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達百公斤的電動床,或是提了就走的四腳柺杖, 慈濟志工將種類紛繁的輔具回收、清消、檢修、宅配到家,
多年來在都會區已駕輕就熟,
但要將數百件輔具送抵離島與深山,又是另一項重量級挑戰。
「有了這臺站立式輪椅,他可以自己遙控,想要站就慢慢升起來,想要坐就慢慢地坐下去,不用人去扶他。」陳惠仙在長照機構任職,負責帶動老人活動身心、延緩失能,回到家也是做類似的工作,因為她八十八歲高齡的老父親,五年前罹患帕金森氏症,病情演變到無法站立,甚至也無法維持坐姿。
老人家上下床、如廁、吃飯都要人扶持,外籍看護一天搬動他十幾次,腰部受傷被迫離職。陳惠仙和擔任照顧服務員的姊姊,於是輪流到弟弟家,跟弟弟一起照顧失能的爸爸與年邁的媽媽。
陳惠仙透過慈濟環保輔具平臺,申請了電動病床、電動站立式輪椅等輔具。她每天將父親固定在站立式輪椅上,繫好胸帶、腰帶、腿帶,將遙控器交給他,自行控制起立、坐下。用了合適的輔具,爸爸身體與精神好轉,也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品質。
陳惠仙有感而發:「當初覺得政府的長照都有在做輔具,慈濟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人力去做?可是這幾年下來發現,社會相關需求真的太大了!」
洪淑英則是在先生出院返家做最後的療護前,向慈濟請領了輔具。慈濟人把電動病床、輪椅、洗澡椅都準備好了,洪淑英要做的,只是開門讓志工把物件搬進屋內就定位。
今年五月,先生重病離世,她一度掛心該如何把輔具還給慈濟。志工請她先完成先生的後事,再處理輔具,過程中沒有讓她出到一分力,「我一樣把門打開,讓志工進來把輔具搬回去。」回顧這段傷痛但受到許多關懷的過程,洪淑英感恩地說:「我接受到的,是大家的付出,這是一個很大的團隊。這分愛是無我無私的,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慈善行動回應社會需求
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推估,臺灣二○二五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輩占比超過百分之二十以上。然而活得老並不等同活得好,今日國人平均壽命已達八十歲上下,但平均「不健康餘命」卻也長達七至八年;換言之,有高比例的長者是在失能、臥床的狀態下,度過生命最後的七、八年時光。
因應數百萬銀髮族與傷病殘障人口的照護需求,政府除了建構長照體系,也在各縣市成立輔具資源中心;按照現行規定,凡是符合長照資格、持有身心障礙證明和蒙受職業災害者,都可以向政府申請補助,購買全新輔具;僅需短期療養的暫時性需求者,可向各縣市輔具資源中心租賃或無償領用二手輔具。
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解說:「比如輪椅補助兩千八,我買四千元的,就付差額一千二。沒補助身分或短期使用者,例如車禍開刀,用個幾週的人,就用二手輔具滿足需求。」
臺灣的輔具資源中心多是由縣市政府成立並監管,交民間財團法人營運。政府直營、公辦民營的輔具中心之外,以慈善為本、重視環保的慈濟基金會,也因應人口老化,於二○一七年創設「環保輔具平臺」,志工將回收的二手輔具加以清洗、消毒、整修後,無償提供以貧病弱勢為優先的需求者。
這項與時俱進的慈善行動,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九○年起始的慈濟環保志業,志工響應證嚴上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號召,回收紙類、寶特瓶等資源再利用;然而許多二手輪椅、病床、助行器等輔具,因使用者往生或康復而不再被使用,也被送往慈濟環保站。
慈濟志工一開始也把輔具視同一般回收物,狀況差的就分類,還堪用的則整理,比照仍有七、八成新的舊衣一起擺在惜福區,等待有緣人選取,或是贈予有需要的慈濟照顧戶。
後來有幾位具電器維修技能的志工開始自行檢修,並親自載運「宅配」給鄰里口耳相傳所告知的需求者。及至二○一二年後通訊軟體普及,有意願投入的志工能夠很快串聯,相互交流學習維修方式及清潔技巧。有了團隊的力量,志工穿梭大街小巷、踏進沒有電梯的老公寓,更有效率地將輔具送抵需求者家中。
隨著臺灣人口老化的壓力日增,志工在定期的慈善訪視中也發現,受助者對輔具的需求愈來愈高,妥善消毒、修復的二手輔具,正可滿足匱乏。二○一七年開始,慈濟環保輔具平臺在各縣市陸續成立,在地志工也踴躍投入。
目前除外島的連江縣外,慈濟在全臺都已經成立環保輔具平臺(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合計共兩個)。至今年十月為止,已送出六萬七千多件環保輔具,幫助超過四萬四千個家庭。
不是送貨而是祝福到家
若以送出的輔具金額進行換算,這些年來已為民眾節省了逾四億元,當中不包括慈濟志工無償付出的服務成本。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呂芳川主任說明:「環保和輔具,一個守護大地,一個關懷人群;環保輔具不僅回收資源、延續物命,更發揮善的功能聞聲救苦。」
為了將輔具及時送達,志工練就一身臨機應變、見招拆招的本事。公寓樓梯太窄,病床不好搬,就要卸螺絲進行分解,把一百多公斤重的床架分成幾個數十公斤重的單位以方便搬運,運抵後再重新組裝;志工在運送過程中更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發生意外傷害。
擁有四十幾年泥作專業經驗的林金城,最初以為輔具只有輪椅和便盆椅這兩樣;去年退休後加入新北市土城輔具團隊,才知道還有電動床和助行器,連輪椅也有不同規格,如今兩小時內就能重組好一臺輪椅。他已整修過不下五百臺輪椅,也多次隨車載送、搬運上百公斤重的病床;二十三年來志工生涯,參與過環保、訪視等勤務,他直言:「輔具是最勞累的一項!但我接觸後就全心投入,因為看到很多人需要啊!輔具確實最直接幫助到人,所以我義無反顧。」
林金城表示,全臺輔具數量最多的還是大臺北地區,志工回收的輔具主要來自慈濟環保站及醫院、安養院,如果恰好遇上醫療院所設備汰舊換新,把舊病床、舊輪椅等物資捐給慈濟,一次至少要出兩到三部貨車載運。
「載回來經過挑選,盡量愛惜物命,狀況差的就拆掉當零件備品,可以再使用的就留下來,維修好再送出去;送到屏東、嘉義,甚至離島的澎湖、金門。」林金城補充道。
今年四月,慈濟環保志業正式取得英國社會價值組織(Social Value UK)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認證,其中環保輔具平臺的部分,每投入一元可創造八十一點一八倍效益;換句話說,慈濟志工用在環保輔具平臺的每一分力,可以對社會產生八十倍以上的效益。這些正面影響體現在減輕需求者的財務負擔、改善生活品質、提升身心安全感等。
環保輔具平臺不僅幫助病苦者取得適用的輔具,也讓輔具資源持續循環再利用,落實了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中的SDG3「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環保輔具平臺也是慈濟基金會在今年度第三屆「TSAA臺灣永續行動獎」中,獲得三項金獎殊榮的其中一項。
環保輔具,善緣福聚,慈濟人不把送出去的輔具視為貨品,而是一分真誠的祝福,也期許受惠的使用者一同成為嘉惠他人、守護大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