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的那個晚上,小二的兒子可能玩了一天太累,臨睡前開始瘋狂撒潑,只見平素溫和的他忽然哭鬧、吼叫,甚至動手打人,我耐著性子規勸:「你這樣做,媽媽很傷心……」誰知幾番好言好語都不見效,屢勸不聽,惹得我也一肚子火了,怒沖沖地說:「以後不准再叫我媽媽!」隔天起床,他已自動切換回正常的小可愛模式,但想到老話「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在他尚未對昨日的失當行為道歉前,我決心要謹守諾言,不理會他的軟語呼喚。小兒眼色也精明,吃完早餐安分地出門上學,中午下課回家後乖巧地寫功課,我努力閉嘴不理他,嘔氣等待一個道歉。
快到下午四點的學校社團時間,兒子擠到我身邊,輕聲問我:「媽媽,我們要出門了嗎?」這天是他最愛的足球課呢,平常我們總手牽手走到校門口的。我很愛記恨的繼續相應不理,兒子自討沒趣,識相走開;沒多久,這小子居然想到變通方法,直呼我的名字:「林○○,我們要出門了嗎?」
瞬間轉怒為笑,並且是差點笑到噴淚的那種,依稀記得聽過類似情節的笑話:某個不乖乖睡覺、屢屢因小事呼叫媽媽前來「侍寢」的孩子,終於被下達禁口令、安靜了兩分鐘後,相當聰明的改口說「張太太,請幫我倒水!」熟悉的情景如今在我家真實上演──不能叫媽媽,那就姑且直呼其名吧?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著實不容小覷。
不過,為了把握機會教育,我忍住笑,趕緊正色對他說:「媽媽的意思不是不可以叫媽媽,而是要提醒你對家人應有的尊重,尤其動手打人是絕對不允許的。」我和他打勾勾約定好,「我們都可以有情緒,但是下次生氣時,要儘量學會提醒自己,先深呼吸冷靜一下,不要傷害親愛的家人。」
他有些害羞地說:「可是我有時候生氣起來就會忘記耶。」我抱抱他,說:「沒關係,我們一起努力。」記得他更小的時候,在聽我們解釋大腦的構造,了解到「前額葉功能失調,容易導致主司情緒的杏仁核活化,進而造成情緒失控」的關聯性後,曾一臉苦惱地問我:「馬麻,我的前額葉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發育好?」其實不只是孩子,多少大人也難免受一時失控的情緒影響、甚至造成終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呢?我也要向兒子道歉,媽媽昨晚不該因為生氣而這樣說話。
是的,育兒教養的路上,我們都要一起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