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NO.188《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故事背後的祕密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abula_enews
2019/08/01第189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編輯筆記︰
*本期主題︰
*好書報報︰
*花絮分享︰

 
 
編輯手記

教孩子將心比心
 │喜歡閱讀•發現世界│

早一輩的父母往往最讓人感動的就是,他們的心裡有別人……

很久以前看到一則新聞,五月天主唱阿信的父親從反對到接納他的演藝工作時,只是跟他說:「你如果要寫歌,好好寫,因為很多人在聽。」

***

正是因為心中有別人,所以才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設想。因為將心比心,才會願意把好的加諸在別人的身上,相反的,也不會願意把不好的加諸在別人的身上。

然 而,這樣「將心比心的能力」並非每個人都會具有(尤其在碰到兩難的時刻),有時候它甚至需要一點點後天的引導。假使孩子接觸的大人都能夠這樣對待他人,孩 子也會比較容易具備這樣的能力。當孩子具有這樣的能力之後,就比較能夠深思熟慮的 考慮到自己的作為對於他人的影響,換言之,才比較有可能可以適時的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身為這一輩的父母,我們也應該要努力的把它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從我們自身做起,將心比心的理解和對待孩子。


TOP▲
 
 
本期主題

《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故事背後的祕密


 (圖引用自https://reurl.cc/5xrGM)
讓阿雷馬娜親自告訴你有關這本書的創作歷程...

|故事發想|

《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這個故事來自於作者碧翠絲•阿雷馬娜小時候的夢想。
阿雷馬娜說,小時候有一次看到一個圖像,圖像上有好幾隻動物圍著圓桌慶生,從此以後她就夢想著要有一個動物專程前來為她慶生的生日派對……終於,在這本書裡完成了這個夢想。

(圖引用自https://reurl.cc/5xrGM)

|這本書主要說什麼|

阿雷馬娜提到,她所創作的很多書籍主題都是讓她深受感動的事情,而在這本新書《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裡,她想要講的是有關「人性、溫暖、動 物性、有困難給予愛……」這樣的議題。她想要和讀者們分享的是重新獲得人性(人味),而這個人味反而是透過動物們(動物性)獲得的。同時,這本書也想傳達 很多人「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的現象。


(圖取自《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

自從那天開始,我的爸爸媽媽和我常常喵喵叫又汪汪叫,
我們嘶嘶嘶又哞哞哞。我們張大嘴巴,邊叫邊笑。
而且,如果我們有重要的事情要說,我們就會嗅來嗅去。
「多麼有趣啊,」我媽媽說:「那些動物讓我們感覺更有人味了。」
(內文摘要)

|角色設定|

(圖取自《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

阿雷馬娜提到在設計的時候,就決定要由哈洛來做出改變。
哈洛是一個不開心的小孩,他在冰冷的環境氛圍之下長大,爸爸媽媽互相不說話,也沒有人跟他說話,而且他們甚至也沒有覺得這樣不好。

|創作歷程|
阿雷馬娜提到自己從來沒有在一本書裡面畫過那麼多的動物。
她花了兩年的時間研究動物的姿勢、習性,然後才慢慢完成這本書。

(圖引用自https://reurl.cc/5xrGM)

|延伸閱讀|



TOP▲

 
 
好書報報

孩子大發脾氣

如 同約翰•東尼(John Donne)所說:「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我們總是會不斷的回應我們週遭的世界,和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然而,我們卻很容易認為,孩子的行為與其 他事物無關──好像孩子與世隔絕一樣。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的行為是他們對於當時所處情境的回應。那些情境可能是外在的因素,例如:過度刺激的環境、有壓力 的事件,或兄弟姊妹間的衝突,或者它們可能是內在的因素,例如:長牙、食物過敏、睡眠不足,或快要生病了。

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

我 們都知道會引發「不適當行為」的因素有很多,但我們卻很容易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而不去思索導致孩子行為發生的真正原因。舉例來說,在我兒子兩歲的某一天 裡,當我們正要進屋時,他卻想要到鄰居的庭院裡探險。這讓我感到很挫折,因為我還有許多家事要做。我試著勸他離開,可是他卻執意要待在那裡,繼續他的探 險。我愈覺得挫折,他就愈堅決,我們開始互不相讓。然後,我沉思了一會兒,才想起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充滿壓力的一天──我們剛搬進新家,而且我們經歷了長 途的旅程,才到了那裡!當我想起了整件事情的時候,我感到非常訝異,我幾乎已經忘記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訊息,但我們多麼容易就會把整個焦點放在孩子的行為和 我們自己的挫折上,即使在當時還有其他合理的解釋。事實上,我的兒子正在做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相當明智的:熟悉他的新環境。

孩子大發脾氣時,父母容易感覺挫折或困惑

當 孩子大發脾氣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很糟糕,而且會對原因感到很困惑,尤其是如果我們一直以來都已經滿足了孩子的需求。我們很容易就會開始懷疑,所有的事情是 不是都錯了──孩子被「寵壞」了,而且孩子的行為也顯示,我們不應該相信他們可以在不用處罰和懲戒的情況下,就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成人。

在 那些時候,最好不要再想孩子不應該如此表現的各種理由──不要再想我們在過去幾年裡,不是已經給了他們所有的愛和注意,為什麼還會這樣呢?而是應該把焦點 放在現在。畢竟,每個孩子都活在當下。那一天、那一個小時、甚至最後幾分鐘裡,究 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好像我一時之間,忘記了那一天是搬家的日子一樣,我們也可能會忘記許多類似的事情,例如:玩具壞了、另一個孩子得到你比較多的注意、 中餐裡的糖太多、環境很吵雜、購物時間太長、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訪客身上、晚上睡不好、長牙、快要感冒等等。

我 們都需要仔細的思考,我們的反應會產生的效果──我們是否能夠藉由認同孩子的感受,來協助他們面對這個情況呢?(「你想要了解這裡所有的新鮮事物!不過, 我們現在先休息幾分鐘,等一下再回來。」)或者,我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挫折來反應呢?(快一點!我們現在要進去了!現在!)

除 了仔細了解孩子大發脾氣的原因以外,我們還可以仔細觀察能讓孩子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情境,藉此幫助我們了解一些事情。在孩子適當行為發生之前,究竟發生了什 麼事情呢?他是否因為有了充分休息的睡眠,因此過了相當平靜的一天呢?爸爸媽媽最近是否也解決了自己的一些問題?那一天的行程和電話聲響比較少嗎?孩子是 不是吃了特別營養的一餐呢?他是不是跟爸爸媽媽單獨相處了一段時間呢?

把焦點放在當下的情境上

這 與注意的焦點有關。我們很容易就會把焦點放在我們的整個教養史上(「我已經是這麼好的媽媽了,我已經給了他這麼多的時間、注意力和愛,為什麼他還要這樣 呢?」)。但這樣的想法並不切實際。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可以時時刻刻表現得非常完美──就連成人也無法辦到。這樣想一點用都沒有,因為它根本不可能幫我們找 出解決的方法。相反的,如果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在當下的情境上──被推倒的樂高積木大樓、噪音、逛街逛累了、電話一直響個不停、長牙,那麼我們就能很容易的 回答這個「為什麼」的問題,進而能夠提供孩子可以同理和認同他們感受的有用回應:「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我有那麼多的電話要接,而現在妹妹又把你的積木 推倒了!你一定覺得很難過!」

向孩子展現我們的同理心

如 果我們用生氣、處罰或拒絕的方式來回應孩子,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因為我們讓孩子在自己最無法掌控整個情況的時候,有更多的理由覺得生氣和挫折。最好的 方法,就是向孩子展現我們的同理心,並在同時認同孩子的感受:「喔,親愛的──妹妹又把你的樂高積木推倒了!真讓人覺得生氣!」,或者你也可以說:「我知 道要跟妹妹分享媽媽,對你來說,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一定希望你現在能夠單獨和我在一起!」

孩子的大發脾氣其實在展現他們的無助

孩 子的大發脾氣,其實只是他覺得「無助」的一種表現而已。當孩子覺得自己無法掌控所處的情境時,就會開始大發脾氣;他希望事情有所不同,但他卻無力改變。而 且,無助會帶來恐懼──畢竟,他無力反抗他人的期望。無助也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當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可以讓事情有所改變的時候,他就會開始認為,他不能 達成自己的希望,或不值得擁有自己的希望。

孩子需要感受到大人的接納──不管是「好」或「不好」的自己

從 某個角度來看,若孩子不斷的堅持要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是一件好事情。這表示他相信自己的父母會聆聽他的聲音、他相信自己,而且他還相信自己值得被聆聽,也 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挫敗,他就不敢再為自己爭取權利了。很不幸的是,孩子被動的接受往往會被曲解成健康的回應。然而事實上,孩子只是放 棄了,並把自己生氣和挫折的感覺壓抑住,直到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堅持為止──通常這都已經是成人階段了。大發脾氣其實只是孩子在當時,試圖用自己會的最 好方式,來表達他想要傳遞的訊息。

接納孩子的感覺不等於認同孩子的行為

我 們一定要記住,大發脾氣是孩子無助和恐懼的信號,即使它可能讓我們感覺恰恰相反:孩子想要爬到我們的頭頂上。很不幸的是,因為我們之中只有少數人,曾在自 己的童年裡被了解和認同,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把焦點放在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們的感覺上——特別是當我們自己覺得疲倦、難過或無力的時候。畢竟,我們許 多人也都是這樣長大的。

在 充滿壓力的時候大發脾氣,對具有同理心的父母來說特別困難,因為我們對於自己和孩子都有更多的期望。不過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期望太多了——想到了自己童年 時的教育,和現在所感受到的壓力;而且我們也對孩子期望太多了——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和經驗的不足。然而,在這些時候,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想一想,所有的父母 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面對生活裡的所有情境。而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

以上內容摘錄自《聆聽孩子的聲音》p92-97


TOP▲
 
 
花絮分享
TOP▲
 
 
 
 
訊息公告
 
 
鳳梨當容器!傳承阿嬤祖傳秘方糖水的「南泉冰菓室」
南泉冰菓室熱門冰品「夏日王國」,挖空整顆鳳梨作容器,層層堆上5至6種當季水果,不僅視覺更是味覺的饗宴,搭配上手工熬煮的祖傳糖水和蜜鳳梨糖水,在華麗的造型之下,是實實在在的好味道。

史上最長壽皇帝的養生祕密
乾隆皇帝,是清代在位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長壽、最高齡的皇帝,享壽八十九歲,是歷代帝王中的長壽者。乾隆皇帝壽及耄耋而無痼疾,人參幫助甚大。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56號4樓 │ 電話:02-23689416 │ 傳真:02-23689442│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山的冒險文化 專訪詹偉雄:山不會欺騙你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8/01 第49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雜誌文摘 山的冒險文化 專訪詹偉雄:山不會欺騙你
Takao樂高雄 鼓山洞軍事遺址觀光啟洞
 
 
 
山的冒險文化 專訪詹偉雄:山不會欺騙你
聯合文學聯合新聞網

【採訪撰文.黃彥霖|攝影.陳佩芸】

退休後的詹偉雄開始重拾年輕時中斷的爬山興趣,能多親近山就多親近,他說自己是喜歡重複爬同一座山的人,總是找各種機會待在山裡,雪山就去了八次。今年的攀登目標是丹大東郡橫斷,也替年輕一代登山家張元植和呂宗翰做起攀爬K2高峰的募資案。一直以來,登山和創作對大部分台灣人來說比較像是頭銜,而不是能穩定支持生活的職業,詹偉雄這幾年在專欄和文章裡反覆提到「冒險」的概念,對山的閱讀與態度,是否也成就了他的人生哲學?

Q 你在幫募資案寫的文章裡引用了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and Russell),用他對哲學的討論去描述冒險登上高山與一個人心志之間的關係。對你自己來說,冒險登山的意義是什麼?

A 從功益的角度來看,如果只是要活著,那麼哲學對一般人是沒有用處的。羅素的意思是,哲學能提供超出生活邊界外的想像,對人存在的狀態提出問題,讓你的人生因為發出這些問題而不同。哲學無法溫飽,但可以拯救困頓的靈魂。我個人的經驗是,登山跟冒險擁有非常強的拓展靈魂的力量。我們平常住在城市裡面,所有生活起居都已經例行化了,不必擔心危險、也不會被大自然懲罰,所以不需要用上百分之百的感官意識。但在冒險中,你的身體必須全神貫注去面對挑戰,運用每一道肌肉和大自然交涉、對話,最終完成起初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我比較喜歡用現象學的說法:那是一種活生生的活著,是全然獨屬於你自己的自我完成。相對於都市生活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山是不同的。山不會欺騙你,永遠都是直球對決,所以當你完成某個任務時,它能帶給你的滿足和自由感就非常巨大。我在世界各地登山家的傳記裡常看到這樣的處境,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登山家最終會葬身山上,那是他們自己決定的道路,你在懷念的同時也恭喜他們。

Q 這幾年台灣在山難的討論上有了很多新的進展。今年六月山林解禁的政策開始上路後,風險的承擔責任從國家單位轉至個人身上,你怎麼看待台灣社會跟「險」的關係?

A 以歐洲的例子來說,阿爾卑斯山脈橫亙過的國家其實都有很旺盛的冒險精神,他們的職業登山家也長年能受到企業贊助,二○一七年過世的「瑞士機器」史戴克(Ueli Steck)就受到私募基金、製造業公司等十家以上的企業支援。台灣這座海島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積都是山地,照理說應該也會充滿冒險風格,但我們的社會過去幾十年來對登山與冒險都有種內在的敵意,這有兩個重要的歷史成因:第一是時間漫長的戒嚴令。雖然解嚴後取消了山、海的管制,但在國民心中所埋下對未知的恐懼卻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消除。我們在做募資時訪問過張元植的母親,她說張元植國中就去爬六千多公尺的北美最高峰德納利峰(Denali),之後又決定以爬山為志業,身為母親當然非常擔心。後來是因為有一次張元植帶她去爬雪山,親身經歷讓她了解登山的危險並不是那麼絕對。每個登山者其實都會對途中可能的危險做足準備,畢竟你要能活著回來才能獲得最無止盡的收穫。第二個阻礙冒險文化的原因,是山難救援「浪費社會資源」的說法。這背後其實是一個經濟性的論述,代表的是台灣過去四十年所處的社會機制。我們在一九六○到八○年代是生產力最大的世界工廠,生產線式的體制思維堅信個人要為集體服務,所以當我們相信「其他人必須要付出稅金來救援你的自私與不負責任」時,登山就成了不道德的事。

Q 你認為登山在台灣,有沒有可能像公路旅行之於美國那樣,為台灣的認同帶來類似的影響?

 我對台灣的國族主義態度倒沒那麼絕對。在我看來,個人的自由應該遠大於社會倡議的制度。冒險的地理環境不一定非得在這片土地上不可,比方說海明威去了那麼多地方,但你不會說他的作品沒有美國性或沒有美國認同。冰島的經驗讓我看到的台灣的可能性,那是我們沒做,但可能做到的樣子。冰島人口密度比台灣低非常多,從小到大教育他們的是自然而不是人,大自然對他們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挑戰,所以每個人都毫無意外地慷慨。他們的法律甚至規定,任何人都可以你私人的土地上露營或露宿一晚,而無需要你的同意。從冰島回來之後,我想說反正裝備都有了,就開始爬台灣的百岳。小時候在林務局雜誌或是報紙上看到很多奇萊山難的故事,但當我去爬了奇萊,就會看到它其實不是黑色的,而是綠色的大草原。當時我站在奇萊稜線上,右邊看到台中、彰化,左邊看到花蓮市街,那一刻我對自己身為台灣孩子的認同就非常深,而我跟土地的連結也比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在台灣,登山是最便宜的奢侈活動,讓山把你整個人包覆起來,那是非常神奇的經驗。

Q 你在國外一些地區旅行、健行過,這些國家的山況和登山文化都有差異,他們跟台灣的最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在日本登山縱走的特色就是走岩嶺,可能兩邊下去都是七、八百公尺的深谷,像是站在一○一上往下看。日本跟台灣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社會跟政府都很鼓勵人民去爬山。他們在明治維新之後引進歐美登山制度,以直升機支援運補體系,很多山屋都能提供飲食跟過夜裝備,整體環境相對安全,讓你有餘韻去欣賞自然景觀。當你這樣接受山的洗禮之後,就會成為比較尊重環境的人。有趣的是,正因為日本的登山活動相對安全,所以很多日本山客反而喜歡去國外爬山,比方說來台灣。我們的山比較狂野,給他們的生命衝擊也更大。台灣的地質還很年輕,雖然不像國外七、八千公尺高山那麼困難,但高低海拔劇烈的地形落差也是很戲劇性的挑戰,這是台灣山脈的魅力。歐美國家的冒險文化已經發展非常久了,也都開發出各自的領域。比方說去年的紀錄片《赤手登峰》(Free Solo),攀岩家追求的刺激感來自巨大的岩壁,和地心引力進行純粹的對抗。有些登山家著重在攀登冰雪岩混合地形,他們更需要當下的知性抉擇判斷,了解如何活用裝備。有的人則選擇高海拔無氧攀登,追求孤獨的長途爬升過程中,自我身心的砥礪跟成長。每一種環境都有不同的風險,也有各自面對的方式。台灣的冒險文化還沒發展到這些階段,絕大多數人的身體都尚未開發。假如我們同意人生經驗很大部分要透過身體去認識,那其實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在幼兒的狀態。冒險可以讓我們快速成長,就像面對各式各樣的人生難題,在每次的抉擇跟結果之間得到歷練,並隨著年紀和能力變化而跟著調適,我們在台灣應該勇敢踏出這一步。

Q 目前最喜歡的山?能否為我們推薦一些跟山有關的書?

 現在最喜歡馬博橫斷的馬利加南山,那時從北稜下嘆息灣,前前後後看了它四次,椎狀的岩石山體讓我印象深刻。關於推薦書籍,知識性的話,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的《心向群山》,講了西方社會對山如何從恐懼走向迷戀。身體性的話,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的《山之生》,作者寫她在蘇格蘭家鄉登山時身體所感受到的故事。

Q 用一句話描述你的攀登哲學?

 安靜地爬山,虛懷若谷地爬山,把身體打開地爬山。


【採訪撰文|陳姵穎】

現職編輯,採訪文字散見報刊及網路。喜歡散步、閱讀、觀察動植物與登山。

【攝影|高穆凡】


更多「山在那裡」 精彩文章,都在《聯合文學》雜誌2019年7月號(NO.417期)

最新文學線上消息:《聯合文學》雜誌 官網

跟大家一起討論文學:《聯合文學》雜誌 粉絲團


 
鼓山洞軍事遺址觀光啟洞
一直以來被視為「謎」般存在的鼓山洞,終於在今年五月初對外開放,不但是高雄市政府選定的第一個軍事遺址觀光據點,還能一窺被塵封多年的鐘乳石梯,直擊大自然的奧妙 【…閱讀全文】
 
樂高雄粉絲專頁
 
鳳梨當容器!傳承阿嬤祖傳秘方糖水的「南泉冰菓室」
南泉冰菓室熱門冰品「夏日王國」,挖空整顆鳳梨作容器,層層堆上5至6種當季水果,不僅視覺更是味覺的饗宴,搭配上手工熬煮的祖傳糖水和蜜鳳梨糖水,在華麗的造型之下,是實實在在的好味道。

史上最長壽皇帝的養生祕密
乾隆皇帝,是清代在位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長壽、最高齡的皇帝,享壽八十九歲,是歷代帝王中的長壽者。乾隆皇帝壽及耄耋而無痼疾,人參幫助甚大。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