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選擇用畫筆獨立撐起自己,於是來到漁村
加拿大東南岸的諾省美術館內,有一棟白色小屋,木門、窗面上畫了色彩斑斕的飛鳥與豔花。自入口望進屋內,狹小房間綴滿屋主素人畫家莫娣(Maud Lewis)回覆關於自己人生的答案。
當我們質問人生時,房間究竟能給出怎樣的回應?散文寫作課上,老師分享了一則網路流轉的短文,描述主角「我」自問如何掌控自己人生,而其房間裡所有物件給了「我」回答。
初讀此文會心莞爾,電扇忠言「保持冷靜」,鏡子期勉「反躬自省」。可是細想,每件物品莫不站在自己的視角給出建言,時鐘不會勸我們「量入為出」,錢包也不會給你我「愛惜時間」的忠告。可見聆聽見解時,要學習順著線索找回發言源頭,「說了什麼」和「誰說的」同等重要。
1903年生於加拿大小村的莫娣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年幼�十|,身形佝僂,步履蹣跚,引來的始終只有鄙夷的對待。四周人、事、物,給莫娣關於掌控人生的唯一答案是--認命吧!妥協吧!然而,她選擇用畫筆獨立撐起自己,於是來到漁村,成為漁夫艾弗的幫傭、妻子和畫家。
法國哲學家沙特定義人是「存在先於本質」的。也就是說,檯燈在未出廠前,便已標明「照亮你我」為其本質,然後再根據此功能創造出「檯燈」來。反觀「人」,人降臨於世之前,並無任何功能框架,我們的「本質」需在活著的過程中逐漸探尋與開發。
莫娣是「誰」?在她未誕生前,並沒有一紙製造說明書來決定她的「功能」與「作用」,而是在她呱呱墜地後,一點一滴地逐步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於是莫娣秉持熱誠,堅守信念,抓住機會,艱難地描繪出自己的人生樣貌。直至病故後,在藝文人士促請下,她的人生巨作--整座小屋被移進美術館保留,永久展出。
莫娣不調色地拿起筆刷,回應著乖舛人生
關於人生理解與把握的諸多疑惑,房間的確能給予我們答案,我們去問一座城市或一處鄉野,去求教知識或探索自然,相信它們也都有各自獨到的回應。然而你我的人生課題,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解答。
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吧!面對人生困局的我們,是要聽取床的答案「累了就躺下」?還是採納牆的想法「扛起重擔,勇於承擔」?我們既可以選擇效法天花板「目標遠大」,也能夠決定師從馬桶「該放下,就放下」。也許,保持隨機應變卻又不失本心的彈性與自持,才是人畢生追求的大智慧。
莫娣不調色地拿起筆刷,回應著乖舛人生,將答案畫在牆面、樓板、木架、鐵盤、爐灶上。她在陰霾灰濁的天色下畫出了黃澄明朗的晴空,在肅殺風颳的季節裡畫出了綠茵肥牛,在冷酷鄙視的眼神中畫出了火紅的期盼與希望。
答案呀答案,充溢在整座房間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