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紐約時報新視界:北極美食:生凍肉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世界講義 紐約時報新視界:北極美食 生凍肉
名人專欄 當心打開的時候:十七歲的抉擇,驕傲的
2020/12/30 第1353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紐約時報新視界:北極美食 生凍肉
圖說:生凍肉節時,婦人端著一盤生凍肉與人分享(照片/紐約時報提供)
文/Anton Troianovski;呂玉嬋節譯、紐約時報

低溫瞬間凍結魚肉或馴鹿肉,把美味鎖在�堶�

黃昏時分的苔原宛若一片浩淼的海洋,藍灰白三色陰影交織。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牧人趕著馴鹿,世世代代維持著遊牧生活。

進入嚴寒刺骨的時節後,食物永遠都在結凍狀態。牧人偶爾沒有時間—或者沒有柴火—燒菜,因此餓了時,他們就從雪橇上的小菜櫥取出少許生魚肉或馴鹿肉,蘸一點芥末送入嘴�堙C

這道菜叫做生凍肉(Stroganina),吃起來又軟又滑,是綿延數千公里的西伯利亞北極圈常見的小吃。吃生凍肉前,必須用鋒利的刀,從硬邦邦的肉塊削下薄片,猶如刨花的肉片會捲曲黏在刀刃上。要品嘗到最佳的口感,必須趁肉解凍之前吃掉。吃簡單一點,可以撒些鹽和胡椒,但也可以自由調配各式醬汁。把肉片放到嘴�婸暑援C嚼,肉會彷彿在舌尖上融化了。

從地圖看來,俄羅斯的北極地區極其遙遠,不過這�埵矰F超過一百萬人,遠遠多過西歐和北美的極地地區人口。從布爾什維克黨的強迫集體農業、前蘇聯古拉格勞改營,到共產主義混亂的垮臺,本地人無法控制的外來力量塑造了他們的生活。

近年,這�堣S幾乎等同於俄羅斯快速開發油氣儲備的代名詞。另一方面,全球暖化威脅了傳統的生活方式,海冰消融亦使得這個地區成了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的舞臺。

儘管如此,亞馬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薩法貝柯娃說,他們仍然保持著對傳統食物的熱情,她舉例說,到了十一月,冬寒風凜,大家就知道吃生凍肉的時候到了。

生凍肉(Stroganina)的名稱來自俄語的Strogat,意思是像刨木花那樣削成薄片。亞馬爾當地人認為,最好吃的生凍肉是氣溫低於零下二十九度時做成的,因為低溫會瞬間凍結魚肉或馴鹿肉,把美味鎖在�堶情C

二○一九年十二月,亞馬爾自治區在亞爾薩列村舉辦生凍肉節。亞爾薩列村位於北極圈以北,人口約六千人。像許多北極城鎮一樣,要前往亞爾薩列村,冬天可以經由冰路,夏天可以乘船,而在春、秋兩季,只有乘坐直升機才能抵達。

生凍肉節活動包括舞會、烹飪課和生凍肉廚藝大賽。做生凍肉最難的部分是剝去冷凍魚的魚皮,廚藝高手削下來的魚肉,是又薄又捲,口感一流。而最能發揮個人創意的地方是蘸汁,參賽者瑪蒂雪娃的拿手醬汁叫「媽媽醬」,�媕Y有植物油、芥末粉和馴鹿血。

參賽者完成作品後,民眾自由品嘗,然後投下自己的一票。孩童則在冰鑿的溜滑梯上玩耍,四周還有泰姬瑪哈陵、艾菲爾鐵塔和雅典帕德嫩神廟造形的冰雕。

這場節慶提醒了人們,由於全球變暖,俄羅斯的北極地下資源變得更容易取得,這些資源創造難以計數的財富,但油井和天然氣管道造成了難以恢復的污染及破壞,影響了世世代代在此地放牧捕魚的民族。

最後,瑪蒂雪娃奪下了烹飪大賽冠軍。她說,這道菜源自俄羅斯北方極地遊牧民族涅涅茨人,他們過去在不毛的苔原上只能仰賴冷凍生肉果腹。瑪蒂雪娃說,一個人如果忘記過去曾經擁有的,他是不會有未來的。

 
當心打開的時候:十七歲的抉擇,驕傲的
(照片/張伯權攝影)
文/張伯權

跟許多人一樣,我也很喜愛看運動比賽,尤其國際賽事,特別是我們臺灣在其中亦占有一個腳色。

我喜歡看選手在公平原則下,各憑本事,各盡自己最大努力創下自己最好的成績。當汗水淚水模糊難分的那一剎那,當歡笑的嘴角抿出一絲絲似有若無的抽動,當牙根咬緊扼腕激動之際,都是讓人很難不動容的片刻。人類的臉孔,是人世間最豐富、最能深度表達各種情緒的繪板。

日前,在YouTube上意外看到一部十年前短片,短短的只有十六分鐘。

不知道,現在還記得這件事的人有多少。

這部短片描寫二○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景美女中拔河隊遠赴義大利參加世界盃拔河錦標賽,五百四十公斤量級,就在最後一役,一比一平手後,終於打敗了實力堅強的中國隊,拔得頭籌。消息傳來,全國歡欣鼓舞。

擔任「後位」的李汶霖回憶說,當時隊�埵酗H突然喊了一聲,「我們現在為的不是景美,是為了臺灣。」就這幾個字─不知道從何而出,八個人力量都來了。李汶霖說著說著不禁放低了聲音,又補充了一句,像似對自己說,「對啊,就是為了臺灣……為了臺灣。」最後四個字輕得幾乎聽不見,我知道這位年輕女孩正咬著雙唇,努力不讓淚水滾落下來,即使比賽早已過去。

拔河,看似再簡單不過的運動,高潮卻是靠著緩緩燃燒,一點一滴堆積起來,值得慢慢等待那最後爆發的一刻。看似簡單的合力,沒有多大變化的動作,一條粗硬的麻繩可以拔出八個人始終如一的一條心。我相信,這才是她們每個人這一生最大的「收穫」,以後只要再憶起,我也相信每一個人心�堻ㄦ|想起其他七個。那樣的感情遠遠超乎了同窗,也越過了朋友。

今天的十七歲少女,幾乎可以有無限選擇自由。同樣十七歲,可以有很不一樣的決定。選擇,決定了自己要做怎樣的一個人,用什麼姿態走路。

是的,任何的選擇,都要付出代價。

從高一到高三,每天早上一小時晨訓,下課後再練四小時,周末兩天再加強,一周七日,天天無休。長繭,就用砂紙磨去;流血,就用止滑碳酸鎂粉暫時止血。除此,不要忘了還有學業要顧,出門比賽還要自籌經費。那年義大利賽事,體委會只針對五百四十公斤級提供補助,八個人原本四百八十公斤,為了「免費」,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六十公斤,這時候的「吃」就成了苦差事,而非享受。

八位少女正值花樣年華,她們以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為自己也為臺灣拔出了一座人生冠軍。我們不該將她們輕意遺忘,這讓我想起了如今幾乎不再有人記起的紅葉少棒隊。

十年後的今天,這些少女已經都二十七、八歲了。打從內心深處我要向她們大聲說「謝謝」,更要祝福每一位都可以走出幸福人生。其實我想說的是,「不要在意別人是否還記得你們,但永遠要記得自己曾經做過了一件讓自己一輩子可以抬頭挺胸走路的事情」。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