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聯合報社論/資訊大國的數位治理卻有大腦萎縮症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9/29 第506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又見習維拉效應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資訊大國的數位治理卻有大腦萎縮症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先修「財劃法」 再談新竹縣市合併
民意論壇 2.2兆! 特別預算常態化 違法失職
五倍券照顧弱勢 更有價值
強烈訊號 美中關係丕變?
德國友中轉向?不離對話接觸框架
調整軍事訓練役 根本朝三暮四
去梯言/習近平的變革有多深刻?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又見習維拉效應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賀電,兩黨重新確認「九二共識」與反台獨。朱對習所提「共謀統一」,回應「求同尊異」,加碼批判蔡政府「反中去中」。國共同聲為民謀和平福祉,劍指無作為的民進黨;這惹毛蔡政府,陸委會批評朱「自甘為中共統戰分化的對象」。

綠營炒作朱與深藍矛盾,朱主動發布國共電文往返,刻意透露雙方事先溝通,聲稱重建兩岸溝通管道。習近平稱「朱先生」在前,蔡政府扣紅帽在後,朱立倫頓成「紅統」張亞中之同路人,喧囂眾藍旋即轉身抗綠。朱立倫利用「習維拉」的手腕,並不亞於蔡英文。

習維拉替藍營定紛止爭,還戳穿綠營失語焦慮。陸委會被國台辦已讀不回,見不得國共指點兩岸事務,批朱「迎合」中共,卻遭反將一軍,指國共和老美都「反台獨」。綠營瞬間無言以對。

在國民黨之前,拜登致電習近平,稱無意改變一中政策,接著我駐美代表處更名被曝光告吹。蔡政府裝作看不到拜登迎合中共,但此時,如何再大內宣抗中保台?

阿富汗事件後,習近平承諾停建境外煤電廠,替衰尾拜登的氣候峰會作面子;拜登回報放生孟晚舟,為習政權延任增添柴火。風向會變,習維拉不是蔡英文的專利;國際間只有一時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資訊大國的數位治理卻有大腦萎縮症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最近全台民眾一再被捲入數位亂流。五倍券的數位綁定,亂象頻傳;同時又爆發高中生申請大學入學的「學習歷程」,竟有兩萬多筆檔案資料因工程師按錯鍵而人間蒸發。外界難以想像,號稱「資訊大國」的台灣,政府竟帶頭鬧出一連串資訊管理的低級錯誤,顯示主政者根本罹患了數位治理的大腦萎縮症。

前年一○八課綱上路後,教育部規定,每個高中生從高一起都要建置學習歷程檔案,每學期上傳到政府的資訊庫平台,作為申請大學入學的重要軌跡依據。這項政策上路兩年多來,已成為第一線教師、高中生及家長的共同夢魘。

教改的核心精神是鬆綁,一○八課綱精神更強調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因此降低了高中必修學分,以便讓學生有更多探索與實作的空間。但檢視學習歷程檔案的要求,就與課綱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不僅規定上傳的項目和手續繁多,包括學生成績、學習成果、幹部經歷等七本名冊,只要一步錯就得全部從頭再來。學生們為應付這些形式項目,幾乎無法專注於課程學習,更遑論自由探索跨領域事務。繁瑣的形式主義,大開獨立思考的倒車。

建置學習歷程檔案政策上路後,已弄得民怨沖天;但教育部堅不廢除,卻也不思修改使其簡化。教育部既如此看重學習歷程檔案,對學校上傳的檔案要求鉅細靡遺,理應謹慎維護才對。但事實卻非如此,去年底,即曾發生教師在上傳過程中遇到系統大規模故障事件;重新上傳後,又與中央課程代碼連不起來。此外,教育部的公版模組容量極小,也遭批十分「落漆」。教育部顯然未由此得到教訓,才釀成這次更難收拾的災難。

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是四年前教育部從韓國取經而來;然而,政府複製國外經驗卻只學了半套。韓國是成立國家級的「國家教育研究中心」,負責建置、維護系統與檔案;但到了台灣,教育部因不懂資訊科技,又想便宜行事,只用少許經費委託給單一大學執行,再由大學外包給業者。如此廉價轉包下,當然難以維持系統的穩定。這次檔案消失事件,固是人為疏誤;更難想像的是,這麼重要的檔案竟沒有異地備份,教育部也渾然未覺。

出了如此嚴重的差錯後,教育部長潘文忠一味甩鍋給工程師和負責維運系統的暨南大學團隊,彷彿自己毫無監督責任。這種「推諉術」,堪稱是蘇內閣的標準風格:火車出軌一律推給包商或人為操作不當,斷橋推給機關權責不明,防疫破口則推稱沒有會議紀錄可追。如此善於推諉的政府,官員怎會有責任倫理?

政府的數位治理亂成一團,一再出醜,讓人搖頭。從口罩實名制到簡訊實聯制,從疫苗預約到三倍券及五倍券的領取,沒有一次不發生系統爆量塞車或運轉失靈的問題。更可笑的是,實聯制耗掉民眾無數時間,但累積的大量資訊因檢索困難而無用武之地;五倍券的數位綁定,竟連基本資料填錯都無法修改,徹底戳破唐鳳神話。尤其,這些預約平台系統皆由泛官股占四成的關貿網路公司得標;果然有了「官帽」保證,系統再難用、出包再多次,都能繼續得標。

台灣擁有傑出的資訊產業和人才,政府將科技運用在國家治理上,理應駕輕就熟。然而,近年不斷上演的數位之亂,卻暴露政府的數位治理落伍蒼白,只有急就章的發包委外思維,以致一遇公共事務的管理就亂象叢生。台灣徒有資訊大國之名,政府數位治理的腦袋卻是一片空洞!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先修「財劃法」 再談新竹縣市合併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新竹市長林智堅最近拋出新竹縣市合併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加碼為竹竹苗合併及主張同時升格為直轄市。一時之間,竹竹併成為網路熱搜話題,更激起地方政壇熱烈討論。蔡總統對此採取開放態度,表示尚需進一步審慎評估,但觀諸其執政風格,在政治與選舉利益的考量下,未來難保不會利用國會絕對多數的優勢,強行通過修法,以遂一黨私利。

依據地方制度法第四條規定,「人口聚居達一百二十五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其實,新竹縣市合計人口數約100萬人,尚未達法律得設直轄市的標準。民進黨為達設都目的,打算提出地制法第四條修正案,將設直轄市人口數標準調降為100萬人,如此量身訂做的修法,完全違反法制專業精神,居心叵測的政治算計,昭然若揭。

林市長否認這項合併倡議並非為自己的選舉鋪路,但從他拋出議題時機及民進黨高層人士的立即附和觀之,難脫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台灣於2010年透過單獨改制或合併升格,除台北市未變外,新成立了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等四都,加上2014年桃園縣改制為桃園市,一共六都加16縣市的行政區域正式成形。

行政區域劃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政府服務人民效益的最大化,現今有無必要成立第七都?如何妥善規劃並確保其成效?在在皆須綜合考量各種因素與條件,在審慎嚴謹的評估後決定。尤其是現有六都實際經驗的檢討,更可做為他山之石。若只是以政黨甚或個人狹隘的選舉利益為考量,將嚴重扭曲政府效能,進而傷害民眾生活福祉。

從法律面來看,如果按林市長的提議只是單純新竹縣市合併,不升格為直轄市,目前的法源仍有不足。依地制法第七條規定,縣市之新設、廢止或調整,須「依法律規定行之」,但因行政區劃程序法尚未完成立法,現行法律並沒有相關規範可以適用,以致單純的竹竹併反而滯礙難行。既然如此,竹竹併若要成功,最快之路就是利用地制法現有的相關規定,除合併之外再加升格為直轄市。但因為竹竹併人口未達125萬,為解決此問題,一是修法調降標準至人口100萬,另一則是把苗栗加入合併範圍,此亦即近來許多政治人物關注的焦點,處處充滿了操弄斧鑿與思維。

其實,人口數量只是縣市改制直轄市的條件之一而已,更重要的是其對地方政治、財政、經濟、文化、都會發展與交通的影響。政治人物通常都會以提升共同生活圈方便性或改善政府行政效率為改制的訴求,現實上他們更在乎的是藉此擴增地方財政資源的分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統籌分配稅款可以分得更多,進而擺脫原先在一堆窮縣市中搶食貧乏資源的困境。但也因如此,縣市合併或改制直轄市的議題,更凸顯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20餘年未修所存在的弊端與問題。

以2020年為例,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約2,772億元,其中64.87%分給六都,平均每都約300億元,26.47%分給16縣市,每縣市約46億元,其餘給鄉鎮。直轄市平均分得的金額約為縣市的六倍,對地方首長而言,這是多麼大的分配差異,無怪乎會成為縣市合併或改制直轄市的主要誘因。當然,改制後的某些政府支出亦可能增加,但整體而言,對地方的財源仍然是正大於負。

由於統籌分配稅款以不同的分配公式對待直轄市與縣市,造成其間財源分配的扭曲與失衡,從而錯誤地誘導縣市對合併或改制的決定。竹竹併若是基於一個不合時宜的財劃法而推動,將對地方區劃的均衡發展,造成無以挽回的傷害。

因此,我們堅決主張在財劃法沒有全盤合理修正之前,蔡政府不應推動竹竹的合併或改制。

   
民意論壇
2.2兆! 特別預算常態化 違法失職
陳貴端/逢甲大學退休教授(台中市/聯合報
執政者為掌握財務資源作為政治運用籌碼,常於總預算外增訂特別條例,再以特別預算框架多年預算。執行時,每年控制動用特別預算額度,規避公債法流量管制及預算法第廿三條經常門及資本門運用限制,破壞預算法第八十三條適用特別預算之法規範限於「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不定期或數年一次重大政事」之立法精神,及削弱行政、立法、監察三權制衡監督力量。

近年來,政府藉「因應緊急重大情事」、「振興經濟,擴大建設」為由,編列特別預算。扁政府「新十大建設」五年五千億元。馬政府「愛台十二項建設」四年五千億元。蔡政府前瞻建設(八年八千八百億元)、新式戰機採購(七年二四七二億元)、疫情紓困振興(三年八千四百億)、提升海空戰力(五年二千四百億),運用政黨立院優勢,先後通過特別條例框列特別預算合計達二兆二千億,超出一○九年及一一○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二兆規模。

特別預算排除公債法存量管制限制,流量管制規定中央政府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每年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十五%,是財紀法所關心債台高築原因之一。

預算審議常引發爭議,總統任期四年,若要做大事,就責任政治,「重大政事」必須具緊急性及必要性,且多年計畫亦應相當明確,絕非為特定目的把多個普通預算框架成一個預算,稱特別預算,成為總預算外的另一個預算。

就預算制度應採「設計計畫預算制度」,將多年預算納入年度預算,把年度預算與遠期目標相結合,就所編制多年的預算,嚴加審核並控管執行進度及採績效預算制度精神進行管控,貫徹「零基預算」精神。若非緊急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應回歸總預算依預算法編制與審議,並將執行內容及進度納入管控,否則特別預算規模之大,若執行管控不嚴,很可能成為執政者可以自由運用之財庫,將成未來債台高築的另一扇門。每任總統都編列特別預算做法是否得當?是否違反預算法、公債法、財紀法之精神?盼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以及人民與更多學者專家關注此重要議題。

建議:一、應重視強化特別預算管理,避免執政者常利用訂定特別條例、編制特別預算,規避公債法舉債上限存量及流量管制,框架多年預算、計畫方案未詳予評估並做好選擇及替代方案、財源籌措及債務清償未作規畫,挾國會多數,大計畫、大預算均未經嚴格審議,強行通過。行政及立法機關顯有違法失職之嫌。若非緊急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應回歸總預算,採設計計畫預算制度、績效預算制度及零基預算精神,嚴加管控,樹立財政紀律。

二、應重視強化預算、決算編列、審議、執行之透明度及強制定期將特別預算執行之相關資訊揭露。陽光是最好消毒劑、防腐劑,可強化民意監督力量並樹立財政紀律。

   
五倍券照顧弱勢 更有價值
余宗龍/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研/聯合報
行政院的振興五倍券即將發放。近日,振興券如何綁定到高回饋的信用卡或是電子支付、如何抽到各部會加碼再升級的大禮,已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熱烈討論的話題。目前整體疫情走向趨緩,加上在大型企業與連鎖加盟業者琳瑯滿目加碼活動的推波助瀾下,振興券可望帶動一波報復性消費,創造經濟效益。然而,吾人想問:「振興券有振興到需要的人嗎?」個人認為與其錦上添花集中消費在特定行業、業者,不如給下列三類受困店家和弱勢族群雪中送炭,顯得格外有意義。

一、在地店家、攤販:在都會區生活的民眾,可能有注意到每天照亮回家路上的店家、餐廳、攤販,正逐漸消失!因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而關門或轉讓者不在少數,如今這些奄奄一息、嗷嗷待哺的商家還要面對大型企業早已磨刀霍霍,準備搶食這塊振興大餅。因此,疫後拚有感復甦,或許人們應站在最前線,將振興券花在需要幫助的社區商家或市場,感受助人與被幫助的快樂,一同建築出社區的良善與美好。

二、社福/公益團體:根據知名雜誌的調查,疫情造成國內多數社福/公益團體所收到的捐款與過去相比有所萎縮。財務陷入困境下,社福/公益團體對社會各種弱勢族群所能提供的服務和協助範圍可能因而下降,營運困境不言可喻。所以,規畫捐券行善的機會來了,若能將振興券轉成慈善捐贈,將會是場及時雨,更是好事一樁!

三、受政治衝擊的果農:五千元的振興券對某些個人或家庭來說,可能只是意外之財;但對最近接連受到政治事件影響的果農,助益可能不小。面對這樣的窘境,挺果農不能只是句口號,若能將五倍券拿來挺果農,付出愛心實際行動,展現社會關懷,實質幫助農民擴大國內市場,也別具有意義。

   
強烈訊號 美中關係丕變?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聯合報
纏訟三年困在加拿大的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以緩起訴名義獲釋,已於廿五日返回中國大陸。同日,朱立倫再度當選國民黨主席,並於次日收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賀電,雙方展開暌違一年半的良性互動。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一放到美中台關係的架構中,就是強而有力的政治訊號,自有特殊的戰略與政治意涵,讓三方四黨的關係起了新的化學變化。

孟晚舟的官司從逮捕到獲釋,代表美國川普到拜登總統對中國政策的重大轉折。川普的魯莽行事如今倒成為拜登手中的一步棋,為美國爭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撤軍阿富汗後,拜登在外交戰場上贏來的籌碼幾乎一把輸光。香港英文《南華早報》放話,表示習近平只會以視訊演說方式參加十月底義大利羅馬舉行的G-20峰會,意謂原先安排的場邊「習拜會」也作罷。

拜登九月九日主動致電習近平,就是想了解「拜習會」是否仍有可能。十五日拜登宣布成立美英澳(AUKUS)聯盟,廿一日在聯合國大會對中國極盡低調之能事的演說,就是透過軟硬兼施,期盼習近平改變主意,但北京均不為所動。

直到九月廿五日孟晚舟獲釋返國,中美關係的改善才出現第一道曙光。中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七月廿六日與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在天津會談時,釋放孟晚舟就是北京希望華府做到「美方停止錯誤言行清單」中的重要事項之一。

在另一份北京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還包括美方必須調整對大陸留學生簽證立場、取消對大陸產品的高額關稅、保障大陸在美國的公民權益等。

從習近平與朱立倫的電訊往來,可以看出他們在「反對台獨」與「九二共識」的立場並無軒輊,而朱以「求同尊異」回應習的「共謀統一」無疑也充滿創意與新思維。

拜登政府透過釋放孟晚舟等具體動作,積極尋求與失和三年的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也努力恢復中斷近兩年的兩岸關係,明顯具有一些重要的戰略與政治意涵。

首先,民進黨政府五年多來扮演美國棋子的角色將漸漸步入尾聲。易言之,蔡英文政府作為美國「反中」急先鋒的「階段性任務」,將隨著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轉向而逐漸□一段落。

其次,在未來數年,即使美中仍會高度競爭,蔡政府偶爾仍會成為拜登政府的棋子,但美國政府官員見風轉舵,應不會像川普最後兩年任內與拜登頭半年把蔡英文當個寶,對抗中國大陸。

第三,在拜登眼中,蔡英文的利用價值既然不高,她在黨內的威信自然下降,而朱立倫若能團結黨內同志,打贏明年縣市長選舉,蔡英文民意支持度勢將進一步下挫,提前進入後蔡英文時期。

第四,在拜登與習近平改善關係的同時,美國需要的不再是一個成天只會製造兩岸衝突、擴大美中矛盾的民進黨政府,而需要一個能夠成為美中關係潤滑劑的國民黨。

最後,一葉知秋,從拜習通話、拜登聯大演說、孟晚舟獲釋,以及其他後續良性互動,美中關係的改善正在既定的軌道進行,美中既競爭又合作的趨勢已不可能逆轉。

   
德國友中轉向?不離對話接觸框架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聯合報
梅克爾執政十六年,儘管暱稱鐵娘子,秉持人權價值,任內仍不斷擴大德中政治和經濟關係,堪稱西方對北京最友好的領導人。此外,德國經濟為歐盟龍頭,許多政策不管有意無意皆能引導歐盟走向,更遑論擁有提案權的歐盟執委會主席亦為德國人。德國大選過後,梅克爾的友中政策能否接棒,取決於未來聯合政府的組成。

目前,社民黨成為第一大黨,倘邀請立場相近的綠黨、自由民主黨組紅綠燈聯盟,看似不利北京,然則中長遠來看,中國大陸市場的吸引力以及本身能撼動全球的實力,德國及所率領的歐盟未必能纓其鋒。況且中國駐美大使先畫了紅線警告:「只要柏林立場一改變,中國便會秀肌肉」。德國及未來歐盟的對華政策僅能「摸著石頭過河」,該硬或軟實需縝密盤算。當前,中國遠企購入漢堡港碼頭的三成股份是否能得到新政府的點頭,將是德國政府對華政策的處女秀。

若以社民黨的蕭茲出任總理,之前曾擔任漢堡市長的他支持許多和中國合作的項目,咸信他的對華政策有很多的合作空間。觀察社民黨的中國政策相當隱晦,只道雙方關係將由西方民主法治國家和中國威權國家資本主義的體制之爭來決定,正是不願正面衝突的保留。不過,此次小黨影響力倍增。綠黨與自民黨皆主張彰顯人權價值,綠黨更是想出利用跨大西洋合作遏阻北京,自民黨則是強調捍衛商業利益與價值觀時不能不有所取捨。兩個小黨的票數如獲增加,社民黨必有所牽制,不過,對中國友好的德國經濟界會迫自民黨低頭。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似乎傾向「價值優先」,不排除對中強硬。根據民調機構Forsa八月底出爐的民調顯示:五十八%的德國人認為,即便對華經貿關係會受到影響,德國也應採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並更為捍衛德國自身利益。影響力廣大的德國工業聯盟也針對奴工的問題批判中國,對在中國投資的德商示警。不管如何,德企在中國是否得到公平對待是未來政府施力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對華議題並非重點,由於德國洪災所致,氣候變遷才是首要看點。未來,該議題不脫尋求北京的合作,社民黨與綠黨皆有意願,北京有此利器來跟新政府周旋。

準此以觀,德國對華政策或有不利北京的趨勢,但不會超出以多對話接觸為準則的框架。目前德國的對華政策雖以經濟利益為基礎,但為避免過度依賴,不在美中對峙選邊,未來會轉為歐洲導向,德國各黨支持歐洲解決方案解決5G困擾,不願依賴外國數位技術,以及科技、軍事(部分政黨支持)自主,即為顯例。此外,綠黨和自民黨則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甚至自民黨黨綱支持台灣,則為我方可以努力的方向。

   
調整軍事訓練役 根本朝三暮四
陳國銘/出版業(基隆市)/聯合報
報載國防部將調整軍事訓練役訓練流路,將原本的八周與八周(入伍訓練加專長訓練),改成五與十一周(入伍訓練加部隊訓練)模式,消息一出,許多軍事訓練役男叫苦連天,也有評論指出這是受限於美方的建議所致。雖然整體來說,軍事訓練役男有可能去外島服役,就公平性來說這是正確的,但除非調整與增加軍事訓練役的時間,否則外界很可能會以朝三暮四來戲稱調整訓練周數的政策。

過往在徵兵制以及兩黨惡質政策所致,目前除志願役官士兵外,另有大多數為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男,先前主要的目的為訓練出合格的步槍兵,後續因為各種因素而沒有配發部隊,光是在這個層面上就被外界批判,訓練四個月而不用下部隊的兵根本是浪費。但也有意見指出這四個月的步槍兵,連衛哨勤務,營區整體安全防護執勤上都相當勉強,還要與常備部隊搭配?

現在要顧及外島籤的公平性固然很好,但並不代表這會增加多少戰力,因為訓練時間與服役時間加總就是四個月。新兵的初始階段主要是透過訓練與軍紀,養成士兵對長官命令的服從性與耐性,同時間鍛鍊基礎體能。

經過體能訓練與養成服從性,之後才施以單兵武器訓練,除單兵武器裝備外,土工器具與單兵個裝、生化防護等也都需要時間訓練,並不單單只是會射擊步槍就好。再以步兵排支援的迫砲班小型團體操作武器,或是火箭彈兵與投擲手榴彈等等兵器,想要在四個月之內完訓並非不可能,但扣除掉休假與各種勤務與支援,恐怕訓練的時間相當有限。

現階段的軍事討論氛圍相當奇特,不去討論現役部隊如何精進戰術或戰法,卻拚命討論後備部隊如何精進,甚至連宮廟義勇都隨意出爐,現在則是點名討論到軍事訓練役的精進,外界難免會覺得匪夷所思。無怪乎有些評論指出,這是美方給我們的建議後,軍方趕緊對軍事訓練役時間提出些許的變動來因應美方的要求,但若未來不增加軍事訓練役的時間,恐怕再怎麼樣多的兵員去填補外島的空缺也是無益。

   
去梯言/習近平的變革有多深刻?
公孫策/聯合報
北京政府會不會放手讓恆大倒閉?恆大倒閉會引致多大的金融風暴?大陸的經濟挺得住嗎?同時間,限電停產又在各省市遍地開花;而上個月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大陸資本家看到馬雲的遭遇,猛然醒悟,爭先恐後捐款。

分析家認為,這些大動作任何一項都將使得中國經濟傷筋動骨,如今卻全部一起上,如果不是習近平的絕對權威,肯定不敢推、也推不動。

事實上,不只是經濟方面,「雙減」打擊補教業、點名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聲討互聯網平台「壟斷」、教師大輪調以消滅明星學區,乃至小燕子趙薇人間蒸發,甚至小學上課時間都要明文規定—幾乎可以視為一次大範圍的「整風」。

習近平想要幹嘛?

七月初,習近平在建黨一百周年紀念會上致詞,他提了九次「以史為鑑、開創未來」,他同時說,「…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如果「破壞一個舊世界」是以史為鑑的話,那他要開創的未來是什麼?他當時並沒有描繪一個具體「新世界」。九月初,他對中共年輕官員說:「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要他們「丟掉幻想,勇於鬥爭」。

對照來看,他要中共年輕黨員「丟掉幻想,勇於鬥爭」的鬥爭對象,應該包括了前述的房地產、平台經濟壟斷業者、明星學校、網路遊戲,簡單說,就是「錢賺太多而腐蝕了人心、帶壞了風氣,並引起人心不平」的事物。然而,這些其實正是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果,也是「中國崛起」的代表性事物,習近平對這些發動了全面鬥爭!

於是,中共媒體「人民網」轉載的那一篇〈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就不是偶發事件了,反而是批判那篇文章的右翼喉舌,這次沒有正確揣摩到習大大的心底。

用歷史的比喻,習近平要做的是一次「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武靈王推動全國「胡服」,趙國軍隊因胡服而能騎在馬上作戰,在此之前的諸侯戰爭以車戰為主,趙國的騎兵因而無敵於諸侯,趙武靈王成為繼魏文侯、齊宣王之後的戰國第三位雄主。

然而,要華夏民族穿胡人服裝,是直接挑戰國人生活習慣,阻力很大,趙國貴族大多反對。趙武靈王最後下定決心「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胡服變革乃能成功。

習近平推動的這一場變革,用心非常深刻,不能膚淺的看待。

   
與魔鬼的連結《疾厄》 導演玩出鮮明層次
一部結合心理和怪物,又懸疑又驚奇的恐怖電影。片頭先藉由一場血花四濺的「治療(獵殺)」行動,讓觀眾對「蓋博瑞」懷抱既定印象。然後時間來到現代,女主角在睡夢中目睹家暴自己的男友遭到殺戮,隔日一早,現實與夢境竟然完全契合。

你懂得設計圖表嗎?視覺化溝通大師養成術
在這個社群媒體充斥、競爭激烈的時代,資料視覺化成為一股強大的資訊力量。像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2014年發表國情咨文時,也曾當場將圖表以推特發送出去,強調演講內容重點。而現在,你該更了解資料視覺化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展現,才能更增添說服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