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即將舉行台中市二選區立委補選和台北市五選區的立委罷免投票,在國民黨刻意避免「政黨對決」態勢下,氣氛顯得冷清。國民黨對這兩場戰役採取「冷處理」,雖有一定的策略考量,但「避免政黨對決」和「消極以對」或「無處插手」是兩回事。國民黨如此消極,一旦罷免和補選「雙敗」,就能免於敗戰的責任嗎?
對台中的補選,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之「在地對空降、服務對口水」的選舉;至於萬華的罷免,則說「尊重在地的公民團體與黨籍議員,以在地聲音展現在地力量」,等於定調「不是政黨對決」,甚至說不想變成政黨對決。除選區的特殊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是國民黨在四公投案打成「政黨對決」卻失敗,所以戰略上改弦更張。這樣的思維有很大盲點,也不像一個有企圖心的在野黨應有的態度。
把所有政治訴求或動員都說成「政黨對決」,本身就是一個迷思。有人認為,公投失敗是敗在國民黨掉入民進黨操作的「政黨對決」陷阱,這個論述未必正確。事實上,公投的失敗,正印證國民黨的動員不足,尤其比起民進黨結合黨政資源鋪天蓋地的反公投,國民黨的訴求幾乎未被民眾感受到。正因黨中央缺乏整體戰略規劃,執政縣市長選擇獨善其身,最後才演變成四大公投皆輸。同樣的情況,在這次選戰又明顯重演。
這次,民進黨繼續濫用黨政資源支持林昶佐和林靜儀,從蔡總統到各級黨政要員皆陪同掃街站台,綠媒並以排山倒海的優勢配合,包括國有財產署也無畏「新東廠」之譏加入戰局,將選情炒成一面倒。相對的,國民黨卻袖手旁觀,彷彿事不關己。在中二選區,或許是顏寬恆陣營要求黨中央不必介入;但不介入並不表示黨沒有角色可以扮演,包括不同層次的宣傳火力支援或對不公平競爭的監督,這難道不是在野黨應盡的責任?
諷刺的是,在國民黨有意無意的「無為」下,對補選和罷免案的支援戰力,反而來自「非國民黨陣營」。例如,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父母「巧遇」顏寬恆,以素人之姿稱許顏寬恆是好人,並對林靜儀多所批評,柯文哲本人次日也加強批林靜儀的火力。另外,近來頗受矚目的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更連日與顏寬恆合體掃街。他們所造就的話題,都超過國民黨的表現;對此,國民黨能不汗顏嗎?
追根究柢,國民黨選擇「避免政黨對決」,未必是「選區特殊性」之需要,而是國民黨自己的「特殊性」。說穿了,民眾固然憎惡藍綠惡鬥,但對於毫無熱情、不想努力的政黨,必然是失望多於寄望。國民黨的問題,是看不清自己要走什麼路,無法釐清自己要對抗的是什麼,乃至忘了爭取選民需要熱情、誠懇與用心的經營。補選和罷免都是重要的政治活動,民進黨伺機進行全台政治力總動員,國民黨卻坐等明牌揭曉。如此消極,誰會押寶藍營?
且看韓國瑜日前舉行的新書見面會,有超過萬人參加,支持民眾在現場大排長龍,展現極大熱情。這顯示,對當下政治失望的民眾不是沒有期待,他們在等待被召喚;但國民黨不僅缺乏有熱度的政治人物,甚至連面對眼前的政治議題都冷冰冰,這要怎麼吸引人?
國民黨不必凡事擺出政黨對決陣勢,但也不必害怕對決。重要的是,作為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不能失卻從政的熱情;在碰到執政黨無理取鬧時,即使無力反制,也要記得時時向民眾說明、報告,因為他們才是台灣政治的最後仲裁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