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部綠鬣蜥數量激增,農業部成立防治應變小組並祭出移除獎勵金,有農民戲稱「捕捉獎金比養雞更好賺」。本報資料照片 | | | 近年中南部綠鬣蜥數量激增甚至「北漂」,農業部成立防治應變小組並祭出移除獎勵金,有農民戲稱「捕捉獎金比養雞更好賺」,不難洞見經濟誘因下的扭曲心思,但重賞之下能保證不讓台灣淪為電影「侏羅紀公園」的現世版?亟待考驗。 綠鬣蜥生養快速,以高屏地區為例,屏東今年1月到10月捕抓逾2.4萬隻,日前民間自主夜捕,成群跳樹逃竄的綠鬣蜥如同「落雨」,景象怵目驚心。而高雄近3年抓了逾萬隻,高屏溪、鳳山溪、曹公圳等地仍頻見出沒,現在民眾在溪邊、公園及大馬路與綠鬣蜥偶遇,漸成生活日常。 據研究,綠鬣每年可產卵2次,每次產卵約20至80顆。台灣溫暖潮濕、食源豐富,綠鬣蜥缺乏天敵之下,可能以每年30%至50%的速度增長,短短數年就會突破數10萬甚至百萬隻。 政府意識到此一外來物種危機,由委外移除進展到獎勵民間獵捕,農業部上月提出移除政策,專業捕獲30公分以上成蜥,每隻500元,未達30公分每隻200元,民眾經訓練取得獵人資格,每隻可獲100元至250元不等獎金,高雄預計明年訓練100人至150人,南市首場課程即秒殺額滿。 重賞之下,掀起一股「全民獵龍」風潮,雲林縣有農民戲稱,捕捉獎金「比養雞更好賺」,言下之意似已洞見商機,但對於解決綠鬣蜥災難,是否就一勞永逸? 回顧10年前,高雄曾經為滅絕登革熱祭出抓蚊子大賽,新聞躍上英國BBC,但「繳蚊屍」行動,卻引來防疫無能又荒唐的譏斥,適得其反。 如今綠鬣蜥氾濫成災,政府須思索的是,高額獎金是否也激出民間牟利歪風,包括非法養殖套取獎勵、低價收購再轉售換取獎金、或為獵捕而誤傷其他物種生態,若是這樣,恐就完全扭曲政策初衷。 捕捉綠鬣蜥行動,短期可治標,美化施政數據,但缺乏源頭管控的策略,則難以治本。因此,除將棲地納入管控外,也應自寵物交易與飼養管制著手,杜絕違法繁殖、販售與棄養,甚或採取進口和飼養者的登記制度,才能從源頭根本解決問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