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DeepSeek橫空出世,國際信任及資安備受考驗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2/06 第81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科技新知 DeepSeek橫空出世,國際信任及資安備受考驗
AI PC 崛起: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
淺談生成式AI在汽車製造應用趨勢
AI驅動製造業商業模式加速轉型

DeepSeek橫空出世,國際信任及資安備受考驗
FIND研究員:王楨芸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這個領域崛起,試圖與美國科技巨頭競爭。近期中國的新創公司DeepSeek憑藉創新技術、開源策略和高效能的人工智慧模型,迅速成為中國AI領域的重要參與者。自2023年成立以來,DeepSeek技術在市場上掀起波瀾,也引發各國聚焦在疑似盜用美國AI模型、資安及個資外洩議題、中國藉此大外宣等疑慮,使美國等全球各國深感憂心,其中包括臺灣、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宣布公務機關禁用DeepSeek AI。

DeepSeek的背景與創立

DeepSeek於2023年成立,由中國AI領域的專家梁文峰創辦,總部設於浙江杭州。該公司獲得了中國著名對沖基金「高毅資本(High-Flyer)」的資金支持,並專注於開發開源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相較於西方科技巨頭如OpenAI、Google DeepMind和Anthropic,DeepSeek採取了不同的發展策略,選擇開源模式,使其技術更容易被全球開發者和企業採用。這一策略不僅吸引了大量開發者,也讓DeepSeek在短時間內建立了龐大的技術社群。

創新AI模型:高效能與低成本的突破

2024年11月DeepSeek正式發布R1模型,其性能與OpenAI的GPT-4相當。但最令人震驚的是DeepSeek的開發成本僅約600萬美元,遠低於OpenAI的GPT-4的開發成本1億美元。除此之外,DeepSeek僅使用了約2,000顆Nvidia H800 GPU進行訓練,相較於其他企業可能需要數萬顆高端GPU,DeepSeek的技術在計算資源的運用上極具效率。

DeepSeek的高效能、低成本開發主要歸功於其採用的「專家混合模型(Mixture of Experts, MoE)」技術。MoE的核心概念是根據特定任務動態啟用不同的計算資源,避免不必要的計算浪費,從而顯著降低運算成本並提升效能。這種技術使DeepSeek能夠在有限的硬體資源下訓練出性能卓越的AI模型。

圖1:相較於Open AI 的設計邏輯,DeepSeek 強調在創意發想與策略決策的生成。

資料來源:https://www.linkedin.com/pulse/deepseek-r1-vs-openai-o1-divergent-ai-design-rahul-bhattacharya-bi9uf

顛覆市場:DeepSeek AI Assistant的崛起

2025年1月,DeepSeek推出了基於R1模型的AI助手應用程式——DeepSeek AI Assistant。該應用在短短數週內迅速竄紅,不僅超越了Google Gemini和Anthropic Claude,甚至超越了ChatGPT,成為美國iOS App Store排名第一的免費應用程式。現象對市場帶來了劇烈衝擊,直接影響了美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動態。例如,Nvidia的股價一度暴跌18%,而AI產業的整體市場情緒也受到了顯著影響,全球股市市值蒸發近1兆美元。許多專家將這一市場波動形容為美國AI領域的「史普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意味著中國AI技術的快速崛起已經對美國的技術領導地位構成挑戰。

全球影響:挑戰美國的AI技術封鎖

DeepSeek的成功不僅在技術和市場層面引發關注,也引起了對於美國AI技術封鎖政策有效性的討論。近年來,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企業施加了先進晶片和AI技術的出口管制,試圖限制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然而,DeepSeek透過技術創新和資源優化,成功繞過了這些限制,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AI模型。

這發展使全球對於「AI技術是否真的能被封鎖?」產生了疑問。許多專家認為,儘管高端GPU的短缺可能會影響中國AI企業的發展速度,但技術創新的空間仍然存在,尤其是在開源模式的幫助下,中國的AI企業仍然有機會持續推動技術進步。此外,DeepSeek的崛起也帶來了關於數據安全與地緣政治風險的討論。部分國家對於中國開發的AI工具持謹慎態度,擔憂其可能涉及數據隱私或國家安全問題。然而,也有觀點認為,DeepSeek的開源策略反而提升了技術透明度,有助於降低部分國際社群的疑慮。

AI技術的開放與競爭

在未來,DeepSeek可能會繼續拓展其技術影響力,推動更多創新應用,例如多模態AI、數據整合、企業級AI解決方案等。此外,隨著中國政府大力推動AI技術發展,DeepSeek有望獲得更多政策支持,進一步挑戰西方企業在全球AI市場的領導地位。然而,DeepSeek也面臨一些潛在挑戰,包括:

1.硬體供應受限:如果美國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的先進晶片出口管制,DeepSeek可能需要尋找更多替代方案,如自研AI加速晶片或採用更多國產硬體。

2.市場競爭加劇:隨著全球AI競爭加劇,DeepSeek需要持續提升技術創新力,以維持競爭優勢。

3.國際信任問題:如何確保AI技術的透明度與安全性,贏得國際市場的信任,將是DeepSeek長期發展的重要課題。

DeepSeek的崛起不僅代表中國AI技術的進步,也讓全球AI競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無論未來如何發展,DeepSeek都已經證明了中國AI企業在全球市場上不容小覷的實力,也將在未來持續影響AI技術的發展方向。

封面圖片來源: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5/feb/02/deepseek-ai-veil-of-mystique-tech-bros-fear?utm_source=chatgpt.com

參考資料來源:

1.https://www.thetimes.com/business-money/companies/article/deepseek-is-here-should-you-use-it-in-your-business-mg7m7csff?utm_source=chatgpt.com®ion=global

2.https://www.wsj.com/tech/ai/six-takeaways-from-a-monumental-week-for-ai-d8817808?utm_source=chatgpt.com

3.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5/feb/02/deepseek-ai-veil-of-mystique-tech-bros-fear?utm_source=chatgpt.com

4.https://www.linkedin.com/pulse/deepseek-r1-vs-openai-o1-divergent-ai-design-rahul-bhattacharya-bi9uf

 
AI PC 崛起: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
FIND研究員:劉家瑋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猛發展,AI 正逐漸滲透到各種日常科技產品中,從智慧手機到智慧家居系統,無一例外。AI PC(人工智慧驅動的個人電腦)作為一個新興的硬體技術概念,將人工智慧與個人電腦相結合,旨在提升使用者的運算效能、操作體驗以及工作流程的自動化。這類設備利用AI技術來進行智慧優化、預測性維護、自動化工作流程等功能,並結合生成式AI、自然語言處理等創新技術,重新定義了我們與個人電腦的互動方式。

本文將探討AI PC的技術發展背景、當前的技術應用現況,以及未來的挑戰與發展前景,進一步了解這項技術如何改變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

【技術發展背景與技術介紹】

首先,先來定義什麼叫做AI PC?根據微軟(Microsoft)所提供的定義,一台AI PC應具備以下關鍵元素:

1.CPU、GPU、和 NPU:AI PC 必須配備一個現代化的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以及神經處理單元(NPU),NPU 專門負責提升 AI 和機器學習任務的性能,而不需要完全依賴雲端運算。

2.Microsoft Copilot軟體:AI PC內建微軟的Copilot,這是一個AI助手,可以幫助用戶進行智慧化操作,例如文本生成、內容創建、自動化工作流程等。

3.Copilot 鍵:部分設備還配備專門的Copilot鍵,方便用戶快速啟用AI功能。

這些AI PC不僅在執行AI任務上表現出色,還能夠處理日常應用,如視訊會議中的背景模糊、語音辨識、即時翻譯等,以及執行各項生成式AI的多媒體內容製作等,這些AI任務可以透過NPU執行,進而減輕CPU和GPU的負擔,提升整體效率。

圖1 NPU整合在CPU內

資料來源:https://slimbook.com/en/blog/news-1/post/npu-cpu-and-gpu-artificial-intelligence-roadmap-405

但不是說以後可以忽略掉哪一個處理器,CPU、GPU和NPU三者的關係更像是互補,CPU適合執行低延遲、高速反應的AI應用程式;GPU則適合高資料輸出需求的AI應用;NPU具有低功耗的特性,適合長時間持續執行的AI應用程式。

使用AI PC可以在本機端執行以往需要連線到伺服器才能使用的服務,並且可以減少電腦中毒的風險,以往的防毒軟體看到疑似病毒的檔案會傳送到雲端去做進一步檢查,但一來一往的過程中使用者可能會不小心點開檔案導致電腦中毒,現在可以使用AI來即時判斷,以俾進一步減少電腦中毒的風險。

圖2 CPU、GPU、NPU各擅勝長

資料來源:https://note.com/teched/n/nb254aeefa2d0

【應用現況】

自然語言處理與語音助手

AI PC 通常整合了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更自然地理解和回應用戶的語音指令,讓語音助手成為高效率的工作助手。無論是控制其他應用程式,還是語音互動已變得更加流暢和人性化。例如,使用者可以透過語音助手安排日程、查詢資料,甚至執行複雜的運算任務。

提高工作效率

AI PC 與生成式 AI 的整合將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以 Microsoft Copilot 為例,這款生成式 AI 工具可以幫助用戶自動生成文檔、電子郵件回覆,甚至生成文件。對於內容創作者、設計師或市場行銷人員來說,可整合生成式AI服務在本機端自動生成文字、影像或廣告設計草圖、AI修圖、文件潤飾等,進而減少重複性工作,縮短創作流程。

【未來展望與挑戰】

雖然AI PC擁有巨大潛力,但要普及仍然面臨挑戰。首先,AI運算需要大量的硬體支持,如高效能處理器、GPU以及先進的記憶體相關技術,這使得AI PC的成本較高,短時間內難以快速推廣至所有消費群體。未來,隨著硬體成本的下降以及更高效能的硬體設計,AI PC的普及速度有望加快。

封面圖片來源:本文作者使用ChatGPT生成

參考資料來源:

1.Intel shares Microsoft's new AI PC definition, launches AI PC Acceleration Programs and Core Ultra Meteor Lake NUC developer kits at AI conference:https://www.tomshardware.com/pc-components/cpus/intel-shares-new-ai-pc-definition-launches-ai-pc-acceleration-programs-and-core-ultra-meteor-lake-nuc-developer-kits-at-ai-conference

2.What is an AI PC? Answers from Microsoft, Intel, and more explained:https://www.windowscentral.com/hardware/laptops/what-is-an-ai-pc

3.NPU, CPU, and GP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admap:https://slimbook.com/en/blog/news-1/post/npu-cpu-and-gpu-artificial-intelligence-roadmap-405

4.CPU、GPU、NPU、TPUソ違ゆゲサ?ゥゲゑベ解説:https://note.com/teched/n/nb254aeefa2d0

 
淺談生成式AI在汽車製造應用趨勢
FIND研究員:盧建智 生成式AI在汽車產業,特別是智慧設計、智慧座艙及自駕技術領域,展現了強大的應用潛力。 智慧設計 在汽車製造產業中,生成式AI被廣泛應用於設計優化和製造工藝改進 ...
 
AI驅動製造業商業模式加速轉型
FIND研究員:吳湘芸 自Open AI於2022年推出Chat GPT,大型語言模型(LLM)對於輸入指令的理解分析能力及生成內容及答覆水準令人驚豔,各行各業開始廣泛地將生成式AI應用至產業當中 ...
 
超加工食品攝取多 恐引起肥胖、癌症、認知功能退化
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過多道工序製成、無法在家庭廚房製作的食品,且含有大量添加劑以增強風味、質地和保存期限。研究指出,美國人平均有近60%的熱量來自超加工食品。而根據臺灣國防醫學院李美璇教授研究也發現,1993-2011年間高中生消費UPF增加,造成飲食品質下降,同時也提升了肥胖率。此外,UPF更被證實與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有正相關,不可不慎。

川普二進宮 大科技公司維權員工噤聲
如果有哪個產業能說自己的職場已經政治化,那就是科技業了。在川普入主白宮首個任期初期,美國科技巨頭高聲抗議他暫時禁止穆斯林占多數的七個國家公民進入美國。但在本周總統大選後,大型科技公司多半屬於自由派的員工都沉默了。儘管選舉的決定性很可能發揮作用,這個改變也代表主管們近年為平息員工維權行動所付出的努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