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文學台灣:離島──綠島篇】李家棟/阿姑的莊園經濟

聯副電子報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1/20 第729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文學台灣:離島──綠島篇】李家棟/阿姑的莊園經濟
【文學紀念冊】鄭培凱/成一家言的史景遷(下)
【慢慢讀,詩】廖偉棠/答故人——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人文薈萃

【文學台灣:離島──綠島篇】李家棟/阿姑的莊園經濟
李家棟/聯合報
李家棟的父親曬製的章魚乾。(圖/李家棟提供)
記得幾年前,父親自己去露天拍賣買了苦瓜籽回來,交給我育苗。苦瓜籽個頭不小,看起來有點像南瓜籽,我問父親為什麼還要特地交給我代客孵化,他說這個種籽所費不貲,一顆要價50元,為求慎重,所以交給我來培育。

但凡全國各地偏鄉村的老人家,一定都有務農勞作的嚮往或習慣。即便家裡沒有地,父親也在二樓的大露台用大盆種辣椒、小黃瓜等作物。但露台若要搭建瓜棚,要種植絲瓜、南瓜、苦瓜等大型瓜類,顯然是力有不逮的。所以這慎重其事的苦瓜到底所為何來?

原來是綠島的阿珍阿姑委託父親代購的。她說綠島買不到好的苦瓜苗,父親的門路多,點子也多,索性將苦瓜苗的業務外包給父親。父親購得種籽後,再把孵苗的業務外包給我。在購買苦瓜苗這件事上,竟巧合地與當代資本主義運作若合符節,一個小小的外包經濟體系隱約成形。

那年夏天,父親打趣地跟我說,阿珍阿姑的那株苦瓜轟動整個公館村,因為實在是太會生了──據說整個夏天生了好幾百條苦瓜,講到這裡,他臉上不無得意,並吩咐我日後若有去外縣市逛花市時,務必替他留意、物色好的苦瓜種籽。我的心神則是飛回當年還住在綠島的時候。

阿珍阿姑,是我綠島眾多阿姑其中一個,父親最小的姊姊。

在綠島,幾乎所有女性長輩都叫阿姑,扣掉父親的親姊姊(住在朝日溫泉的阿桃阿姑,還有公館的阿珍阿姑),其他出現在阿珍阿姑牌桌上的長輩,男的叫阿丈,女的都叫阿姑。根據我的觀察,阿姑們迄今仍維持著農業時代婦女的良好美德,飼雞種菜,閒時上牌桌划水兩圈,遇到綠島選舉時,則維持著一種熱中的心腸,對村裡事務也展現無役不與的熱誠。

阿珍阿姑非常勤勞,不,應該說我印象中所有的阿姑都很勤奮。綠島的餐廳販售的鮪魚醬非常有名,阿姑們紛紛在家試做,不只有阿姑們做,阿姑們的女兒們也在做,我至少吃過阿珍阿姑、表姊,還有隔壁阿姑做的,三種不同版本的鮪魚醬──她們都宣稱得其精髓,自己做的已然不輸給餐廳水準。吃人嘴短,我連忙點頭稱是,還得在三種大同小異版本鮪魚醬之間找出不同的亮點來分別給予稱讚。

除了鮪魚醬以外,阿姑早餐店的魚鬆蛋餅也相當知名,理由是蛋餅裡的魚鬆是阿姑親手炒的,而不是買現成的。說實話,我對於開早餐店的概念就是從食品供應商那裡叫半成品來,例如蛋餅皮、肉排之類的,然後稍微簡單加工一下就可以,求的是一個快字。但阿姑顛覆了我對當代食品工業銷售的既定印象。

經常看見她廚房瓦斯爐上煮著巨大的鍋子──用來蒸魚粽糯米的是一口巨大的木桶,煮鮪魚的則是一口大鐵鍋。經常好奇阿姑有什麼超能力,家用的普通瓦斯爐的小灶竟可以負擔這些巨量沉重的工作,經常在煮東西時,整個廚房熱氣逼人,阿姑則頭上籠著一條白色的毛巾擦汗,狹窄的廚房連轉身迴旋都顯得逼仄,但阿姑在此做出每日開店營生的所有基礎材料。

綠島盛產黃鰭鮪,紡錘形的飽滿藍黑魚體配上一抹明黃,彷彿深藍黑潮裡一束陽光。阿姑自漁夫處購來黃鰭鮪,親自處理。每次看見阿姑宰殺這些遠超我認知的,動輒十斤的巨大魚體,總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日常所見的魚體不外巴掌大,最大不超過30公分,且已讓魚販宰殺處理乾淨。阿姑拿著一把短柄的殺魚刀,從魚腹劃開,熟練地掏出腹內臟器,刮去魚腹一層黑膜,接著從鰓蓋下方一刀,刀尖旋絞,鮮紅的魚鰓離體而出,被她明快掃到一旁,接著一舀水,一沖,魚已宰好,乾乾淨淨。

阿姑用大鐵鍋把處理好的黃鰭鮪煮熟,再用鐵湯匙,最普通的那種──阿姑做事很帶煙火氣,處理物事的器具都是日常裡最普通不過的那種。阿姑用鐵湯匙沿著魚骨刮下所有魚肉,邊刮邊用手指感受魚肉裡暗藏的小刺並挑掉。魚腹邊有一圈色澤深黑的黑肉,腥味特別重,阿姑會扯掉這一截肉,把刮好揀淨的魚肉留下,用醬油跟糖,慢火炒成魚鬆。自家炒的魚鬆顏色偏淡,口味亦淡,保留著較多魚肉纖維的口感,能嘗到黃鰭鮪原來的風味。

除了處理漁獲,阿姑的日常脫離不開養雞跟種菜。我原本以為阿姑的種菜模式,可能是近似於開心農場那種退休老人養菜打發時間,種點果蔬彰顯賢慧,聊備一格。殊不知她有好幾塊田,遍布在公館村路邊那些羊腸小徑拐進去的地方,我從來不知道每次晚餐席間她在跟我盤點農作物的時候,具體指的到底是哪一塊地,只好邊吃飯邊點頭,假裝知道她在說哪裡。

阿姑的種菜規模很「認真」,這一點我從身在溫泉的阿桃阿姑同樣規模精密複雜的菜田可以類比而來。記得有次陪她去巡田,整片綠油油的落花生把我給嚇了一跳,沒有哪個老人休閒農業會選花生來種的。阿姑種花生,大概是想要自己搾花生油吧。我開始逐漸領悟到阿姑這種純手工一條龍,近似於莊園經濟的生產模式。她是很認真按著時節跟功能性在挑作物種類的,而不是浪漫地想種什麼就種什麼。

阿姑家緊挨著公館的堤防。那條長長的堤防,是阿姑利用陽光與風力進行食品加工的場所,她會在上頭鋪一片綠網,把要曬製的東西攤在上頭。綠島的夏天陽光充足,東南季風強勁,適合阿姑展現這種傳統食品加工技法,我陪她收過梅子、各種魚乾,還有菜脯。比起她這種動輒鋪開占滿堤防,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加工,父親在自家陽台曬幾隻章魚、幾條鯖魚的小家庭手工作坊,簡直不夠看。

陪阿姑收菜脯時,才知道這堆菜脯來自於她另一塊我不知道在哪的雲端田地,整塊地種滿菜頭,供應她包魚粽所需。阿姑自己種的菜頭個頭不大,形狀也不像市售的菜頭那樣渾圓飽滿,也因此一眼就能認出絕對是她自栽的。我陪她削皮劈菜頭,抹鹽殺水,把兩指寬的菜頭曬成不到一指粗的菜脯乾,整理成捆後放入冷凍收藏。

記得有一季《舌尖上的中國》專門探討了時間還有陽光對食物加工保存的專題,裡頭提到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將魚肉曬製的魚乾稱作「鯗」。跟著阿姑在堤防上收攏那些已經曬好,脫水完畢,在海風與陽光中完成風味轉變濃縮的各式原型食物,沒有《舌尖上的中國》那種輕快帶東方風味的配樂,沒有導演刻意運鏡剪輯的鏡頭語言,只有阿姑矮小的身影、鞋底摩擦粗礪水泥表面的聲響,還有面前那片大海無時不刻的動靜。

這些就是阿姑的莊園經濟交響曲了。

在父親的回憶裡,早年綠島的生活相當艱苦,阿姑的日常勞作裡也透露出一股簡樸節約的意味,承襲自先民胼手胝足的墾殖歲月,裡頭隱藏了許多我不知道的勞動細節。例如我曾誤會過阿姑用來包魚粽的月桃葉是買來的,後來陪阿姑上山砍過一次月桃葉,見她矮小的身影拿著一把鐮刀鑽進高大的月桃叢,窸窸窣窣地一直扔出砍好的葉子,回到車上以後,俐落從葉脈撕開,再用葉梗捆住,一氣呵成,工工整整。而我連撕月桃葉都顯得笨拙。

去年父親又替阿姑物色苦瓜苗,苗場說不單賣,要就買一整盤,五十株。父親咬牙買了,整盤寄去綠島。阿姑除自用外,剩下的苦瓜苗加點價賣給其他阿姑們。父親跟我提及此事——阿姑賣完苦瓜苗,還倒賺了好幾百,我們父子聽完,相對大笑。

阿姑的綠島莊園經濟學,還在持續下去。


【文學紀念冊】鄭培凱/成一家言的史景遷(下)
鄭培凱/聯合報

從沒離開史料進行虛構

史景遷老師過世,是師母金安平打電話告訴我的,說他在半睡眠中就過去了。師母跟我說,她覺得人走得平靜,也是一種幸福。我也說,人到最後離世,沒有痛苦還是比較好。她告訴我,史先生臥床已經有兩個半星期了,是因為摔了一跤。他從三年前患上帕金森症,就基本不做農活了,除了看書,就是在園子裡散步,欣賞他們營造的花園。那一天他從園子散步回來,上樓梯時,一腳沒有踩好,人就摔了下去。摔得比較嚴重,昏迷了。好在家裡有一條狗,叫來叫去。金安平就出去看,才把他扶了回來。他清醒了以後,說沒什麼大礙,就在家休息,還吃了飯。第二天不行了,叫痛,趕快送去醫院,發現他肋骨摔傷了。再來就不太好,住加護病房。年紀大了,因為長期的患病,身體弱了,之後回到家裡休養。差不多兩個多星期之後,就比較平靜地走了。

有人說史景遷的史學著作,最出色的是文筆好,會講故事,甚至可能有虛構的地方,才把故事講得如此生動。其實,他從沒離開史料進行虛構,他和其他的歷史學者一樣,上窮碧落下黃泉,儘量找來所有的文獻資料,組織材料,安排如何忠實呈現歷史細節。通過對史料的深入理解,他開始想像具體的歷史場景,利用史料提供具體細節,進行細密的裁剪,讓歷史人物立體化,不但呈現人物的言行舉止,還呈現了人間處境,同時結合了宏觀的歷史環境。

《追尋現代中國》是他很受歡迎的一本書,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書名中的search反映寫作的時候,他想要做的,就是在那裡「追尋」,是對人類處境的一個追尋,追尋他還沒有完全掌握的中國,追尋在歧路上追尋的中國,追尋知識所能引導的歷史理解。他對於知識有很濃厚的好奇,總在那裡追尋,在中國近代歷史中追尋未來的方向。他說過,從研究英國史轉到研究中國史是一個複雜的決定,顯示了他是一個尋求知識的人,充滿了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好奇與關懷。他研究中國近代歷史進程,感受中國人在天翻地覆的歷史變化中如何面臨艱難的人生處境。中國歷史引發他思考這些問題,也就是思考歷史的普遍性意義,思考人活在歷史中的追求及抉擇。

史景遷對歐洲文化傳統有很深刻的認識,他的西洋文學、西洋文化底子非常深厚,所以他有一種敏感度,他看中國的東西,對中國人的處境有著濃厚的歷史同情,而且是帶有超越性的、思考到人類普遍性的關懷。我覺得史景遷有一個歷史家應該有的、最應該有的、可是很多歷史家卻沒有的特質,這就是深沉的歷史同情,對人類處境的關懷。

把中國人經歷過的苦難與挫折,展示給西方民眾

他的著作充滿了對中國的關懷,而出發點是對人類處境的關懷,這也就造就了他的影響深遠。他的影響,在西方可能比在中國大。在中國,大家關注史景遷,主要還是看一個西方人怎麼討論中國歷史。在西方,人家通過他的著作,比較瞭解中國整個歷史文化到底在摸索什麼,知道文化轉型中摸索的困境。其實,人類不可能清楚知道自己摸索的方向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會如何。可是你可以摸索,你可以追尋,你可以思考。你可以考慮它種種可能面臨的情況。一定會有困境,至於怎麼突破困境,希望達到什麼,希望什麼是比較美好的未來,則有待時間的驗證。史景遷的著作及其思想脈絡,就是通過歷史敘述,帶大家回到已經發生的過去,提供歷史處境的具體經驗,是一種心靈探索的回顧旅行,的確是一家之言。

史景遷把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與理解,把中國人經歷過的苦難與挫折,以流暢優美的文筆,展示給西方的民眾,我覺得這是他最大的文化貢獻。這已經超越我們一般講的所謂職業性的史學成就。我們中國歷史的祖宗司馬遷,難道只是一個堆砌排比歷史資料的人嗎?當然不是。他希望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我們對於歷史家最高的一個嚮往,而史景遷也沒有辜負房先生賜給他的名字。

我覺得在精神追求上,他度過了一個很美滿的人生。日常生活上我覺得他也很滿足,因為他最主要的就是寫作,教書,培養學生。生活在一個象牙塔裡面,關懷著人類,關懷著人類的歷史,關懷著遙遠的中國,關懷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累積到最後這四五百年。他也關心中國人的未來,希望他們生活得比較幸福。(下)


【慢慢讀,詩】廖偉棠/答故人——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廖偉棠/聯合報
我可以擁抱你

假如促席略大於宇宙

略小於,你的寬袖

死亡的長度

在它開始時就被消除

石墓中止時間

置換給我們另一個空間

我訴諸理性

以燒紙變化出薄酒

但樹影、月的寒氣

在本夜更濃

你完成了你的時代

不過是洪水前的一聲嘬嘯

收斂它的是夢(為遠別)

是未墨的書(被催成)

是不停流瀉的沙堡。吾友

我的血親、我的流星追逐

當你洗犁我能感覺這銳利

是安慰

   擊向空鐘

當你卜水我能感覺這枯旱

是安慰

   挹挽絲綸千潯

我稱呼你現在的名字為鬼

鬼就是我未來的御風

歸來在他面前

踞行三步

說平生

未央的歡愉、永燦的露


  訊息公告
做足準備拒新冠侵襲 面對Omicron變異病毒該不該打第三劑?
陳秀熙認為,完整的防疫應「三聯體防疫」,也就是除了接種新冠疫苗外,也要針對高風險族群快篩檢測,以及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維持安全社交距離等NPI措施。根據研究結果可知,第3劑疫苗施打及疫苗涵蓋率提升至80%,可有效預防疫苗突破性感染及下一波疫情。

「芝麻街」一直都很政治 !!
11月時,共和黨德州聯邦參議員克魯茲成為最新一位忍不住去招惹這隻黃色大鳥的政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芝麻街合辦一場為兒童接種疫苗的市民大會,接著大鳥的推特帳號宣布,大鳥已接種新冠疫苗後,克魯茲稱這則推文是「政府針對你家五歲兒童的宣傳!」克魯茲說對了一項較重要的事實:芝麻街確實很政治,打從一開始就是如此。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