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向來好與日本、南韓拼比所得高低。因為曾高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多年來遙遙領先台灣,我們根本不敢望其項背。近四十年前,日本人均所得高達一點七五萬美元,台灣則僅及四千美元,相差四倍有餘。 而多年來一直與我們一較短長的南韓,彼時雖然人均所得尚不及二千九百,近年來急起直追,竟已超過台灣。
因此當新任國發會主委宣稱,目前台灣人均所得已超越日本,明年並將勝過南韓時,國人精神為之一振;他甚至「夢想」有朝一日,我們將凌駕在各國之間名列前茅的以色列,更令人興奮不已。
然而,不待明年,依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今年四月的預估,認為台灣的人均所得今年即可超越南韓,成為亞洲近鄰中的領先者,比劉主委的期望更早實現。至於以色列,應該也指日可待。
不過這些數字都忽略了各國的物價差異,因而無法具實顯現實際的富裕程度。眾所周知,日本物價遠高於台灣,而近來赴南韓旅遊者也立即發現,南韓的物價也比台灣高出甚多。故爾更精確的比較,是剔除物價水準差異的購買力平價(PPP)統計。根據IMF的統計,依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所得,台灣不但遠高於日韓,也在英、法等先進國家之上,而以色列更瞠乎其後,因為其物價水準之高令人咋舌。
所以劉主委如果實事求是,超越日韓固不足論,傲視以色列的夢想更可丟到字紙簍中。我們長久以來極力壓低的物價,早已使台灣人民的富裕遠超於大多數國家。
但台灣有一個極大的不足之處,那就是儘管平均而言國人甚為富裕,但論及薪資水準,就不免汗顏。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平均薪資,台灣卻不及富裕不如我們的南韓,代表南韓的薪資所得者即使面對偏高的物價,生活仍比台灣的同儕富足。
如此奇特的落差,正顯示出台灣社會面對不同所得者的態度十分畸形。當平均所得居高,而平均薪資則落於人後,二者之間的差額正是非薪資所得者所享受的優遇。
換言之,一方面台灣的薪資所得餘額明顯低於資產所得餘額;另一方面我國的稅制對薪資所得者極其嚴苛,一文錢都不能免於課稅;而資產所得則處處得到特別的待遇,可以減輕稅負甚至完全豁免。
最重要的,自是證券交易所得完全免稅。投資股市的報酬率原本即高於勞動;而後者累進課稅,邊際稅率高昂,前者則分文不須繳稅。這自會使平均薪資嚴重偏低。除此之外,多年來最容易逃避稅負的房屋與土地增值所得,近年來雖窮數十年之力而終於實現的房地合一稅制及實價登錄之下漸入正軌;但仍採分離課稅的方式,不與綜合所得共同累進課稅,股利所得稅也僅課百分之二十八且單一課稅;凡此種種都使得報酬率高達百分之九的資產所得在特權之下相對輕課。這些偏弊若不能去,則不論人均所得達到多高的夢想水準,占人口多數的薪資所得者都不會與有榮焉。(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