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330)赴美投資,引發國人高度關切,熱議未來台積電在海外投資之後,是否能保持台灣的晶片技術領先,持續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然而,台積電未來在美、日、歐快速設廠,使用大量卓越的研發人才,極可能導致台灣高科技人才的供給不足,影響其他產業發展。政府和產業界都必須正視此問題的嚴重性,避免成為台灣產業發展的瓶頸。
台灣目前已經面臨「斷崖式」的少子化問題,所幸過去以來相當重視理工人才的培育,才沒讓台積電等半導體業造成的「人才荷蘭病」太過明顯。即便如此,目前已因半導體業的高速發展,讓製造業廠商普遍感受研發人才難尋。這其實是用簡單的統計數據,就可以了解問題的嚴重性。
台積電在2021年底的員工總數為6.5萬人,當年度即雇用新人接近1.3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在台灣雇用。以台積電的員工屬性中,專業人員占了五成,所以這1.3萬人應該有6,000以上是理工專業的研發人員。
台灣培育品質最好的台、成、清、交四所大學的理工學院,一年大約各自培育了1,000名新生,假設順利畢業後全部都投入職場,也不會超過4,000人,因為不少人還要出國留學深造。即使加上中央、中正、中山、暨南、東華,也不過增加2,000多人,合計大概就是6,000人。
換句話說,目前全台灣培育、能和半導體業相互搭配的「頂級」理工人才,供應台積電一家就已經不夠了。台積電要擴充產能,只能從其他私立大學去尋找,或是從現有的產業界去「挖角」,難怪一般製造業都感受到人才難覓或持續流失。
問題不只如此,即使台積電可以找到足夠的研發人才,但在少子化之下,台灣頂尖大學的畢業生程度,其實也在逐漸下降。所以,台積電為提升本身的研發能力,也有所警覺,甚至已經開始因應,包括提供博士生獎學金、和大學合作辦理半導體班、到海外提供獎學金培育人才等。然而,就算極少數台灣頂尖半導體企業可以勉強克服人才困難,但台灣不能只有半導體產業,所有產業都必須高科技化或高值化,否則這個經濟體會毫無「產業韌性」。
台灣各行各業都需要卓越的研發人才,以高品質和特殊性來支持薪資造成的高成本,否則就會萎靡不振或全數外移,造成嚴重的「經濟安全」問題。但如何去滿足這種需求?
台灣教育的保守,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教育部要求大學國際化,但在只看數字之下,各大學使出渾身解數(甚至違法),招來許多意在打工謀生的外籍生,所謂英語授課也經常是國英混教的濫芋充數課。
我們應該採用美國過去的作法,提供大量獎學金給開發中國家(如東南亞的印尼、越南、印度等)的頂尖學生,安心地在台灣念完碩博士,然後留在台灣就業,協助提供台灣高科技的人才。舉例而言,一位碩士生每月提供3萬元生活費,加上學費則一年約50萬元;提供給5,000位外籍生一年不過是25億元,教育部應付得起這樣的費用,也可以讓台灣的大學更加、更好的國際化。但中文仍然不是通用的國際語言,所以可以考慮將交大、清華甚至暨南等校轉化為以英語授課為主的國際大學,來加速這種政策的落實。
台灣不能只靠台積電這個護國神山,要全力培育「護國群山」才行,所有的產業都要高科技化。
目前研發人才已經嚴重不足,政府不能被動應付外界的呼籲,請拿出有效的政策,為台灣產業的未來謀求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