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拋出健保改革議題,他雖然是醫生,但完全不懂健保,是個大外行。
當前健保的問題,第一,是由於人口老化及新科技發展,健康照護支出中由民眾自己負擔的比例愈來愈高,健保承擔的比率愈來愈低,逐漸失去健康保險的意義。
第二,是健保點值太低,醫護人員普遍成為血汗勞工,醫師、病人、健保署三輸,所以各界要求健保服務的點值至少達到○點九五。簡而言之,就是健保錢不夠,眼看就要倒閉了。
想要解決健保的財務問題,以往都是提高費率及加收補充保費,但這已經不夠了!解決健保財務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將投保薪資上限,從目前的二一九五○○再往上調高,讓高收入者多負擔一些。
我接任衛生署長時,投保薪資上限是五萬,因此愈有錢的人負擔的保險費比率愈低。我一口氣調到廿萬八千,是當時部長級薪水,也就是我的薪水。我朋友抱怨,此舉讓他每月交的健保費一下成長四倍,本人回應說,誰教你要賺那麼多。
第二就是改革支付制度,這裡指的是如何支付醫事人員提供的醫療照護。多數相關的專家都同意,現行「論量計酬」(做一項算一個費用)制度並不好;在此制度下,做得愈多賺得愈多,因此醫院傾向於多做,不但容易造成醫療的浪費,而且在總額固定下,點值當然就不斷下降。負責健保財務的健保署,就要不斷提高審查標準,造成與醫療提供者的對立。
因此美國開始採用「論病計酬」制(DRG,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一個病案治到好,一個費用;用愈少的成本把病人治好,醫院就賺愈多。美國施行後,各國多加仿效,台灣經過多年研議,提出了台灣版的TW-DRG,但由於若干醫界反對一直未能實施。本人擔任衛生署長任內,排除眾多困難,實施了第一階段。前監察委員黃煌雄當年特別關心健保,舉辦健保總體檢;他曾舉行研討會,詢問多位醫院院長對第一期DRG的看法,結果全數認為優點大於缺點。可惜人走茶涼,第二期就遙遙無期,有待健保署的魄力了。
其實論病計酬仍不是最佳解方,應該進化到「論人計酬」,這也是國際的趨勢。也就是民眾自行向某醫療團隊登記為會員,保險人(健保署)依照這些會員的年齡、性別、健康風險等,將經費撥交給這個醫療團。醫療團的責任就是盡量讓會員健康不生病,如果這個會員因病到另外一個醫療團就醫,費用就由承攬的醫療團支付,所以民眾的健康就是醫療團的收入及幸福。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改革,其實是讓民眾自組團隊共同促進健康。我擔任署長期間,發現台灣各地的公園或廣場,都有各種團隊一起早操、打太極拳或唱歌,如果某團員哪天沒來,大家都會共同關心。運動對健康有很大助益,參加團隊更可以減少孤獨。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孤獨是本世紀最大的健康挑戰,英國因此成立「孤獨部」,日本仿效辦理。孤獨及孤獨死是台灣今日的重大健康問題,這些自發性團體沒有正式的組織,無法直接給經費補助,因此由衛生署舉辦「活力健康秀」活動,於縣市內優勝,則當年邀請參加全國比賽,優勝者可獲得獎金及補助交通費。非常高興得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一直在執行這項工作,政府如何鼓勵各地辦理,才是最重要的健保改革。(作者為前衛生署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