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川普勝選後,媒體鋪天蓋地的談他,國際領袖及各界菁英對他的可能作為,尤其國際事務,也甚關注。但本文想切入較細緻深層的民主運作機制面—美國選舉操作的相關安排。選舉的操作細節及貼近多元選民的程度,應能透露出民主紮根的深淺,觀察美國的作為,尤其與台灣對照,或可有些反思及借鏡。
台灣的選舉投票機制相當一統,由中選會統籌規畫作業流程,再交由各縣市選委會執行,投票日、時間、投票所及投票箱的設計等完全一致,選民必須持身分證親身前往戶籍地在投票日規定時間內投票;投票結果的計算仍是在原投票所,均由人工核對領票及投票數,再唱票計票,然後上傳中央電腦計算,投票過程沒有任何電子儀器的運用。這一以人工為主的運作過程,大體取得多數選民的信任,目前似甚難更動(如通訊或電子投票的引入),但真的夠貼近人民嗎?
相對的,美國的選舉操作安排,與台灣大相逕庭。簡言之,就是複雜多元與簡單一統的對比。以筆者這次參與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舉辦美國大選觀選團的實地經驗來看,且不論檯面上在川普當選後泛溢著對美國民主不滿及悲觀的氣息,至少檯面下選舉投票這方面草根民主的運作,仍讓人驚艷其與「統一」或「標準化」距離之遙遠,及其盡量貼近不同選民需求來規畫安排的用心。
且不說美國選票長短不一,複合選人及地方公共議題,選人還可開放另填人選等複雜結構,選舉流程安排亦有地方自行其是的況味。首先是註冊制度,美國選民沒有我們的戶籍制度,投票前要註冊,但多久前要註冊呢?以我們觀察的三個投票所而言,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是投票前一星期,維吉尼亞州則是當天即可,差異主要是因美國選舉為各州權力,相關法規行政由州決定,與聯邦政府無涉。
其次是投票方式,目前有三種:郵寄、提早投、當天投。何時開始郵寄?提早投的天數規畫及當天投的時間長度又都不一致,甚至同一州內都可因地制宜。比如提早投是投票日前五到七天,可到幾個定點投票站去投(通常設在政府相關公務處所),設置數量視人口密度調整;而當天投的時間有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也有從八點到晚上九點,各行政區可決定;接著是投票工具及投票亭,有的投票處所使用機器與紙本票並行,有的仍只用紙本(行政區可決定),而所印、投票的機器型號及款式亦依區而定;甚且投票亭擺置及遮簾並沒一致規格,依投票場所的條件而設計。
在貼近選民的安排上,很難得的三個訪視的投票所都不檢視選民任何證件,選民報出姓名地址,在電腦上能出現,簽名即可去領票!這一措施著實令所有觀選人驚訝「美國可以如此信任選民」!其他還有投票路線指標,可以列出高達七種文字來因應選區不同族群需求,選票上也會視地區特性印不同文字,我們訪視的選區選票就有英文及西班牙文兩種。最貼心的是對身體殘障人士的投票考量,他們不用下車,直接停在投票所外的路邊停靠站,由專人前來送票讓其投選,再送回投票所幫其投下。這在台灣選票不能出投票所的規定下,有如天方夜譚!
平心而論,美國選舉複雜但貼近選民需求的安排設計,仍頗值得台灣玩味參考。雖然細緻深化的民主,不見得能擋住外力入侵或戰火的摧殘,但既擁抱了民主價值,如何優化台灣民主,應仍是跨黨派的共同課題吧!(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