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祈禱長疫將盡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6/04 第37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社會韌力的所在
證嚴上人專區 息滅無明之火
慈濟脈動 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提醒: 恐懼蔓延比病毒傳播更傷人
焦點專欄 確診沒胃口,怎麼吃?
社會韌力的所在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已進入第三年,防疫逐漸鬆綁的此時,臺灣本土的確診人數卻快速攀升,甚至超過去年三級警戒時的疫情高峰。

如此是否意味防疫需再升級?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面對傳播力高,重症率和致死率相對低的Omicron病毒,毋需加重防疫限制,因為若一定比例人口接種疫苗及已感染,有助於群體免疫。政府也提出「與病毒共存」的呼籲,期望在維持醫療量能、提高疫苗施打率的情�G下,減少疫情的衝擊。

對比許多國家已經接受「與病毒共存」,臺灣社會仍瀰漫憂懼的氛圍,民眾擔心是否染疫,以及確診後對家庭、人際網絡和身心狀況的影響。疫苗似乎無法完全防堵重症的發生,醫療量能能否承載必要的治療,似乎也不確定。

本期特別報導中,花蓮慈濟醫院於清明連假後曾發生院內感染,所幸即時控制。心理治療與諮商中心主任林喬祥談到,確診者隔離接受治療後,有時仍會遭到異樣眼光,心理上也蒙受陰影創傷;此往往出於民眾的恐懼與誤解。如今人們對新冠肺炎已有更多的認識,且了解到其近似流感的防治之道,我們可以正面心態看待疫情的發生,保持內在的安詳和諧,在需要協助時勇於求助。

我們也注意到,在暗夜長路�嵉犧醴W行的多是家庭照顧者。他們多數是女性,認為自己必須扛起照顧病苦家人的責任,隨著家人病情的起伏而陷入愛別離苦的糾結,箇中辛苦卻未必被人理解。

本期主題報導的作者廖明聿是慈濟志工,二十年來接連照顧失能父親、失智母親,經歷了長年的煎熬,一度也對未來感到無助徬徨。她在書寫他人的生命故事,與學習佛法之間獲得滋養,感悟到陪伴父母老去的同時,自己也在學習變老,體會諸行無常的道理,坦然面對所有的歷練。

這個時代疾疫的考驗很多,曙光前的暗夜似乎特別漫長。但也在此時,益發顯示所有人同是「生命共同體」,能了解彼此的困頓和希望,進而互助互愛,是社會韌力的所在,也才能真正免於疾病的威脅,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息滅無明之火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如今的世界如火宅,災難偏多,

有氣候變遷的森林火災、

有人為的戰爭烽火,還有人心無明之火;

現在最迫切的就是喚醒人人覺悟,人間有愛。

臺灣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擋不住,如同敵軍洶湧靠近,醫療人員為這個社會承擔起守城的大將,全副武裝去面對;他們全身穿戴一層又一層防護衣物,還要忍耐少吃少喝,站在前線的每一天都很辛苦,讓人很不捨。

他們守護生命、守護人間的健康,這一分的愛,值得我們尊敬,期待他們保護好自己的安全。他、你、我也要共同一個無私的大愛,相互保護、避免感染;因為你健康、他健康,自然我也健康。人人健康,社會就平安。

整天戴著口罩雖然感覺很悶,但在單獨的空間拿下口罩吐口氣就好;其實心靈的壓力比口中的悶氣更辛苦。心靈的悶氣看不到、摸不著,但日夜難安,壓得透不過氣來,沒有空間可以放心。

如今的世界如火宅,有氣候變遷的森林火災,有人為的戰爭烽火,還有人心的無明之火,都是災難。相較於地球,人何其渺小,但凡夫凡事只有「我」,他方的災難好像與我無關;有了這樣的自我,貪之無厭,只看到我愛的名、我愛的人、我愛的物資、我愛的環境,很多的我愛、我要,就想占為己有。

其實雙手展開,能擁抱進來的物資又有多少?雙手已經抱滿了,心滿足了沒?還沒有滿足!放不下手�堛滿A還想去取拿不到的。貪無厭足,貪、瞋、癡造業,搶奪傷殺,變成災禍。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已持續兩個多月,多少人擔心受怕,不得不倉皇失措離開家園,逃到波蘭等鄰國。孩子跟著父母逃難,無辜茫然。這段時間是如何度過的?還有因緣再回去嗎?記憶中的家園還在嗎?美滿的家庭破碎了,看著人們生離死別,也不禁跟著心碎。這一時的落難,到底會延續多長呢?比起過去從無到有的時代,要重建會更辛苦。

不能理解為什麼天下會有戰爭,造成那樣悲悽的苦難;不過,在苦難中也看見了「愛」。美國、法國、德國、荷蘭、土耳其等八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已在波蘭會合,親手遍布施,也有難民與志工合作,一起進行發放;慈濟無法走到的地方,就與人道團體合作,保障苦難人能生存下去。

他們走在前線,我們要有力量支援他們,呼籲點滴會合成愛的能量;不只是募款,而是要啟發人心,看見這麼多苦難,要知道苦難的成因,來自於人迷失了方向,也有所警惕,還要為自己的生命價值而付出。

人類的互爭互鬥、彼此侵占傷害,這人心的無明、人造的災禍,讓多少人受苦難,也讓人愈來愈擔心。現在最迫切的就是淨化人心,喚醒人人那一分沉迷的心。向外有求,會很辛苦;自我祈求:心中有愛,心念正確,戒慎虔誠。「戒」就是守本分、守規矩,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

感覺天氣冷,多披上一件衣服就能禦寒;用餐時間到了,安穩坐下來享受熱騰騰的餐點。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穩,非常幸福;但同一秒鐘,遠方的苦難人腳步沉重,不知方向何在。我們要感恩造福因,得好緣,享福果,還要發揮佛法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大慈是穩定人心,大悲要救拔苦難,每天分秒不空過──醫療的分秒是拯救生命,慈善的分秒就是讓天下苦難人得到依靠。

不要以為力小而不為,愛的能量來自於點點滴滴,分分毫毫、一點一滴匯聚起來,就能讓天下平安,何樂不為;期待人人發揮生命的價值,在這個時代留下閃亮的點點心光,為普天下苦難人盡心力,也結下好因好緣,盤點此生心安理得,輕安自在。請大家多用心。

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提醒: 恐懼蔓延比病毒傳播更傷人
撰文•何姿儀 攝影•蕭耀華
疫情數據每天都在更新,病毒也會不斷更新,

簡守信認為,人們對於疾病的認知,也要保持更新。

真正需要害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歧視確診者與貼標籤,製造緊張的社會氛圍。

「如果你周遭沒有人確診,表示你沒有朋友。」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熱區人們相互流傳的玩笑話,雖然語帶解嘲,但也點出了Omicron病毒的高傳播力特性。

二○二二年春天,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快速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但沒有升級防疫警戒,還陸續宣布放寬防疫措施,縮短居家隔離天數與啟動輕症居家照護模式。

去年、前年病毒崛起的高重症率、死亡率、醫療量能吃緊的景況,彷彿還歷歷在前,面對媒體與各界觀點論戰不休,疫情海嘯等形容詞映入眼�堙A不少民眾感到憂心忡忡,深怕自己確診「害」到別人,遭受歧視,也深怕被別人「害」到。

面對這波疫情,到底該不該害怕?

「這波疫情來得急,傳染力強無庸置疑,也擋不住,但毒性跟Delta病毒株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認知一件事情──戒慎防疫但不必恐慌!」

談起這波疫情,臺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首先要釐清大家的觀念:「如果把這一波本土疫情,當成去年五、六月疫情的話,雖然病原都稱為新型冠狀病毒,但會有一點張冠李戴。」

以客觀事實來看,去年流行Delta病毒株,臺中慈院住院病人中有高達八成需要供應氧氣,兩成插管,中重症比例極高;今年的整體個案數雖然攀升,但Omicron病毒株以輕症為主,再加上國際間已有不少先進國家演示大流行的結果,透過數據證實可以朝向普通感冒的方式來處置──多休息,在病毒量最高的前三天自我隔離,避免傳染給他人;症狀嚴重時就醫治療,可以得到即時的照護。

寬心理解,關懷取代恐懼

疫情數據每天都在更新,病毒也會不斷更新,簡守信認為,人們對於疾病的認知,也要保持更新。

「在病毒的世界�堙A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尤其是單股結構的RNA病毒,複製過程容易出錯,而會經常產生突變,但並不表示情況就會惡化。「從病毒演化的觀點來看,弱化毒性,與宿主共存,加上高傳播力,才能成為它的生存優勢。」

非洲的伊波拉病毒之所以有地域的局限性,無法全球大流行,正是因為它們的致死率太高,傳播鏈容易斷掉,這對病毒來說並非有利條件。

毒性弱、傳播力強,才是病毒發展的長久趨勢,新冠肺炎感冒化是必然的走向,而現在已有愈來愈多國家對待Omicron病毒等同於一般感冒。

「以高強度措施去圍堵感冒,那就有點奇怪。如果把每個小弟都當成大哥,全部送到綠島關起來,那綠島馬上不堪負荷,社會治安反而會出問題!」

過度恐慌、過度隔離,社會的功能反而會受到阻礙,更會讓確診者或密切接觸者,遭受到歧視與不必要的壓力。

「要了解現在病毒的傳播力強,傷害性不那麼大,確診者更不是罪魁禍首,不應該把他們污名化。」

如同有些人對於漢生病、身心症、身心障礙者仍然存在歧視感,甚至社區集體排斥他們的中繼之家,簡守信感嘆,這不是成熟社會應該有的現象。

「多了解、多包容、多關懷,建立正確的認知,彼此和諧共存,讓社會得到良好的運作,這是需要自我提醒的部分。」

醫院、護理之家等養護機構,是中重症高風險族群的聚集地,為了保護身罹疾病、高齡而抵抗力較差的住院患者和住民,必須採取嚴謹的感控措施,將病毒阻絕於外,或限制於特定範圍內。

但醫院的情況不等同於社區,若是把社區的作為提升為醫院的作為時,人心反而會惶惶不安。

「美國羅斯福總統曾說: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是害怕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恐懼是會蔓延的,人人驚惶失措下,對自己、對社會都不好。」

莫築高牆,做該做的事

簡守信以鯀禹治水為比喻,四千年前黃河氾濫嚴重,大禹和父親鯀採取截然不同的治水方式;鯀築堤堵水,汛期依然洪患遍野,大禹則順應水性疏通河道,讓洪水有了出口而能長治久安。

面對疫情也是如此,要引導大眾對病毒多所認知,和平相處,不要過度恐懼,更不要每個人都築起高牆。

對疾病的歧視與貼標籤,製造緊張的社會氛圍,才是真正需要害怕的事,不應讓恐懼無止境地升高。在醫院�堙A他看到不少因為過度使用酒精消毒而皮膚龜裂、發炎感染的患者;其實,適當時機用肥皂洗手,就能有效減少感染機會。

有些人杯弓蛇影,三天兩頭快篩,先不論實際意義如何,鼻子就先受不了。也不是緊盯確診者足跡,凡走過必高規格消毒,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不需要自己嚇自己。」簡守信說,證據已經告訴我們,真正會造成感染的,都是那些密切接觸、脫下口罩的地方,家�堣浀茯O需要注意的場所。如果家中有長輩、幼兒,而自己對於接觸史有所顧慮,寧可在家就把口罩戴好,有症狀就先自我隔離。「每個人都能在被匡列之前主動因應,做好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照顧,才更重要。」

而對於確診後的輕症居家照護,醫院已能透過視訊醫療協助診治,即使是流行性感冒,也免不了有一定比例的併發症和中重症患者,必要就醫時,多數地區的交通便利性也很高。「臺灣的醫療體系能提供給居家照護者非常好的陪伴跟支持,民眾要有信心,把心安穩下來。」

氣候變遷,更衝擊生存

簡守信提醒:「未來,依然還會有新興的傳染疾病。」病毒會不斷變異,也許偶然會出現人類免疫系統無法抵抗的特性,而造成另一波傳染病。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全球估計四分之一人口感染、五千萬人死亡,但當時人們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敵人是什麼;現在,人們能在一個月之內完成基因定序,一年之內研發出疫苗,醫療能力不可同日而語。

「不要過度恐慌,但是要把新興傳染病當成提醒。」人畜共通疾病,或是經由動物傳人,成為人類無法抵禦的新病毒,無不都是在提醒著人們反思,如何愛護環境、尊重動物,和諧共處。

相較於未來無法預測的新病毒,簡守信認為,人們更需要擔心的是氣候變遷的問題。

「人們會因為害怕疾病而採取行動,遵循防疫規則,但對氣候變遷卻無感。若是毫無知覺,就容易我行我素,最後因集體的無知而造成巨大的傷害。」

去年耶誕節前幾天,強烈颱風雷伊橫掃菲律賓,造成全國近四百人死亡,許多觀光景點被夷為平地,破壞力僅次於二○一三年的海燕風災。十二月強颱在氣象觀測史上,實為少見。

「人類活動造成溫室氣體增加,海平面溫度每上升一度C,大氣中水氣含量就會增加百分之七,加上地球自轉的帶動,大量的水氣就會形成暴雨、颱風,弱勢國家生活會變得更辛苦。」

又如今日德國,為了實現非核家園的理想,而大量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而來源不穩,綠能又無法有效滿足,反而要回頭考慮高碳排放的燃煤供電,造成環境破壞。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大城市因工廠大量使用燃煤,使得霧霾蔽日,心肺疾病患者死亡率攀升,大量的孩童因體內欠缺維生素D患有佝僂症;在人們正視空污危害,立法改善後,情況終於逐漸改善。

簡守信期待,愈來愈多人與企業關注氣候變遷問題,透過科技發展與經濟力的輔助,實現碳平衡的目標,永續環境健康。

確診沒胃口,怎麼吃?
撰文•伍卉苓(新加坡營養師)
畫作/林家陞
讓確診的女兒吃得營養,更要讓她「吃得下」── 以增加點心、少量多餐的方式應對,使用質地較軟、容易吞嚥的食材, 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蔬果更是每餐必備,提供她身體痊癒所需的能量。

今年二月二十二日,我確診新冠肺炎。由於已經接種兩劑疫苗與加強劑,我的病情屬輕微,完成檢測、收到確診通知後,我馬上進入隔離階段。

新加坡的小學生從去年十二月底就開始接種新冠疫苗。為了保護孩子、減低重症風險,我隨即預約,十一歲的睿佳在今年一月底完成第二劑接種。人算不如天算,一個月後她出現喉嚨不適,轉變成輕微發燒與咳嗽,在我確診隔天也確診了。

因為喉嚨疼痛,睿佳不只話變少,食欲也減退。我深知,如果吃不下的話,就無法為身體提供痊癒所需要的營養與能量。因此,在談「吃得對、吃得有營養」前,得先確保孩子「吃得下」。

在病毒感染期間,必須攝取充足的能量,才能確保我們吃進去的蛋白質主要會成為建造新細胞的原料,而不是被用作產生能量的燃料。當身體迫切需要能量卻攝取不足時,人體就會分解肌肉蛋白質,並釋放氨基酸作為能量。這也是生病時要是沒有胃口進食,人會比較虛弱與消瘦的原因。在身體復原的過程中,除了水分的補充很重要,能量與蛋白質的補充也不應被忽略。

幫睿佳準備餐食時,我做了小調整:用質地軟、容易吞嚥的食材,例如以豆腐替代平日的煎豆乾,用番茄替代四季豆炒蛋。另外,為了讓質地較粗的全麥麵包更好吞嚥,都先蒸熱再食用。

睿佳吃不下飯時,我用豆奶與新鮮蘑菇、鷹嘴豆、芝麻煮成香濃的西式濃湯,讓她配蒸馬鈴薯或麵包來吃。把「營養」都吃到肚子�堳寣A她虛弱的臉上難掩俏皮,回報我一句:「媽媽,我想把碗舔到一滴湯都不剩,可以嗎?」

此外,我也把本來當點心吃的腰果加水、香菇、胡蘿蔔與玉米煮湯,讓睿佳把腰果吃下去。睿佳三餐食不下咽的日子�堙A我就以增加點心、少量多餐的方式應對。

在體力逐漸恢復的階段,不少新加坡人喝椰子水去熱,我更重視孩子攝取多種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蔬果,每餐絕不可少。把質地軟的草莓、奇異果等切小塊,讓睿佳用優格配著吃。蔬果與全穀類食物中的微量營養素,對維持免疫系統的功能很重要。

確診那天,我一發現喉嚨不適就去了家醫科掛號。這是Omicron變種病毒株大量傳播的時期,診所坐滿了等候的病患。輪到我時,醫師雖一臉疲倦迎接我,但我還是感受到藏在N95口罩底下的笑容。醫師問我哪�堣ㄤ峈A時,我先關心他,跟不停變種的病毒打交道兩年來辛苦嗎?聽完醫師簡短分享經驗後,我才開始說喉嚨乾燥帶來的困擾。

等待看診的時間不算短,但是與家庭醫師、診所護理師短短的互動,帶來踏實感。生病的「身體」得到專業照顧的同時,也不忘關懷照顧我的醫師與護理師的「心」,這雙向的情感交流,彷彿更能療癒身、心與靈。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一家人在隔離期間,得到親友一棒接一棒的支援,大家把食物與日常用品送到家門口,不時隔空慰問與關懷,我們被隔離的身軀如浸泡在滿滿的幸福與愛一般。這些「情」都被完好地保留在我心�堙A這分愛也將從我的心再次轉發出去,給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67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