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 星期日

山陀兒風雨後 慈濟賑災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9/04 第40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平安健康,就是福祉
證嚴上人專區 感恩心 戒定慧
慈濟脈動 高雄 從倒樹殘枝中走來
焦點專欄 讓你照顧,是我的福氣
平安健康,就是福祉
撰文・呂祥芳(慈濟月刊副總
今年第一個侵襲臺灣的凱米颱風,七月下旬登陸停留四小時就出海,卻在全臺造成一萬五千件災情,突破十年紀錄,半數為路樹傾倒、違建鐵皮掉落等;兩天內發布二十次致災性細胞廣播,為氣象署針對單一颱風發布頻率最高的一次。

慈濟急難救助雖已結束,九月底秋分時節,高屏志工仍關懷受災戶復原狀況之際,山陀兒颱風十月三日創傷南臺灣,再次寫下多個新紀錄。《慈濟》月刊撰述與攝影記者分別前往高雄、屏東採訪,災後第六天更與二百多位志工跨海前往離島琉球鄉,騎著摩托車跑遍八個村莊,訪問一千六百多戶,不僅為居民送來祝福「壓驚」,也從中發掘到二十四戶需要後續關懷。

登陸高雄的「山陀兒」颱風,跟一九七七年「賽洛瑪」颱風路徑類似。四十七年前的七月二十五日,賽洛瑪從高雄南部登陸,造成高屏四千多棟房舍全倒,兩萬七千戶受損;證嚴上人帶領弟子前往勘災賑濟,後來也由此因緣,成立慈濟屏東分會。

每個致災颱風除了被寫進臺灣氣象史,志工動員救災與慈悲足跡,其實也是各地區一段慈濟慈善史。當十月中旬,山陀兒風災救援告一段落,緬甸、越南和泰國慈濟志工,正奔走在九月摩羯颱風風雨襲擊的災區勘災、籌辦發放。其中緬甸東部、中部最為嚴重,災戶房舍已無修繕補強可能,居民站在水中,表示所立之處曾經是溫暖家園。

世間苦難人何其多。本期「慈濟SDGs系列報導」,重點在SDG3的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我們盤點了慈濟醫療如何普及社區,以及慈濟人醫會組織從臺灣走向全球,盡可能觸及偏鄉無醫村、洗腎貧患、國際難民、植物人、外籍移工、脊髓損傷、聽障者等。

所謂「well-being」,並非單指疾病醫療,而是包括身心健康在內的一種幸福狀態。記者專訪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醫師,他談及的「社會處方」及「慈悲關懷社區」概念,跟長年來慈濟醫療結合社區慈善的服務模式很像,有效落實全人身心健康。

編輯風災救援及健康福祉平等的報導時,想起上人說過的一段話:「只要慈濟人眼能見到、腳能踏到、手能伸到的地方,苦難人就有福了。」確實,所到之處能為人解難、帶來幸福,走過的足跡就是「福趾」!

感恩心 戒定慧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黃逸樵
人與人相互關懷,要彼此感恩;

人與人若是相磨,也要感恩,

任何一個人讓我們不歡喜,

就要趕快轉為感恩,

這念心能戒、能定,自然就生慧。

時間流逝,秋天過了,快要入冬,每天日照的時間就更短了;一輩子很容易過去,靈方妙藥就是把握當下,要提高警覺,做一個不空過時間的人,該發心的趕快發一念心,該做的事情起於行動;付出才有所得,做就對了。

心,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人人都是我們的共修者。人與人相互關懷,要彼此感恩;人與人若是相磨,也要感恩,任何一個人讓我們不歡喜,就要趕快轉為感恩,這就是即時修行,這念心能戒、能定,自然就生慧。人人成就我們修行,人人也都能成佛,所以永遠都不要輕視人、永遠愛護人。

春夏秋冬,正常運行,萬物就會生機旺盛,最重要的是人人要循著道理走。這個時代的天氣和社會在改變,一直激烈升高。以前人縫縫補補,所穿的衣服一定有補過的,現在每一位都很體面;早年能念到國小或國中畢業很不容易,現代則是教育普遍,留學海外也很平常。

世代變遷,生活的方式不一樣,追求的也不同,過去覺得有米可吃、有青菜可配,已經很好,如今口味千種、萬種,而且認為還不夠。不只追求口欲,舉凡食、衣、住、行,享受方便,大地要供應的資源也愈來愈多。

生活總是為了欲念在爭,小人物小欲念,大人物就是大欲念,「每一項都是屬於我」,不擇手段「我要」,好還要更好,難以滿足;就好像炙日下的沙漠,心地乾旱,添給他再多的水分,也永遠得不到清涼、歡喜的感覺。

有貪念,就有競爭,人和人、國與國的競爭,你爭我奪,社會難安。天災容易過去,戰爭卻沒有寧日,即使擁有再多也得逃離家園。每次看到難民落難在不起眼的角落,有誰能看到呢?總是很心疼,何處是兒家?

人是萬物之靈,能讓天下平安的,也是人。假如心的方向分寸偏離,愈偏愈離、愈離愈遠,差毫釐失千里。社會愈來愈發達,從群從黨,愈來愈大,分寸更重要。心要照顧好,只要有偏有貪,一言半語有時也會造成人間悲劇。

回顧歷史上的幸與不幸,利益人群或是危害人群,都是一念之間。宗教就是將人人的觀念思想引導向上,求利當求天下利,以利益大眾為先,人人平安,自己也才會平安。

人各有見解,即使同一個家庭、同一對父母所生,兄弟姊妹也會有不同的觀念;家庭不能和睦,父母就很煩惱憂慮。小至家庭,大到鄉鎮、社會,如果人人思想觀念無法一致,斤斤計較,彼此對立,是非也愈來愈多,紛紛擾擾。

宗教就是調和人心,有一致的方向。善與愛,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思想;信仰最淺顯的解說,就是愛,博愛、仁愛、大愛,同樣開闊無窮盡。無論信仰什麼宗教,要彼此尊重與感恩,更要會合在一起,才是世界大同;人人遵循宗教的理念,就是人間淨土、人間天堂。

全球慈濟人面對不同的膚色與人種,沒有國界的分別,都有一分很純、很真、很實在的愛;對人間的疼惜與愛,這分情就是「覺有情」;不是眼前短暫的情,而是永恆的大愛長情。

天地之間的苦,說不完、無窮盡;還有氣候變化劇烈,造成比以往更嚴重的災難。人心起爭端,人間就有濁氣;不爭著擁有,不貪得無量,行善造福的福氣愈大,這股福氣就會像一層保護膜,保護人間。

有人呼喚和帶動,愛心就會啟動;凝聚所有宗教的正念,引導和教育大眾走在康莊大道上。不要輕視虔誠祈禱的力量,這股氣力可以推開惡、凝聚善,調和人心,祥和人間。請大家多用心!

高雄 從倒樹殘枝中走來
撰文•葉子豪(慈濟月刊撰述)
攝影/池爾杰
高雄港外巨浪滔天、市區建物受損、巨木倒地……

當颱風北上而去,彷彿刻在DNA的標準救災程序啟動,

慈濟人不等人來求援,分頭主動聲聲關懷:「需要我們幫忙嗎?」

山陀兒颱風過境後的第一個週六上午,高雄市左營國小傳出高分貝機具聲。為了盡快替師生們清出一個安全的教學環境,慈濟志工不得不動用鏈鋸,切斷校園�堻Q強風摧折的樹木。從枝幹切口的色澤質地來看,左營國小的校樹大多健壯堅實,少有腐爛中空的朽木,但仍不敵山陀兒帶來的瞬間強風而大量折損。

「志工願意來幫忙,我們實在太感恩!不然善後可能要一個星期。我們昨天已經做了一整天,今天真的沒有辦法再用力了……」左營國小學務主任張玉芬稍稍鬆了一口氣。

十月三日週四中午,颱風登陸高雄,超過十四級強風吹倒樹木、招牌、路燈;週五包括校長在內的二十多位教職員展開善後工作,合力把被風吹倒的校門口活動鐵閘門扶正,清除傾倒樹木及枝葉;從早上八時到下午四點,師長們使勁拖、拉、搬、掃,僅能勉強恢復學校門禁及圍牆外的通學步道,已無餘力處理校內災情。校長陳鼎華一度向軍方求援,但高雄街道充滿雜物,救災兵力優先搶通道路及恢復市容。

週五傍晚,左營慈濟志工主動來電詢問校方是否需要協助?讓校長陳鼎華如見曙光:「我們可望在週一正常上課了!」

包含左營國小在內,慈濟在高雄總計支援了五十餘所學校、公園的復原工作,不僅在地志工卯足全力,還有北部慈濟人搭乘早班高鐵馳援,彰化、嘉義等地也有年輕人自發前來盡一分力。看到眾人井然有序地鋸木頭、搬殘枝、掃落葉,高雄資深志工鄭武南讚歎:「校長們希望慈濟協助清理,週六週日志工們都來幫忙,一起做好事。」

地毯式家訪,找到受助者

七月下旬侵臺的凱米颱風,是走由東向西穿越的「傳統路徑」,而十月上旬的「怪颱」山陀兒,則是在海上迂迴滯留四天半,才從高雄市小港區登陸北上,高雄人親身經歷這兩個颱風帶來的不同災情。

「凱米那一次帶來豪雨,整個滯洪池都滿了,水灌到地下室去。這次大家有經驗,很早就把閘門預備起來,所以淹水的狀況比較少。」高雄資深訪視志工李琇釧道出自己的觀察心得:「但山陀兒的強風直接從小港進來,高雄地形根本沒有什麼屏障,所以才會造成樹倒得那麼多,建築物的窗戶、落地窗、採光罩破損,比較嚴重的就是太陽能板、水塔整組不見了。」

和凱米颱風相比,山陀兒沒有在高雄山區重演土石流淹沒民宅、山洪沖毀道路的重創,可謂值得慶幸,但轄區內兩千五百多棵樹木傾倒、十八萬戶停電、多處住宅房屋受損,災情也相當嚴重。因此慈濟人協助校園復原的同時,也展開大規模安心家訪行動,除了慰問民眾助其安心,也藉機找出需要幫助的案家,提供應急金、房屋修繕等協助。

「你訪的這一戶就算不在家,地址旁也要註明,評估是否再訪一次。但第一次的記錄,一定要寫清楚!」十月五日下午,李琇釧來到大寮區的靜思堂,仔細地向在地志工解說安心家訪注意事項。

訪視所見的受災狀況如何?是親子同住、兩老相依還是獨居?有沒有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補助?如果房子受損,房屋是自有還是租賃也要了解,每一項資訊盡可能地收集,免得漏失掉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家。如果對方不需要社福資源協助,那就送上一份安心祝福禮結善緣。

走出仍在停電狀態的大寮靜思堂,志工提起一袋袋祝福禮,兵分多路展開訪視。在十月三日山陀兒颱風吹壞輸電線路,導致高屏大停電的當下,大寮區一度有兩萬多戶無電可用,及至十月五日安心家訪當天,仍有數千戶等待復電。過程中有些志工仍習慣性地按電鈴,都沒人回應,經人提醒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一整區還在停電中。

「我昨天上去看,都溼漉漉的。」「可能鐵皮屋久了,螺絲孔滲水吧?」「我們才翻修不到六年耶!」來到靜思堂附近的街區,李琇釧遇到了在地鄉親張簡太太,詢問受災情形,如同大部分的大寮居民,她的屋損不算太嚴重,但停電造成困擾。

「冰箱不能冰啊,食物壞掉了!」張簡太太表示,沒電的這幾天吃泡麵度日,由於家�堥抩a馬達抽水使用,一旦停電,水龍頭也沒水了,因此得從外面提水回家。對於年已七十、腿腳又不太好的她來說,沒電又停水的日子相當辛苦。

「這�堶惘釧桫恁A很好吃的。」了解家戶狀況後,李琇釧恭敬地遞上大紅色提袋,代表證嚴上人及全球慈濟人送上祝福禮。十月五、六兩日,慈濟志工在高雄就訪視了九百三十八戶居民,並對房屋受損又無法自力修繕的弱勢、獨老或兩老相依者,提供適切的修繕協助。

旗津區修繕,巷弄間大事

談到房屋損毀的狀況,慈濟高雄災害應變中心總召潘機利表示,需要修繕的受災戶以旗津區為最多。其中有位個案是獨居的八十歲楊阿嬤,她住在旗津北端海軍第四造船廠附近,原本的居所是一間只有三面磚牆的小平房,靠馬路的門面僅用薄木板區隔室內室外。

山陀兒颱風肆虐過後,阿嬤的門還在,但面對道路的木板牆卻垮了,熱心的鄰居趕緊拿回收的廣告帆布遮蓋,讓老太太保有基本隱私。潘機利、李琇釧等志工團隊登門造訪,除了送上祝福禮安慰老人家,也馬上聯繫專業的修繕志工,備便烤漆鋼板、C型鋼等材料,就地裁切、焊接、鎖螺絲,趕製房屋正面的牆與窗。

「牆是三點三米高,六點三米寬,上面的窗戶是一米乘一米二,所以我們工班十幾個師傅在那邊做,做到大概晚上六、七點。」潘機利表示,修繕工事在十月十日慈濟志工到旗津勘災後第四天完工,除了把門面修補回來,也丈量室內空間,評估浴廁空間的改善,好讓老人家生活得更舒適、更安全。

在本地志工全體動員、外縣市法親鼎力相助之下,高雄的安心家訪,大致在雙十國慶前告一段落。而家訪後新發掘個案的長期關懷、濟助,業已陸續進行。對於所有完成培訓獲得上人授證,承擔起慈善關懷使命的慈濟人來說,這都已經是深刻印在腦海�堛獐郱ロ@業程序,不僅要做到,還要精進再精進,並廣結更多的善緣。

「凱米颱風之後,上人特別強調,我們慈濟要跟鄰里長或者公部門密切合作。」李琇釧以旗津區的訪視關懷為例說明,這是高雄慈濟人第一次在這個近海離島區展開災後復原行動,對當地其實還很陌生,有賴在地鄰里長、鄉親帶路穿街走巷,才能找到需要幫助的人。而當慈濟人以具體行動,做出實際成效時,鄉親們的反應也很熱烈。

「當那位阿嬤家修繕完工的時候,里長還有整條巷子的人都跑出來了,給我們很大的鼓掌聲、歡呼聲。」李琇釧語帶振奮地說。

同理受災戶,面對面關懷

每當颱風來臨期間,擔任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的潘機利,幾乎每日駐守高雄靜思堂。他經營成衣商場,七月凱米颱風造成大範圍淹水災情,也影響到他的門市,但他依舊專心投入救災。當六龜居民撤離避難,他考慮鄉親緊急離家,於是發心結緣,安排他們到商場選購合適衣物應急。

他回想二○○九年莫拉克風災,自己位於旗山的成衣商場損失慘重,很多新衣泡水報廢。「當時旗山區還屬於高雄縣,所以我就一直等縣政府的人過來旗山評估補助,那時候想著要把淹水高度報得高一點,就會得到更多補助。」

然而這個不好的念想終究沒有成真,潘機利等了一整天,反倒是慈濟志工先來了,不僅送上熱騰騰的香積飯,還有上人的慰問信,讓他確信,慈濟是實實在在做出來的。

「所以現在投入防救災,我覺得自己比較能同理。知道受災的人需要什麼,受災戶的心情感受,或者失去家人的那種痛。面對面的關懷,真的很重要。」回想受災、救助的心路歷程,再對比凱米、山陀兒颱風的應變情況,潘機利坦言,雖然大家不敢掉以輕心,但看到各地的災情,還是有「嚇到了!」的震撼,他肯定慈濟人走入社區的正面效應;也提醒法親們,面對極端氣候加劇的趨勢,大家不可輕忽,一定要更戒慎虔誠。

「高雄很少有這種強烈的颱風,那種瞬間致災的強風暴,很多居民都受到驚嚇!我們送上安心祝福,就是安他們的心,給他一個安慰一個助力,告訴他,你並不孤單,證嚴上人還有全球慈濟人的愛與你同在。」

讓你照顧,是我的福氣
口述•馮雅鈴(臺中慈院護理部)
畫作/溫牧
「你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就算再忙碌也不慌,

眼神露出微笑,動作很輕柔;我覺得讓你照顧,是我的福氣。」

伯伯的回饋,讓我感受到護理的價值;能為需要的人付出,也是我的幸福。

病房�堥茪F一位罹患口腔癌的叔叔,左邊的臉已被腫瘤壓迫,使用鼻胃管,也有氣切,所以我們平常透過紙筆溝通。

照顧一段期間,我們培養了蠻好的感情,跟他家人的相處也很融洽;不過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跟太太其實都有了心理準備。

有個晚上,我做了一個夢──背景是白色的,那位叔叔身上沒有鼻胃管和氣切造口,臉上的腫瘤也都好了;夢中的他,就是身分證照片的那個他,他跟我說了一句:「謝謝你!」

我覺得這個夢就像真的一樣,也是一輩子無法忘記。過了幾天,叔叔圓滿此生離開,我為他做了最後的沐浴,送他遠行,我想這是冥冥之中註定好的緣分。

另外一位則是定期回醫院做化學治療的阿伯,他幾次入住到我們病房區,由我負責照顧。他常常獨自前來,所以我會特別找時間跟他聊天,為他加油打氣。有一天他對我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因為就算再忙碌,你的眼神都會露出一點微笑,而且工作的樣子不慌不忙,動作很輕柔,我覺得讓你照顧是我的福氣。」當下我覺得不好意思,也很感動。

從這兩位長者給我的回饋,我看到了護理的價值。很多人認為護理工作很忙,但是哪一種行業不忙碌呢?我想只要在工作中找到自我的價值,找到樂趣用心去做,就會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其實每位病人都是我們的良師,在彼此生命中相互學習。護理師給病人和家屬身心的支持,然後從回饋中去省思和修正對這份工作的態度,進而提升自己的IQ(智商)和EQ(情商),把照護做得更好。

有時候學弟妹會跟我說,「阿長,臨床工作好累,我好想放棄這一切喔。」我鼓勵他們換個角度去想,如果躺在病床上的、送入手術室的、在門診外等待的是自己的家人呢?那即使是再忙再累,也會做得甘之如飴。

只要我們用心,病人是可以感受到溫暖;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就像這句靜思語所說:「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擁有一分功能為人付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摘自二ま二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志工早會分享)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96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