上述皆顯民進黨「大陸即敵人」思維,已使兩岸陷互信降低、敵意升高惡性循環,開民主法治倒車!
四、無聲戒嚴邁向良制一國
誠然,兩韓與兩岸雖相似,但兩韓至今仍處武裝對立;而兩岸一九九一年後,海基會與海協會建立協商管道。馬總統任內,兩岸更以「九二共識」交流。
今南韓總統戒嚴鬧劇,時間雖短,仍值吾人警惕。台灣地區從一九八七年解嚴、一九九一年終止戡亂,到三次政黨輪替,此法制到法治之路,步步凝聚無數心血。如今,賴總統雖強調「不可能走回頭路」,然民進黨箝制言論、限縮交流,形同「無聲戒嚴」。
而民進黨此次對南韓戒嚴之貼文,無論係因賴主席出訪疏於把關,抑或受其言行影響,皆應如筆者大學同學前副總統呂秀蓮女士言之鑿鑿所示,須「跟社會、曾經為民主犧牲奉獻的老前輩,深深道一個歉」。
綜上,解鈴還須繫鈴人。筆者日前致函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盼以海基會創會「中國、善意、服務」智慧,助賴總統仿效當年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創兩岸和平新局,以臻良制一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