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腳督」的格局下,這次台灣大選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民進黨選前製作的一部廣告影片,蔡英文總統坐在汽車駕駛座上,最後把車鑰交給旁邊的副手賴清德,含傳承之意。如今賴已成功勝選,大家關注的是,他會把這輛車子駛向何方。 橫亙在賴清德車前的一座大山就是兩岸關係。對岸以「雙獨」定性「賴蕭配」,賴雖多次宣稱「蔡規賴隨」,但對岸已把「蔡英文路線」簡化成「台獨路線、對抗路線、害台路線」。民、共本就缺乏互信,賴在選戰期間又大肆炒作「中國介選」,選後想要延續蔡的「路線」,恐將更為窒礙難行。
中共國台辦主任宋濤發表「新年寄語」時提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八個字。根據大陸學者的解讀,這是要提醒廣大台灣民眾,當前兩岸關係又一次面臨重要的十字路口,希望他們順應時代潮流,作出正確判斷和選擇。
這次台灣選民的投票取向,顯然沒有符合對岸的期待。《BBC News中文》評論賴清德的獲勝時認為,「對民進黨來說,這將是台灣民主化以來,第一次連續拿下三屆總統任期,亦是對北京的一記耳光。」
我認為中美雙方都為選後台海形勢做好危機管控的準備。選前中共中聯部長劉建超的訪美,選後美國派遣前政府高官組團訪台,都是在從事「預防性外交」的工作。
大陸學者聲稱,北京對賴清德不設「觀察期」,但對他的勝選不會視而不見。中共國台辦發言人的回應認為,北京仍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但強調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故「將與台灣有關政黨、團體和各界人士一道,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大陸國台辦的說法顯示,選後中共將從「可操之在我」的部分,以「軟硬兩手」,對民進黨當局和台灣人民進行「區別對待」。中共先以經濟為主、軍事為輔,逐步對台施壓。
在經濟方面,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擴大取消ECFA品項,甚至全面終止ECFA,都有可能陸續展開;在軍事上則採先剿後撫、以剿促撫的「因剿寓撫」戰略,迫使台灣在軍事壓力下,接受中共的和談條件,實現兩岸統一目標。
賴清德勝選感言提出「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來維持台海和平穩定,達到和平共榮目標。在對岸看來,這只是一張「空白的答卷」,不會有任何善意的回應。我認為除非出現政策大轉彎,否則「依美抗中」還是賴當前的唯一選擇。
中美共管台海風險是各有所圖,希望在美國總統大選時期,維持雙方「鬥而不破」的關係。此前兩岸會有一段緩衝的時間,美國大選後則是民、共執政當局攤牌的開始。
選前馬前總統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提出的「信習說」,曾讓民進黨認為「撿到槍」,誣指「支持侯友宜就是支持馬英九,支持習近平,相信一中」;賴清德也把這場選舉,操弄成「信賴台灣與信賴習近平之間的選擇」。
中共始終沒有改變「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對台政策目標。賴清德登上大位後,恐怕必須「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不但要對習近平「反獨促統」的說法「深信不疑」,並且還應研擬對策。(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