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在專訪、課堂中被問到:表演團隊如何永續經營?永續的課題,如同各領域,是追求願景工程的最終目的。以台灣表演藝術特性來說,團隊的經營要做到永續,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如果從社會環境層面來思考,只要願意耕耘,就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打擊樂團明年一月二日迎接卅五周年,已邁入最後倒數階段。身為樂團創辦人,我時常思索著所謂的永續,不應框限於如何追求樂團下一個卅五年層面的問題,它應該包含如何在台灣藝術文化的沃土中,讓打擊樂來播撒音樂發展的種子,並和社會連結、做出貢獻,發揮更大的價值。
樂團邁入卅五周年里程碑,彷彿是轉眼之間的事,但實是經過漫長的過程所達至,時間背後,滿載無數人的努力與付出、辛苦與幸福之間的取捨,以及說不完、談不盡的故事。
這卅五年來,打擊樂從沒沒無聞到廣為人知,內外部環境變化相當大,但對打擊樂團來說,在藝術專業上追求更精緻、更深刻、更寬廣的境界,卻是始終不變的核心價值,而這樣一本初衷的背後,是熱情、正向與樂觀的態度,以及珍惜與感謝。
我總認為,打擊樂能從舞台邊緣走到舞台中央,成為廣受喜愛的樂種,是「團隊」力量產生強大的「動能」所致。樂團自一九八六年成立至今,有最初與我一同開疆闢土、年資超過卅年的四位「資深團員」、六位年資居於十七到廿四年的「中生代」、五位在樂團一九八六年成立後出生的「新生代」,十五位正式團員一字排開,已然形成跨世代的擊樂人才庫。
此外,還有二團、三團,我們所稱的「未來世代」正準備發光發熱,這些孩子出生的年代,打擊樂在台灣就已相當活躍與普遍,許多團員更是從三、四歲即開始接觸打擊樂,未來無可限量。
在我看來,如此一棒接一棒的代代相傳、老幹新枝的各就各位,象徵打擊樂的人才濟濟,在現階段,更或許已達某種程度的永續。而從作品、人才、觀眾的角度來檢視,台灣更無疑已是世界打擊樂的發展重鎮。
然而,永續的課題,絕不僅止於一個品牌的發展好壞、一個團隊的存續與否,若只滿足個人與團隊的需求,有其時間性及侷限性;但若能將之提升到整體社會與環境的層次,如何以打擊樂團專業的基礎,創造多元的環境及健全的生態系,讓不同世代得以共生共榮、發光發亮,進而帶動整體社會的提升,如此的追求便會是永不止息。
樂團發展卅五個年頭,走到現今的規模,社會與環境給了我們許多機會,也賦予更多的期待。以「玩真的」的態度與精神,樂團不安逸於熟悉的狀態,亦不會滿足於現下的成果,若能持續把基礎打好、將底盤加大,我相信,打擊樂在台灣有著「大有可為」的空間,能為各行各業加值,為社會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並以聞名世界的活躍表現,成為一種「台灣名產」!
因此,永續是讓團隊不僅只是團隊,更要以專業為核心,開枝散葉,從藝術工作向周邊延伸,進一步與社會各界建立連結、創造價值。邁入卅五周年,迎接下一個階段,樂團的腳步不停歇,將以一本初衷的熱情、不斷精進的追求,續以「打擊樂」為媒介,與大家分享藝術文化的美好!(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