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姓女藝人的認同掀起輿論爭議。撻伐者稱,硬把祖父故鄉說成是自己的,就是一種媚共行為。但祖父的故鄉不能等於是自己的故鄉嗎?還有無數網民以此譏笑謂:「如果自我認同可以無限向上追溯,那全世界都是東非人了」。明顯地,「無限追溯」就是種詭辯。宜蘭大學教授陳復前幾日曾提出,美國總統甘迺迪把回到曾祖父家鄉愛爾蘭稱作「返鄉之旅」,四代之隔尚有鄉愁,何況祖父只差三代。
清代移台者最初形成的宗族組織是「唐山祖」,每年還集資張羅祭祀費用,派代表返鄉祭拜;約莫繁衍三、四代後,才有了「開台祖」的出現,從來台第一代祖先開始祭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指辦好父母身後事;追遠,即追念祖先。有此感恩之心念,百姓的道德風貌才會日趨敦厚樸實。現今台灣若將此觀念視如敝屣,社會風氣墮壞如何,可想而知。
即使撇開儒學不談,國中歷史課程在新課綱「略古詳今」前,皆會在介紹商代時提到,重視祖先崇拜由此朝開始,形成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公民課程在介紹家庭、稱謂時,畫出自祖父以下的家譜,也是認識自己、形塑家族意識的最基本功課。
只能以出生地定義自己是哪裡人嗎?抗日英雄羅福星生於印尼,隔年全家遷回原籍廣東,求學階段待過印尼、台灣,成年後回廣東加入同盟會,革命反清。待中華民國建立,立志助台推翻日本統治,在台犧牲就義。他是台灣人嗎?
印尼「糖王」郭春秧,生於福建,十六歲時前往印尼投靠叔父。一戰前後,由於看準蔗糖商機,成為「爪哇糖王」之一;亦來台長居,推廣外銷包種茶,以有別於當時暢銷的烏龍茶,大獲成功;還赴香港買地投資,形成今日「春秧街」。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致使其在瓜哇的事業破產,最終病逝於台灣。他算何地人?
土生土長於美國加州的籃球好手林書豪,因為父母皆台灣人就是「台灣之光」?若可以推論自父母,退役網球名將張德培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父親七歲從廣東遷往台灣,一九六六年再移民至美國。張父算是廣東人還是台灣人?
筆者父親一九四三年生於福建漳浦,一九四七年被帶來依靠已在台經商的祖父。他不是一九四九年那批因國共內戰大遷徙的外省人;明明母語是台語/閩南語,卻也不被歸類為「本省人」。
我們家族一直是台北市漳浦同鄉會的成員,至今仍持續運作、定期聚會,不諱言,實凋零顯著,第三、四代參與日稀。一次陪父親參與同鄉大會,身為在場少數新生代、土生土長台北人的我,竟被推選為同鄉會理事,剎時身感背負莫以名狀的傳承責任。
我想起初次出版書籍那日,興沖沖與父親分享喜悅;當父親翻至作者簡介,見沒寫上福建漳浦人,臉色一沉、教訓了一番,鬧了個不歡而散。我理直氣壯的回懟「現在寫籍貫會被嘲笑」;事後設身處地的想,他一定無法明白,不忘本為何變成丟臉的事?
台語有諺「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飲水思源是道德問題,不該是政治問題。因為意識型態而泯滅人性,不就是我們覺得共產主義最可怕之處?難道要重蹈文化大革命覆轍,對至親「劃清界線」才能展現效忠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