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古生物大小事】李世緯/龍骨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1/19 第5803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古生物大小事】李世緯/龍骨
會飛的蘋果/以色事人
洪惠風/醫師與患者的緣分
 
 
 
心情札記
 
【古生物大小事】李世緯/龍骨
李世緯/聯合報
圖/翁靖雅

在化石正式被理解為古生物之前,它曾經以多種現在看來很不可思議的形式存在。在西方,化石被當作上帝存在的證據,是神創過程中一個無傷大雅的惡作劇,一個不怎麼嚴重的小畸形(lusus naturae)。例如將鯊魚牙齒的化石,當作是天使的雕刻,而菊石之所以有美麗的紋路,則是因為海浪猛烈撞擊其中的鹽分、結晶而成。而在東方,具備動植物外型的礦石,被視為集日月精華、隱含著靈性,因此能夠滋養萬物。

飛上天空的腕足動物?

不同的文明都曾經將石材當成藥材,古老的歐洲醫學使用硫磺、鍶石、白堊、硝、鉛以及水銀等治病;傳統中醫的例子更多,從硃砂(硫化汞)、雄黃到琥珀,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藥材。不過如果說用化石來當藥材的話,最有名的當屬石燕、石蟹與龍骨。

石燕以現代分類學的角度來看,是一種生活於海洋中的腕足動物,外型與二枚貝很像,但是兩者之間沒有特別親近的親緣關係。腕足動物在距今五至三億年前的古生代大量存在,其後代一直存活至今,只是數量沒有以前那麼多了。

石燕被大眾熟悉是因為它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材。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晉朝,被描繪成一種石化的燕子,在風雨中能夠像真正的燕子一般,展翅飛翔(晉顧愷之:「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這些距今三億年的礦石被當代認為可以當作藥材,洗淨、曬乾、烤熟、以醋熬煮之後再磨碎服用,具有除濕熱、利尿、退翳等療效。

至於中藥材中的石蟹,指的是海洋生物的外殼化石,除了螃蟹化石,還包含其他的化石貝殼或甲殼類的殼(有一種螃蟹名字就叫作石蟹,跟這裡要講的東西不太一樣)。石蟹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癰腫、漆瘡、瘡瘍等症。

因為化石的中藥屬性,三十年前的地質系學生的化石採集包括參訪中藥房,學術研究裡的標本也確實有部分從中藥房購得。

供奉鯨魚的下顎骨

1899年夏天,清廷國子監祭酒(朝廷禮部的主祭官,大約等於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王懿榮患瘧疾在家休養,家人至北京著名的鶴年堂藥房幫他捉藥。由於王懿榮略懂藥理與古文,當他檢視藥材驚訝地發現,其中一些不知名的骨片上布滿了奇怪的刻痕,這些人類的痕跡很可能是一種古老的文字。

這種名為龍骨的藥材來自河南安陽,全北京只有鶴年堂有。王懿榮不只買下了當時鶴年堂全部的存量,還留下十兩銀子預購將來所有的進貨。當時這種龍骨的價錢是一斤十文錢,而這正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以龜甲、龍骨(大型動物的骨骼或角的化石)、獸骨(動物的非化石骨骼)來當藥材的例子很多,用途也很廣。它們多半因為原本動物主人的兇猛健壯、厚實的礦化、經年累月的風霜,增加了藥材的權威感並受到消費者歡迎。療效多是滋陰補腎、強筋壯骨以及安神鎮驚。

香港朋友告訴我,在香港及澳門這兩個區域的廟宇,經常會供奉鬚鯨的下顎骨。當地的居民蒐集長鬚鯨、藍鯨、布氏鯨和大翅鯨等大型鯨魚的下顎骨,並相信供奉這些平滑光整的「龍骨」,能為地方鎮煞祈福,也能帶給居民平安。

仔細想想,大型鬚鯨的下顎骨幾乎可以斷定是現今能找到的最大的單一一塊骨骼,它確實很稀少、珍貴,外型也很酷,拿來當蒐藏品甚至供奉是當之無愧。

在化石正式被理解為古生物之前,它刺激了東西方無數人的幻想,有證據顯示,某些希臘神祇是古人借用(誤會)了化石的形象而來:比如獨眼巨人(Cyclops)很可能是借用了猛瑪象化石的點子(獨眼其實是鼻孔),獨角獸(Unicorn)有可能是三角龍的鼻角或額角,眾多的巨蛇如拉冬(Ladon)有可能是魚龍雷龍等的脖子。即便今天我們已經明白了它們的生命屬性,它也同時擁有神話、傳說與藝術的成分。

會飛的蘋果/以色事人
文/會飛的蘋果/聯合報
聽說我不用眼霜,化妝品專櫃小姐質問:「妳是懶還是無知?」我回答:「因為不靠美色維生。」她生氣了,誤會我諷刺她「以色事人」。但「以色事人」又如何?我也曾「以色事人」,只是這個「色」是別人的臉色,這種能力不是擦了眼霜就有。

小時候長輩常說我長得醜,想嫁出去得學會看別人臉色說話。前男友原本愛上了如牡丹花般的女孩,苦追不到來跟我訴說,才愛上了我這朵解語花。後來他身邊出現了玫瑰花,問我能否退回朋友的位置?他說搞錯了,解語花不是花,是個抽象名詞,而他想摘下盛開的玫瑰。

原本以為「名詞」沒有開花的可能。飛越了太平洋,「名詞」居然在異域長出了花。老公說我美得如梵谷的鳶尾花。當然啦,這可能是老公求生存的話術。英語俗話說:「Happy wife, happy life.」(快樂老婆,快意人生。)老公不但奉為圭臬,還衍生出下聯:「Unhappy wife, no life.」(老婆不爽,就活不了。)

那年帶著剛滿一歲的女兒回台灣,大雨滂沱,好不容易坐上了計程車,司機看到女兒的洋娃娃外貌,帶著敵意問:「妳嫁美國人喔!是看不上台灣男人嗎?」我擔心在颱風天跟司機吵架被趕下車,急忙從「鳶尾花」切換成「解語花」模式,回答:「哎呀,您搞錯了啦!是台灣男人看不上我,沒法內銷,只好外銷。」他很滿意,用後照鏡看著我,柔聲安慰:「妳長得沒有很難看。」

其實當了媽以後,只要不用背著哭泣的洋娃娃在暴雨中佇立街頭,就算說我長得像洋蔥,我也不會生氣,還會說:謝謝,形容得真有創意啊。

話題徵文:哎呀,搞錯了

(此為主題,非文章標題,標題請自訂;徵稿至2024年12月底)

每個人都曾有過「搞錯了」的經驗,它可能帶來尷尬,也可能帶來意外的發展。無論是教人啼笑皆非的小誤解,還是一次難以忘懷的大誤會,歡迎來稿分享你的故事,稿寄:benfenmonth@udngroup.com.tw

文長350-500字內為佳,e-mail信件主旨註明作者、標題及「投稿哎呀,搞錯了」字樣,全文貼在信件上,並附word(doc)檔,文檔內依序打上標題、作者名、作品全文,稿寄:benfenmonth@udngroup.com.tw

洪惠風/醫師與患者的緣分
洪惠風/聯合報
看診時門口突然一陣騷動,抬頭一看,是坐在輪椅上的老病人。她的家屬用輪椅卡住門,沒有進入診間,同時間病人掙扎著要起身,可是站不起來,只好頹然坐了回去,兩手輕輕合十,對我頷首致意。

「我沒有要看診,也沒有要插隊。」她說。

診間鴉雀無聲,大家都停下動作看著她。

「我要去住安養機構了。」聲音平淡,卻開始有些激動,「離開台北,以後就不會再來看你了。」她哽咽了一下,「今天是來跟醫師道別的,感謝您這麼多年的照顧。」

她直勾勾地看著我,眼角有些淚光,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內心卻起伏不定,鼻子也有點酸酸的。她艱難的造訪,是要把這段醫病緣分畫上句點,但我隱隱覺得,更像是對過去的歲月做最後的告別。

她得了神經退化的疾病,逐漸無法照顧自己,每次出門都是極大的陣仗,這幾年改由家屬代為拿藥。我很久沒看到她的身影,沒想到今天竟然是道別。

當看診多年,那些八、九十歲,甚至一百多歲的病人沒有依約出現,我就會有些擔心,去看看有沒有急診或住院的紀錄,當發現缺席是因為發生狀況,內心便有說不出的難過。

不同科別的醫師與病人相處的時間不同,急診或加護病房的醫師,也許這次遇到,人生就再也不會重逢;感染科、外科這類能治癒疾病的科別往往也是如此,緣分都是短暫而不持久的。至於病理或是放射科、核醫科這些二線科,醫師只認得病理切片、醫學影像,遇到本尊也不會相識。只有慢性病或家醫科的醫師,會長期陪伴在病人身邊,一起度過春夏秋冬。

這種相處,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會發生。

有一次好久不見的病人坐了下來,看起來與以前不大一樣。他說,最近換了工作,壓力山大,家裡小孩又皮,自己成了一個家庭工作兩頭燒的社畜父親。回想他第一次就診,彼時正在當兵,精力充沛,雙眼炯炯有神。過了一年再見到他,他正在為了婚禮密集練舞、裝潢新家。再過幾年回診,他太太已經懷孕六個月,病人自己則開始重訓。下一次的病歷記錄著小孩一歲多,他表示睡眠不足。而這一次就診,期間又過了好幾年,他的模樣雖益發沉穩,身體卻散發出一種說不出的焦慮感。

我回顧著病歷的紀錄,不禁發起了愣,覺得就像是順著時間軸,看著他的家庭相簿,快轉地過了十分之一的人生。

醫學院畢業時,每個醫師都必須選擇自己日後的醫療方式:要去做研究,像「點」一樣專精於某種領域?還是去做急救加護,像「面」一樣照顧某個時間點的全部狀況?還是如慢性病醫師,用「線」把病人每個時間點的面串在一起,照顧立體的三度空間?

每種醫療方式都很寶貴,都有存在的必要,既需要專精某種疾病的專家,也需要緊急照顧的急重症醫師,但對我來說,醫師患者的相遇是兩者交集的緣分,最寶貴最讓人珍惜的,是跟病人一起慢慢變老,收藏點點滴滴的困擾,等到老得哪兒也去不了,還把彼此當成手心裡的寶。

【繽紛講座】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主持人:吳妮民

與談人:汪漢澄、洪惠風、蔡文騫

時間:12月15日(星期日)下午2:00-4:00

地點:春秋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41巷7號)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訊息公告
 
 
 
 
國土計畫、種電短視近利...恐葬送土壤功能與糧食未來
《國土計畫法》預計2025年上路,卻在今年最後階段掀起土地風暴。土地一直以來涉及地方利益以及關鍵發展,但關於土壤自然條件、糧食安全,卻經常遭受忽視,關於土地該如何適宜使用,值得各界投入關注。

胃息肉該不該切除?九成良性免驚!
一般民眾最常在全身健檢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自己胃部長了息肉。「胃息肉該不該切?」「有沒有癌化風險?」成為不少健檢顧客的擔憂。大多數的胃息肉是良性,不用切除,可以觀察的!了解胃息肉成因與類型,需不需要切除其實有原則可循!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