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用一句話總結這次總統選戰,就是最簡單的數學邏輯,六成選民希望政黨輪替,但選票分散下執政黨以相對多數勝選。
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賴清德打破八年魔咒贏得總統職務,但其得票數比起上一屆蔡英文總統的八一七萬有非常大的落差。國民黨輸掉了總統大選,但成為國會最大黨。而民眾黨如預期成為第三大黨,但區域立委無一當選。三黨未來各自面臨不同挑戰。
對一個連任兩屆的執政黨總統候選人來說,這不是一個理想的得票數。雖然贏一票也是贏,但這牽涉到未來執政的支持基礎,且新任的賴總統將面臨國會和地方縣市首長雙重少數的挑戰,在強力監督下不再能像過去八年執政時貫徹意志,必須臨深履薄協調各方力量才有可能有效推動政策。
國民黨輸了總統選舉,且中北部本該有優勢之處也未開出選票,但是選民使其成為國會最大黨,加上地方縣市長的執政優勢,未來能否在立院善盡監督責任,在地方展現執政績效,並爭取年輕選民認同,都是努力關鍵。趙少康副總統候選人被提名後的表現,應該有給這個百年老黨一些新啟發。面對問題不能只打安全牌,要能勇敢表態溝通、清楚闡述立場,讓選民知道自己的價值和願景,才能有長遠發展。
民眾黨拜選前之夜和之前幾場成功的造勢之賜,避免了老三經常面臨的棄保效應,表現還比民調預期好一些,但結果也說明了網路流量和選票未必成正比。未來單以不分區立委的政治力量,能否走出新局,或是落入過去所有小黨逐漸泡沫化的軌跡,是最大的挑戰。
特別談一下年輕選票。各政黨不要輕忽經營年輕選票,也不需誇大其影響。年輕人的支持能創造網路和議題聲量,但對選舉結果的票數影響,則有一定限制。就人數來說,廿至廿九歲占十四點五%,是各年齡層中最少的,且隨著少子化趨勢未來還會逐年降低。
另一方面,年輕選票容易因政黨形象、候選人和短期議題等因素移轉,例如上一屆大幅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板塊這次轉移到民眾黨,下一次會如何移轉還有許多變數。
個別政黨未來的命運,未必受這次選舉結果決定,而要看其未來表現。從選舉結果來說,台灣選民集體決定將行政權交給民進黨、立法和監督權交給在野兩黨,讓三方都各有所獲卻也各有挑戰,也算是選民集體智慧的展現。
回到現實,世界政經局勢不是圍繞著台灣為中心來運轉,選後我們還是要面對艱困的兩岸和國際情勢、環境永續和減碳及能源政策、還有經濟發展與分配、社會正義和公平、和未來科技及教育發展等內外挑戰,一項都輕忽不得。
雖然有許多選民表達兩岸並非這次投票時在意的議題,但現實上兩岸議題的發展是台灣所有發展的根本基礎,如果和平現狀不能維持,所有其他的討論都是空談。美國在兩岸之間的態度已有微妙轉變,且會受其年底總統選舉結果影響,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議題。
選舉結束後就是台灣全民面對這些艱困議題的開始。期望我們的從政者不論執政或在野都要牢記自己的初衷和選民的付託。選民們要的只有四個字,安居樂業。未來四年,拜託您們了!(作者為政治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