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專家解析】莫茲婷/憤怒是本能,但愛才是終極選擇

家庭鮮活報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1/02 5997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家家有本經 【專家解析】莫茲婷/憤怒是本能,但愛才是終極選擇
【教養困境】雪雪/別用憤怒表達愛

  家家有本經
【專家解析】莫茲婷/憤怒是本能,但愛才是終極選擇
莫茲婷(諮商心理師)/聯合報
憤怒是本能,但愛才是終極選擇。圖/喜花如

●前情提要:當孩子遭受不當騷擾,請父母「別用憤怒表達愛」

許多人都聽過「愛之深,責之切」這句話。此話並未說明「愛」與「責」之間的深層關聯,卻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上演,例如當孩子打翻牛奶、感冒生病、摔倒受傷或晚歸時,最親密的人常會脫口而出讓人感到洩氣的責備話語,這不僅讓對方受傷,也讓關係中累積了無形的距離與壓力。

代代相傳的反應模式

當我們受挫或脆弱時,渴望的其實是親密之人能給予關心、安慰、保護、支持及協助,才能幫助我們重拾安全感,在生活中穩定成長。然而,當這些期待落空,不只會感到失望,甚至產生被遺棄的恐懼。

「恐懼」這一情緒,經常促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產生「戰」或「逃」的反應。

「戰」,即不甘示弱,甚至以憤怒的方式攻擊或指責對方,這是出於對對方或自己的失望;而「逃」,則是築起一道防護牆,透過冷漠或忽視來遠離對方,以避免再次受傷。無論是「戰」或「逃」,這樣的互動模式最終在親密關係中留下隱性傷痕,使人輕易感受到「我是不被愛的、是不夠好的」,重創內在的安全感。

許多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經歷類似的互動模式,他們的父母未曾示範情緒的正面表達,或引導他們如何有效調節情緒,因此在壓力大或失控時,便可能不自覺地重複過去在原生家庭中學到的互動模式。這是他們熟悉的情緒反應方式,進而在代際間持續傳遞這些負面模式。

憤怒背後的真正情緒

我們可以理解父母為何深信「愛之深,責之切」或選擇「用憤怒表達愛」:當父母的脆弱被觸及、安全感崩塌,恐懼會伴隨而來,而憤怒攻擊是第一時間的本能反應。憤怒是一種強烈且即時的情緒,能在瞬間釋放壓力,但它也經常掩蓋了其他脆弱情緒,好比焦慮、無助及害怕。

例如在前文中,當母親得知女兒遭受不當騷擾,除了對肇事者生氣外,內心也可能自責未能保護好孩子,甚至擔心自己是否是個不稱職的母親。她可能對無法掌控家人的安全而焦慮,甚至被「萬一」的災難化思維給淹沒。然而這些情緒往往被迅速轉化為指責孩子的憤怒,藉此將自責和焦慮感轉移出去。這種「戰」的反應會讓孩子選擇「逃」,築起一道牆遠離母親的怒火。更遺憾的是,這樣的憤怒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問題的根源,無法理解其中隱藏的關愛。

如何打破負向循環

若要改變這種模式,父母可以透過相關書籍、心理成長課程或個別諮商,先學習覺察並分辨自身真實情緒,例如擔憂、害怕或失望。

當自己處於脆弱狀態時,除了覺察,也學習照顧好情緒,例如安排獨處的時間、設立健康的個人界線,或嘗試向信任的朋友傾訴,如此同時是對自己說:「我是重要的!」此外,建立支持系統分擔壓力也很重要,育兒是充滿挑戰的過程,單打獨鬥易耗損身心。

當父母在穩定的狀態下與孩子溝通,以傾聽和同理取代指責和控制,不僅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也幫助父母更有效地表達關心,進而建立更親密、健康的親子關係。憤怒或許是最本能的反應,但愛應該是我們最終的選擇。在安全感中成長的孩子,也會更有能力去同理和照顧自己及他人的脆弱。


【教養困境】雪雪/別用憤怒表達愛
雪雪/聯合報
「我早說過,女生跟著男生玩是很危險的!妳就是不聽!」母親如是說。青少女時期的某天,我到阿姨家,當時沒有大人在,表哥對我告白,並試圖更進一步;在我拒絕後表哥雖然放棄了,我卻從此烙下對男性的恐懼。好不容易等母親得空,我鼓起勇氣告知此事,卻得到這樣的反應。

多年過去,我仍常為此憤憤不平,很想告訴母親:「不就是因為妳有其他事,把我交給阿姨照顧,才會發生事端的嗎?我理解妳的忙碌,沒怪妳拋下我,為何一出事妳就責怪我呢?」但我最終忍下了這句話。

事實上,母親知道這件事之後,不再讓表哥來我家。她與阿姨相互扶持了四、五十年,為此與自己的妹妹疏離,因為阿姨深信表哥不可能會做那樣的事。母親沒有像不少大人基於顏面或親戚關係而選擇沉默,她警告其他親戚留意自家女兒與表哥的距離,以免遭受性騷擾。她責怪的言語儘管傷害了我,卻以行動保護了好幾位表妹。

我至今仍想知道,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總要用「生氣」來展現?我明白母親是深愛我的,因為她採取了這麼多的因應措施,並犧牲了自己最重視的人際關係。但她當下的直覺反應,卻讓當時的我感到困惑和受傷。

如今,我成為一個母親,也會向孩子發怒,但身為父母的我們,怒氣究竟從何而來?就因為我們愛孩子,希望孩子平安或變得更好,就以憤怒來表現嗎?然而我們的憤怒與崩潰,是否實際上把孩子隔絕在外,距離我們更遠?他們能否越過憤怒,感受到我們背後的愛?為什麼「愛」不能直接說出口,卻要以憤怒的形式呈現?

想著這些經驗,下一次,當孩子翻倒牛奶的時候,或許該把「就叫你要小心,翻倒了吧」改成「來,我們看看可以怎麼處理」。假使把孩子置於敵對的角度,就會先推卸責任;把孩子放在同伴的位置上,就會和他們共同解決問題。我們愛同伴,就會與他們共同承擔、解決難題,而不是用憤怒來尋找「兇手」,並要他們獨自承擔苦果。

●看諮商心理師莫茲婷如何解析:〈憤怒是本能,但愛才是終極選擇〉

  訊息公告

韓國戒嚴令民怨徹底爆發 病根竟是中國!
過去十年間,韓國的經濟、貿易、政治、社會,隱然存在環環相扣的病徵,種種症狀蓄積的民怨,因為尹錫悅一場師出無名的戒嚴令而徹底爆發。去年,韓國對中國貿易出現180億美元逆差,這是中韓自1992年建交以來,韓國首度在對中貿易上「虧錢」,中國媒體《第一財經》對此評論:「韓國『過於安逸』地仰賴中國市場。」

不只運動,sport這些用法更道地:炫富、輸得起、你人真好…
James和美國老闆一起工作好幾年,工作默契很好。有一天老闆稱讚他: �胑ou are a good sport.�� 他以為老闆說他很會運動,忙著解釋自己不太擅長運動。其實,這句話和和運動無關,而是你這人真好。另近幾年來流行的一個詞「炫富」,英文就用sport one's wealth。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