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No.483 ari kisamuljai!一起加油吧!─回顧「Marekacevucevungi我們大家一起來:2022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


細細品味【每日一詩】,悠活一整日∼輕薄短小的如珠詩句,讓你咀嚼再三、餘韻無窮,也歡迎創作投稿!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1/15 第48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博物館頻道
  ari kisamuljai!一起加油吧!─回顧「Marekacevucevungi我們大家一起來:2022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建置記事(上)儀式樂舞篇

回想•迴響

  學習歷史與土地共存的智慧:「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參加心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本館配合「斷裂與銜接」特展於111年12月30日至112年1月5日(除1月3日外)於第一特展室內辦理現場展演活動,活動由2位賽夏族女性工藝師潘麗鎂老師及風麗珠老師分別以地機及桌機演示,活動期間二位老師除了與觀眾互動外,亦提供桌機的體驗,此展演活動頗獲好評。

  另於12月份辦理3場次製作「臀鈴Q版鑰匙圈」親子活動,為讓大家更了解賽夏族文化,從細說文化、體驗搖擺賽夏族最具特色的舞具「臀鈴」,最後動手做Q版鑰匙圈,大小朋友都直呼好可愛。

文•圖/史前館

 


 

  虎年即將過去,兔年接著到來,願一切想要祈願的、祝福的、展開的,都在這時候跨越過去擁有新的開始。

  2022年部落文史工作坊與七佳部落、排灣學及春日鄉公所的合作成果,於去年10月透過論壇形式公開分享,感謝在地族人的參與陪伴特別是當家的selep趙秀英全力支持。來看看這段有著歡笑淚水及反思迴響的歷程。

  2023年夏天即將迎來史前館的再次全面開館,其中新建置的南島常設展廳可說是萬眾矚目的更新內容。來看主策展人在多媒體建置的背後,為了呈現「溝通」與「認同」此概念而選取的影片,有哪些思考與不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不是nas tahai蔡善神曾經採訪過從內本鹿遷移下來的長輩、並將這些細節化為《kulumaha回家吧!》的內容,也不會促使史前館透過走讀臺灣發展出這場特別的活動,希望更多人因此願意更加守護土地與歷史。來看看學員的參加心得。

  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快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更是每一年的願望。

 
 

ari kisamuljai!一起加油吧!─回顧「Marekacevucevungi我們大家一起來:2022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文/林頌恩•圖/林頌恩、沈杰修、排灣學sikudan na paiwan


2022年部落文史工作坊招生文宣(回佳文化工作室、Daniel C.Moore設計)

  從來沒有想過,辦文史工作坊的歷程會是每一場都有人哭的情形。那是因為文史工作坊說的不是別人的故事,而是自己一直以來所在意的重要課題,每一篇研究與發表的主題,背後觸及的都是自己與部落、自己與族人之間的互動以及想要探究、解開的謎題,於是願意花上四、五個月的時間,去回答與回應這些長久以來已經在心底盤旋多時的聲音。

  在我的經驗裡遇過很多朋友,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把家族與社區的故事、自己的事情、老人家的記憶等等整理出來,但是要如何著手,著實頭痛;而博物館跟部落族人合作時,也往往需要借助族人提供書寫資料,而這需要長期的投入與建置。因此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可以透過甚麼方式,形成一個大家來書寫跟記錄的作法。試了好幾年之後,發現透過辦理工作坊再結合公開發表的進程,是最能夠達到做中學的方法,而不是上完課就忘記了。連續兩年與排灣學推動小組結合的文史工作坊成果發表,不只是發表,在發表者淚水的背後,也是一趟透過田野書寫的自我療癒之旅,能夠在面對未來時更加清楚明朗有力量。

詳全▲TOP

 
 

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建置記事(上)儀式樂舞篇

文•圖提供/林芳誠


不同於刻意營造華麗鋪陳的儀式歌舞人潮,《ILISIN》在影片最後透過主角於隧道劃下的刻痕,呈現生命的循環與歲月的印記

  人類透過儀式,作用於與人、與自然、與超自然進行互動,在儀式過程中確立了關係,開啟了溝通的模式,產生了秩序並使其延續或重組,年復一年的儀式實踐,加深了「人」之所以存在的意義,進而成為生命的印記。可是如此抽象的敘述,大概只會出現在學術研究的文本裡面,我們幾乎很少有機會可以思考:「為何要參與祭典、為何要進行儀式」,而與儀式有關的行動與意義又是什麼,更別提會把心靜下來,從不同文化來反省自己對待儀式的態度。

  當與儀式相關的旋律、肢體動作、器具等素材,經由刻意追求異國情趣或增加「可看性」而轉化為表演節目後,造就了我們習慣從儀式的外表,例如華麗服裝、嘹亮歌聲、動感姿體、壯大排場、精緻工藝等等那些人山人海的現場,來評斷一個族群文化究竟是否「強盛」。然而,我們有沒有機會透過博物館展示,讓觀眾哪怕只是得到一些啟發,一種對於從異文化獲得的啟發,一點試著學習同理和思考的啟發。特別是在手機訊息大量流竄而降低專注力的時代,先不提影片誕生最重要的腳本安排和剪接,以及經手過的那些尋找、接洽、說明、協商、授權、簽約;我們覺得在博物館裡面播放的影片,應該是什麼形式?

詳全文▲TOP

 

 

學習歷史與土地共存的智慧:「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參加心得

文•圖/楊妮臻


圖中建築是山胡椒學習基地,右方山坡是利用駁坎增加種植腹地的智慧運用

  2022年史前館辦理了「走讀臺灣」的活動,其中「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是由史前館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合辦活動,帶領學員走進布農的山林空間,透過實際走讀歷史現場,讓學員更深入瞭解布農族文化與發生在內本鹿古道上的歷史故事。

入山儀式與mamahav介紹

  11月的陽光溫煦照射,我們搭著接駁車再行走一小段路後,Katu老師帶著我們做入山儀式,告訴居住在這裡的自然萬物、祖靈我們的來意,同時這也讓我們沉澱心情,將自身的情緒紛擾放下,心靈淨空來學習山林智慧。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
    時間:2022/10/25(二)∼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2特展室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復返:土地的節奏【mihumisang 米呼米尚】海端駐地創研計畫特展
    時間:2022/11/4(五)∼2023/1/29(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考古•工具•人之都市考古傳說」特展
    時間:2019/11/12(六) ∼2023/2/28(二)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3藝文展覽館B棟(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